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4820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保证连接端子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间良好结合以做电气信号传输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许多同轴电缆使用于IT设备(如笔记型计算机及小型电子设备)的内部接线,此类同轴电缆通常是使电气连接到其它电缆各自的导体或基板。此类同轴电缆为了电气连接到另一电缆的导体,传统上,同轴电缆的内导体是一个一个焊接到其它相应各自的导体。因此,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可电气连接到其它电缆的导体。不过,这种电气连接方式,在焊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连接错误,即在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其它电缆的导体之间的电气连接无法操作精确。此外,由于焊接过程复杂,故焊接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且该电气连接过程损耗很大,常常还会出现连接过程失败状况。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传统同轴电缆连接器已被提出作为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其它电缆的导体的电气连接装置。美国专利第6,790,082号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一连接端子, 可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一金属壳体,经由一绝缘体可用以支持该连接端子。其中,该连接端子藉由壳体及绝缘体各自折弯力量使其成为折弯,以使连接端子的一对接触片对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固持,并使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连接端子间形成电气连接。很明显地,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藉由一对接触片的上下夹持方式使其形成电气连接,由于该种夹持方式并不牢固,因此无法长期保证接触片与内导体间的电气连接,这将造成接触不良的现象,进而影响讯号的传递质量。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它能有效地和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形成机械与电气上的连接。为达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一连接端子、一绝缘组件及一外壳,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端子具有一基部;一第一延伸部自该基部的一侧边缘向上延伸,该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基准缘与该基部边缘连接,一第一外侧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一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及一第一倾斜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一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使该第一外侧缘与第一倾斜缘连接成为一连续缘;一第二延伸部自该基部的另一侧边缘向上延伸, 使该第一、第二延伸部相隔于该基部的两侧,该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基准缘与该基部的边缘连接,一第二外侧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二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及一第二倾斜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二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使该第二外侧缘与第二倾斜缘连接成为一连续缘,该基部、第一延伸部及第ニ延伸部间定义一空间用以接纳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该绝缘组件具有ー绝缘本体用以支持该连接端子的基部,ー绝缘折弯部分自该绝 缘本体的侧边向上延伸;该外壳支持该绝缘组件的绝缘本体,该第一、第二延伸部藉由该外壳及绝缘组件 各自折弯的力量而折弯,使第一、第二延伸部以多点夹固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使该同轴电 缆的内导体与连接端子间形成电气连接。该基部位于第一、第二延伸部间定义一中心线,当该第一、第二延伸部被折弯后, 其顶端将突出该基部的中心线。该绝缘折弯部分的内壁面具有一平面部,及ー对斜面部位于该平面部的两侧边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延伸部 藉由绝缘组件及外壳各自折弯力量而折弯,使连接端子以多点夹固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 藉此使得该连接端子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间形成电连接。根据上述的目的,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加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 手段及其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的右侧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经折弯后的俯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端子经折弯后的右侧视图。图7A至图7D为同轴电缆装配在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步骤示意图。图8为图7D中沿8-8线所作的断面图。标号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10 ;连接端子11 ;基部12 ;接合组件13 ;第一延伸部14 ;第一基准缘141 ;第一外侧缘142 ;第一倾斜缘143 ;顶端144;第二延伸部15;第二基准缘151 ;第二外侧缘152 ;第二倾斜缘153 ;顶端154 ;绝缘组件20 ;绝缘本体21 ;绝缘折弯部分22 ;平面23 ;斜面M ;外壳30 ;外壳本体31 ;外壳折弯部分32 ;第一衔接部分33a ;第二衔接部分33b ;第三衔接部分33c ;同轴电缆40 ;[0040]外皮41 ;外导体42 ;绝缘体43;内导体44。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10包含一连接端子11、一绝缘组件20以及一金属外壳30。