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电池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2531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及电池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层叠电极体的电池及其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用于电动汽车或固定用电源装置、发电装置等各种电气系统。电池中,具备隔着隔板将电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层叠的结构(以下,称为层叠电极体)的电池代表性地包括卷绕型和层叠型这两种。卷绕型的电池是将一个薄板状的正极板和一个薄板状的负极板隔着隔板层叠后,弄圆而收纳在电池容器内的结构。另外,层叠型的电池是将多个薄板状的正极板和多个薄板状的负极板分别隔着隔板依次层叠后,不弄圆而收纳在电池容器内的结构。作为电池的一例,例如列举有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层叠型的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是在方形形状的电池容器中收容层叠电极体和电解液,并利用电池盖对该电池容器进行密闭的结构。在多个电极板上分别设有电极片,这些电极片按照正极板和负极板进行集束而超声波焊接于对应的带状的集电引线的一端,该集电引线的另一端通过铆钉等紧固构件而与对应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负极端子)接合。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5-5215号公报近年来,作出了省略上述集电引线而通过将电极片直接与电极端子接合来减少电阻的尝试。在此,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引线中,利用与对电极板进行模冲裁的工序(电极板冲裁模工序)不同的工序来形成用于供铆钉等紧固构件插入的贯通孔。因此,与之同样地,也考虑有利用与电极板模冲裁工序不同的工序在电极片上形成贯通孔的情况,但由于在电极板模冲裁工序中形成电极板的外形,因此利用相同工序在电极片上同时形成该贯通孔的情况与工序的省略进而提高生产性相关。然而,若在电极板模冲裁工序中使用的电极板的冲裁用的模具上配置用于形成电极片的贯通孔的与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实质上相同形状的刃,则在同时进行电极板和贯通孔的模冲裁时,该贯通孔的冲裁屑在电极板模冲裁工序中游离而无法适当地回收,从而可能混入电池容器的内部而电池性能产生异常。S卩,若在电极板模冲裁工序中同时形成上述贯通孔,则电池性能可能会劣化,另一方面,若利用另外的工序形成上述贯通孔,则生产性的提高受到妨碍,如此,处于若追求一方则会牺牲另一方这样的无法同时实现这两者的关系。
发明内容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性能也良好并且生产性也能够提高的结构的电池及其制造装置。本发明的电池的特征在于,具有具备紧固构件的电极端子;及具备形成有贯通孔的电极片的电极板,其中,所述贯通孔是所述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经由所述贯通孔而利用所述紧固构件将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板电连接。[0010]另外,本发明的电池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电极板的冲裁模和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的驱动部,通过所述驱动部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而从原板冲裁出所述电极板。形成于电极片的贯通孔以成为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即电极板的外形为也包括该贯通孔在内能够通过一笔进行描绘的结构,能够作为与上述模具同样的结构而在电极板模冲裁工序中也同时形成该贯通孔,另外,由于为该结构,因此也能够防止上述冲裁屑发生游离。即,能够避免电池性能的劣化且能够将该贯通孔的形成工序和电极板模冲裁工序同时进行。本发明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具备紧固构件的电极端子;具备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电极片的第一电极板;及具备形成有第二贯通孔的第二电极片的第二电极板,所述第一贯通孔具备贯通所述第一电极片的表背的第一贯通孔主体;及贯通所述第一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第一狭缝部,所述第二贯通孔具备贯通所述第二电极片的表背且实质上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为相同形状的第二贯通孔主体;及贯通所述第二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第二贯 通孔主体连续的第二狭缝部,经由所述第一及第二贯通孔,利用所述紧固构件将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板固定而电连接。本发明的电池制造装置,用于制造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电极板的冲裁模,所述电极板包括形成有贯通孔的电极片;及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的驱动部,通过所述驱动部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而从原板冲裁出所述电极板,所述贯通孔是所述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性且具备优异的电池性能的电池及其制造装置。

