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尘结构的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023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防尘结构的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接触器,特别是涉及ー种具有防尘结构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是ー种常用的エ业控制电气元件,用来实现感性或者阻性电路的接通、维持、分断、反转制动等操作。如果,为了增加该接触器的辅助信号或者组装成机械连锁式接触器,必须在该接触器的侧面加装ー辅助模块装置,所以在该接触器的基座侧壁上需要设有一通孔,以使该辅助模块装置外伸的杆状结构通过该通孔而与该接触器中的部件插接,以实现联动。接触器通过上述通孔实现与外部的辅助模块装置连接的方式为接触器领域中普遍采用的设计结构,但是一旦不需要连接外部的辅助模块装置吋,该通孔与外部相通,这时当该接触器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中使用时,该粉尘将会通过该通孔而进入接触器的内部,从而导致接触器内部部件受到严重污染,而影响该接触器的寿命,甚至影响其正常使用。为克服上述缺陷,现有的做法有采用标签粘帖该通孔处,以封住该通孔,此种方法可能会让其粘贴物成为引燃点并且不能重复使用,且不美观等;或者使用与接触器的基座连接的小窗式结构,用于遮盖该通孔,当需要外接辅助模块装置吋,由用户通过工具撬启去除上述小窗式结构等,然而,这种结构仍然存在小窗的侧边缝隙处吹进灰尘的问题,为此,也有厂商设计成无缝隙的薄弱结构(如裂纹导向槽),但是由于一般通孔为长度较大的通孔,常常出现用户在撬启后小窗去除不完全,仍有部分遮盖材料残留在长型通孔的边缘,由此影响与外部辅助模块装置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防尘结构的接触器,通过ー插片可拆卸地嵌合于接触器的侧壁上的结构设计,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ー种具有防尘结构的接触器,该接触器包括上基座;下基座,与该上基座结合,用于装置该接触器的多个电气元件,在该上基座和下基座的其中之一外侧壁上具有通孔,用于外接于ー辅助模块装置;插片,可滑动地嵌设于该上、下基座的侧壁上,用于遮盖或打开该通孔。在该上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该通孔吋,该插片具有遮盖部及操作部,在该通孔处的该上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一凹槽,用于置入该遮盖部,以遮盖该通孔,在该下基座的该外侧壁上具有一与该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用于置入该操作部。在该下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该通孔吋,该插片具有遮盖部及操作部,在该通孔处的该下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一凹槽,用于置入该遮盖部,以遮盖该通孔,在该上基座的该外侧壁上具有一与该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用于置入该操作部。该遮盖部的外轮廓与该第一凹槽的内轮廓相对应。该操作部的外轮廓与该第二凹槽的内轮廓相对应。[0010]该插片具有上表面及与该上表面相反的下表面,在该上表面上设有ー防滑结构。该防滑结构是由该上表面上设有多条横槽而构成,且位于该操作部处。该多个横槽为V字形止滑槽。该操作部的宽度大于该遮盖部的宽度,以使其二者的衔接处形成有第一突肩部。在该插片的下表面处,该操作部的表面高于该遮盖部的表面,以使该衔接处的该第一突肩部贯穿于该操作部的宽度。在该下表面上具有一定位结构,用于定位该插片于该通孔被遮盖的位置上。该第一凹槽具有第一凹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二凹面,该第一凹面位于通孔的周围,以构成ー沉孔,该第二凹面位于该通孔的一端部,该插片上的该定位结构为ー凸起,用于伸入该通孔中并抵顶该端部,且限定该插片以一第一方向移动。该第二凹槽的宽度宽于该第一凹槽的宽度,以使其二者的衔接处构成第二突肩部,用于与该第一突肩部抵接以限定该插片以ー第二方向移动,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反。该第一凹槽的底面高于该第二凹槽的底面,以使该衔接处的该第二突肩部贯穿于该第二凹槽的宽度。该操作部的横截面为一燕尾型,该第二凹槽具有相対的两侧面及一底面,在该两侧面上设有燕尾槽,以与该操作部的两侧边滑动连接并限定该插片以ー第三方向移动,该
第三方向垂直于该第一、二方向。该第二凹槽的两侧面还具有由该燕尾槽一端外延的直槽,以引导该插片插入该第一、ニ凹槽中。该通孔为U型通孔,该端部位于该U型的开ロ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对插接片的结构设计以及对应的接触器基座的侧壁凹槽配合设计,可使该防尘结构的防尘效果较佳、结构简单合理,并该插片的拆装方便且可重复使用。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基座与插片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的上、下基座侧壁的局部立体图,其显示了用于置放插片的第一凹槽及第ニ凹槽;图3A为本实用新型显示插片上表面的插片立体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插片下表面的插片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插片插入接触器基座上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插片插入接触器基座上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标号上基座I通孔10第一凹槽11第一凹面12第二凹面13端部14第二突肩部15下基座2第二凹槽21燕尾槽22插片3遮盖部31操作部32操作部的侧边322、322’第一突肩部33凸起3具体实施方式
