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取电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477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取电插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车用取电插座,尤指一种可插接于点烟母座(供电插座) 的车用取电插座。
背景技术
点烟器于车辆中属必要配备,传统点烟器原理是利用车用12V电源输出于一圆凹造形的点烟母座,使用时再以一雪茄头造形的点烟头插入一固设于车辆仪表板上的点烟母座内取电,使点烟头内端的热烘线发热与发红后,以便以热烘线点燃香烟。惟基于健康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吸烟人士不会在属密闭空间内的车辆内吸烟,所以点烟母座由单纯供点烟头取电加热,而渐渐地转变为3C电子产品,例如移动电话、GPS卫星导航器或行车记录器的车用供电装置。而欲从点烟母座取电,业者业已开发出具USB插座的迷你型取电插头,以便供前述3C电子产品取电。该迷你型USB取电插头后端突伸一具弹性伸缩的正极接极,另于径向周缘突设一对呈弧形外张的负极金属弹片,以便插入点烟母座后,该正极接极和负极金属弹片分别与点烟母座内部的正极接点和负极内壁接触,以形成供电回路。然后再经由该取电插头内部默认的电路板将车用直流电源,例如12V降压至5V后,而供 给设于该电路板前端的USB插座。欲进行取电时,使用者将一传输线一端插入该USB插座,另端则连接于前述 3C电子产品,以便对3C电子产品进行充电。前述迷你型USB取电插头显著的缺点在于,该对金属弹片一端焊接于电路板,而另端则为活动端;当该迷你型USB取电插头插入点烟母座(以下称为供电插座)内时,该对金属弹片受到负极内壁的推挤,使活动端向取电插头内部缩入变形,容易触及电路板上的电子零件,进而造成短路的危险,而亟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取电插座,其除具有可快速地结合于车辆的点烟母座(供电插座)的功能外,且该对金属弹片的活动端受到供电插座负极内壁推挤时,该活动端纵向延伸的凸缘会沿着壳体内部预设的轨槽横向移动,而不致朝向电路板缩入变形,而触及电路板上的电子零件,以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车用取电插座,其包括—电路板,其具有一电源转换电路,该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I禹接至少一轴向设于电路板前端的USB插座,而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则分别稱接一轴向设于电路板后端的正极接极,以及一径向设于电路板两侧形成一对弧形外张金属弹片的负极接极,其中该对金属弹片后段纵向延伸一对第一凸缘;—壳体,其是由一顶盖及一底盖对接成一绝缘筒体,该壳体内部供电路板容置与定位,且前、后端分别形成一环形筒缘及一供正极接极穿出的筒口,且两侧径向开设供该对金属弹片露出的壳槽,其中该顶盖内部两侧缘后段相对设置供该对第一凸缘上部容置与横向位移的第一轨槽;以及一端盖,其套设于该环形筒缘,且该端盖开设一供USB插座露出的座孔。其中该对第一凸缘于金属弹片前段另纵向延伸一对第二凸缘,而该顶盖内部两侧缘前段相对设置供该对第二凸缘上部容置与定位的第二轨槽。其中该对第一、第二凸缘下部邻接于该电路板的两侧缘。其中该正极接极包括一弹簧,该弹簧一端焊接于电路板末端,另端则套接一筒柱, 使得该筒柱具有伸缩的弹性。其中该负极接极前方包括一连接片,其两侧对称地向后延伸该对金属弹片,该连接片底部突伸一焊接于电路板的固定片,而顶面两侧相对设有一对向前延伸并向上折弯的 合接片,且该对彳合接片彳合接于该USB插座后方上端两侧。其中该电源转换电路于电路板前方进一步耦接至少一 LED。其中该顶、底盖两侧内缘相对设有扣槽及扣钩,以便将该顶、底盖扣接成一绝缘筒体。其中该底盖内部两侧缘前后段底面相对突设四根供电路板跨置与定位的支承片。其进一步包括一弹性罩盖,该罩盖一侧设有一可套接于该筒缘侧边凸环部的套环,该套环以一颈带连接一帽盖,且该帽盖内径对应于端盖外径,使得该帽盖可将端盖封闭。其中该端盖的座孔供该USB插座容置与定位,且该端盖以可透光材料所制成。其进一步包括一以可透光材料所制成的固定环,该固定环套设于该壳体的筒缘开口内,并开设一供USB插座容置与定位的环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可使得该对金属弹片的活动端不致朝向电路板缩入变形,而触及电路板上的电子零件,以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

为使审查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请配合附图列举实施例,详述说明如后,其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一实施例另一视角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一实施例组立后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二实施例组立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至图2所示,基本上,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取电插座是由一电路板1,一壳体 2,及一端盖3所组成。