图I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结构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正极板及负极板的俯视图。图4是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电池制造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制造装置而得到的透视立体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制造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在图4的电池制造装置中使用的冲裁模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在变形例I的电极片上形成的贯通孔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在变形例2的电极片上形成的贯通孔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在变形例3的电极片上形成的贯通孔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在变形例4的电极片上形成的贯通孔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正极板的层叠状态的结构图。标号说明I…电池[0030]6…正极板(电极板)7…负极板(电极板)15…紧固构件19···铆钉头部20…正极片(电极片)23…贯通孔24…贯通孔主体25…狭缝部 26…负极片(电极片)31…贯通孔32…贯通孔主体33…狭缝部102…冲裁模107…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对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图示,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结构图,图2是图I的A-A’线剖视图,图3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中使用的正极板及负极板的俯视图。图I及图2所示的电池I是配置在XYZ正交坐标系(图I 图3为同一坐标系)中的电池,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池I是利用具备电极端子(正极端子4及负极端子5)的电池盖10将从开口 9a收纳有层叠电极体3的大致方形的容器主体9密闭而成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容器主体9和电池盖10密闭而成的结构称为电池容器2。在此,以大致方形的容器主体9的底面中的长边为Y轴方向、该底面中的短边为X轴方向、另外容器主体9的高度的方向为Z方向的方式配置电池容器2。电极端子配置成电极端子的两端部分别经由设置于电池盖10的贯通孔(未图示)而从电池盖10的两面露出,此外通过绝缘树脂而一体地固定于电池盖10,该绝缘树脂是为了不使该电极端子与电池盖10电连接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绝缘树脂。正极端子4侧的该绝缘树脂由标号12表示,负极端子5侧的该绝缘树脂由标号16表示。在电池容器2中积存有电解液(未图示)。层叠电极体3是将具备电极片(正极片或负极片)的电极板(正极板6或负极板7)经由隔板8层叠而成的结构。在此,作为层叠电极体3的一例,示出了将具备正极片20的多个正极板6和具备负极片26的多个负极板7经由隔板8交替层叠并通过绝缘带等固定构件11固定成一体的结构。并且,多个正极片20被集束而与正极端子4电连接,同样地,多个负极片26被集束而与负极端子5电连接。图I的A-A’线的ZX平面的截面如图2所示。容易理解正极板6是在由铝等金属构成的正极用集电材料17的两面涂敷有锰酸锂等正极活性物质18而成的结构,另外,负极板7是在由铜等金属构成的负极用集电材料29的两面涂敷有碳等负极活性物质28而成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正极用集电材料17和正极片20是同一构件,一体形成(参照图3)。同样地,负极用集电材料29和负极片26是同一构件,一体形成(参照图3)。另外,如图2所示,电极端子包括用于插入到电极片的贯通孔(后述)而将电极片固定于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15 ;及紧固构件15以外的端子主体部13。紧固构件15可以是螺钉、铆钉等。紧固构件15既可以与端子主体部13 —体形成,也可以分别作为不同构件形成后进行接合等而形成一体。在图2中,作为紧固构件15,示出了与电极端子一体形成的铆钉。将多个正极片20集束而插入该铆钉,进而将垫片等紧固辅助构件14插入该铆钉后,将该铆钉的端部压扁而形成铆钉头部19,从而将正极片20牢固地固定于正极端子4。接下来,使用图3,详细地说明电池I的电极板的电极片。图3是表示正极板6与负极板7的层叠状态的图(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隔板8的图示)。在此,正极板6由实线表示,负极板7由双点划线表示。正极板6由大致矩形的正极片20和大致矩形的正极主体部21构成,负极板7由大致矩形的负极片26和大致矩形的负极主体部27构成。在正极主体部21上涂敷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在负极主体部27上涂敷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并且,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负极主体部27的面内配置正极主体部21并进行层叠。即,正极主体部21设计得比负极主体部27小。另外,正极片20和负极片26的位置设计成在Z轴上为大致相同位置,但在Y轴上的位置不同。因此,在层叠时,正极片20与负极片26不会重叠。在电极片(正极片20或负极片26)上设有贯通孔(贯通孔23或贯通孔31),该贯通孔在YZ平面上观察时贯通所述电极片的表背且形成YZ平面上的包含该电极片的电极板(正极板6或负极板7)的外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贯通孔由与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XY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实质上为相同形状的贯通孔主体、及从电极板的外部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构成。因此,配置在YZ平面上的电极板的外形成为包含贯通孔主体和狭缝部在内能够通过一笔来描绘的形状。