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网格栅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采用该拉网格栅体的极板及铅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618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拉网格栅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采用该拉网格栅体的极板及铅蓄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拉网格栅体(1)具有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而形成的网格部(2)。通过一边向具有切断刀的拉网切断模与具有加工刀的拉网加工模之间间歇地送入薄板一边使拉网加工模朝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一边在薄板上形成缝隙一边使薄板中的与加工刀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展开,由此形成网格部(2)。网格部(2)具备格栅骨架(5)和交点部(6)。交点部(6)具有第1部分(6a)和第2部分(6b)。第1部分(6a)和第2部分(6b)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
【专利说明】拉网格栅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采用该拉网格栅体的极板
及铅蓄电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而形成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采用该拉网格栅体的极板及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0002]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以下的电池用电极格栅(拉网格栅体)。
[0003]电池用电极格栅具备框部和与框部一体形成的拉网部。拉网部具有多个丝部、由丝部交叉形成的多个交点及被丝部和交点围住的多个格栅。
[0004]位于金属薄板的延展方向的两端中的一端上的各交点和位于另一端上的各交点设定为相互相同的厚度。换句话讲,位于框部跟前的列上的各交点和位于离框部最远的列上的各交点设定为相互相同的厚度。由此,不易产生活性物质的脱落。
[0005]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以下的铅蓄电池用拉网格栅体。铅蓄电池用拉网格栅体可通过展开铅合金薄板来制作。被通过展开而形成的筋条围住的部分的内侧的形状的最小曲率半径为0.1mm以上。由此,可抑制铅蓄电池用拉网格栅体的变形,改善寿命性能。
[0006]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以下的拉网加工方法。在模具与刀具之间,对带材实施拉网加工。将形成于带材上的加工部分与相邻的加工部分之间的未加工部分的长度规定为刀具的形成为梯形状的刀尖中的顶端的水平部分的长度以下的长度。由此,在拉网格栅的交叉部的附近,加工部分不会断裂。
[0007]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以下的铅蓄电池用拉网格栅体。
[0008]在具有集电接线片的框架上连接地设置有拉网网格部。菱形格栅格在它们之间夹着交点部地沿着展开方向相邻。在第I假想线与第2假想线之间具有相距距离d (d > O)的部分。由此,抑制在交点部的应力集中和由该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纹发生及腐蚀。
[0009]第I假想线是通过与一方的菱形格栅格的交点部对应的顶点、并且与展开方向平行的假想线。第2假想线是通过与另一方的菱形格栅格的交点部对应的顶点、并且与展开方向平行的假想线。一方的菱形格栅格与另一方的菱形格栅格相比更接近框架。
[0010]现有技术文献
[0011]专利文献
[0012]专利文献1:特开平11-016576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2:特开2002-075380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3:特开2003-191027号公报
[0015]专利文献4:特开2007-0667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7]但是,在专利文献I?4所述的技术中,存在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与填充在网格部中的活性物质的密合性低的问题。
[0018]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拉网格栅体及采用该拉网格栅体的铅蓄电池中,提高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与活性物质的密合性。
[001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0]为达到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I拉网格栅体是具有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而形成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通过一边向具有切断刀的拉网切断模与具有加工刀的拉网加工模之间间歇地送入薄板一边使拉网加工模朝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一边在薄板上形成缝隙一边使薄板中的与加工刀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展开而形成网格部,网格部具备格栅骨架和交点部,交点部具有第I部分和第2部分,第I部分和第2部分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
