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用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7012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器用耦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器用耦合器。
背景技术
专用化和智能化是目前小家电的发展趋势。例如自动保温的电水壶;智能的电蒸锅、电饭煲、电磁炉;专用的电煮蛋器、电酸奶机、恒温奶瓶和奶瓶消毒器;自动定量的电煎药器等等。上述每种小家电都有一个相应的控制器,特别是智能控制电器,每个电器都有一套电子控制板,而这些电子控制板的电路设计基本相同,功能无外乎都是控制烧煮时间、烧煮功率和保温温度。生活中,用户为提高生活品质,常常会购买上述各种小家电产品,无形中就购买多个功能相近的控制器,既多占空间,又浪费钱财。有的小家电采用耦合器的方式来实现无绳连接,即通过一套耦合器将底座与小家电主体相连。以电水壶为例,目前市场上的电水壶所采用的耦合器多为三极耦合器和五极耦合器,该类耦合器只能达到烧水和测温功能,即一个耦合器只能配套于一种电器产品。该类耦合器的工作原理为:电水壶放到相应电水壶底座上,按下开关,开始烧水,水沸腾后通过蒸气管导入蒸气,使双金属片动作,断开电源;或者为通过温度传感器控制电水壶工作.。上述电水壶稱合器存在着功能单一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安全使用且能实现智能控制的电器用耦合器,一个智能控制底座通过该电器用耦合器能与若干个小家电主体实现配合使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器用耦合器,包括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输入插座组件包括输入插座座体,在输入插座座体上设有强电输入组件,强电输入组件包括设置在输入插座座体上表面的输入L线插片、输入N线插片和输入地线插片以及设置在输入插座座体下表面的输入L线触点、输入N线触点和输入地线触点;输入L线插片与输入L线触点电连接,输入N线插片与输入N线触点电连接,输入地线插片与输入地线触点电连接;在输入插座座体上还设有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输出插头组件包括输出插头座体,在输出插头座体上设有与强电输入组件相对应的强电输出组件,强电输出组件包括设置在输出插头座体下表面的输出L线插片、输出N线插片和输出地线插片以及设置在输出插头座体上表面的输出L线触点、输出N线触点和输出地线触点;输出L线插片与输出L线触点电连接,输出N线插片与输出N线触点电连接,输出地线插片与输出地线触点电连接;在输出插头座体上还设有与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当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相耦合时,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弱电控制输入端与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的相接触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接触(为完全相接触)之后;当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相分离时,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弱电控制输入端与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的相分离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分离(为开始相分离)之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改进: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接触为:输出地线触点与输入地线触点首先相接触,然后为任选以下一种情况:输出L线触点与输入L线触点的相接触以及输出N线触点与输入N线触点的相接触前后依次进行,输出N线触点与输入N线触点的相接触以及输出L线触点与输入L线触点的相接触前后依次进行,输出L线触点与输入L线触点的相接触以及输出N线触点与输入N线触点的相接触同时进行;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分离为:首先任选以下一种情况:输出L线触点与输入L线触点的相分离以及输出N线触点与输入N线触点的相分离前后依次进行,输出N线触点与输入N线触点的相分离以及输出L线触点与输入L线触点的相分离前后依次进行,输出L线触点与输入L线触点的相分离以及输出N线触点与输入N线触点的相分离同时进行;最后是输出地线触点与输入地线触点的相分离。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包括弱电公共输入端和测温输入端;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包括与弱电公共输入端相对应的弱电公共输出端以及与测温输入端相对应的测温输出端;当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相耦合时,弱电公共输入端与弱电公共输出端相接触,测温输入端与测温输出端相接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在输入插座座体的下表面挖设有大圆环凹槽、中圆环凹槽和小圆凹槽,小圆凹槽套装于中圆环凹槽内,中圆环凹槽套装于大圆环凹槽内;有以下3处位置:大圆环凹槽的外圈面、在大圆环凹槽的内圈面以及中圆环凹槽的外圈面;有以下3类触点:输入L线触点、输入N线触点以及输入地线触点;在每个位置对应的放置一类触点;在小圆凹槽的内腔中设有弱电公共输入端,在中圆环凹槽的内圈面上设有测温输入端;弱电公共输入端和测温输入端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输出插头座体的上表面设有能插入大圆环凹槽内的大圆环凸体以及能插入中圆环凹槽内的小圆环凸体;小圆凹槽能插入小圆环凸体的内腔中,小圆环凸体套装在大圆环凸体内;有以下3处位置:大圆环凸体的外表面、大圆环凸体的内表面以及小圆环凸体的外表面;有以下3类触点:输出L线触点、输出N线触点和输出地线触点;在每个位置对应的放置一类触点;且确保:在上下位置关系中,输入L线触点正对输出