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253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连接接口及具有该连接接口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各电子设备都必须设置连接接口,用于接设外接设备,目前各类型标准的连接接口中,最常用的为USB连接接口,如用于数据传输和充电等。如图1为电子设备上所设置USB连接接口的结构示意图,该连接接口包括一插槽 1,由金属壳体围设构成,其中在插槽1内设置有一绝缘材料制成的连接板2,该连接板2的一表面上排列设置多个连接端子3;图2为与图1的USB连接接口对应的标准USB连接插头,连接板4的一表面上排列设置多个连接端子5,当将图2的连接插头插入至插槽1中时, 使连接板2和连接板4连接,如图2,USB连接插头必须以连接端子5朝上向前插入才行,否则就不能正确插入。因此,当使用人员将USB连接插头插入USB连接接口时,必须先确认USB连接插头上、下表面是否摆放正确,没有颠倒才能插入,给使用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采用该连接接口, 可以使对应的连接插头的上、下表面颠倒时也能够插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接口,包括外壳体,构成一插置空间,所述外壳体上形成有一开口,与所述插置空间相通;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表面通过所述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同尺寸大小,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优选地,上述所述的连接接口,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平移的第一弹性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平移的第二弹性机构。优选地,上述所述的连接接口,所述第一弹性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端相反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与所述第二侧面所在端相反的另一端。优选地,上述所述的连接接口,所述连接接口还包括[0015]用于当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以及当所述第二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的支撑机构。优选地,上述所述的连接接口,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 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用于与所述连接接口连接的连接插头内的第二距离,所述连接插头内设置有一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厚度尺寸。优选地,上述所述的连接接口,在所述第一侧面上,与每一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相对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优选地,上述所述的连接接口,所述第一连接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连接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位于同一平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设置有一具有第二开口的容纳空间;连接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连接接口包括外壳体,构成一插置空间,所述外壳体上形成有一开口,与所述插置空间相通,所述开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露出;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表面通过所述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同尺寸大小,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优选地,上述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连接接口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平移的第一弹性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平移的第二弹性机构。优选地,上述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连接接口还包括用于当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以及当所述第二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的支撑机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至少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连接接口通过设置上、下平行的连接板,且两连接板上设置相对的连接端子, 使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无论朝上还是朝下设置,都能够对应插置于连接接口内,避免了插入前首先需要确认USB连接插头上、下表面是否颠倒的过程;所述连接接口的两个连接板分别与一弹性机构连接,可以使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时,只与一个连接板对应连接,另一个连接板推入插置空间内部,该结构保证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距离减小,也即USB连接接口的厚度缩小时,USB连接插头的上、下表面颠倒也能对应插入。
图1为现有技术USB连接接口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USB连接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在第一状态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在第二状态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采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可以使对应的连接插头插入连接接口时,在上下表面颠倒时也能够插入。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 100包括金属材料制成的外壳体110,该外壳体110构成一插置空间140,且在外壳体110 上形成有一开口,与插置空间140相通;第一连接板120,设置于插置空间140内,该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121和与第一表面121相邻的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23,其中第二表面122也即为第一连接板120的前端面,通过外壳体110上的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130,设置于插置空间140内,且该第二连接板130与第一连接板120 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板130包括第一侧面131和与该第一侧面131相邻的第二侧面132 ;该第一侧面131与第一表面121相对,且第一侧面131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子123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133 ;其中第二侧面132也即为第二连接板130的前端面,通过外壳体110上的开口露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具有相同尺寸大小, 也即第一连接板120的第二表面122和第二连接板130的第二侧面132具有相同长度和宽度,第一连接板120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连接板130的第一侧面131具有相同长度和宽度。另外,如图3,第一连接板120还包括分别与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连接的第三表面IM和第四表面125,第二连接板130还包括分别与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2 连接的第三侧面Π4和第四侧面135,其中第三表面IM和第三侧面134位于同一平面,第四表面125和第四侧面135位于同一平面,使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从上至下排列时,左、右两侧保持为对齐。最佳地,在第二连接板130的第一侧面131上,与每一第一连接端子123相对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端子133,也即第一连接端子123和第二连接端子133分别一一对应地相对设置,形成为如图3所示的结构,且第一表面121上,第一连接端子123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的类型与第一侧面131上第二连接端子133从右至左依次排列的类型相对应。