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和用于该移动终端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899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终端和用于该移动终端的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和用于该移动终端的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正如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平板电脑和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终端的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多且功能逐渐融合。例如,手机除了具有传统的通话功能外,还具有相机、导航和 CMMB的功能。发明内容
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意识到以下问题和对以下事实的认识提出的由于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耗电单元越来越多,电源网络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移动终端仅具有一个终端连接器,且用于该移动终端的电池仅具有一个电池连接器,所述一个终端连接器与所述一个电池连接器相连,以便向移动终端的耗电单元供电。移动终端上的终端连接器通常与移动终端的耗电大户(大功率的耗电单元,或称为主耗电单元)靠近,由于电池和移动终端均具有一个连接器,因此其他耗电单元距离所述终端连接器较远,为了给其他耗电单元供电,需要在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上进行复杂的布线设计,并且从终端连接器到这些其他耗电单元的布线长,导致电路板设计复杂,欧姆损耗大,噪声干扰大,导致移动终端和电池的体积大,厚度增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用的商业选择。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路板设计简单、欧姆损耗小、噪声干扰小且体积和厚度降低的移动终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上述移动终端的电池。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终端本体,所述终端本体内具有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腔;多个主耗电单元,所述主耗电单元设在所述终端本体上;和多个终端连接器,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设在所述终端本体内且在所述电池腔露出,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分别与所述多个主耗电单元一一对应地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多个终端连接器以分别与多个主耗电单元一一对应地相连,使得多个耗电单元分别由距其最近的终端连接器供电,从而避免了在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上进行复杂的布线设计,减少了欧姆损耗,降低了噪声干扰,同时减小了移动终端和电池的体积,结构简单且成本降低。
优选地,彼此对应连接的所述终端连接器和所述主耗电单元彼此邻近。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布线的复杂程度、减小欧姆损耗和噪声干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所述主耗电单元包括闪光灯、射频功放模块,音频放大器,电源管理模块,电压转换器件和背光灯。
可选地,多个终端连接器位于所述电池腔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分成两组,所述两组终端连接器位于所述电池腔的相邻两侧。
可选地,每个所述终端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基体;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的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上设有第一导磁材料层。
其中,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层通过将第一导磁材料直接包覆到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上或通过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内掺杂第一导磁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有第一导磁材料层,实现了终端连接器的电气连接功能,而且还具有EMI滤波功能,可有效防止噪声和干扰信号(EMI)通过连接器导致的系统、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由于在终端连接器中进行EMI滤波,EMI在进入到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上之前被滤掉,比在电路板上进行滤波具有更优越的滤波效果,可以更好地抑制噪声,减小噪声信号在电路板上导致的干扰。
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和第一静电放电机构, 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
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为尖端放电机构或圆弧放电机构,且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包括第一和第二放电件,所述第一放电件与所述第二放电件相对且间隔开预定的第一间隙。
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放电件与所述第二放电件之间的第一预定材料件,所述第一预定材料件在被施加预定电压时被击穿。
