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934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将接地电缆的芯线连接到屏蔽电线的屏蔽层的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提出了一种将接地电缆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屏蔽层的连接结构,该同轴电缆被称为屏蔽电线,在该屏蔽电线中,芯线覆盖有绝缘层,通过编制软铜线而形成诸如编织线的屏蔽层设置在内绝缘层的外周并且屏蔽层覆盖有外绝缘层。在该专利文献中,允许接地电缆与屏蔽层的外周面在外绝缘层被移除的部分产生接触。允许接地电缆的屏蔽层和芯线互相抱合并且通过板状连接金具压接并固定,使得接地电缆连接到屏蔽层。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切割屏蔽电线的外绝缘层从而使其在屏蔽电线的轴向方向上移动以露出绝缘层。将移动的外绝缘层返回初始位置以松开屏蔽层并且使屏蔽层以衣领状变形。通过一对板部件保持衣领状的屏蔽层,接地电缆的芯线挤压并且固定到该板部件以将接地电缆连接到屏蔽层。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文献JP-A-2003-59349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文献JP-A-2006-344487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I和2中,存在在屏蔽电线和接地电缆的接触状态中可能产生不均匀的担心。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允许接地电缆的芯线与屏蔽电线的外周面产生接触以将接地电缆连接到屏蔽电线,在压接操作期间,存在接地电缆的芯线可能从屏蔽层移位以使得接触状态不均匀的担心。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当在屏蔽电线的轴向方向上施加张力(外力)时,抗拉强度取决于屏蔽层的强度。同时,存在屏蔽层可能由于张力而变形 (衣领状恢复初始形状)从而增加阻抗的担心。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问题是稳定屏蔽电线和接地电缆的接触状态。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是用于将屏蔽电线的屏蔽层连接到接地电缆的连接结构,屏蔽电线包括覆盖芯线的内绝缘层,设置在内绝缘层的外周的屏蔽层,以及覆盖屏蔽层的外绝缘层,其中,第一压接部和第二压接部一体地形成;该第一压接部压接到这样一个部分的所述屏蔽层所述外绝缘层被从该部分移除;该第二压接部压接到外表面侧中的所述接地电缆的芯线,该外表面侧与面对所述屏蔽层的所述第一压接部的内表面相对。
根据该结构,由于屏蔽层和接地电缆的芯线分别被压接到一体地形成的压接部中,使得屏蔽电线可以电连接到接地电缆,能够执行分别适于压接部分的操作。因此,能够分别稳定在压接部中的屏蔽层或接地电缆的芯线的接触状态。此外,由于屏蔽层被压接以满足屏蔽层的形式,所以能够压接屏蔽层而无须使屏蔽层变形。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分别形成压接部,使得屏蔽电线的轴向方向与接地电缆的轴向方向平行。因此,屏蔽电线和接地电缆可以布置成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布线的空间。
此外,第一压接部可以形成有通过将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曲成U形状而形成的第一压接片,并且第二压接部可以形成有从板部件的其它部分切割的U形状的第二压接片。例如,第一压接片被弯曲成使得第一压接片的U形状的顶部位于面向屏蔽层的内表面侧,并且第二压接片被切割为使得第二压接片的U形状的顶部位于与面向屏蔽层的第一压接部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侧。此外,形成为被弯曲成U形状的第一压接片的底部和被切割成U 形状的第二压接片的底部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将屏蔽层或接地电缆的芯线布置在每个压接片的内部。例如,分别填塞压接片使得屏蔽层和接地电缆的芯线可以被压接。
此外,外绝缘层从其上被移除的部分的轴向长度可以形成为对应于第一压接部的轴向长度。因此,第一压接部邻接外绝缘层。即使当第一压接部被例如外力在轴向方向拉动时,由于能够通过外绝缘层调节第一压接部的轴向运动,所以能够提高第一压接部的抗拉强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稳定屏蔽电线和接地电缆的接触状态。


图I是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视图。
图3 (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视图。图3 (b)是从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观察的图3 Ca)的IIIB-IIIB线的位置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用于形成图I中的第二压接部的操作的视图。
图5是示出将接地电缆压接到图3 (a)和图3 (b)中所示的连接装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6是示出图4中的砧座的视图。
图7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屏蔽电线的绝缘层被移除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示出用于形成图I中的第一压接部的操作的视图。