L线触点,输入N线触点正对输出N线触点,输入地线触点正对输出地线触点;在小圆环凸体的内腔中设有弱电公共输出端,在小圆环凸体的内表面设有测温输出端,弱电公共输出端和测温输出端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还包括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还包括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相对应的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当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相耦合时,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相接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位于中圆环凹槽的内圈面上,弱电公共输入端、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和测温输入端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在输入插座座体上还设有识别元件,识别元件分别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和弱电公共输入端电连接;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位于小圆环凸体的内表面上,弱电公共输出端、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和测温输出端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当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相耦合时,测温输入端与测温输出端相接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电器用稱合器还包括位于输出插头组件下方的防水罩,在防水罩的侧面设有与输出L线插片、输出N线插片和输出地线插片相 对应的3个通道,输出L线插片、输出N线插片和输出地线插片对应的位于I个通道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输入L线触点、输入N线触点和输入地线触点均呈环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弱电公共输入端、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和测温输入端均呈环状;在大圆环凹槽的外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地线触点,在大圆环凹槽的内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N线触点,在中圆环凹槽的外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L线触点;在大圆环凸体的外表面设置输出地线触点,在大圆环凸体的内表面设置输出N线触点,在小圆环凸体的外表面设置输出L线触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进一步改进:识别元件为电阻、电容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大圆环凹槽、中圆环凹槽和小圆凹槽的轴心线相重合;大圆环凸体和小圆环凸体的轴心线相重合。本实用新型中的“当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相耦合时,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弱电控制输入端与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的相接触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接触(为完全相接触)之后”;即,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两者相互插入时,只要一组弱电端最后接触(有多组弱电端的情况下),地线端相对于L线和N线最先接触,L线端和N线端相继或同时接触(不管另外的弱电端是在地线、L线、N线前,还是后接触)。[0049]例如,具体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完全相接触后,弱电公共输入端与弱电公共输出端相接触,测温输入端与测温输出端相接触,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相接触。2、“弱电公共输入端与弱电公共输出端相接触,测温输入端与测温输出端相接触,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相接触”这3者中任意I者或者2者是“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开始相接触之前”完成,剩余的端点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完全相接触之后”完成。3、“弱电公共输入端与弱电公共输出端相接触,测温输入端与测温输出端相接触,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相接触”这3者中任意I者或者2者是“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接触的过程中”完成。即,在“输出地线触点和输入地线触点相接触、输出L线触点和输入L线触点相接触、输出N线触点和输入N线触点相接触”这3者中任意I者(具体为输出地线触点和输入地线触点相接触)或者2者(必须包含输出地线触点和输入地线触点相接触)完成接触后,先进行“弱电公共输入端与弱电公共输出端相接触,测温输入端与测温输出端相接触,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相接触”这3者中任意I者或者2者的相接触;然后使“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剩余触点完成接触,最后使“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和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的剩余端点完成接触。