所述第一预定材料件为聚酯体件或半导体件,且所述聚酯体件由聚酯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 第一绝缘基体上的聚酯体层构成,所述半导体件由半导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的半导体材料层构成,所述聚酯体层或半导体材料层覆盖所述第一放电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放电件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间隙。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第一静电放电机构,使得终端连接器具有电气连接的功能外,还具有静电防护功能,可以有效防止静电到达与信号端子相连的电子元件而造成对电子元件的伤害。另外,相较于传统的连接器,省略了电路设计上的单独的静电防护元件(即ESD防护元件),降低了成本,且节省了这些元件在电路板上占用的面积, 结构简单。进而,与在电路板上设置静电防护元件相比,由于静电在终端连接器200上被释放到地,静电不会进入使用终端连接器的电子产品内,即更早地将静电释放到地,进一步提高了静电防护效果,减小了静电对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用于上述移动终端的电池,包括适于安装到所述电池腔内的电池本体;多个电池连接器,所述多个电池连接器设在所述电池本体上且适于与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一一对应地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电池连接器与多个移动终端上的终端连接器一一对应的连接,使得电池可向多个主耗电单元分别直接供电,减少了电池本体中的布线,从而减小了电池的厚度进而减小了电池的体积,结构简单且成本降低。
可选地,每个所述电池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基体;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第二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上设有第二导磁材料层。其中,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层通过将第二导磁材料直接包覆到所述第二接触端子上或通过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内掺杂第二导磁材料形成。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通过设有第二导磁材料层,实现了电池连接器的电气连接功能,而且还具有EMI滤波功能,可有效防止噪声和干扰信号(EMI)通过电池连接器导致的系统、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另外,与传统电池连接器的相比,在电路设计上无需设置EMI滤波元件,降低了成本,且节省了这些EMI滤波元件在电路板上占用的面积。此外,由于在电池连接器中进行EMI滤波,BO在进入到电路板之前被滤掉,比在电路板上进行滤波具有更优越的滤波效果,可以更好地抑制噪声,减小噪声信号在电路板上导致的干扰。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包括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和第二静电放电机构,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 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为尖端放电机构或圆弧放电机构,且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包括第三放电件和第四放电件,所述第三放电件与所述第四放电件相对且间隔开预定的
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放电件与所述第四放电件之间的第二预定材料件,所述第二预定材料件在被施加预定电压时被击穿。所述第二预定材料件为聚酯体件或半导体件,且所述聚酯体件由聚酯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聚酯体层构成,所述半导体件由半导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半导体材料层构成,所述聚酯体层或半导体材料层覆盖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的所述第三放电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四放电件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可选地,所述电池为可充电电池。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图2是与图1所示移动终端适配的电池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和电池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与图3所示移动终端适配的电池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连接器的第一静电放电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一静电放电机构为尖端放电机构;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终端连接器的第一静电放电机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一静电放电机构为圆弧放电机构;以及图7-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终端连接器的第一静电放电机构中采用聚酯体件或半导体件的示意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连接器的示意图;和图11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连接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 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终端本体A、多个主耗电单元(图未示出)和多个终端连接器200。终端本体A内具有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腔100。多个主耗电单元2设在终端本体I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所谓主耗电单元是指移动终端中的耗电相对大的耗电单元,可以以耗电量为标准从移动终端的所有耗电单元中选择和确定,耗电单元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例如,移动终端可以具有20个耗电单元,如果主耗电单元的数量为2个,那么这两个主耗电单元可以是20个耗电单元中耗电量排前两名的两个耗电单元;如果主耗电单元的数量为5个,那么这五个主耗电单元可以是20个耗电单元中耗电量排前五名的五个耗电单元,当然,五个主耗电单元也可以是20个耗电单元中耗电量排前三名的三个耗电单元和耗电量排第五和第六名的两个耗电单元。多个终端连接器200设在终端本体A内且在电池腔100露出,多个终端连接器200分别与多个主耗电单兀相连。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多个终端连接器200以分别与多个主耗电单元一一对应地相连,使得多个耗电单元可以分别由距其最近的终端连接器200供电,从而避免了在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上进行复杂的布线设计,减少了欧姆损耗,降低了噪声干扰,同时减小了移动终端和电池的体积,结构简单且成本降低。优选地,彼此对应连接的终端连接器200和主耗电单元彼此邻近。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布线的复杂程度、减小欧姆损耗和噪声干扰。