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型lc滤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481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层叠型lc滤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受到与表面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影响的层叠型LC滤波器。层叠型LC滤波器(1)的特征在于,具有:层叠体(10),该层叠体(10)是由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层(11)层叠而成,且由电介质层(11)与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及电容器,并具有与层叠方向垂直的两个主面;以及表面电极(41),该表面电极(41)形成在层叠体(10)的主面上,从形成有表面电极(41)的主面到最接近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之间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构成电容器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
【专利说明】层叠型LC滤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层叠型LC滤波器,特别涉及由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层层叠而成的层叠型LC滤波器,该层叠型LC滤波器具备由电介质层与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及电容器的层叠体。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以下层叠型LC滤波器:S卩,由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层层叠而成,具备有电介质层与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及电容器的层叠体。
[0003]如图12所示,该层叠型LC滤波器具有电介质层101?105。而且,在电介质层101的表面形成有接地电极109。此外,在电介质层102的表面形成有电容器电极111。此外,在电介质层104的表面形成有线路电极116。
[0004]通孔电极131是以贯通电介质层103、104的方式而形成。而且,通孔电极131连接电容器电极111与线路电极116。此外,通孔电极141是以贯通电介质层102?104的方式而形成。而且,通孔电极141连接接地电极109与线路电极116。
[0005]电容器电极111与接地电极109隔着电介质层102相对向,从而构成电容器。此夕卜,通孔电极131、141与线路电极116构成线圈。该电容器与线圈并联连接,而成为I个LC并联谐振器。
[0006]而且,在背景文献中所揭示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具有5个上述LC并联谐振器,因而相互发生电磁耦合,从而作为仅使具有特定频带的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器而发挥作用。
[0007]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02007/11935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8]但是,可能会在图12的层叠型LC滤波器的层叠体的表面形成表面电极。该表面电极例如是用于识别该层叠型LC滤波器的方向的识别标记,或是在层叠型LC滤波器的安装中所使用的安装电极。此时,可能会在表面电极与内部电极图案之间产生寄生电容,从而改变滤波器特性。
[0009]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此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受到内部电极图案与表面电极之间所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影响的层叠型LC滤波器。
[0010]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1]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LC滤波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层叠体,该层叠体由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层层叠而成,且由电介质层与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及电容器,并具有与层叠方向垂直的2个主面;以及表面电极,该表面电极形成于层叠体的主面,从形成有表面电极的主面到最接近该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之间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构成电容器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
[0012]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LC滤波器中,优选表面电极是用于识别的识别标记,层叠体的一个主面构成层叠体的安装面,表面电极形成于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
[0013]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LC滤波器中,优选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表面电极以与最接近形成有表面电极的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在多个部位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0014]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LC滤波器中,优选将最接近形成有表面电极的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在同一电介质层上形成有多个,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表面电极是以与多个内部电极图案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0015]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LC滤波器中,优选为最接近形成有表面电极的主面的I个或多个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表面电极以与内部电极图案中的I个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部份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0016]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LC滤波器中,优选为表面电极是层叠型LC滤波器的安装中所使用的安装电极,层叠体的一个主面构成层叠体的安装面,表面电极形成在一个主面上,离层叠体的与安装面相对的主面最近的内部电极图案是接地电极。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层叠型LC滤波器,表面电极与最接近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之间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构成电容器的电介质层。因此,能够提供不易受到与表面电极之间发生的寄生电容的影响的层叠型LC滤波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0019]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带通滤波器的立体图。