相应的,本实用新型中的“当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相分离时,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弱电控制输入端与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的相分离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开始相分离之前”;即,输入插座组件和输出插头组件两者相互拔出时,只要一组弱电端最先分离(有多组弱电端的情况下),地线端相对于L线和N线端最后拔出,L线和N线相继或同时分离(不管另外的弱电端是在地线、L线、N线前,还是后分离)。备注说明:实际使用时,只要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任意一端和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相对应的一端没有相接触;就认为是弱电信号未接通;强电部分就不工作。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具有如下优点:1、一个底座可配N多款电器,电器用耦合器能自己识别电器的种类;然后利用控制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因此客户只需购买一个底座即可,即能降低成本,又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实现傻瓜操作。2、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能实现“弱电接通后,强电才接通;弱电断开,强电马上断开”的要求,从而不会在强电触电间引起电弧,从而大大延长底座的寿命。最佳状态具体如下:当输入插座组件插入输出插头组件时(即2者相耦合时),工作顺序是:先地线导通(即输出地线触点与输入地线触点先接触),再火线、零线导通(即,输出L线触点与输入L线触点的相接触以及输出N线触点与输入N线触点的相接触同时进行;),最后是测温端和容器属性识别端以及弱电公共端的导通,这样的好处是,只有弱电信号端接通,负载才会工作,而此时强电触点已接触好,不易引起电弧,大大延长触点寿命。当输入插座组件退出输出插头组件时(即2者相分离时),工作顺序是:信号端(即,弱电端)先断开,此时火线和零线均依然还处于导通状态,但因信号端已断开,控制系统自动断开强电,使得触电间不会产生电弧。地线最后断开,保证电器安全。3、由于输入L线触点、输入N线触点和输入地线触点均呈环状;因此输入插座组件相对于输出插头组件作360°旋转时,仍能确保输入L线触点与输出L线触点的有效接触,同理,也能确保输入N线触点与输出N线触点的有效接触,以及输入地线触点与输出地线触点的有效接触。4、由于测温输入端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均呈环状;因此输入插座组件相对于输出插头组件作360°旋转时,仍能确保测温输入端和测温输出端的有效接触,同理,也能确保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的有效接触。5、与同类耦合器相比,结构更紧凑,极数更多,对设计产品来说,更易设计美化,成本更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A-A剖的示意图,此时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处于相分离的状态;图3中:(a)为输入插座组件I的示意图,(b)为输出插头组件3的示意图;图4是图2中的C-C剖的示意图,此时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处于相分离的状态;图4中:(a)为输入插座组件I的示意图,(b)为输出插头组件3的示意图;图5是图1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广图5结合给出了一种电器用耦合器,包括输入插座组件1、输出插头组件3和防水罩4。输入插座组件I包括输入插座座体10,在输入插座座体10的上表面设有输入L线插片132、输入N线插片142和输入地线插片152。在输入插座座体10的下表面100挖设有轴心线相重合的大圆环凹槽11、中圆环凹槽12、小圆凹槽19,小圆凹槽19套装于中圆环凹槽12内,中圆环凹槽12套装于大圆环凹槽内11。在大圆环凹槽11的外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地线触点151,在大圆环凹槽11的内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N线触点141,在中圆环凹槽12的外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L线触点131。环状的输入N线触点141和环状的输入L线触点131相齐平(2者的底部相齐平),环状的输入地线触点151的底部低于环状的输入N线触点141的底部。S卩,环状的输入地线触点151比环状的输入N线触点141更靠近输入插座座体10的下表面100。输入L线触点131与输入L线插片132电连接,输入N线触点141与输入N线插片142电连接,输入地线触点151与输入地线插片152电连接。[0078]在小圆凹槽19的内腔中设有弱电公共输入端16,在中圆环凹槽12的内圈面上分别设有测温端输入18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 ;弱电公共输入端16、测温输入端18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相互之间均不发生电接触。在输入插座座体10的上表面还设有识别元件6 (例如为电阻),识别元件6分别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和弱电公共输入端16电连接。输出插头组件3包括输出插头座体30,输出插头座体30的上表面300设有大圆环凸体31和套装在大圆环凸体31内的小圆环凸体32。在大圆环凸体31的外表面设置输出地线触点351,在大圆环凸体31的内表面设置输出N线触点341,在小圆环凸体32的外表面设置输出L线触点331。输出N线触点341的顶部和输出L线触点331的顶部相齐平,输出地线触点351的顶部要高于输出N线触点341的顶部,即,输出地线触点351比输出N线触点341更远离输出插头座体30的上表面300。