[0021]为达到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2拉网格栅体是具有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而形成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在通过一边向具有切断刀的拉网切断模与具有加工刀的拉网加工模之间间歇地送入薄板一边使拉网加工模朝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一边在薄板上形成缝隙一边使薄板中的与加工刀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展开而形成网格部后,通过使网格部通过辊间对其进行按压整形,网格部具备格栅骨架和交点部,交点部具有第I部分、第2部分、第I台阶部和第2台阶部,第I部分和第2部分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同时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地配置,第I台阶部及第2台阶部通过第I部分和第2部分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而形成,夹在第I部分与第2部分之间的格栅骨架相对于第I部分及第2部分弯曲。
[0022]发明效果
[0023]根据本发明的拉网格栅体,能够使交点部的表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与填充在网格部中的活性物质的密合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 (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 (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地讲,是沿着图1
(a)所示的Ib-1b线的剖视图。
[0025]图2 (a)及图2 (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一部分结构的图示,具体地讲,图2 (a)是表示被图1 (a)所示的虚线围住的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
(b)是沿着图2(a)所示的IIb-1Ib线的剖视图。
[0026]图3 (a)?图3 (C)分别是表示形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时所用的第I?第3拉网模具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27]图4是用于对第I部分及第2部分与加工刀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示。
[0028]图5 (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网格栅体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 (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网格栅体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地讲,是沿着图5 Ca)所示的Vb - Vb线的剖视图。
[0029]图6 (a)及图6 (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网格栅体的一部分结构的图示,具体地讲,图6 (a)是表示被图5 (a)所示的虚线围住的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 (b)沿着图6 (a)所示的VIb-VIb线的剖视图。
[0030]图7 Ca)是用于对第I部分的宽度、第2部分的宽度、第I台阶部的高度、第2台阶部的高度及第I台阶部的宽度进行说明的图示,图7 (b)是用于对第I台阶部的宽度进行说明的图示。
[0031]图8是用于对空隙部进行说明的图示。
[0032]图9 (a)是整形如的图不,图9 (b)是整形后的图不。
[0033]图10 (a)及图10 (b)是表示拉网模具的一部分结构的图示,具体地讲,图10 (a)是俯视图,图10 (b)是立体图。
[0034]图11是用于对缝隙与加工刀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示,是表示薄板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35]图12 Ca)是表示以往的拉网格栅体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2 (b)是表示以往的拉网格栅体的一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地讲,是沿着图12 (a)所示的XIIb-XIIb线的剖视图。
[0036]图13 (a)及图13 (b)是表示以往的拉网格栅体的一部分结构的图示,具体地讲,图13 (a)是表示被图12 (a)所示的虚线围住的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 (b)是沿着图
13(a)所示的XIIIb-XIIIb线的剖视图。
[0037]图14是用于对空隙部进行说明的图示。
[0038]图15是用于对第I部分及第2部分与加工刀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示。
[0039]图16 Ca)是整形前的图示,图16 (b)是整形后的图示。
[0040]图17是表示台阶部的高度率与活性物质的脱落率的关系的图示。
[0041]图18是表示台阶部的宽度率与活性物质的脱落率的关系的图示。
[0042]图19是表示比率t2/tl与活性物质的脱落率的关系的图示。
[0043]图20 Ca)是用于对主体部的长度及端部的长度进行说明的图示,图20 (b)是用于对主体部的长度、端部的长度及端部的角度进行说明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一个实施方式)
[0045]一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一
[0046]为易于理解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在对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进行说明之前,对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来形成。