[0020]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带通滤波器的模拟的波形结果。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等效电路图。
[0023]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立体图。
[0024]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8是示意性表示图7的表面电极与线圈电极的位置关关系的俯视图。
[00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模拟波形结果。
[0027]图10是示意性表示线圈与内部电极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0028]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型LC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12是表示现有的层叠型LC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I层叠型LC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共用器)
[0032]2、3、4、5、6、7 端子
[0033]10层叠体
[0034]11电介质层
[0035]21、22、23 线路电极
[0036]24、25、26 线圈电极
[0037]27、28线圈电极
[0038]31、32、33 电容器电极
[0039]34、35 电容器电极[0040]36、37 电容器电极
[0041]41表面电极
[0042]42耦合电极
[0043]43电容器电极
[0044]44、45引出电极
[0045]46接地电极
[0046]47、48接地电极
[0047]51、52、53、54、55、56 端子电极
[0048]61、62、63、64、65、66 通孔电极
[0049]67、68、69、70、71、72 通孔电极
[0050]101、102、103、104、105 电介质层
[0051]109接地电极
[0052]111电容器电极
[0053]116线路电极
[0054]131、141 通孔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55](第I实施方式)
[005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I实施方式的层叠型LC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层叠型LC滤波器是带通滤波器的例子。端子Tl、T2是输入输出端子。在输入输出端子T1、T2之间配置有3个LC并联谐振器LC1、LC2、LC3。LC并联谐振器LCl是由相互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l与电感器LI构成。同样地,LC并联谐振器LC2是由相互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2与电感器L2构成。此外,LC并联谐振器LC3是由相互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3与电感器L3构成。此外,LC并联谐振器LCl与LC2相互电磁耦合,且LC并联谐振器LC2与LC3相互电磁耦合。
[0057]LC并联谐振器LC1、LC2、LC3的一端分别与接地连接。此外,在LC并联谐振器LCl的另一端与LC并联谐振器LC2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4。同样地,在LC并联谐振器LC2的另一端与LC并联谐振器LC3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5。而且,在输入输出端子Tl与T2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6。该带通滤波器具有使特定频带的信号通过,并切断除此以外的频带的信号的功能。
[0058]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通滤波器的立体图。带通滤波器I具有层叠体10、表面电极41。而且,层叠体10具有与层叠方向(图中的箭头方向)垂直的2个主面、及连接2个主面的多个侧面。端子2、3、4、5、6、7是以横跨层叠体10的2个主面与侧面的方式而形成的。在将带通滤波器I安装到基板等的时候,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构成层叠体10的安装面。
[0059]表面电极41形成在层叠体10的主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电极41是例如用于识别带通滤波器的安装方向的识别标记。此外,表面电极41形成在与构成层叠体10的安装面的层叠体10的主面相反的主面上。即,若在安装时从上部进行观察,则表面电极41是可视的。[0060]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5对应于图1的输入输出端子Tl,端子3、6对应于图1的接地端子,端子7对应于图1的输入输出端子T2。此外,端子2、4,是不与形成在层叠体的内部的内部电极相导通的虚拟(du_y)端子。
[0061]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带通滤波器I是由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层Ila?Ilk层叠而成的。
[0062]表面电极41a与端子电极51a、52a、53a、54a、55a、56a形成在电介质层Ila的表面。线路电极21b、22b、23b形成在电介质层Ilb的表面。线路电极21c、22c、23c形成在电介质层Ilc的表面。线路电极21d、22d、23d形成在电介质层Ild的表面。引出电极44e、45e形成在电介质层Ile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1f、32f、33f形成在电介质层Ilf的表面。率禹合电极42g形成在电介质层Ilg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1h、32h、33h形成在电介质层Ilh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1 i形成在电介质层Ili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1 j、32j、33j形成在电介质层Ilj的表面。接地电极46k形成在电介质层Ilk的表面。