[0047]采用如图3所示的连接接口 100,将如图2所示现有标准结构的USB连接插头插入连接接口 100时,若采用连接端子5朝上设置的方式向前插入连接接口 100,可以使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4与第一连接板120贴合,第一连接端子123与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 5 一一对应连接,连接接口 100与USB连接插头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若采用连接端子5朝下设置的方式向前插入连接接口 100,则可以使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4与第二连接板130贴合,第二连接端子133与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 —一对应连接,连接接口 100与USB连接插头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只要当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之间的距离足够宽,大于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4厚度时,将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连接接口 100,无论连接端子5朝上还是朝下,都能够使USB连接插头与连接接口 100对应连接,避免了判断USB连接插头上、下表面是否摆放正确的过程,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第二实施例的连接接口。在第二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 200的正面结构可以参阅图3所示,与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 100相同,同样包括外壳体110、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另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二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 200中该外壳体110构成一插置空间140,且在外壳体110上形成有一开口,与插置空间 140相通;第一连接板120,设置于插置空间140内,该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121和与第一表面121相邻的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23,其中第二表面122也即为第一连接板120的前端面,通过外壳体110上的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130,设置于插置空间140内,且该第二连接板130与第一连接板120 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板130包括第一侧面131和与该第一侧面131相邻的第二侧面132 ;该第一侧面131与第一表面121相对,且第一侧面131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子123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133 ;其中第二侧面132也即为第二连接板130的前端面,通过外壳体110上的开口露出。但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20的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连接板130的第一侧面131之间的距离小于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4厚度,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能够达到缩小连接接口 100厚度的效果。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 该连接接口 100还包括第一弹性机构,用于使第一连接板120垂直于第二表面122平移,也即使第一连接板120垂直于外壳体110的开口向插置空间140的内部平移,以及使第一连接板120从位于插置空间140内部的其中一位置朝外壳体110的开口平移;第二弹性机构,用于使第二连接板130垂直于第二侧面132平移,也即使第二连接板130垂直于外壳体110的开口向插置空间140的内部平移,以及使第二连接板130从位于插置空间140内部的其中一位置朝外壳体110的开口平移。通过第一弹性机构和第二弹性机构的设置,当图2所示标准USB连接插头插入图 3所示结构的连接接口 100时,若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朝上,当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时,由于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之间的距离小于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4厚度,利用第二弹性机构的设置,此时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的过程会带动第二连接板130向插置空间140的内部平移,使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与第一连接板120的连接端子123 对应连接。同理,当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朝下向前插入时,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的过程会带动第一连接板120向插置空间140的内部平移,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与第二连接板130的连接端子133对应连接。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 100在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4, 连接接口 100还包括第一弹性机构150和第二弹性机构160,图中分别以弹簧表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能够使一部件移动的机构并不以弹簧为限,还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在此不一一详述。其中,如图4,第一弹性机构150与第一连接板120的第一端连接,该第一端为第一连接板120上与第二表面122所在端相反的另一端;第二弹性机构160与第二连接板130 的第二端连接,该第二端为第二连接板130上与第二侧面122所在端相反的另一端。通过该种设置方式,第一弹性机构150和第二弹性机构160能够分别带动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向插置空间140内部移动。另外,如图4,所述连接接口 100还包括一支撑机构170,用于当第一弹性机构150 处于伸缩状态,使第一连接板120移动至插置空间140内部时,支撑第二弹性机构160位于拉伸状态,使第二连接板130固定不动,第二侧面132在外壳体110的开口露出;以及当第二弹性机构160处于伸缩状态,使第二连接板130移动至插置空间140内部时,支撑第一弹性机构150位于拉伸状态,使第一连接板120固定不动,第二表面122在外壳体110的开口露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该支撑机构170形成为一具有一定刚度且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片结构,分别插伸于第一弹性机构150和第二弹性机构160的内部,并能够在第一弹性机构150和第二弹性机构160内移动,当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朝上向前插入连接接口 100,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4与第一连接板120对应贴合连接,USB连接端子向前插入连接接口 100的过程,推动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向插置空间140内移动, 当移动至支撑机构170处时,支撑机构170的两末端分别抵住第一连接板120和第二连接板130,但由于USB连接插头向内的移动过程完全抵住第二连接板130,而第一连接板120 却能够在USB连接插头内相对向外移动,因此最终使支撑机构170向位于第一弹性机构150 的内部偏移延伸,形成为如图5所示结构状态,以抵住第一连接板120,使第一连接板120固定不动,第一连接板120的第二表面122位于外壳体110的开口处,USB连接插头能够顺利插入插置空间140内。同理,当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朝下向前插入连接接口 100时,支撑机构170 能够抵住第二连接板130,使第二连接板130固定不动,且第二侧面132位于外壳体110的开口处,USB连接插头能够顺利插入插置空间140内,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5与第二连接板130的第二连接端子133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结构的连接接口 100,使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无论朝上还是朝下设置,都能够对应插置于连接接口 100内,避免了插入前首先需要确认USB连接插头上、下表面是否颠倒的过程;此外,连接接口 100的两个连接板分别与一弹性机构连接,可以使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时,只与一个连接板对应连接,另一个连接板推入插置空间内部,该结构保证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距离减小,也即USB连接接口的厚度缩小时,能够使USB连接插头的上、下表面颠倒时都能对应插入。