[0047]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是采用拉网模具的方法。
[0048]参照图10 (a)及图10 (b)对拉网模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9]如图10 (a)及图10 (b)所示,拉网模具具备拉网切断模21和拉网加工模23。拉网切断模21具有多个切断刀22。拉网加工模23具有多个加工刀24。
[0050]在拉网切断模21与拉网加工模23之间,一边间歇地向薄板的送入方向(参照图10
(a)及图10 (b))送入薄板一边使拉网加工模23朝上下方向(与薄板表面垂直的方向,薄板的厚度方向)往复运动。再者,所谓间歇地送入薄板,是间隔一定的时间地送入薄板,重复进行薄板的送入和薄板送入的停止。
[0051]通过使拉网加工模23朝下方向运动,使加工刀24与薄板接触,同时使加工刀24的侧面与切断刀22的侧面接触,一边在加工刀24与切断刀22之间切断薄板在薄板上形成缝隙一边使薄板中的与加工刀24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展开。此时,停止薄板的送入。在使拉网加工模23朝上方向运动而使加工刀24脱离薄板的期间,再开始薄板的送入。
[0052]通过在拉网切断模21与拉网加工模23之间,一边间歇地送入薄板一边使拉网加工模23往复运动,从薄板的端部朝薄板的中央部,一边在薄板上依次形成缝隙一边使薄板中的与加工刀24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依次展开。由此在薄板上形成网格部。所谓薄板的端部是与薄板的送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
[0053]按照以上所述,可得到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形成的网格部。
[0054]再者,也可以在形成网格部后使网格部通过辊间。由此,也可以对网格部进行按压整形。具体地讲,也可以在薄板上形成网格部后使薄板通过辊间。由此,也可以对从薄板的中央部(网格部的非形成部分)向斜下方延伸的网格部(薄板的端部)进行整形,以使得网格部相对于薄板的中央部变得平坦。
[0055]图11是用于对缝隙与加工刀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示,是表示薄板的一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图11所示的线26是形成于薄板25上的缝隙的线。通过沿着线26切断薄板25可形成缝隙。图11所示的斜线部分27是薄板25中的与加工刀接触的部分。通过使加工刀朝下方向运动,斜线部分27朝下方向展开。
[0056]以下,一边对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和以往的拉网格栅体进行比较,一边对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进行说明。
[0057]以往的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与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同样,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形成。
[0058]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模具形成。另一方面,以往的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采用以往的拉网模具形成。
[0059]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模具与以往的拉网模具在加工刀的下死点的设定值上不相同。或者,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模具与以往的拉网模具的加工刀的形状不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与以往的拉网格栅体的结构不相同。
[0060]首先,参照图12 (a)及图12 (b)、图13 (a)及图13 (b)、图14以及图15对以往的拉网格栅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0061]以往的拉网格栅体是具有整形前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
[0062]如图12 Ca)所示,以往的拉网格栅体31具备网格部32、格栅框架33和集电接线片34。网格部32具有格栅骨架35和交点部36。
[0063]如图12 (b)、图13 (a)及图13 (b)所示,交点部36具有第I部分36a和第2部分 36b。
[0064]图13 Ca)所示的交点部36的宽度W36x相当于在薄板的送入方向上相邻的缝隙相互间的宽度(参照图11的Wx)。图13(b)所示的交点部36的宽度W36y相当于在与薄板的送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邻的缝隙相互间的宽度(参照图11的Wy)。图13 (b)所示的交点部36的宽度W36z相当于在形成以往的拉网格栅体31的网格部32时所用的薄板的厚度。
[0065]如图14所示,网格部32具有空隙部37。
[0066]图15 (与图13 (a)相同的图)所示的部分38a是与加工刀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图15所示的部分38b是与加工刀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加工刀的边端”指的是加工刀的两端中的一端。从图13 (a)及图15得知,第I部分36a包含部分38a。另一方面,第2部分36b包含部分38b。所以,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I部分36a”,是包含与加工刀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38a的部分。另一方面,所谓“第2部分36b”是包含与加工刀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38b的部分。
[0067]再者,如上述,以往的拉网格栅体是具有整形前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在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形成网格部后,不对网格部进行整形。