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其中主耗电单元包括闪光灯、射频功放模块,音频放大器,电源管理模块,电压转换器件和背光灯。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移动终端还可以为PDA (个人数字助理)、平板电脑和CMMB。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三个终端连接器200位于电池腔100的同一侧,如图3所示,位于右侧。对应地,多个主耗电单元也可以位于电池腔100的同一侧。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终端连接器200分成两组,两组终端连接器200位于电池腔的相邻两侧,优选地,多个终端连接器200相对于电池腔100的中心非对称。如图1所示,两个终端连接器200位于电池腔100的右侧,另一个终端连接器200位于电池腔100的上侧。可选地,如图10和11所示,每个终端连接器200包括第一绝缘基体202 ;和设在第一绝缘基体202上的第一接触端子201,第一接触端子201上设有第一导磁材料层203。·第一导磁材料层203由具有高磁导率的材料制成,具有EMI (即电磁干扰)滤波功能。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接触端子201上设有第一导磁材料层203应做广义理解,即,可选地,第一导磁材料层203通过将第一导磁材料直接包覆到第一接触端子201上。或者可选地,第一导磁材料层203通过在第一绝缘基体202内掺杂第一导磁材料形成。此时,导磁材料可以在第一绝缘基体202的成型过程中进行掺杂。通过上述方式将导磁材料层设在第一接触端子201上,制造简单且成本低。由于终端连接器200的第一接触端子201上设有第一导磁材料层203,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有效信号通过接触端子时,其呈现的阻抗小,不影响有效信号的通过;而对于其他频率的噪声和干扰信号(EMI信号),则呈现较大的阻抗,阻碍噪声和干扰信号,从而达到滤波的作用。第一导磁材料层203可以由具有高磁导率的导磁材料制成,例如,磁导率大于I的导磁材料,具体地,可以使用磁性铁氧体材料。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导磁材料的选择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可以实现EMI滤波功能即可。所述第一导磁材料针对不同的频率的信号呈现不同的阻抗,从而可以阻碍噪声和干扰信号且允许有效信号通过,换言之,第一导磁材料层203针对不同频率的信号呈现不同的阻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第一导磁材料层203,实现了终端连接器200的电气连接功能,而且还具有EMI滤波功能,可有效防止噪声和干扰信号(EMI)通过连接器导致的系统、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由于在终端连接器200中进行EMI滤波,EMI在进入到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上之前被滤掉,比在电路板上进行滤波具有更优越的滤波效果,可以更好地抑制噪声,减小噪声信号在电路板上导致的干扰。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一接触端子201包括第一信号端子2010,第一信号端子2010设在第一绝缘基体202上;第一接地端子2011,第一接地端子2011设在第一绝缘基体202上;和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设在第一绝缘基体202上且连接在第一信号端子2010与第一接地端子2011之间。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为尖端放电机构或圆弧放电机构,且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包括第一放电件41与第二放电件42,第一放电件41与第二放电件42相对且间隔开预定的第一间隙。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如图5和图7及图11所示,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可以为尖端放电机构,第一放电件41形成有第一尖端410a,第二放电件42形成有第二尖端420a,第二尖端420a与第一尖端410相对并通过间隙间隔开。由此,当静电通过信号端子I时,由于相对的第二尖端420a与第一尖端410a容易形成放电路径,放电电流就会通过相对的第二尖端420a与第一尖端410a之间的放电路径到达接地端子2,而不会从信号端子沿着信号线达到电子元件而对电子元件造成伤害,从而达到静电防护的目的。可选地,第一放电件41和第二放电件42可以均为三角形。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放电件41和第二放电件42可以为具有相对的尖端的扇形。在本发明的另一些示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可以为圆弧放电机构,第一放电件41具有第一圆弧部410b,第二放电件42具有第二圆弧部420b,第二圆弧部420b与第一圆弧部410b相对并通过第一预定间隙间隔开。由此,当静电通过信号端子I时,由于相对的第二圆弧部420b与第一圆弧部410b容易形成放电路径,放电电流就会通过相对的第二圆弧部420b与第一圆弧部410b之间的放电路径到达接地端子2,而不会从信号端子沿着信号线达到电子元件而对电子元件造成伤害,从而达到静电防护的目的。可选地,第一放电件41和第二放电件42为圆形或椭圆形。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放电件41和第二放电件42还可以为具有相对的弧形面的扇形。在上面的实施例中,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可以为尖端放电机构或圆弧放电机构。本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第一静电放电结构4为多个时,可以都为尖端放电机 构,也可均为圆弧放电机构,还可以部分为尖端放电机构而其余部分为圆弧放电机构。而且,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并不限于尖端放电机构,圆弧放电机构,或有彼此并行延伸的信号金属层和接地金属层构成的放电机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可以为任何有利于将流经信号端子的静电接地的放电机构,上述具体示例为第一静电机构4的优选示例,而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还包括连接在第一放电件41和第二放电件42之间的预定材料件5,所述预定材料件5在被施加预定电压时被击穿,即当静电通过该预定材料件5时,该预定材料件5导通。第一预定材料件5例如为聚酯体件或半导体件,且聚酯体件由聚酯体元件或涂覆在第一绝缘基体上的聚酯体层构成,半导体件由半导体元件或涂覆在第一绝缘基体上的半导体材料层构成,聚酯体层或半导体材料层覆盖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的第一放电件41的一部分和第二放电件42的一部分以及第一间隙。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第一静电放电机构4,使得终端连接器200具有电气连接的功能外,还具有静电防护功能,可以有效防止静电到达与信号端子相连的电子元件而造成对电子元件的伤害。