图9是示出图8中的砧座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图2中的屏蔽电线的改进实例的视图。
图11 (a)是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11 (b)是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侧视图。图11 (C)是示出将接地电缆压接到图11 (b)中的连接装置的状态的视图。图11 (d)是示出图11 (b)中的连接装置的改进实例的视图。
图12是示出沿着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观察的图11中的XII-XII线的位置的第一压接部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3 (a)是第三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13 (b)是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侧视图。图13 (c)是示出将接地电缆压接到图13 (b)中的连接装置的视图。
图14 (a)是第四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14 (b)是第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侧视图。图14 (c)是示出将接地电缆压接到图14 (b)中的连接装置的视图。图14 (d)是从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观察的图14 (a)的XIVD-XIVD线的位置的截面图。
图15A是第五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15B是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侧视图。图15C是示出将接地电缆压接到图15B中的连接装置的状态的视图。图MD是从箭头标记的方向观察的图15A的XVD-XVD线的位置的截面图。
参考标记列表
I屏蔽电线
3接地电缆
11屏蔽层
13外绝缘层
15芯线
19芯线
23压接片
25压接片
27压接部
29压接部
41压接部
43压接片
51压接部
53压接部
55压接片
57压接片
63压接片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描述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I至图3 (b)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包括,例如, 连接至安装在车辆上的设备的屏蔽电线1,连接至屏蔽电线I的接地电缆3,以及将接地电缆3压接至屏蔽电线I的连接装置5。屏蔽电线I形成有例如一对信号线7,设置在该一对屏蔽线7的外周的屏蔽层11以及覆盖屏蔽层11的外绝缘层13。每个信号线7包括芯线 15,来自配对连接的装置电信号供应到该芯线15,以及覆盖芯线15的绝缘层17。也就是, 设置绝缘层17作为屏蔽电线I的每个芯线15的内绝缘层。绝缘层17由例如具有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
例如,屏蔽层11是通过编织导电性金属线形成的编织线,并且形成以分别覆盖信号线7的绝缘层17的外周面。外绝缘层13由例如具有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
接地电缆3通过用绝缘层21覆盖芯线19形成。芯线19通过例如绞合细金属线形成。绝缘层21由例如绝缘特性的树脂形成。
连接装置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板部件形成,并且包括第一压接片23和第二压接片25,第一压接片23在外绝缘层13从其上被移除部分处被压接到屏蔽层11,第二压接片25被压接到接地电缆3的芯线19。压接片23和25通过例如一个板部件的挤压作业一体地形成。压接片23通过将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曲成U形状而形成。压接片23将露出的屏蔽层11布置在U形的内表面侧,并且将压接片23的相对的板部件朝着屏蔽层11侧弯曲使得可以形成压接到屏蔽层11的第一压接部27。压接片25被切割到相对于压接片 23的板部件的相对侧(也就是,与面向屏蔽层11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侧)并且形成U形状。在压接片25中,将接地电缆3的芯线19布置在U形状的内部,并且弯曲压接片25的两端使得可以形成压接到接地电缆3的芯线10的第二压接部29。如图3 (b)所示,压接片 23和压接片25以这样的方式形成U形状的顶部彼此抵靠,并且当将屏蔽电线I连接到接地电缆3时,屏蔽电线I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接地电缆3的轴向方向。此时,形成为弯曲成U 形状的压接片23的底部和被切割成U形状的压接片25的底部位于同一直线上。
现在,下面将描述作为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特征的将屏蔽电线I连接到接地电缆3 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操作。首先,将接地电缆3的端部的绝缘层21剥落以露出芯线19。将露出的芯线19布置在连接装置5的压接片25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如图4中所示,将作为基座的砧座31布置在压接片25的U形状的顶部侧,并且将作为压接夹具的压接件33布置在压接片25的U形状的裙部侧。然后,将压接片25夹在砧座31和压接件33之间以例如填塞压接片25。因此,如图5中所示,形成接地电缆3的芯线19压接到其的压接部29。如图 6所示,与压接片25产生接触的砧座31的表面形成为沿着压接片25的顶部的弯曲表面。 此外,形成压接件33以将压接片25的裙部弯曲到内部使得压接片25可以被压接到接地电缆3的芯线19。