[0063]通孔电极61、63、65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Ilb?11 j。此外,通孔电极62、64、66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Ilb?lli。
[0064]线路电极21b、21c、21d各自的一端分别与通孔电极61的一端电连接。线路电极21b、21c、21d各自的另一端分别与通孔电极62的一端电连接。线路电极21b、21c、21d与通孔电极61、62构成电感器Ll(参照图1)。此外,通孔电极61的另一端与接地电极46k电连接。通孔电极62的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31j电连接。电容器电极31 j与接地电极46k隔着电介质层Ilj相对向,构成电容器Cl (参照图1)。由上述电感器LI与电容器Cl构成LC并联谐振器LCl。
[0065]线路电极22b、22c、22d的一端与通孔电极63的一端电连接。线路电极22b、22c、22d的另一端与通孔电极64的一端电连接。线路电极22b、22c、22d与通孔电极63、64构成电感器L2(参照图1)。此外,通孔电极63的另一端与接地电极46k电连接。通孔电极64的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32j电连接。电容器电极32j与接地电极46k隔着电介质层Ilj相对向,构成电容器C2(参照图1)。上述电感器L2与电容器C2构成LC并联谐振器LC2。
[0066]线路电极23b、23c、23d的一端与通孔电极65的一端电连接。线路电极23b、23c、23d的另一端与通孔电极66的一端电连接。线路电极23b、23c、23d与通孔电极65、66构成电感器L3(参照图1)。此外,通孔电极65的另一端与接地电极46k电连接。通孔电极66的另一端与电容器电极33j电连接。电容器电极33j与接地电极46k隔着电介质层Ilj相对向,构成电容器C3(参照图1)。上述电感器L3与电容器C3构成LC并联谐振器LC3。
[0067]引出电极44e与通孔电极62电连接,其一端与输入输出端子Tl (参照图1)相连接。此外,引出电极45e与通孔电极66电连接,其一端与输入输出端子T2(参照图1)相连接。
[0068]电容器电极31i与通孔电极64相连接。而且,与通孔电极62相连接的电容器电极31h、31j会与电容器电极31i隔着电介质层IlhUli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4(参照图1)。同样地,与通孔电极66相连接的电容器电极33h、33 j会与电容器电极31i隔着电介质层IlhUli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5(参照图1)。
[0069]电容器电极31f、31h与耦合电极42g隔着电介质层IlfUlg相对。电容器电极32f、32h与耦合电极32g隔着电介质层Ilf、Ilg相对。电容器33f、33h与耦合电极42g隔着电介质层I If、I Ig相对。由此构成电容器C6(参照图1)。
[0070]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电介质层Ila的表面的表面电极41a会从层叠体10的一个主面露出,发挥使带通滤波器的安装方向明确的方向性标记的功能。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该表面电极41a会与最接近该主面的多个内部电极图案、即形成在电介质层Ilb的表面的线路电极21b、22b相重叠。
[0071]因此,隔着电介质层Ila而在表面电极41a与线路电极21b、22b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图1的CF),会对带通滤波器的滤波器特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从形成有表面电极41a的主面到最接近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即21b、22b、23b之间的电介质层Ila的相对介电常数、比构成电容器的电介质层llf、llg、llh、ll1、llj的相对介电常数要低。因此,能获得滤波器所希望具有的特性,而且能将在表面电极41a与线路电极21b、22b之间所产生的寄生电容的值降低到不会影响滤波器特性的大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介质层Ila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电介质层Ilb?Ilk。作为电介质层Ila的材质的例子,可例举出低相对介电常数的陶瓷或树脂。
[0072]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LC滤波器的衰减特性的模拟波形结果。图4表示其通过特性,图4(A)是表示包含通频带(passband)及其上下的衰减域的频率范围的特性,图4(B)表示放大该通频带部份。在图4中,虚线表示形成有表面电极41a的层叠体10的最外层的电介质层I Ia (参照图3)的相对介电常数为50且其它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亦为50的情况下的带通滤波器的通过特性。此外,实线表示以下情况下的带通滤波器的通过特性:即,最外层的电介质层I Ia的相对介电常数为8且低于其它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值50。
[0073]从图4(B)得知,在通频带内的低频侧的2.4GHz附近,实线的波形相比虚线的波形,其衰减量要低0.1dB左右。即,可知通过使电介质层Ila为较低的相对介电常数,从而通频带的低通(low-pass)侧的衰减量会更加陡斜,因而作为滤波器将表现出良好的特性。
[0074](第2实施方式)
[0075]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等效电路图。P1、P2、P3是输入输出端子。在端子P2与端子P3之间连接有电感器LLl。此外,在端子P2与接地之间,电容器CLl与电感器LL2串联连接。电感器LL1、LL2与电容器CLl构成共用器的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部份。
[0076]同样地,在端子P3与端子Pl之间,电容器CHll、CH12串联连接。此外,在电容器CHll与电容器CHl2的连接点与接地之间,电容器CH2与电感器LH串联连接。电感器LH与电容器CH11、CH12、CH2构成共用器的高通滤波器(high-pass filter)部份。
[0077]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立体图。端子5对应于图5的P2,端子7对应于图5的P1,端子3对应于图5的P3,端子2、4对应于接地。此外,端子6是虚拟端子。
[0078]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分解立体图。共用器是由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层Ila?Ilo层叠而成。