[0068]但是,也可以在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形成网格部后,对网格部进行整形。因而,对整形前的网格部的结构和整形后的网格部的结构进行了比较。图16 (a)是整形前的图示,图16 (b)是整形后的图示。
[0069]如图16 (b)所示,在按压方向对网格部进行按压整形。
[0070]从图16 (a)及图16 (b)得知,在采用以往的拉网模具时,在整形前和整形后,网格部的结构不发生变化。然而,从后述的图9 (a)及图9 (b)得知,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模具时,在整形前和整形后,网格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0071]再者,在图16 (b)中,以在被图16 (b)所示的实线围住的部分的角部不发生压垮的方式示出,但也有时在角部发生压垮。
[0072]接着,参照图1 (a)及图1 (b)、图2 (a)及图2 (b)、图3 (a)?图3 (C)以及图
4(a)?图4 (C)对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进行说明。
[0073]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是具有整形前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
[0074]如图1 (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I具有网格部2、格栅框架3和集电接线片4。网格部2具有格栅骨架5和交点部6。
[0075]如图1 (b)、图2 (a)及图2 (b)所示,交点部6具有第I部分6a和第2部分6b。
[0076]第I部分6a和第2部分6b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下方向”,指的是拉网加工模(参照图10的23)往复运动的方向。
[0077]图2 (a)所示的交点部6的宽度W6x相当于在薄板的送入方向上相邻的缝隙相互间的宽度(参照图11的Wx)。图2 (b)所示的交点部6的宽度W6y相当于在与薄板的送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邻的缝隙相互间的宽度(参照图11的Wy)。图2 (b)所示的第I部分6a的宽度W6a及第2部分6b的宽度W6b相当于在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I的网格部2时所用的薄板的厚度。
[0078]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2可采用图3 (a)所示的第I拉网模具、图3
(b)所示的第2拉网模具或图3 (c)所示的第3拉网模具来形成。图3 (a)?图3 (c)是表示向拉网切断模与拉网加工模之间送入薄板,拉网加工模朝下方向运动的状态的图示。
[0079]—第I拉网模具一
[0080]第I拉网模具具备拉网切断模和拉网加工模。如图3 (a)所示,拉网切断模具有切断刀8。拉网加工模具有加工刀9A。加工刀9A具有主体部9a。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主体部9a”是与第I部分6a及格栅骨架5接触的部分。
[0081]以往的拉网模具和第I拉网模具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
[0082]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刀9A的下死点的设定值大于以往的加工刀的下死点的设定值。所谓下死点是在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加工刀的最下点。下死点的设定值与从薄板的表面到加工刀的最下点的距离相对应。
[0083]再者,以往的加工刀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刀9A同样的形状。但是,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刀9A的下死点的设定值大于以往的加工刀的下死点的设定值。
[0084]—第2拉网模具一
[0085]第2拉网模具具备拉网切断模和拉网加工模。如图3 (b)所示,拉网切断模具有切断刀8。拉网加工模具有加工刀9B。
[0086]第I拉网模具与第2拉网模具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图3 (b)所示的斜线部分为与图3 (a)不同的部分。
[0087]如图3 (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刀9B具有主体部9a和连接在主体部9a的边端上的端部%。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端部9b”是与第2部分6b的一部分接触的部分。
[0088]—第3拉网模具一
[0089]第3拉网模具具备拉网切断模和拉网加工模。如图3 (C)所示,拉网切断模具有切断刀8。拉网加工模具有加工刀9C。
[0090]第I拉网模具与第3拉网模具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图3 (C)所示的斜线部分为与图3 (a)不同的部分。
[0091]如图3 (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刀9C具有主体部9a和连接在主体部9a的边端上的端部9c。端部9c的下表面相对于主体部9a的下表面倾斜的角度(参照后述的图20(b)的A)优选为10°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端部9c”是与第2部分6b的一部分接触的部分。
[0092]通过采用第I拉网模具、第2拉网模具或第3拉网模具能够得到图2 Ca)及图2
(b)所示这样的结构的理由如下。
[0093]在采用第I拉网模具时,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刀9A的下死点的设定值大于以往的加工刀的下死点的设定值,可将第2部分6b间接地向下方向按压。再者,如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下方向”指的是拉网加工模往复运动的方向。因此,所谓“下方向”指的是上下方向中的一个方向。
[0094]在采用第2拉网模具时,通过使端部9b与第2部分6b的一部分相接触,可向下方向按压第2部分6b。