另一方面,在屏蔽电线I中,如图7所示,移除外绝缘层13的一部分以露出屏蔽层 11。绝缘层13的移除尺寸被设置成这样的尺寸在该尺寸中,通过压接片23形成的压接部 27的轴向长度对应于绝缘层13被移除的部分的轴向长度。将露出的屏蔽层11布置在接地电缆3压接到其的连接装置5的压接片23的内部。此时,屏蔽层11被布置在压接片23 中,使得屏蔽电线I的轴向方向与接地电缆的轴向方向平行。在该状态下,如图8所示,将作为基座的砧座35布置在压接片23的U形状的顶部侧,并且将作为压接夹具的压接件37 布置在压接片23的U形状的裙部侧。然后,将压接片23夹在砧座35和压接件37之间以例如填塞压接片23。因此,形成屏蔽层11压接到其的压接部27。因此,接地电缆3的芯线 19通过连接装置5电连接到屏蔽电线I的屏蔽层11。然后,当接地电缆3的另一端接地到例如车辆本体,屏蔽电线I的外部噪音能够从屏蔽层11释放到接地电缆3。因此,屏蔽电线 I的一对信号电线7的噪音的进入可以被打断。如图9所示,与压接片23产生接触砧座35 的的表面沿着压接片23的顶部形成为弯曲表面,并且设置有可以容纳压接部29的槽38和释放压接到压接部29的接地电缆3的槽39。此外,形成压接件27以将压接片23的裙部向内弯曲,使得可以通过压接片23压接屏蔽层。
根据第一实施例,由于屏蔽层11和接地电缆3的芯线19分别压接使得屏蔽电线I 可以电连接至接地电缆3,能够执行适用于屏蔽层11或接地电缆3的芯线19的压接操作。 结果,分别在压接部27和29中的屏蔽层11和压接片23的接触状态以及接地电缆3的芯线19和压接片25的接触状态能够被稳定。此外,由于能够压接压接片23以满足屏蔽层11 的形式,所以能够压接压接片23而无须使屏蔽层11变形。因此,稳定屏蔽层11和压接片 23的接触区域以及接地电缆3的芯线19和压接片25的接触区域以稳定屏蔽电线I和接地电缆3的电连接。
此外,由于接地电缆3连接到屏蔽电线I使得屏蔽电线I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接地电缆3的轴向方向,所述能够将屏蔽电线I和接地电缆3布置成彼此重叠。因此,能够减少布线必需的空间。
此外,压接部27的轴向长度形成为对应于外绝缘层13被移除处的部分的轴向长度,并且压接部27的轴向端部邻接外绝缘层13。因此,即使当压接部27被例如外力沿着轴向方向拉动,由于能够通过外绝缘层13调节压接部27的轴向运动,所以能够提高压接部 27的抗拉强度。
屏蔽电线I和接地电缆3的连接位置不限于第一实施例,并且,例如,可以适当地选择屏蔽电线I的端部。
此外,压接部29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例并且可以通过在压接部27的周向方向上移动压接部29而形成。
此外,屏蔽层11不限于编制线并且可以由例如金属箔片形成。
此外,如图10中所示,可以使用其中绝缘层40插入在一对信号线7的绝缘层17 和绝缘层11之间的屏蔽电线1,代替图2中所示的屏蔽电线I。
(第二实施例)
将利用图11 Ca)至图11 Cd)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屏蔽层11和接地电缆3的芯线19,而且接地电缆3的绝缘层21也被压接。也就是,在压接部27的外表面上形成压接到接地电缆3 的绝缘层的压接部41,并且压接部27,29和41 一体地形成。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似,所以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指示它们并且省略其描述。
压接部41具有从连接装置45的板部件上切割的U形状压接片43。压接片43被连续地设置到压接片25,并且形成为与压接片25从同一方向上切割。也就是,压接片25形成为相对于压接片23从连接装置45的板部件的相对侧切割。在压接片43中,将接地电缆 3的绝缘层21布置在U形状的内部并且将压接片43的两端弯曲使得可以形成压接到接地电缆3的绝缘层21的压接部41。
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压接部41调节接地电缆3在连接部分中的运动,例如,即使当外力被施加到接地电缆3时,也能够防止外力被传送到压接部29的芯线19。因此,能够维持接地电缆3的芯线19和压接片25的接触状态。
如图11 (d)中所示,压接片43的相对的板部件可以形成为在接地电缆3的轴向方向上相互移动。
此外,可以适当地选择压接部27的压接结构。当通过利用例如示出沿着图11(a) 中的XII-XII线切割压接部27的图12来说明压接部27的压接结构时,可以采用如图12Ca)所示的压接片23的相对的板部件彼此重叠并且压接的结构;如图12 (b)所示的压接片23的相对的板部件的端面彼此邻接并且压接的结构;以及如图12 (c)所示的压接片23 的相对的板部件的端面被允许咬入屏蔽层11并且压接的结构。
(第三实施例)
将利用图13 (a)至图13 (C)描述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改进实例的第三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压接部27沿着屏蔽电线I的轴向方向被分割成两个从而形成压接部51和53。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似,所以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指示它们并且省略其描述。
压接部51和53分别具有通过将例如连接装置54的板部件弯曲为U形状而一体地形成的压接片55和57。压接片55将露出的屏蔽层11布置在U形状的内部,并且压接片 55的相对的板部件朝着屏蔽层11侧弯曲使得可以形成压接到屏蔽层11的压接部51。压接片57将露出的屏蔽层11布置在U形状的内部,并且压接片57的相对的板部件朝着屏蔽层11弯曲使得可以形成压接到屏蔽层11的压接部53。
因此,连接有接地电缆3的连接装置54能够被压接到屏蔽电线I的屏蔽层11,使得屏蔽电线I能够被连接到接地电缆3。也就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实施例的压接片23 被沿着屏蔽电线I的轴向方向分割成两个。压接到屏蔽层11的压接部51和53通过分割的压接片55和57形成。