在输出插头座体30的下表面分别设有输出L线插片332、输出N线插片342和输出地线插片352 ;输出L线插片332与输出L线触点331电连接,输出N线触点341和输出N线插片342电连接,输出地线触点351与输出地线插片352电连接。在小圆环凸体32的内腔中设有弱电公共输出端36,在小圆环凸体32的内表面分别设有测温输出端38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弱电公共输出端36、测温输出端38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相互之间均不发生电接触。防水罩4位于输出插头组件3的下方(防水罩4可通过螺钉与输出插头座体30固定相连),在防水罩4的侧面设有与输出L线插片332、输出N线插片342和输出地线插片352相——对应的3个通道41,输出L线插片332、输出N线插片342和输出地线插片352对应的位于I个通道41内。当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耦合时,大圆环凹槽11、中圆环凹槽12、小圆凹槽19、大圆环凸体31和小圆环凸体32的轴心线相重合。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用耦合器实际使用时,输入插座组件I被固定在电器主体(例如为小家电类的加热器主体)的底部,输出插头组件3被固定在底座的上表面;每个不同类别的电器对应的设有一种具有不同识别数据的识别元件6 (以电阻为例,即为不同的阻值),在底座设有一个用于自动控制的控制电路板,输出L线触点331、输出N线触点341和输出地线触点351、弱电公共输出端36、测温输出端38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均与控制电路板相连,由控制电路板进行控制。该控制电路板的设计为家电智能控制设计的常规技术,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均能轻易再现制备出该控制电路板。当电器主体稳妥放置在底座上后,控制电路板会通过耦合器自动读取设在输入插座上的识别元件的数据,再跟控制电路板内置的身份识别代码相比较,即可知道放到底座上的电器主体是哪类产品,再自动按预置的自动控制程序控制电器的运行。其具体工作状态如下:一、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耦合时,工作内容具体如下:小圆环凸体32对应的插入中圆环凹槽12内,大圆环凸体31插入大圆环凹槽11内,直至输出插头座体30的上表面300抵着输入插座座体10的下表面100为止。此时,小圆凹槽19被插入小圆环凸体32的内腔中。此时,先地线导通(即输出地线触点351与输入地线触点151先接触),再火线、零线导通(即,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接触以及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接触同时进行);最后是测温端和容器属性识别端导通,即,测温输入端18和测温输出端38的相接触,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的相接触,弱电公共输入端16和弱电公共输出端36的相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耦合过程中:测温输出端38只能与测温输入端18发生相接触,而不会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发生接触,当然更不可能与弱电公共输入端16发生接触。同理,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只能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相接触,而不会与测温输入端18发生接触,当然更不可能与弱电公共输入端16发生接触。测温输入端18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均需要和弱电公共输入端16配合才能工作,同理,测温输出端38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均需要和弱电公共输出端36配合才能工作。在本实用新型中,只要测温端输入端18和测温输出端38、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弱电公共输入端16和弱电公共输出端36,这三对触电中的任意一对触电没有接通,控制电路板即认为弱电信号未接通;强电部分不工作。此时,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将检测到的识别元件6所对应的识别数据通过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传递给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将上述识别数据与内设的识别数据标准值进行比对,从而得知该电器的种类。控制电路板自动运行该种类电器所对应的程序。测温输入端18将检测到的电器主体的温度(例如为加热器主体内液体的温度等)通过测温输出端38传递给控制电路板,控制板将按预设的温度控制曲线对电器进行运行控制。这样的好处是:因为只有信号端接通,负载才会工作,而此时触点和电环已接触好(即,输出地线触点351与输入地线触点151已接触、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已接触、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已接触),不会产生电弧,大大延长触点寿命。二、输入插座组件I退出输出插头组件3时(B卩2者相分离时),工作内容具体如下:小圆环凸体32对应的退出中圆环凹槽12,大圆环凸体31对应的退出大圆环凹槽11,当然,小圆凹槽19也对应的退出小圆环凸体32的内腔。首先是测温端或容器属性识别端断开(即,为以下任意一种的相分离:测温输入端18和测温输出端38相分离,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相分离,弱电公共输入端16和弱电公共输出端36相分离。),然后火线零线断开(即,然后,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分离以及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分离同时进行),最后是地线断开(即输出地线触点351与输入地线触点151分离)。这样的好处是:信号端先断开,此时火线和零线均依然还处于导通状态,但因信号端已断开,负载立即停止工作,不易引起电弧。