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设置有一具有第二开口的容纳空间;连接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连接接口包括外壳体,构成一插置空间,所述外壳体上形成有一开口,与所述插置空间相通,所述开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露出;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表面通过所述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同尺寸大小,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电子设备上所设置连接接口的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所述连接接口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机构,用于使第一连接板垂直于第二表面平移,也即使第一连接板垂直于外壳体的开口向插置空间的内部平移,以及使第一连接板从位于插置空间内部的其中一位置朝外壳体的开口平移;第二弹性机构,用于使第二连接板垂直于第二侧面平移,也即使第二连接板垂直于外壳体的开口向插置空间的内部平移,以及使第二连接板从位于插置空间内部的其中一位置朝外壳体的开口平移。以及包括支撑机构,用于当第一弹性机构处于伸缩状态,使第一连接板移动至插置空间内部时,支撑第二弹性机构位于拉伸状态,使第二连接板固定不动,第二侧面在外壳体的开口露出;以及当第二弹性机构处于伸缩状态,使第二连接板移动至插置空间内部时, 支撑第一弹性机构位于拉伸状态,使第一连接板固定不动,第二表面在外壳体的开口露出。采用第一弹性机构、第二弹性机构和支撑机构,当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向前插入连接接口,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对应配合连接时,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连接接口的过程,推动第二连接板向插置空间内移动,而第二连接板抵住支撑机构,使支撑机构向位于第一连接板的部分延伸,以抵住第一连接板,使第一连接板固定不动,USB连接插头能够顺利插入插置空间内。同理,USB连接插头的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对应配合连接,也能够顺利插入插置空间内。其中第一弹性机构、第二弹性机构和支撑机构的具体结构可以参阅图4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实现上述各功能的第一弹性机构、第二弹性机构和支撑机构, 可以有多种形式,并不限于上述所述,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综合以上,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连接接口通过设置上、下平行的连接板,且两连接板上设置相对的连接端子, 使USB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无论朝上还是朝下设置,都能够对应插置于连接接口内,避免了插入前首先需要确认USB连接插头上、下表面是否颠倒的过程;[0082]所述连接接口的两个连接板分别与一弹性机构连接,可以使USB连接插头向前插入时,只与一个连接板对应连接,另一个连接板推入插置空间内部,该结构保证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距离减小,也即USB连接接口的厚度缩小时,USB连接插头的上、下表面颠倒也能对应插入。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构成一插置空间,所述外壳体上形成有一开口,与所述插置空间相通;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表面通过所述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同尺寸大小,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口还包括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平移的第一弹性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平移的第二弹性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端为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端<相反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端为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与所述第二侧面所在端相反的另一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口还包括用于当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以及当所述第二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的支撑机构。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用于与所述连接接口连接的连接插头内的第二距离,所述连接插头内设置有一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厚度尺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接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面上,与每一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相对的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连接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板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连接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四表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位于同一平面。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壳体,设置有一具有第二开口的容纳空间;连接接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连接接口包括外壳体,构成一插置空间,所述外壳体上形成有一开口,与所述插置空间相通,所述开口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露出;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表面通过所述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插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同尺寸大小,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侧面和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口还包括 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表面平移的第一弹性机构; 用于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平移的第二弹性机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接口还包括用于当所述第一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二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以及当所述第二弹性机构处于压缩状态时,支撑所述第一弹性机构保持拉伸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的支撑机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接口及电子设备,该连接接口包括外壳体,构成插置空间,外壳体上形成有开口,与插置空间相通;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插置空间内,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表面通过开口露出;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插置空间内,且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板具有相同尺寸大小,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一表面相对,且第一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子数量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该连接接口通过设置上、下平行的连接板,且两连接板上设置相对的连接端子,使连接插头的连接端子无论朝上还是朝下设置,都能够对应插置于连接接口内。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01946774SQ20112003130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8日
发明者李楠 申请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