(第四实施例)
将利用图14 (a)至14 (d)描述作为第三实施例的改进实例的第四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压接片55和57各自的相对的板部件中的一个形成得比另一个长。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似,所以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指示它们并且省略其描述。
因此,压接片55和57分别卷绕在屏蔽层11的外周上并且压接到其上,从而能够形成压接部51和53。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4 (d)所示,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压接部51 : 使得弯曲的压接片55的相对的板部件彼此不重叠。此外,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压接部53 还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压接片57的相对的板部件像在压接部5中一样彼此不重叠。
(第五实施例)
将利用图15A至图MD描述作为第二实施例的改进实例的第五实施例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第五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压接到屏蔽层11的压接部27通过压接片23的具有相对的板部件的压接片63形成,压接片23形成为在屏蔽电线I 的轴向方向上彼此移动。由于其它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似,所以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指示它们并且省略其描述。
通过将例如连接装置65的板部件,弯曲为U形状,形成压接到屏蔽层11的压接片 63。压接片63的U形状的板部件67和69形成为在屏蔽电线I的轴向方向上彼此移动。也就是,相对的板部件67和69分别形成为沿着屏蔽电线I的轴向方向彼此移动,使得压接片 63的相对的板部件67和69在压接部27上不彼此重叠。板部件67和69分别缠绕在屏蔽层11的外周上并且压接到其上,从而可以形成压接到屏蔽层11的压接部27。
通过参考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然而,需要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或改进。
本发明基于2010年7月1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0-159787,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能够有效地稳定屏蔽电线和接地电缆的接触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屏蔽电线的屏蔽层连接到接地电缆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所述屏蔽电线包括覆盖芯线的内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内绝缘层的外周的所述屏蔽层以及覆盖所述屏蔽层的外绝缘层,其中 第一压接部和第二压接部一体地形成;该第一压接部压接到这样一个部分的所述屏蔽层所述外绝缘层被从该部分移除;该第二压接部压接到外表面侧中的所述接地电缆的芯线,该外表面侧与面对所述屏蔽层的所述第一压接部的内表面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压接部具有第一压接片,通过使板部件的一部分弯曲成U形状而形成该第一压接片,并且 所述第二压接部具有U形状的第二压接片,从所述板部件的其它部分切割该U形状的第二压接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压接片形成为被弯曲成使得所述第一压接片的所述U形状的顶部位于面向所述屏蔽层的所述内表面侧,并且 所述第二压接片被切割为使得所述第二压接片的所述U形状的顶部位于所述外表面侦牝该外表面侧与面对所述屏蔽层的所述第一压接部的所述内表面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形成为被弯曲成U形状的所述第一压接片的底部和被切割成U形状的所述第二压接片的底部位于同一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的任意一项的屏蔽电线的接地电缆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外绝缘层被从其上移除的所述部分的轴向长度被设定成对应于所述第一压接部的轴向长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稳定屏蔽线和接地线之间的接触状态。屏蔽线的接地线连接结构是这样的连接结构,其中屏蔽线(1)的屏蔽层(11)和接地线(3)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屏蔽线(1)包括覆盖芯线(15)的绝缘层(17),形成在绝缘层(17)的外周上的屏蔽层(11),以及覆盖屏蔽层(11)的外绝缘层(13)。压接并且紧固到外绝缘层(13)已被移除的部分的屏蔽层(11)的第一压接部(27)与在该第一压接部(27)的外面被压接并固定到接地线(3)的芯线(19)的屏蔽层(11)的第二压接部(29)一体地形成,并且接地线(3)的屏蔽层(11)和芯线(19)被单独地压接和固定。
文档编号H01R4/18GK102986102SQ20118003389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4日
发明者锅田泰德, 伊藤直树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