地线最后断开,保证电器安全。实施例2、在实施例1中取消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和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实际使用时,在底座面板上设置电器种类按钮,S卩,通过面板上的按钮告知控制电路板目前所用的电器的种类。其余工作内容等同于实施例1。举例说明如下:1、关于强电:只需满足地线端相对于L线和N线最先接触(L线端和N线端相继或同时接触均可),最后分离即可。2、关于输入L线触点131、输入N线触点141以及输入地线触点151的设置:有以下3处位置:大圆环凹槽11的外圈面、在大圆环凹槽11的内圈面以及中圆环凹槽12的外圈面;有以下3类触点:输入L线触点131、输入N线触点141以及输入地线触点151 ;在所述每个位置对应的放置一类触点。即,输入L线触点131、输入N线触点141以及输入地线触点151可以以排列组合的形式对应的位于3处位置处。同理,输出L线触点331、输出N线触点341和输出地线触点351只需与输入L线触点131、输入N线触点141以及输入地线触点151在上下位置方向相——对应即可。3、关于识别元件6,如何在控制电路板设定检测电路,从而实现对电阻、电容、电感进行检测,从而获知相应的电阻值、电容值、电感值,也是本行业的常规技术。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包括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 所述输入插座组件(I)包括输入插座座体(10),在输入插座座体(10)上设有强电输入组件,所述强电输入组件包括设置在输入插座座体(10)上表面的输入L线插片(132)、输入N线插片(142)和输入地线插片(152)以及设置在输入插座座体(10)下表面(100)的输入L线触点(131 )、输入N线触点(141)和输入地线触点(151);所述输入L线插片(132)与输入L线触点(131)电连接,输入N线插片(142)与输入N线触点(141)电连接,输入地线插片(152)与输入地线触点(151)电连接; 在输入插座座体(10)上还设有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 所述输出插头组件(3)包括输出插头座体(30),在输出插头座体(30)上设有与强电输入组件相对应的强电输出组件,所述强电输出组件包括设置在输出插头座体(30)下表面的输出L线插片(332)、输出N线插片(342)和输出地线插片(352)以及设置在输出插头座体(30)上表面(300)的输出L线触点(331)、输出N线触点(341)和输出地线触点(351);所述输出L线插片(332)与输出L线触点(331)电连接,输出N线插片(342)与输出N线触点(341)电连接,输出地线插片(352)与输出地线触点(351)电连接; 在输出插头座体(30)上还设有与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 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耦合时,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弱电控制输入端与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的相接触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接触之后; 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分`离时,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弱电控制输入端与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的相分离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分离之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 所述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接触为: 输出地线触点(351)与输入地线触点(151)首先相接触,然后为任选以下一种情况: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接触以及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接触前后依次进行; 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接触以及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接触前后依次进行; 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接触以及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接触同时进行; 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分离为: 首先任选以下一种情况: 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分离以及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分离前后依次进行, 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分离以及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分离前后依次进行, 输出L线触点(331)与输入L线触点(131)的相分离以及输出N线触点(341)与输入N线触点(141)的相分离同时进行;最后是输出地线触点(351)与输入地线触点(151)的相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 所述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包括弱电公共输入端(16)和测温输入端(18); 所述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包括与所述弱电公共输入端(16)相对应的弱电公共输出端(36)以及与所述测温输入端(18)相对应的测温输出端(38); 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耦合时,弱电公共输入端(16)与弱电公共输出端(36 )相接触,测温输入端(18 )与测温输出端(38 )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 在输入插座座体(10)的下表面(100)挖设有大圆环凹槽(11)、中圆环凹槽(12)和小圆凹槽(19),所述小圆凹槽(19)套装于中圆环凹槽(12)内,中圆环凹槽(12)套装于大圆环凹槽(11)内;有以下3处位置:大圆环凹槽(11)的外圈面、在大圆环凹槽(11)的内圈面以及中圆环凹槽(12)的外圈面;有以下3类触点:输入L线触点(131)、输入N线触点(141)以及输入地线触点(151);在所述每个位置对应的放置一类触点;在所述小圆凹槽(19)的内腔中设有弱电公共输入端(16),在中圆环凹槽(12)的内圈面上设有测温输入端(18);所述弱电公共输入端(16)和测温输入端(18)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 输出插头座体(30)的上表面(300)设有能插入大圆环凹槽(11)内的大圆环凸体(31)以及能插入中圆环凹槽(12)内的小圆环凸体(32);所述小圆环凸体(32)套装在大圆环凸体(31)内;有以下3处位置:大圆环凸体(31)的外表面、大圆环凸体(31)的内表面以及小圆环凸体(32)的外表 面;有以下3类触点:输出L线触点(331)、输出N线触点(341)和输出地线触点(351);在所述每个位置对应的放置一类触点;在小圆环凸体(32)的内腔中设有弱电公共输出端(36),在小圆环凸体(32)的内表面设有测温输出端(38),所述弱电公共输出端(36)和测温输出端(38)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 所述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还包括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所述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相对应的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耦合时,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 所述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位于中圆环凹槽(12)的内圈面上,所述弱电公共输入端(16)、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和测温输入端(18)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 在输入插座座体(10)上还设有识别元件(6),所述识别元件(6)分别与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和弱电公共输入端(16)电连接; 所述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位于小圆环凸体(32)的内表面上,所述弱电公共输出端(36)、容器属性识别输出端(37)和测温输出端(38)相互之间不发生电接触; 输入插座组件(I)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耦合时,测温输入端(18)与测温输出端(38)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所述电器用耦合器还包括位于输出插头组件(3)下方的防水罩(4),在防水罩(4)的侧面设有与输出L线插片(332)、输出N线插片(342)和输出地线插片(352)相--对应的3个通道(41),所述输出L线插片(332)、输出N线插片(342)和输出地线插片(352)对应的位于I个通道(41)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所述输入L线触点(131)、输入N线触点(141)和输入地线触点(151)均呈环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弱电公共输入端(16)、容器属性识别输入端(17)和测温输入端(18)均呈环状; 在大圆环凹槽(11)的外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地线触点(151 ),在大圆环凹槽(11)的内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N线触点(141 ),在中圆环凹槽(12)的外圈面设置环状的输入L线触点(131); 在大圆环凸体(31)的外表面设置输出地线触点(351),在大圆环凸体(31)的内表面设置输出N线触点(341),在小圆环凸体(32)的外表面设置输出L线触点(3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器用耦合器,其特征是:所述识别元件(6)为电阻、电容和电感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大圆环凹槽(11)、中圆环凹槽(12)和小圆凹槽(19)的轴心线相重合; 所述大圆环凸体(31)和小 圆环凸体(32)的轴心线相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器用耦合器,包括输入插座组件(1)和输出插头组件(3);输入插座组件(1)包括输入插座座体(10),在输入插座座体(10)上设有强电输入组件和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输出插头组件(3)包括输出插头座体(30),在输出插头座体(30)上设有强电输出组件和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当输入插座组件(1)和输出插头组件(3)相耦合时,弱电控制输入端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弱电控制输入端与相对应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组件中的弱电控制输出端的相接触是在强电输入组件和强电输出组件的相接触之后。
文档编号H01R33/96GK202930726SQ20122037926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日
发明者董晓波 申请人:董晓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