在此,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例如是铆钉,正极端子4和负极端子5均为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因此正极板6的贯通孔主体24和负极板7的贯通孔主体32均成为与紧固构件的XY平面的截面实质上为相同面积及相同形状(在此为大致圆形)。另外,正极片20的狭缝部25和负极片26的狭缝部33也都沿着Z方向以相同形状形成。如上所述,在电极片形成有狭缝部,因此具有电极端子向紧固构件的贯通孔主体的插入变得容易这样的制造上的优点。另外,也存在其他制造上的优点,关于这种情况在后面叙述。进而,在此,对贯通孔主体的Y轴方向的最大宽度W和狭缝部与贯通孔主体连续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最大宽度W进行比较时,设计成W > W。因此,在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15上如上所述固定的电极片难于从该紧固构件15脱落,因此能够防止电池故障,不仅具有上述制造上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能够提高电池I的性能这样结构上的优点。接着,以下,详细地说明上述其他的制造上的优点。在说明该优点时,将用于从薄板状的原板(在大致矩形的薄板状的集电材料的两面涂敷有电极活性物质的板,具有能够冲裁出多个电极板的长度)冲裁出上述大致矩形的电极板(正极板6或负极板7)的装置即电池制造装置100作为电池制造装置进行说明。图4是电池制造装置100的侧视图(XZ俯视图)。图5是为了说明电池制造装置100的电极板冲裁动作而从原板支承部101观察Z方向而得到的透视立体图。图6是电池制造装置100的俯视图(XY俯视图)。图7是在图4的电池制造装置100中使用的冲裁模102的形状的详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及图5中,设定同一 XYZ正交坐标系。在图4所示的电池制造装置100中,在工作台状的原板支承部101的上表面109,通过输送辊104及输送辊105来输送树脂制的保护板SI。在输送到该上表面109的保护板SI的上方,通过输送棍103及输送棍106而输送电极板的原板S2。在此,原板S2的输送方向与保护板SI的输送方向为相同方向,即X方向。原板S2由向正极用集电材料或负极用集电材料涂敷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而成的形成区域A2及未进行该涂敷的非形成区域Al构成。另外,在电池制造装置100中,配置有保持与原板支承部101的上表面109相对的·冲裁模102(后述)的驱动部107。如图5所示,在冲裁模102配置有例如两个汤姆逊刃。一个汤姆逊刃的形状是与上述的一个电极板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与电极片相当的汤姆逊刃的部位配置在这两个汤姆逊刃相互向外且垂直于原板S2的输送方向的Y轴方向。更详细而言,冲裁模102如图5所示。即,冲裁模102具备固定在基体基板110上的第一落料刃111、第二落料刃112、及配置在这些落料刃的周围的海绵等按压构件113。第一落料刃111和第二落料刃112为相同形状,相对于与原板S2的输送方向(X方向)平行且通过原板S2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中心的假想线相互线对称地配置。按压构件113在基体基板110上的法线方向(Z方向)上比第一落料刃111及第二落料刃112突出。驱动部107能够使冲裁模102沿着+Z方向及-Z方向上下。进而,在电池制造装置100中,配置有控制部108,该控制部108控制输送辊103 106及驱动部107的动作。具体而言,电池制造装置100如下动作。控制部108控制输送辊103 106而间歇性地输送原板支承部101的上表面109上的原板S2及保护板SI。S卩,原板S2和保护板SI以相同速度同时输送规定距离,并且在输送了该规定距离后,临时停止。在原板S2及保护板SI停止后,控制部108驱动驱动部107。由于该驱动,冲裁模102朝向原板S2向-Z方向下降,将电极板从原板S2模冲裁,该模冲裁后,冲裁模102向+Z方向上升而返回最初的位置。在该时刻,该模冲裁后的电极板与原板S2中的其他的部分依然存在于同一平面上,即存在于上表面109上。需要说明的是,冲裁模102的移动量由控制部108控制,以使冲裁模102与原板S2可靠地接触,且避免冲裁模102贯通保护板SI而与原板支承部101接触。由此,防止原板支承部101与冲裁模102的接触引起的相互的损伤。另外,在正极片或负极片的形成中使用非形成区域Al,在正极主体部或负极主体部的形成中使用形成区域A2。然后,控制部108再次控制输送辊103 106,间歇地输送原板支承部101的上表面109上的原板S2及保护板SI。上述模冲裁后的电极板在该间歇地输送而接下来临时停止的部位处被输送臂130吸附而输送至未图示的工作台,并层叠在该工作台上。因此,仅该被输送的电极板的形状的孔为空的原板S2朝向沿着电池制造装置100的输送方向准备的回收箱(未图示)依次间歇地输送,并作为垃圾而回收在该回收箱中。然而,通常在电极片上未形成有狭缝部的以往的电池制造装置中,需要在电极片上形成圆形的贯通孔时在电池制造装置中使用的冲裁模上预先具备使该圆形落料的刃,或设置在将电极板通过输送臂向电池制造装置的外部输送后重新在电极片上形成该贯通孔的工序。然而,在冲裁模上预先具备用于模冲裁该贯通孔的圆形的刃时,在模冲裁后,与贯通孔对应的原板S2的部分、即冲裁屑向未预期的部位跳出等而进行移动,例如搭载于模冲裁后的电极板上时,在被输送臂输送后,装入电池,结果是,可能引起电池的性能异常。另夕卜,需要另外设置重新在电极片形成贯通孔主体的工序时,工序增加,从而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相对于此,在以上的结构的电池制造装置100中,无论是否在模冲裁后的电极板的电极片上形成贯通孔,原板S2中的与该贯通孔对应的部分和电极板的形状的孔为空的
