断路器的斥动分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3021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断路器的斥动分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路紧急保护装置即断路器的动触头及其配合组件,具体是 断路器通过电动斥力使动、静触点迅速分断的装置。
背景技术
断路器主要用于低压配电线路保护系统,在短路故障电流发生时,切断电源得以 保护。沿用多年的断路器为单断点形式,无论单极还是多极断路器,均有五连杆型的操作机 构对触点施加的终压力,当线路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克服终压力使动、静 触头分离,然而这一分离受机头施加的终压力的压制,只能使动静触头上的两个触点产生 一个缝隙,引起了电弧的发生,因尚需经过一个连杆机构的动作过程,燃弧时间就长,造成 触点的电蚀损耗大,降低了使用寿命,甚至报废。为减少这一损耗,一直以来是靠灭弧室吸 弧力的作用下将电弧吸入栅片并被分割成短弧而熄灭。另一方面,还需等待机头跳开后,动 触头上的终压力全解脱,动、静触头才能有效脱离。也就是说短路故障发生时,动、静触点因 电动斥力与弹簧的共合作用下,产生触跳,发生电弧,需等待5毫秒后操作机构开始分离动 作,这时触跳和电弧才停止。显然,这就暴露出一般断路器的动触头有分断能力低、灵敏度 差和使用寿命短的不足。CN101320659A公开了上海电科所的“塑壳断路器的旋转双断点结构”技术,以解决 断路器动触头的高分断能力问题,应该说是一种另劈蹊径的有益尝试,但结构较复杂,成本较高。经检索和市场调查,未发现有单断点形式解决断路器动触头高分断能力的新方案 的报导和实物面市。为此,本申请人试图从减小终压力着手,并且在产生短路电流引起的电动斥力时, 不受机头施加的压力的制约,便能使动、静触头立即分离至电弧熄灭的有效距离,在提高分 断灵敏度的同时,减小电弧对触点的电蚀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出一种由短路故障电流引起的电动斥力便 能驱动动、静触头快速分离、减少电弧对触点电蚀损耗的单断点的断路器斥动分离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本断路器的斥动分断装置,包括动触头、触点、 动触头的转动轴,动触头与弹簧位于中间,该两者的两侧由内到外依次有内支架、连杆A、外 支架、和连杆B、C及最外层的挡板,其中的内支架、连杆A、连杆B、连杆C和挡板对称分布在 两侧,结构相同,外支架为单一的成型件,动触头与紧贴其两侧的内支架由铆钉铆合,内支 架上开有轴A的槽形轴孔,轴A将两侧的内支架和连杆A的一端和弹簧的一端串连在一起, 轴B为短轴,两侧各一条,各自串接同侧的外支架、连杆A的另一端和内支架,轴C将外支 架、弹簧的另一端串接在一起,该轴C的轴孔开在外支架的中上部,轴D为动触头的转动轴, 位于外支架中下部,将外支架和动触头串接在一起,轴E为机头转动轴,位于外支架的偏右端,该轴E为两端头呈短圆柱、中部呈方柱形的轴,连杆B和连杆C两外端分别固定在挡板 和外支架上,两内端与断路器的拉杆串接。所说的挡板上有内支架的限位挡杆。所说的轴A紧靠外支架左侧的弧形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动、静触头的分断灵敏度高,分断速度快,燃弧时间短, 触点使用寿命长。

图1为本装置主要结构示意(合拢状态正视)图。图2为本装置主要结构示意(分离状态正视)图。图3为本装置主要结构示意(俯视)图。图4为断路器中本装置动、静触点合拢状态示意图。图5为断路器中本装置动、静触点分离状态示意图。图6为断路器分闸时本装置所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参照图1、图2与图3,本断 路器的斥动分断装置,包括动触头1、触点2、动触头的转动轴10,动触头1与弹簧15位于中 间,该两者的两侧由内到外依次有内支架4、连杆A6、外支架12、和连杆B、C17、18及最外层 的挡板16,其中的内支架、连杆A、连杆B、连杆C和挡板对称分布在两侧,结构相同,外支架 为单一的成型件,动触头1与紧贴其两侧的内支架4由铆钉3铆合,内支架4上开有轴A7 的槽形轴孔5,轴A7将两侧的内支架4和连杆A6的一端和弹簧15的一端串连在一起,轴 B8为短轴,两侧各一条,各自串接同侧的外支架12、连杆A6的另一端和内支架4,轴Cll将 外支架12、弹簧15的另一端串接在一起,该轴C的轴孔开在外支架12的中上部,轴DlO为 动触头的转动轴,位于外支架12中下部,将外支架12和动触头1串接在一起,轴E13为机 头转动轴,位于外支架12的偏右端,该轴E为两端头呈短圆柱、中部呈方柱形的轴,连杆B17 和连杆C18两外端分别固定在挡板16和外支架12上,两内端与断路器的拉杆19串接。