另外,相较于传统的连接器,省略了电路设计上的单独的静电防护元件(即ESD防护元件),降低了成本,且节省了这些元件在电路板上占用的面积,结构简单。进而,与在电路板上设置静电防护元件相比,由于静电在终端连接器200上被释放到地,静电不会进入使用终端连接器200的电子产品内,即更早地将静电释放到地,进一步提高了静电防护效果,减小了静电对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的损坏。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其他构成例如包括电路板的控制组成和显示操作模块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下面参考图2和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300,电池300用于上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300,包括电池本体310和多个电池连接器320,其中电池本体适于安装到电池腔100内,且电池本体内设置有电路板。多个电池连接器320设在电池本体310上且适于与移动终端的多个终端连接器200——对应地连接。具体地,电池连接器320的接触端子(图未示出)与相应的终端连接器200的接触端子对应地连接。可选地,电池为可充电电池。由此,通过设置多个电池连接器320与多个移动终端上的终端连接器200——对应的连接,使得电池可向多个主耗电单元分别直接供电,减少了电池本体中的布线,从而减小了电池的厚度进而减小了电池的体积,结构简单且成本降低。图2示出了用于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电池300,其中两个电池连接器320设在电池本体310的右侧以分别与电池腔100右侧的两个终端连接器200对应相连,一个电池连接器320设在电池本体310的上侧以与电池腔100上侧的一个终端连接器200对应地相连。图4示出了用于图3所示移动终端的电池300,其中三个电池连接器320设在电池本体310的右侧,以与电池腔100右侧的三个终端连接器200对应地相连。可选地,每个电池连接器320包括第二绝缘基体(图未示出);和设在第二绝缘基体上的第二接触端子,第二接触端子上设有第二导磁材料层。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层由具有 高磁导率的材料制成,具有EMI (即电磁干扰)滤波功能。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二接触端子上设有导磁材料层应做广义理解,即,可选地,第二导磁材料层通过将第二导磁材料直接包覆到第二接触端子上。或者可选地,导磁材料层通过在第二绝缘基体内掺杂第二导磁材料形成。此时,导磁材料可以在第二绝缘基体的成型过程中进行掺杂。通过上述方式将导磁材料层设在接触端子上,制造简单且成本低。由于接触端子上设有第二导磁材料层,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有效信号通过接触端子时,其呈现的阻抗小,不影响有效信号的通过;而对于其他频率的噪声和干扰信号(EMI信号),则呈现较大的阻抗,阻碍噪声和干扰信号,从而达到滤波的作用。第二导磁材料层可以由具有高磁导率的导磁材料制成,例如,磁导率大于I的导磁材料,具体地,可以使用磁性铁氧体材料。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导磁材料的选择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可以实现EMI滤波功能即可。所述第二导磁材料针对不同的频率的信号呈现不同的阻抗,从而可以阻碍噪声和干扰信号且允许有效信号通过,换言之,第二导磁材料层针对不同频率的信号呈现不同的阻抗。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通过设置第二导磁材料层,实现了电池连接器320的电气连接功能,而且还具有EMI滤波功能,可有效防止噪声和干扰信号(EMI)通过电池连接器320导致的系统、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另外,与传统电池连接器的相比,在电路设计上无需设置EMI滤波元件,降低了成本,且节省了这些EMI滤波元件在电路板上占用的面积。此外,由于在电池连接器中进行EMI滤波,EMI在进入到电路板之前被滤掉,比在电路板上进行滤波具有更优越的滤波效果,可以更好地抑制噪声,减小噪声信号在电路板上导致的干扰。更具体地,第二接触端子包括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设在第二绝缘基体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和第二静电放电机构,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为尖端放电机构或圆弧放电机构,且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包括第三放电件和第四放电件,所述第三放电件与所述第四放电件相对且间隔开预定的
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放电件与所述第四放电件之间且可被静电击穿的第二预定材料件,即静电通过第二预定材料件时,该第二预定材料件导通。所述第二预定材料件为聚酯体件或半导体件,且所述聚酯体件由聚酯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聚酯体层构成,半导体件由半导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半导体材料层构成,所述聚酯体层或半导体材料层覆盖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的所述第三放电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四放电件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静电放电机构与第一静电放电机构结构可以相同,第二预定材料件与第一预定材料件5可以相同,并且电池连接器320的其他结构可以与终端连接器200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通过设置第二静电放电机构,使得电池连接器320连接器具有电气连接的功能外,还具有静电防护功能,可以有效防止静电到达与第二信号端子相连的电子元件而造成对电子元件的伤害。另外,与在电路板上设置静电防护元件相比,由于静电在连接器上被释放到地,静电不会进入使用电池连接器320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的电路板内,即更早地将静电释放到地,进一步提高了静电防护效果,减小了静电对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的损坏。