[0079]表面电极41a与端子电极51a、52a、53a、54a、55a、56a形成在电介质层Ila的表面。线圈电极24b、25b形成在电介质层Ilb的表面。线圈电极24c、25c形成在电介质层Ilc的表面。线圈电极24d、25d形成在电介质层Ild的表面。线圈电极24e形成在电介质层Ile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4f、35f形成在电介质层Ilf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4g、35g形成在电介质层Ilg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4h、35h形成在电介质层Ilh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5i形成在电介质层Ili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5j形成在电介质层Ilj的表面。电容器电极35k形成在电介质层Ilk的表面。线圈电极261形成在电介质层111的表面。线圈电极26m形成在电介质层Ilm的表面。线圈电极26η形成在电介质层Iln的表面。接地电极46ο形成在电介质层Ilo的表面。
[0080]通孔电极67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Ilb?lid。通孔电极68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llb、llc。通孔电极69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lll、llm。通孔电极70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Ilg?Ilk。通孔电极71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Ilg?Ilj。通孔电极72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电介质层Ild?llg。
[0081]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图5?图7的对应关系。线圈电极24b的一端与端子3(参照图6、图5的P3)相连接。此外,线圈电极24b、24c、24d、24e通过通孔电极67而相互连接。线圈电极24b、24c、24d、24e与通孔电极67构成线圈LLl。线圈电极24e的一端与端子5(参照图6、图5的P2)相连接。
[0082]电容器电极34f、34h的一端与端子5 (参照图6、图5的P2)相连接。电容器电极34f、34h与电容器电极34g隔着电介质层I If、I Ig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Ll。电容器电极34g的一端与线圈电极261通过通孔电极70相连接。
[0083]线圈电极261、26m、26n通过通孔电极69相互连接。线圈电极261、26m、26n和通孔电极69构成线圈LL2。线圈电极26η的一端与端子2 (参照图6、图5的接地)相连接。
[0084]线圈电极25b的一端与端子6 (参照图6、图5的接地)相连接。此外,线圈电极25b、25c、25d通过通孔电极68相连接。线圈电极25b、25c、25d和通孔电极68构成线圈LH。线圈电极25d与电容器电极35h通过通孔电极72相连接。
[0085]电容器电极35h与电容器电极35g、35i,隔着电介质层llg、Ilh相对向,构成电容器CH2。电容器电极35g、351、35k,藉由通孔电极71连接。
[0086]电容器电极351、35k与电容器电极35j隔着电介质层ll1、11 j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H12。电容器电极35j的一端与端子7 (参照图6、图5的Pl)相连接。
[0087]电容器电极35f与电容器电极35g隔着电介质层I If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器CHl I。电容器电极35f的一端与端子3 (参照图6、图5的P3)相连接。
[0088]在本实施方式中,最接近形成有表面电极41a的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即线圈电极24b、25b分别构成线圈。
[0089]图8是不意性表不图7的表面电极41a与线圈电极24b的位直关关系的俯视图。在从层叠方向观察时,表面电极41a是以与线圈电极24b的多个部份重叠的方式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电极24b是螺旋(helical)形状,表面电极41a以在图8的斜线部份所示的2个部位与线圈电极24b重叠的方式而形成。在这种情形下,隔着电介质层Ila而在表面电极41a与线圈电极24b之间产生寄生电容,因而层叠型LC滤波器的特性降低。因此,使电介质层Ila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构成电容器的电介质层llf、llg、llh、ll1、llj、llk,从而能够抑制特性降低。
[0090]图9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共用器的高通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模拟波形。图9 (A)是该宽频带的通过特性,图9 (B)是截止频率附近的放大图。虚线是最外层的电介质层Ila(参照图7)的相对介电常数为50且其它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亦为50的情况下的共用器的通过特性。此外,实线是表示以下情况下的共用器的通过特性:即,最外层的电介质层Ila的相对介电常数为8且低于其它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50。
[0091]对于在线圈电极24b与表面电极41a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在高通滤波器部份,是作为连接于端子P1、端子P3间与接地端子间的电容器而引起。由此,位于高通滤波器的高频率侧的衰减极的频率降低,因此虚线的波形中衰减特性降低。
[0092]另一方面,在最外层的电介质层Ila的相对介电常数低于其它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实线波形的情况下,可抑制寄生电容的产生所导致的衰减极的频率的降低。因此,在较宽的频带的范围内,维持了良好的衰减特性。
[0093]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位于表面电极的正下方的线圈是螺旋线圈的例子,但其它的线圈也能发挥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图10是示意性表示线圈与内部电极的位置关关系的俯视图,是改变了线圈种类的实施方式。图10(A)是螺旋(spiral)线圈的例子,图10(B)是回折(meander)线圈的例子。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在表面电极41的下部具有线圈电极24的情况下,由于线圈电极24与表面电极41之间的电位差而导致在线圈电极24与表面电极41间产生寄生电容。该寄生电容是共用器的高频率区域的特性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使从形成有表面电极41的主面到最接近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即线圈电极24至间的电介质层11的相对介电常数降低,从而能够抑制寄生电容的影响。
[0094]此外,本实施方式,已说明关于以横跨共用器中的I个线圈的线圈电极的方式形成有表面电极,但表面电极也可以横跨多个线圈的线圈电极间、电容器电极间或是线圈电极与电容器电极间的方式而形成。此外,不仅适用于共用器(dip Iexer),也适用于单纤三相器(triplexer)。
[0095](第3实施方式)