原板S2形成一体。这是因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贯通孔形成为不仅包含贯通孔主体而且也包含狭缝部。因此,与以往的电池制造装置相比,具有上述电池异常的发生减少,另外生产能力也能够提高这样的上述其他的制造上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XY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实质上为圆形,但也可以是图8那样的钥匙状的形状。这种情况下的紧固构件15a由轴棒部34和与轴棒部一体形成而从轴棒部突出的突出部35构成。通过将突出部35配置在电极片的狭缝部,而即便在对电池I施加了振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紧固构件15a的突出部35来避免电极板发生旋转等,因此能够防止层叠电极体中的层叠偏移的发生,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电池性能良好的电池I。当然,只要能够避免上述旋转就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未比一定将紧固构件形成为上述钥匙状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不将从一个电极端子延伸的紧固构件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形成为一个,而形成多个。这种情况下,在一个电极片上与该多个紧固构件对应地形成多个贯通孔主体和多个紧固构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配置在YZ平面上的电极板的外形是包含这些贯通孔主体和狭缝部而能够通过一笔来描绘的形状。在图9中,作为具体例子,表示了在一个电极端子形成有两个紧固构件15b、15c (各个XY平面中的截面形状实质上为圆形)的情况。通过利用两个紧固构件来固定电极片,而能够避免上述旋转。另外,作为能够避免上述旋转的结构,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XY平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是圆形,而是图10那样的大致矩形的形状。这种情况下,只要电极片的贯通孔主体也与该形状实质上为同一形状即可。由于紧固构件15d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因此与如上所述在一个电极端子形成多个紧固构件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上述旋转。当然,如图11所示,也可以利用多个紧固构件来代替截面形状为上述大致矩形的一个紧固构件。进而,配置在YZ平面上的电极板的外形只要是包含这些贯通孔主体和狭缝部并通过一笔能够描绘的形状即可,紧固构件的XY平面上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以外的例如三角形、星型等形状。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电极片的贯通孔主体的形状形成为与该截面形状实质上相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上述旋转,从而能够提供一种电池性能良好的电池I。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并未特别言及,但图8 图11的结构可以适用于正极端子和与其对应的正极片,或负极端子和与其对应的负极片。[0076][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使用图12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依次层叠于层叠电极体的多个正极板中,在使用第一正极板和第二正极板中至少两种正极板的方面上不同,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板形成为正极片的狭缝部与图3同样地沿着Z轴方向,所述第二正极板为正极片的狭缝部沿着与第一正极板不同的方向例如Y轴方向形成。其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I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图12中,表示将图3所示的正极板6和仅狭缝部的形成方向与正极板6不同而其他与正极板6相同的正极板6e交替层叠的结构(隔板和负极板图示省略)。在正极板6e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包括与贯通孔主体24相同形状的贯通孔主体24e ;及从正极板6e的外部到贯通孔主体24e连续且沿着Y轴方向形成的狭缝部25e。因此,在层叠的各正极板上存在不同的狭缝部,S卩,在层叠有各正极板的状态下某正极板的狭缝部与最接近的正极板的狭缝部不会重合地形成,因此不仅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能够防止层叠电极体从正极端子的铆钉部脱落,即能够防止层叠电极体的脱落这样的效果。在此,以正极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负极板也可以同样地构成。另外,仅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中的一方采用了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极片形状,但也可以在双方的电极板采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极片形状。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未限定于此。只要是使用层叠电极体的电池即可,也能够适用于使用了其他的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一次电池。例如也能够适用于钠硫电池等钠系的电池、镍氢电池等镍系的电池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既可以适用于层叠型,也可以适用于卷绕型的电池。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紧固构件的电极端子;及 具备形成有贯通孔的电极片的电极板, 所述贯通孔是所述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经由所述贯通孔而利用所述紧固构件将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具有 贯通所述电极片的表背的贯通孔主体;及 贯通所述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主体的最大宽度比所述狭缝部中的所述连续的部位的最大宽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是与圆不同的截面形状,所述贯通孔主体的形状是与所述截面形状实质上相同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构件是铆钉。