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本体,所述终端本体内具有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腔;多个主耗电单元,所述主耗电单元设在所述终端本体上;和多个终端连接器,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设在所述终端本体内且在所述电池腔露出,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分别与所述多个主耗电单元一一对应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彼此对应连接的所述终端连接器和所述主耗电单元彼此邻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所述主耗电单元包括闪光灯、射频功放模块,音频放大器,电源管理模块,电压转换器件和背光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位于所述电池腔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分成两组,所述两组终端连接器位于所述电池腔的相邻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终端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基体;和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的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上设有第一导磁材料 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材料层通过将第一导磁材料直接包覆到所述第一接触端子上或通过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内掺杂第一导磁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和第一静电放电机构,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设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为尖端放电机构或圆弧放电机构,且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包括第一和第二放电件,所述第一放电件与所述第二放电件相对且间隔开预定的第一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电放电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放电件与所述第二放电件之间的第一预定材料件,所述第一预定材料件在被施加预定电压时被击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定材料件为聚酯体件或半导体件,且所述聚酯体件由聚酯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的聚酯体层构成,所述半导体件由半导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一绝缘基体上的半导体材料层构成,所述聚酯体层或半导体材料层覆盖所述第一放电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放电件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一间隙。
12.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适于安装到所述电池腔内的电池本体;多个电池连接器,所述多个电池连接器设在所述电池本体上且适于与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一一对应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池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基体;和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第二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上设有第二导磁材料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材料层通过将第二导磁材料直接包覆到所述第二接触端子上或通过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内掺杂第二导磁材料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包括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和第二静电放电机构,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设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为尖端放电机构或圆弧放电机构,且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包括第三和第四放电件,所述第三放电件与所述第四放电件相对且间隔开预定的第二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放电件与所述第四放电件之间的第二预定材料件,所述第二预定材料件在被施加预定电压时被击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定材料件为聚酯体件或半导体件,且所述聚酯体件由聚酯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聚酯体层构成,所述半导体件由半导体元件或涂覆在所述第二绝缘基体上的半导体材料层构成,所述聚酯体层或半导体材料层覆盖所述第二静电放电机构的所述第三放电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四放电件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可充电电池。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和用于该移动终端的电池。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本体,所述终端本体内具有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腔;多个主耗电单元,所述主耗电单元设在所述终端本体上;和多个终端连接器,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设在所述终端本体内且在所述电池腔露出,所述多个终端连接器分别与所述多个主耗电单元一一对应地相连。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多个终端连接器以分别与多个主耗电单元一一对应地相连,使得多个耗电单元分别由距其最近的终端连接器供电,从而避免了在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上进行复杂的布线设计,减少了欧姆损耗,降低了噪声干扰,同时减小了移动终端和电池的体积,结构简单且成本降低。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3022404SQ20121036641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7日
发明者曼可儒, 姚博睿, 漆一宏, 谢乔治, 张融融 申请人:珠海德百祺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