[0096]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型LC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LC滤波器是由层叠有电介质层Ila?111的层叠体而构成。在电介质层Ila的表面形成有成为与层叠体内部的接地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的问题的表面电极41a、41b、和其它的端子电极51a、52a、53a、54a、55a、56a。在电介质层Ilb的表面形成有接地电极46b。在电介质层Ild的表面形成有线圈电极27d、28d。在电介质层lie的表面形成有线圈电极27e、28e。在电介质层Ilg的表面形成有接地电极47g、48g。在电介质层Ilh的表面形成有电容器电极36h、37h。在电介质层Ili的表面形成有稱合电极42i。在电介质层Ilj的表面形成有电容器电极36j、37j。在电介质层Ilk的表面形成有接地电极46k。
[0097]线圈电极27d、28d的一端通过贯通电介质层Ild的通孔电极来分别与线圈电极27e、28e相连接。线圈电极27d、27e,线圈电极28d、28e分别构成电感器。线圈电极27d、28d的另一端分别向层叠体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个侧面引出。
[0098]电容器电极36h、36j分别向层叠体的一个侧面引出,通过形成于该侧面的侧面电极而相互连接。电容器电极36h隔着电介质层Ilg与接地电极47g相对,从而构成电容。电容器电极36j隔着电介质层Ilj而与接地电极46k相对,从而构成电容。同样地,电容器电极37h、37j分别向层叠体的另一个侧面引出,通过形成于该侧面的侧面电极而相互连接。电容器电极37h隔着电介质层Ilg而与接地电极48g相对,从而构成电容。电容器电极37j隔着电介质层Ilj而与接地电极46k相对,从而构成电容。
[0099]稱合电极42i隔着电介质层Ilh而与电容器电极36h、37h相对,从而构成稱合电容,且耦合电极42i隔着电介质层Ili而与电容器电极36j、37j相对,从而构成耦合电容。
[0100]利用上述电容与电感器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滤波器。
[0101 ] 此外,表面电极41a通过形成在层叠体的一个侧面的侧面电极,来与线圈电极27d和电容器电极36h、36j相连接。表面电极41b通过形成在层叠体的另一方的侧面的侧面电极,来与线圈电极28d和电容器电极37h、37j相连接。表面电极41a、41b相当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LC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子。
[0102]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电极41a、41b、端子电极51a?56a是层叠型LC滤波器的安装中所使用的安装电极。在将层叠型LC滤波器安装于基板时,安装电极通过焊锡等的接合材料而与基板的连接盘相接合。表面电极41a形成在构成层叠体的安装面的层叠体的一个主面上。而且,最接近与安装面相对的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成为接地电极46b。
[010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从形成有表面电极41a、41b、端子电极5Ia?56a的主面到最接近主面的接地电极46b之间的电介质层Ila的相对介电常数,其低于构成电容器的电介质层llg、llh、ll1、llj的相对介电常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在接地电极46b与成为输入输出端子的表面电极41a、41b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能够使层叠LC滤波器的特性安定。
[0104]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未脱离要旨的范围可以做各种的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层叠体,该层叠体是由在表面形成有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电介质层层叠而成,且由所述电介质层与所述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及电容器,并具有与层叠方向垂直的两个主面;以及 表面电极,该表面电极形成在所述层叠体的主面上, 对于从形成有所述表面电极的所述主面到最接近所述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之间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其低于构成所述电容器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电极是用于识别的识别标记, 所述层叠体的一个主面构成所述层叠体的安装面,所述表面电极形成在所述层叠体的另一个主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表面电极是以与最接近形成有所述表面电极的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在多个部位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表面电极是以与最接近形成有所述表面电极的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在多个部位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将最接近形成有所述表面电极的主面的内部电极图案在同一电介质层上形成有多个,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表面电极以与多个内部电极图案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最接近形成有所述表面电极的主面的一个或多个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 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表面电极以与所述内部电极图案中的一个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部份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最接近形成有所述表面电极的主面的一个或多个内部电极图案构成线圈, 在从层叠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表面电极以与所述内部电极图案中的一个内部电极图案的多个部份重叠的方式而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LC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电极是所述层叠型LC滤波器的安装中所使用的安装电极, 所述层叠体的一个主面构成所述层叠体的安装面,所述表面电极形成在所述一个主面上, 离所述层叠体的与安装面相对的主面最近的内部电极图案是接地电极。
【文档编号】H01G4/40GK203734631SQ201290000776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9日
【发明者】菊池谦一郎, 增田博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