6.一种电池制造装置,制造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电极板的冲裁模 '及 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通过所述驱动部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而从原板冲裁出所述电极板。
7.—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紧固构件的电极端子; 具备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电极片的第一电极板;及 具备形成有第二贯通孔的第二电极片的第二电极板, 所述第一贯通孔具备贯通所述第一电极片的表背的第一贯通孔主体;及贯通所述第一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第一狭缝部,所述第二贯通孔具备贯通所述第二电极片的表背且实质上与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为相同形状的第二贯通孔主体;及贯通所述第二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第二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第二狭缝部, 经由所述第一及第二贯通孔,利用所述紧固构件将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板固定而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了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狭缝部和所述第二狭缝部相互不重合。
9.一种电池制造装置,用于制造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极板的冲裁模,所述电极板包括形成有贯通孔的电极片 '及 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通过所述驱动部对所述冲裁模进行驱动而从原板冲裁出所述电极板,所述贯通孔是所述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具有 贯通所述电极片的表背的贯通孔主体;及 贯通所述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主体的最大宽度比所述狭缝部的最大宽度大。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具备贯通所述第一电极片的表背的第一贯通孔主体;及贯通所述第一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第一狭缝部, 所述第二贯通孔具备贯通所述第二电极片的表背的第二贯通孔主体;及贯通所述第二电极片的表背且从所述第二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第二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第二狭缝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是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所述外形为包含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和所述第一狭缝部在内能够通过一笔来描绘的形状, 所述第二贯通孔是所述第二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所述外形为包含所述第二贯通孔主体和所述第二狭缝部在内能够通过一笔来描绘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的最大宽度比所述第一狭缝部的最大宽度大, 所述第二贯通孔主体的最大宽度比所述第二狭缝部的最大宽度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是与圆不同的截面形状,所述第一贯通孔主体和所述第二贯通孔主体的形状是与所述截面形状实质上相同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构件是铆钉。
1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由与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相同形状的贯通孔主体和从所述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由与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相同形状的贯通孔主体和从所述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由与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相同形状的贯通孔主体和从所述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构成。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由与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相同形状的贯通孔主体和从所述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孔由与电极端子的紧固构件的截面形状相同形状的贯通孔主体和从所述电极板的外部到所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构成。
专利摘要一种电池及电池制造装置,该电池具有具备紧固构件的电极端子;及具备形成有贯通孔的电极片的电极板。贯通孔是电极板的外形的一部分,经由贯通孔利用紧固构件而将电极端子和电极板电连接。贯通孔也可以具有将电极片的表背贯通的贯通孔主体;及将电极片的表背贯通且从电极板的外部到贯通孔主体连续的狭缝部。
文档编号H01M2/30GK202712317SQ20112042782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5日
发明者四元博章 申请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