电路板I是装设与定位于壳体2内,该电路板I具有一电源转换电路11,以便将车用直流电源,例如12V或24V转换成目标电压值,例如5V,该电源转换电路11输出端耦接至少一轴向设于电路板I前端的USB插座12,而输入端则分别f禹接一轴向设于电路板I后端的正极接极13,及一径向设于电路板I两侧形成一对弧形外张金属弹片142的负极接极 14。该正极接极13是将一弹簧131 —端焊接于电路板I末端,并将该弹簧131另端套接一外露壳体2末端的筒柱132,使得该筒柱132具有伸缩的弹性。而负极接极14是在一连接片141两侧对称地向后延伸一对弧形外张的金属弹片142。该连接片141底部突伸一焊接于电路板I的固定片141a,而顶面两侧相对设有一对向前延伸并向上折弯的搭接片的搭接片141b,且该对搭接片141b是搭接于USB插座12后方上端两侧,以增加负极接极14的结构稳定性。再者,该对金属弹片142后、前段分别纵向延伸一对第一凸缘142a及一对第二凸缘142b,使得各对第一、第二凸缘142a、142b上部可容置于壳体2内部预设的轨槽内,而下部则邻接于电路板I侧缘。尤其是,该电路板I的电源转换电路11进一步耦接至少一 LED15,当LED15点亮后,则显示该USB插座12处于供电状态。壳体2是由一顶盖21及一底盖22对接而成一绝缘筒体,如图所示,该顶、底盖21、 22两侧内缘相对设有扣槽211及扣钩221,以便将该顶、底盖21、22扣接成一绝缘筒体。其中,该壳体2内部供前述电路板I容置与定位,且前、后端分别形成一供端盖3套接的环形筒缘23及一供筒柱132穿出的筒口 24,且两侧径向开设供该对金属弹片142伸出的壳槽 25。其中该顶盖21内部两侧缘前后段相对设置供第一、第二凸缘142a、142b上部容置的第一、第二轨槽212a、212b,而该底盖22内部两侧缘前后段底面相对突设四根供电路板I跨置与定位的支承片222。端盖3是套设于壳体2的环形筒缘23,该端盖3开设一可供USB插座12容置与露出的座孔31。其中,该 端盖3以可透光材料所制成者为佳,以方便观察LED15的明灭状态, 从而增加视觉辨识度。本实用新型组立时,首先将USB插座12、正极接极13及负极接极14焊接于电路板 I前述的默认位置后,接着将该电路板I置放于底盖22内部,并由四根支承片222支撑与定位,使USB插座12位于筒缘23,而正极接极13的筒柱132则伸出筒口 24。此时,该对金属弹片142的第一、第二凸缘142a、142b下部各自邻接于电路板I两侧缘。接着,将顶盖21 扣接于底盖22,使该对金属弹片142的第一、第二凸缘142a、142b上部容置于第一、第二轨槽212a、212b内。最后,将端盖3套设于壳体2的环形筒缘23,使USB插座12位于该端盖 3的座孔31,即完成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一实施例的组装。请参阅图I至图3,而为提供防水及防尘效果,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进一步包括一罩盖4,该罩盖4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弹性体,其一侧具有一套环41,该套环41套接于壳体2外部径向的凸环部26上,且该套环41另以一颈带42连接一帽盖43,该帽盖43内径等同于端盖3外径,使得该帽盖43可将端盖3封闭。因此,使用者将颈带42折弯后,可直接将帽盖43套接于端盖3,使液体或灰尘不致由端盖3进入,以形成防水及防尘的效果。 再者,通过对帽盖43施予向外拉力,可令帽盖43从端盖3脱出后,即可如图3所示由该USB 插座12取电。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使用时,仅须将其插入供电插座内,使轴向正极接极13 于供电插座内端触及正极接点,而径向一对呈弧形外张的金属弹片142与供电插座周缘的负极内壁形成接触,并受到负极内壁的推挤,使得该对第一凸缘142a的上、下部分别沿着第一轨槽212a内及电路板I两侧缘向后位移,而该对第二凸缘142b的上、下部分别定位及抵接于第二轨槽212b及电路板I的两侧缘。当使用者以锁匙开启车辆电门开关时,车用蓄电池的直流电源从与正极接点相接触的正极接极13进入电路板1,并经由电源转换电路11的动作,使转换后的直流电源通过 USB插座12,并由负极接极14的一对金属弹片142及其接触的负极内壁返回车用蓄电池, 以形成一供电回路。此时,LED 15被点亮,让使用者经由可透光的端盖3观察出该车用取电插座的USB插座为供电状态。使用时,用户仅需将3C电子产品,例如移动电话的传输线的USB插头插入USB插座12内,即可对移动电话充电。如图4及图5所示,乃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及组立后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车用取电插座亦由一电路板I,一壳体2,及一端盖3所组成。 其中,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的元件均使用相同元件名称及元件符号,在此不拟赘述。而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另将一固定环5套设于该筒缘23开口内,该固定环5开设一供USB插座12容置的环孔51。最后将该端盖3套接于该筒缘23,并使圆形座孔31得以将USB插座12露出,即完成本实用新型车用取电插座第二实施例的组装。其中,该固定环5亦以可透光材料所制成者为佳,以方便观察LED15的明灭状态。如图4所示,该罩盖4的套环41套接于壳体2的凸环部26上,而帽盖43内径等同于端盖3与凸环部26的外径,使得该帽盖43可将端盖3封闭。如图5所示,当对帽盖43 施予向外拉力,可令帽盖43从端盖3脱出后,即可经由该USB插座12取电。