[0031]请详见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基座1、2与插片3的分解立体图。该接触器包括上基座I以及下基座2,其二者结合后用于承载和容置该接触器的多个电气元件(未显示),其中在该上基座I的外侧壁上具有一通孔10,较佳的可为U型通孔,当需要外接一辅助模块装置(未显示)时,可通过该通孔10将该辅助模块装置与该接触器的内部电气件连接。当不需要时,拨去该辅助模块装置。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插片3,其可滑动地嵌设于该上、下基座1、2的侧壁上,用于遮盖该通孔10,以避免尘埃从该通孔进入该接触器内,而影响该接触器的正常工作及使用寿命。继续详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的上、下基座1、2侧壁的局部立体图,在上基座I的外侧壁上设有ー第一凹槽11,该第一凹槽11具有第一凹面12及与其相邻的第ニ凹面13,该第一凹面12位于通孔10的周围,以构成一沉孔,该第二凹面13位于该通孔10的一端部14,当该通孔10为ー U型通孔时,则该端部14位于该U型的开ロ处,如图2所
/Jn ο在该下基座2的外侧壁上具有一与该第一凹槽11相对应的第二凹槽21,该第二凹槽21宽于该第一凹槽11,且第二凹槽21与该第一凹槽11的的衔接处构成有第二突肩部15,较佳的,该第一凹槽11的底面高于该第二凹槽21的底面,以使该第二突肩部15贯穿于该第二凹槽21的整个宽度(如图2所示)。再有,该第二凹槽21具有相対的两侧面及一底面,在该两侧面上设有燕尾槽22、22’。较佳的,该第二凹槽21的两侧面还延伸有由该燕尾槽22、22’的一端延伸的直槽23、23’,以引导该插片3插入该第一、ニ凹槽11、21。另请详见图3A、图3B,图3A为本实用新型显示插片3上表面的插片立体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显示插片3下表面的插片立体图。该插片3具有遮盖部31及操作部32,其中该遮盖部31的外轮廓可与该第一凹槽11的内轮廓相对应,该操作部32的外轮廓可与该第二凹槽21的内轮廓相对应。在该上表面(如图3A)上设有ー防滑结构,该防滑结构为在该上表面上设有多条横槽321且位于该操作部32处,该多个横槽为V字形止滑槽,或者在该上表面上设有纵横交错的防滑条纹,或者为粗糙表面等,用于通过该操作部32上的防滑结构插拨该插片3。在该插片3的下表面(如图3B)上设有定位结构,其可为ー凸起34,且位于该遮盖部31上,用于与该端部14抵顶扣合。再有,该操作部32的宽度宽于该遮盖部31的宽度,该操作部32与该遮盖部31的衔接处形成有第一突肩部33,较佳的,在该插片3的下表面上,该操作部32的表面高于该遮盖部31表面,以使该衔接处的第一突肩部33贯穿该操作部32的整个宽度,用干与上述第二突肩部15抵顶。还有,该操作部32的两侧面322、322’为倾斜,以使该操作部32横截面为一燕尾型,以对应于上述的燕尾槽22、22’,可使该操作部32的两侧面在该上述燕尾槽22、22’中滑动。当需要遮盖该通孔11吋,将插片3的上表面朝向该接触器的外部,并握持该插片3的操作部32以第一方向(如图I显示的-X方向)依序沿着下基座2的第二凹槽21、上基座I的第一凹槽11插入该插片3,并将该插片3的遮盖部31位于上基座I的通孔11上面。这时,该插片3下表面朝向该接触器内,其第二肩部33抵顶于所述第一肩部15,其凸起34扣入所述通孔中并与所述的端部14相抵顶,以使该插片3在第一方向(X向)以及其相反的第二方向(-X向)上固定,请详见图4所示;同吋,该插片3的操作部32的两侧位于燕尾槽22、22’中,还可使该插片3在第三方向(Z向)固定,由此将该插片3被固于该接触器的上、下基座1、2上,并同时遮盖住其上的通孔11,请详见图5。其中,当该插片3沉于该通孔11上时,由于该插片3的该遮盖部31的外轮廓对应于该第一凹槽11的内轮廓,故在该通孔11周围凹陷的表面上均被插片的遮盖部31下表面所覆盖,并同时在上述凸起34、肩部33抵顶下,达到较佳的防尘效果。当需要打开上述通孔11吋,以第二方向(即+X方向)推拉该插片3的操作部32,通过其表面防滑结构,克服凸起34与通孔11端部14间的抵顶カ而使凸起34脱出该通孔11,且再拉动该插片3,以滑出第一、ニ凹槽11、21并打开该通孔11,而拆下的插片3可供下次需遮盖该通孔11时再次使用。以上为在上基座的外侧壁上设有通孔的具体结构的实施例,同样,如果该通孔设置在下基座的接触器也如同上述所述结构,在此不再重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I)由于该通孔11为ー沉孔,故在该插片3遮盖该通孔11吋,该插片3可沉入该上基座I的侧壁中并由凸起34、肩部33定位等,可较密封地遮盖该通孔11,起到较好的防尘效果,另该插片3的上表面可齐平(或陷入)于该上基座I的侧壁表面,还使该接触器的外表美观;2)由于插片3上的凸起34设计,可使该插片3在即将插到位(即将伸入该通孔)时,可听到或感觉到“咔哒”的震动声,这时可直接地表明该插片3的凸起34已与其端部14抵顶卡接,故在装置该插片3时较为方便、可靠。3)由于该插片3可通过其上的凸起34、肩部33以及燕尾槽22、22’的配合设计,可使装置后的插片3直接固定于该接触器的基座侧壁上,其结构合理及简单。4)该插片3可在该直槽23、23’的导引下,插拨更为容易。5)拆卸后的插片3可再次使用。