[0095]在采用第3拉网模具时,通过使端部9c与第2部分6b的一部分相接触,可向下方向按压第2部分6b。
[0096]因此,在图3 (a)?图3 (c)的纸面中位于面前侧的第2部分6b相对于在图3(a)?图3 (C)的纸面中位于内侧的薄板,朝下方向错位。然后,薄板中的与第2部分6b在面前内方向上邻接的部分成为第I部分。因此,如图2 (a)及图2 (b)所不,第I部分6a和第2部分6b在上下方向错位。
[0097]在采用第I拉网模具时,图4 Ca)(与图2 (a)相同的图)所示的部分IOa为与加工刀9A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图4 (a)所示的部分IOb为与加工刀9A的边端(换句话讲,主体部9a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从图2 (a)及图4 (a)得知,第I部分6a包含部分10a。另一方面,第2部分6b包含部分10b。所以,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I部分6a”是包含与加工刀9A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IOa的部分。另一方面,所谓“第2部分6b”是包含与加工刀9A的边端(换句话讲,主体部9a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IOb的部分。
[0098]在采用第2拉网模具时,图4 (b)(与图2 (a)相同的图)所示的部分Ila为与加工刀9B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图4 (b)所示的部分Ilb为与加工刀9B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图4 (b)所示的部分Ilc为与主体部9a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从图2 (a)及图4 (b)得知,第I部分6a包含部分11a。另一方面,第2部分6b包含部分Ilb及部分11c。所以,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I部分6a”是包含与加工刀9B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Ila的部分。另一方面,所谓“第2部分6b”是包含与加工刀9B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Ilb及与主体部9a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Ilc的部分。
[0099]在采用第3拉网模具时,图4 (C)(与图2 (a)相同的图)所示的部分12a是与加工刀9C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图4 (c)所示的部分12b是与加工刀9C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图4 (C)所示的部分12c是与主体部9a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从图2 (a)及图4 (C)得知,第I部分6a包含部分12a。另一方面,第2部分6b包含部分12b及部分12c。所以,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I部分6a”是包含与加工刀9C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12a的部分。另一方面,所谓“第2部分6b”是包含与加工刀9C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12b及与主体部9a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12c的部分。
[010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交点部6的表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网格部2与填充在网格部2中的活性物质的密合性。
[0101]因此,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作为正极用拉网格栅体时,能够提高网格部2和活性物质的密合性,从而能够减少活性物质的脱落量。因此,能够谋求长寿命化。
[0102]另外,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作为正极用拉网格栅体时,由于第I部分6a和第2部分6b向上下方向(拉网加工模往复运动的方向)错位地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正极用拉网格栅体向上部方向(图1 (a)的纸面的上方向)较大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短路的发生。因此,能够谋求长寿命化。
[0103]另一方面,在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作为负极用拉网格栅体时,由于能够提高网格部2与活性物质的密合性,从而能够抑制因活性物质的膨胀收缩而在活性物质与负极用拉网格栅体之间发生裂纹。因此,能够谋求长寿命化。
[0104](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05]以下,参照图5 (a)及图5 (b)、图6 (a)及图6 (b)、图7 (a)及图7 (b)、图8以及图9 (a)及图9 (b),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拉网格栅体进行说明。
[0106]本变形例与一个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形成网格部后,不对网格部进行整形。然而,在本变形例中,在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形成网格部后,对网格部进行整形。因而,本变形例的拉网格栅体是具有整形后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
[0107]如图5 Ca)所示,本变形例的拉网格栅体I具有网格部2、格栅框架3和集电接线片4。网格部2具有格栅骨架5和交点部16。
[0108]如图5 (b)、图6 (a)及图6 (b)所示,交点部16具有第I部分6a、第2部分6b、第I台阶部6c和第2台阶部6d。
