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4299阅读:8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配件,特别涉及一种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笔式点火线圈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在汽车发动机上。由于外形结构限制,相对于传统点火线圈或COP线圈,其点火能量始終存在偏低的情况,这限制了其在涡轮增压发动机等能量要求较高的车上的应用。那么,如何改进笔式点火线圈的结构,増加笔式点火线圈的点火能量,已成为了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笔式点火线圈存在的点火能量不足问题,在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性能调整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以便使笔式点火线圈实现输出较高的点火能量,并且延长点火线圈使用寿命,精简エ艺,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其特征在干,由低压骨架、前端绕线挡板、外壳、套筒(外铁芯)、次级绕组、初级绕组、SMC高性能磁芯、后端绕线挡板、输出电极和次级绕组骨架10构成,所述外壳内安装低压骨架,低压骨架与外壳间紧密配合,低压骨架外径上设有前端绕线挡板和后端绕线挡板,前绕线挡板和后绕线挡板作为初级绕组的限位,初级绕组内侧是次级绕组,初级绕组外侧为套筒(外铁芯);次级绕组内侧为次级绕组骨架,次级绕组骨架内侧为SMC高性能磁芯;输出电极安装在次级绕组骨架的前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的低压骨架与外壳间紧密配合,达到密封的效果,低压骨架上増加前后两个绕线挡板,以保证低压(初级)绕组在SMC高性能磁芯的中段,提高线圈的耦合性能;内部使用SMC高性能磁芯代替传统硅钢片叠片铁芯,提高性能,降低损耗;外部套筒采用非传统叠合式,而是各层分别组装,分别定位,以完全包裹住初级绕组,达到保护绕组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能量损耗低,对车内电子设备的干扰小,占用空间小,高压传递距离短等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吋,高的点火能量可以提高点火可靠性,降低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

图I、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结构示意图。图中I.低压骨架,2.前端绕线挡板,3.外売,4.套筒(外铁芯),5.次级绕组,6.初级绕组,7. SMC高性能磁芯,8.后端绕线挡板,9.输出电极,10.次级绕组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由低压骨架I、前端绕线挡板2、外壳3、套筒(外铁芯)4、次级绕组5、初级绕组6、SMC高性能磁芯7、后端绕线挡板8和输出电极9构成,外壳3内安装低压骨架1,低压骨架I与外壳3间紧密配合,低压骨架I外径上设有前端绕线挡板2和后端绕线挡板8,前绕线挡板2和前绕线挡板8作为初级绕组6的限位,初级绕组6内侧是次级绕组5,初级绕组6外侧为套筒(外铁芯)4 ;次级绕组5内侧为次级绕组骨架10,次级绕组骨架10内侧为SMC高性能磁芯7 ;输出电极9安装在次级绕组骨架10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A)低压骨架I与外壳间紧密配合3,达到密封的效果,内部灌环氧树脂,初级绕组线圈不灌封在环氧内;B)低压骨架上增加前端绕线挡板2和后端绕线挡板8,以保证低压(初级)绕6组在SMC高性能磁芯7的中段,提高线圈的耦合性能;C)内部使用SMC高性能磁芯7代替传统硅钢片叠片铁芯,提高性能,降低损耗;D)外部套筒4采用非传统叠合式,而是各层分别组装,分别定位,以完全包裹住初级绕组,达到保护绕组的目的。综合上述措施,使普通尺寸的笔式点火线圈的能量提高到60mJ以上,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使用要求。根据上述说明,结合本领域技术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
权利要求1. 一种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其特征在干,由低压骨架(I)、前端绕线挡板(2)、外壳(3)、套筒(4)、次级绕组(5)、初级绕组(6)、SMC高性能磁芯(7)、后端绕线挡板(8)和输出电极(9)构成,外壳(3)内安装低压骨架(I),所述低压骨架(I)与外壳(3)间紧密配合,低压骨架(I)外径上设有前端绕线挡板(2)和后端绕线挡板(8),前绕线挡板(2)和前绕线挡板(8 )作为初级绕组(6 )的限位,初级绕组(6 )内侧是次级绕组(5 ),初级绕组(6 )外侧为套筒(4);次级绕组(5)内侧为次级绕组骨架(10),次级绕组骨架(10)内侧为SMC高性能磁芯(7);输出电极(9)安装在次级绕组骨架(10)的前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能量笔式点火线圈,由低压骨架、前端绕线挡板、外壳、套筒、次级绕组、初级绕组、SMC高性能磁芯、后端绕线挡板和输出电极构成,低压骨架与外壳间紧密配合,低压骨架外径上设有前端绕线挡板和后端绕线挡板,低压骨架与外壳间紧密配合,达到密封的效果,初级绕组在SMC高性能磁芯的中段,提高线圈的耦合性能;使用SMC高性能磁芯代替传统硅钢片叠片铁芯,提高性能,降低损耗;外部套筒采用非传统叠合式,而是各层分别组装,分别定位,以完全包裹住初级绕组,达到保护绕组的目的。
文档编号H01F38/12GK202422978SQ20112050850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8日
发明者王亮, 王凤岭, 王淑金, 蔡椿军, 顾晓娟 申请人:天津斯巴克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