如图3及图4所示,该连接端子11可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该连接端子11包含一基部12 ;—对接合组件13分别自基部12的两侧边缘向下延伸;一第一延伸部14,自该基部12的一侧边缘向上延伸,其具有一第一基准缘141与该基部12的边缘连接;一第一外侧缘142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一基准缘141的边缘向上延伸;及一第一倾斜缘143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一基准缘141的边缘向上延伸,该第一外侧缘142与第一倾斜缘143连接成为一连续缘;及一第二延伸部15,自该基部12的另一侧边缘向上延伸与该第一延伸部 14相隔于该基部12的两侧,其具有一第二基准缘151与该基部12的边缘连接;一第二外侧缘152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二基准缘151的边缘向上延伸;及一第二倾斜缘153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二基准缘151的边缘向上延伸,该第二外侧缘152与第二倾斜缘153连接成为一连续缘。实质上,该第一延伸部14的第一倾斜缘143与第二延伸部15的第二倾斜缘 153对应。当该第一、第二延伸部14、15受到一下压力量可成为折弯状态,如图5及图6所示。[0045]该基部12、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间定义一空间可用以接纳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该基部12位于第一、第二延伸部14、15间定义一中心线C,当该第一、第二延伸部 14、15折弯后,其第一顶端144、第二顶端IM突出该基部12的中心线C。该绝缘组件20设置在连接端子11与外壳30间,具有一绝缘本体21可用以支持连接端子11的基部12 ;—绝缘折弯部分22自绝缘本体21的侧边向上延伸,可朝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44 (如图7A所示)的方向折弯,该绝缘折弯部分22的内壁面具有一平面部23 及一对斜面部M位于该平面部23的两侧边缘。该外壳30具有一外壳本体31可用以支持该绝缘组件20的绝缘本体21 ;—外壳折弯部分32与绝缘组件20的绝缘折弯部分22并排,该绝缘折弯部分22藉由该外壳折弯部分32的折弯力量而被折弯;及第一衔接部分33a形成在外壳折弯部分32的两侧边。另外,一第二衔接部分3 及一第三衔接部分33c形成在外壳折弯部分32的两侧边。图7A-7D显示同轴电缆40装配在同轴电缆连接器10的步骤;其中,该同轴电缆40 的自由端去除一部分外皮41以露出外导体42、绝缘体43及内导体44。第一步骤将同轴电缆40插入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的连接端子11中,如图7A所示,使同轴电缆40的内导体 44位于基部12、第一延伸部14及第二延伸部15间,如图7B所示。施加如箭头”A”方向力量迫使外壳30的外壳折弯部分32及绝缘组件20的绝缘折弯部分22朝同轴电缆40的内导体44方向折弯,折弯期间,该绝缘折弯部分22的斜面部 M可推动第一、第二延伸部14、15朝内导体44的方向移动(如图7C),且催迫连接端子11 的第一、第二延伸部14、15以多点夹固该同轴电缆40的内导体44而形成机械与电气上的结合以保证可靠的电气连接,如图7D、图8所示。 另外,该外壳折弯部分32藉由第一衔接部分33a与外壳本体31成为稳固的连结。 该外壳折弯部分32藉由第二衔接部分3 包覆在同轴电缆40的外导体42,及该外壳折弯部分32藉由第三衔接部分33c包覆在同轴电缆40的外皮41,这样可使连接器10与同轴电缆40的自由端紧紧接合。
权利要求1.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一连接端子、一绝缘组件及一外壳,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端子具有一基部;一第一延伸部自该基部的一侧边缘向上延伸,该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基准缘与该基部边缘连接,一第一外侧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一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及一第一倾斜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一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使该第一外侧缘与第一倾斜缘连接成为一连续缘;一第二延伸部自该基部的另一侧边缘向上延伸,使该第一、第二延伸部相隔于该基部的两侧,该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基准缘与该基部的边缘连接,一第二外侧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二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及一第二倾斜缘以一预定角度自该第二基准缘的边缘向上延伸,使该第二外侧缘与第二倾斜缘连接成为一连续缘,该基部、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间定义一空间用以接纳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该绝缘组件具有一绝缘本体用以支持该连接端子的基部,一绝缘折弯部分自该绝缘本体的侧边向上延伸;该外壳支持该绝缘组件的绝缘本体,该第一、第二延伸部藉由该外壳及绝缘组件各自折弯的力量而折弯,使第一、第二延伸部以多点夹固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使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与连接端子间形成电气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部位于第一、第二延伸部间定义一中心线,当该第一、第二延伸部被折弯后,其顶端将突出该基部的中心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折弯部分的内壁面具有一平面部,及一对斜面部位于该平面部的两侧边缘。
专利摘要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一连接端子具有一基部,一第一延伸部自该基部的一侧边缘向上延伸,及一第二延伸部自该基部的另一侧边缘向上延伸与该第一延伸部相隔;一绝缘组件具有一绝缘本体可用以支持该连接端子的基部;及一外壳可用以支持该绝缘组件的绝缘本体;该第一、第二延伸部藉由该绝缘组件及外壳各自折弯力量而折弯,使该连接端子以多点夹固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藉此使得该连接端子与同轴电缆的内导体间形成电连接。
文档编号H01R9/05GK202103175SQ20112016019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9日
发明者张宝诚 申请人: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