权利要求1.ー种具有防尘结构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该接触器包括 上基座; 下基座,与该上基座结合,用于装置该接触器的多个电气元件,其中在该上基座和下基座的其中之一的外侧壁上具有通孔,用于外接辅助模块装置; 插片,可滑动地嵌设于该上、下基座的侧壁上,用于遮盖或打开该通孔。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在该上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该通孔时,该插片具有遮盖部及操作部,在该通孔处的该上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一凹槽,用于置入该遮盖部,以遮盖该通孔,在该下基座的该外侧壁上具有与该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用于置入该操作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在该下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该通孔时,该插片具有遮盖部及操作部,在该通孔处的该下基座的外侧壁上具有第一凹槽,用于置入该遮盖部,以遮盖该通孔,在该上基座的该外侧壁上具有一与该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用于置入该操作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干,该遮盖部的外轮廓与该第一凹槽的内轮廓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干,该操作部的外轮廓与该第二凹槽的内轮廓相对应。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干,该插片具有上表面及与该上表面相反的下表面,在该上表面上设有防滑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干,该防滑结构是由该上表面上设有多条横槽而构成,且位于该操作部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干,该多个横槽为V字形止滑槽。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该操作部的宽度大于该遮盖部的宽度,以使其二者的衔接处形成有第一突肩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片的下表面处,该操作部的表面高于该遮盖部的表面,以使该衔接处的该第一突肩部贯穿于该操作部的宽度。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在该下表面上具有定位结构,用于定位该插片于该通孔被遮盖的位置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具有第一凹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二凹面,该第一凹面位于通孔的周围,以构成沉孔,该第二凹面位于该通孔的一端部,该插片上的该定位结构为凸起,用于伸入该通孔中并抵顶该端部,且限定该插片以第一方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槽的宽度宽于该第一凹槽的宽度,以使其二者的衔接处构成第二突肩部,用于与该第一突肩部抵接以限定该插片以第二方向移动,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反。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的底面高于该第二凹槽的底面,以使该衔接处的该第二突肩部贯穿于该第二凹槽的宽度。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该操作部的横截面为一燕尾型,该第二凹槽具有相対的两侧面及一底面,在该两侧面上设有燕尾槽,以与该操作部的两侧边滑动连接并限定该插片以第三方向移动,该第三方向垂直于该第一、二方向。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槽的两侧面还具有由该燕尾槽一端外延的直槽,以引导该插片插入该第一、ニ凹槽中。
17.如权利要求12-16其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干,该通孔为U型通孔,该端部位于该U型的开ロ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防尘结构的接触器,其包括上基座;下基座,与该上基座结合,用于装置该接触器的多个电气元件,其中在该上基座和下基座的其中之一的外侧壁上具有通孔,用于外接于一辅助模块装置;插片,可滑动地嵌设于该上、下基座的侧壁上,用于遮盖或打开该通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插接片的结构设计以及对应的接触器基座的侧壁凹槽配合设计,可使该防尘结构的防尘效果较佳、结构简单合理,并该插片的拆装方便且可重复使用。
文档编号H01H45/02GK202405177SQ20122000615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9日
发明者张东进, 王逸虚 申请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