所说的挡板16上有内支架4的限位挡杆14。所说的轴A7紧靠外支架12左侧的弧形边。本装置的动作过程是参照图4、5、6,当配电线路上发生短路时,便产生电动斥力 使动触头1上跳与静触点分离,动触头1在上跳的同时,轴A7在槽形轴孔5中向上滑动(参 照图1、2、5),此时,只要电动斥力大于终压力,则动触头1的上跳便没有无法克服的压制 力,上跳彻底而快速,动、静触点的间距迅速拉大,燃弧时间短,触点不受严重电蚀,使用寿 命长。图4表示动、静触点相合时,本装置在断路器内所处的状态,图5表示电动斥力使动 触点2跳离静触点时,本装置在断路器中显示的状态,图6表示在电动斥力的驱动下,操作 机构的推拉杆19拉动连杆B17、C18使断路器分闸时,本装置在断路器中所显示的状态。当 断路器处于图6所示的分闸状态时,轴A7又滑至槽形轴孔5的下端,恢复原始状态,一旦操 作机构推动机头合闸,电路便进入正常运行。需说明的是本装置同样适合在二极或三极的断路器中使用。
权利要求一种断路器的斥动分断装置,包括动触头(1)、触点(2)、动触头的转动轴(10),其特征是动触头(1)与弹簧(15)位于中间,该两者的两侧由内到外依次有内支架(4)、连杆A(6)、外支架(12)、和连杆B、C(17、18)及最外层的挡板(16),其中的内支架、连杆A、连杆B、连杆C和挡板对称分布在两侧,结构相同,外支架为单一的成型件,动触头(1)与紧贴其两侧的内支架(4)由铆钉(3)铆合,内支架(4)上开有轴A(7)的槽形轴孔(5),轴A(7)将两侧的内支架(4)和连杆A(6)的一端和弹簧(15)的一端串连在一起,轴B(8)为短轴,两侧各一条,各自串接同侧的外支架(12)、连杆A(6)的另一端和内支架(4),轴C(11)将外支架(12)、弹簧(15)的另一端串接在一起,该轴C的轴孔开在外支架(12)的中上部,轴D(10)为动触头的转动轴,位于外支架(12)中下部,将外支架(12)和动触头(1)串接在一起,轴E(13)为机头转动轴,位于外支架(12)的偏右端,该轴E为两端头呈短圆柱、中部呈方柱形的轴,连杆B(17)和连杆C(18)两外端分别固定在挡板(16)和外支架(12)上,两内端与断路器的拉杆(19)串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减压斥动分断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挡板(16)上有内 支架(4)的限位挡杆(1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减压斥动分断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轴A(7)紧靠外支 架(12)左侧的弧形边。
专利摘要一种断路器的斥动分断装置,包括动触头(1)、触点(2)、动触头转轴等,其动触头(1)与弹簧(15)居中,两侧由内到外依次有结构相同、对称分布的内支架(4)、连杆A(6)、外支架(12)、连杆B(17)、连杆C(18)及最外层的挡板(16),动触头(1)与两侧的内支架(4)铆合,内支架上有轴A(7)的槽形轴孔(5)和短轴B的圆形轴孔,将内外支架、连杆A(6)、弹簧(15)串接起来,轴C将外支架(12)、弹簧(15)串接起来,轴D和轴E也各自串接相关部件,组成的本装置在断路器中与静触头配套使用,当短路电流引起电动斥力大于施于动触头上的终压力时,能将动、静触点迅速有效分离,灵敏度高、燃弧时间短、触点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H01H73/04GK201681774SQ20102011391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1日
发明者李乾伟 申请人:李乾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