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其所增益的功效在于,当车用取电插座插入供电插座内时,该对金属弹片被供电插座的负极内壁推挤,使得该对金属弹片活动端的第一凸缘上、下部分别沿着壳体内部的第一轨槽及电路板的两侧缘横向位移,使得该对金属弹片的活动端不致朝向电路板缩入变形,而触及电路板上的电子零件,以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再者,该电源转换电路于电路板前方进一步耦接至少一 LED,当点亮时,代表该USB插座处于供电状态,使得LED的光线经由端盖或固定环穿透显示,从而增加视觉辨识度。尤其是,该车用取电插座前端设有一阻隔元件,例如可掀开或盖合的罩盖,使液体与灰尘不致进入壳体内,以避免电路板发生短路,诚为同类物品前所未见的一大佳构。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乃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凡是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为熟习该项技术的人所易于推知的,俱不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电路板,其具有一电源转换电路,该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端I禹接至少一轴向设于电路板前端的USB插座,而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则分别耦接一轴向设于电路板后端的正极接极,以及一径向设于电路板两侧形成一对弧形外张金属弹片的负极接极,其中该对金属弹片后段纵向延伸一对第一凸缘; 一壳体,其是由一顶盖及一底盖对接成一绝缘筒体,该壳体内部供电路板容置与定位,且前、后端分别形成一环形筒缘及一供正极接极穿出的筒口,且两侧径向开设供该对金属弹片露出的壳槽,其中该顶盖内部两侧缘后段相对设置供该对第一凸缘上部容置与横向位移的第一轨槽;以及 一端盖,其套设于该环形筒缘,且该端盖开设一供USB插座露出的座孔。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对第一凸缘于金属弹片前段另纵向延伸一对第二凸缘,而该顶盖内部两侧缘前段相对设置供该对第二凸缘上部容置与定位的第二轨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对第一、第二凸缘下部邻接于该电路板的两侧缘。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正极接极包括一弹簧,该弹簧一端焊接于电路板末端,另端则套接一筒柱,使得该筒柱具有伸缩的弹性。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负极接极前方包括一连接片,其两侧对称地向后延伸该对金属弹片,该连接片底部突伸一焊接于电路板的固定片,而顶面两侧相对设有一对向前延伸并向上折弯的搭接片,且该对搭接片搭接于该USB插座后方上端两侧。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源转换电路于电路板前方进一步稱接至少一 LED。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顶、底盖两侧内缘相对设有扣槽及扣钩,以便将该顶、底盖扣接成一绝缘筒体。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底盖内部两侧缘前后段底面相对突设四根供电路板跨置与定位的支承片。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一弹性罩盖,该罩盖一侧设有一可套接于该筒缘侧边凸环部的套环,该套环以一颈带连接一帽盖,且该帽盖内径对应于端盖外径,使得该帽盖可将端盖封闭。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端盖的座孔供该USB插座容置与定位,且该端盖以可透光材料所制成。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取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一以可透光材料所制成的固定环,该固定环套设于该壳体的筒缘开口内,并开设一供USB插座容置与定位的环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用取电插座,其是由一电路板,一壳体及一端盖所组成。该电路板容置与定位于壳体内,且该电路板具有一电源转换电路,该电源转换电路的输出、输入端分别耦接至少一位于壳体前端的USB插座、一由壳体后端伸出的正极接极,及一由壳体两侧露出一对弧形外张金属弹片的负极接极,而端盖是套设于该壳体前端,且端盖开设一供USB插座露出的座孔;其中该对金属弹片后段纵向延伸一对第一凸缘,而壳体内部两侧缘后段相对设置供该对第一凸缘上部容置与横向位移的第一轨槽,使得该对金属弹片的活动端不致朝向电路板缩入变形,而触及电路板上的电子零件,以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H01R13/66GK202474298SQ20122008641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4日
发明者郑旭成 申请人:唐扬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