[0109]第I部分6a和第2部分6b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而且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地配置。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下方向”指的是拉网加工模(参照图10的23)往复运动的方向。所谓“按压方向”指的是整形时按压网格部的方向(参照后述的图9 (b))。
[0110]第I台阶部6c及第2台阶部6d是通过第I部分6a和第2部分6b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而形成的。[0111]夹在第I部分6a与第2部分6b之间的格栅骨架5相对于该第I部分6a及该第2部分6b弯曲。
[0112]图7 (b)所示的第I台阶部6c的宽度W6cx相当于在薄板的送入方向上相邻的缝隙相互间的宽度(参照图11的Wx)。图7 (a)所示的第I部分6a的宽度W6a及第2部分6b的宽度W6b相当于在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拉网格栅体I的网格部2时所用的薄板的厚度。
[0113]如图8所示,网格部2具有空隙部7。本实施方式的空隙部7的体积小于以往的空隙部(参照图14的37)的体积。
[0114]通过整形能够得到图6 (a)及图6 (b)所示的结构的理由如下。 [0115]如图9 (a)所示,由于在第I部分6a与第2部分6b朝上下方向(拉网加工模往复运动的方向)错位的状态下进行整形,所以如图9 (b)所示,第I部分6a与第2部分6b在按压方向上相互重合。通过第I部分6a和第2部分6b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第I部分6a的一部分及第2部分6b的一部分向外侧挤出,因此可形成第I台阶部6c及第2台阶部6d。
[0116]再者,在图9 (b)中,与上述的图16 (b)同样,以在角部不发生压垮的方式图示,但也有时在角部发生压垮。
[0117]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得到与一个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0118]以下,对形成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拉网格栅体I的网格部2时所用的铅合金薄板的Ca (钙)浓度及Sn (锡)浓度进行说明。
[0119]<正极用拉网格栅体>
[0120]—Ca 浓度一
[0121]正极用铅合金薄板的Ca浓度优选为0.04wt%以上且0.07wt%以下。
[0122]在Ca浓度低于0.04?七%时,有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强度下降的顾虑。另一方面,在Ca浓度为0.08wt%以上时,因正极用铅合金薄板的晶界增大,使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耐蚀性下降,因而有正极用拉网格栅体发生氧化腐蚀的顾虑。
[0123]—Sn 浓度一
[0124]正极用铅合金薄板的Sn浓度优选为1.0wt%以上且2.0wt%以下。
[0125]在Sn浓度低于1.0?七%时,有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强度下降的顾虑。另一方面,在Sn浓度高于2.0wt%时,有在寿命末期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发生弯曲的顾虑。由此,因极板组被压迫而不能充分供给电解液,所以有容量下降的顾虑。
[0126]<负极用拉网格栅体>
[0127]—Ca 浓度一
[0128]负极用铅合金薄板的Ca浓度优选为0.06wt%以上且0.08wt%以下。
[0129]在Ca浓度低于0.06wt%时,因负极用拉网格栅体的强度下降,而且负极与正极的电位差减小,而有减液特性下降的顾虑。另一方面,在Ca浓度高于0.08被%时,由于容易生成Ca氧化物,所以有因重复充放电循环而在负极用拉网格栅体的表面形成非导体层的顾虑。
[0130]—Sn 浓度一
[0131]负极用铅合金薄板的Sn浓度优选为0.2wt%以上且1.5wt%以下。
[0132]在Sn浓度低于0.2wt%时,有因铅合金薄板的强度不足而不能实施拉网加工的顾虑。另一方面,在Sn浓度高于1.5wt%时,由于因重复进行深的充放电而从负极用拉网格栅体溶出的Sn在玻璃毡隔膜的表面析出,所以有发生短路的顾虑。
[0133]—研究一
[0134]采用具备按多种拉网加工条件形成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制作铅蓄电池,进行了多种研究。再者,作为网格部,采用整形后的网格部。
[0135]制作的铅蓄电池的构成如下。
[0136]作为铅蓄电池,采用控制阀式铅蓄电池。控制阀式铅蓄电池的额定电压为12V,20小时率容量为标称7.2Ah。
[0137]单电池数为6个单电池。每个单电池的正极板的片数为4片,每个电池的负极板的片数为5片。
[0138]正极板的制作如下。在将通过混炼粉体状的铅、氧化铅及硫酸而成的膏糊状的活性物质填充在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中后,按规定的极板尺寸切断,然后进行熟成干燥。
[0139]负极板的制作如下。在将通过混炼粉体状的铅、氧化铅、硫酸以及碳及硫酸钡等添加物而成的膏糊状的活性物质填充在负极用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中后,按规定的极板尺寸切断,然后进行熟成干燥。
[0140]控制阀式铅蓄电池的制作如下。
[0141]由4片正极板、5片负极板及玻璃毡隔膜构成极板组。然后,通过铅合金部件将同一极性的极板集电部相互间焊接。
[0142]然后,在电槽内以隔着隔壁相邻的方式插入多个极板组。电槽具有将相邻的单电池相互间隔开的隔壁。然后,以多个极板组形成串联电路的方式,对隔着隔壁相邻的极板组相互间进行焊接。然后,利用粘结剂将盖接合在电槽的上部。然后,将向外部输出电力的端子接合在铅合金部件上。
[0143]接着,在向电槽内注入规定量的稀硫酸后进行通电。由此,进行使极板活性化的初充电。以通电后的电解液的比重达到1.35g/ml的方式,设定稀硫酸的通电前的比重。通电后,在液口上安装以规定压力进行开关的橡胶制的控制阀。然后,通过封口板将控制阀的上部熔合。
[0144]<研究IA及研究IB以及研究2 >
[0145]对交点部的高度与从拉网格栅体脱落的活性物质的脱落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参照后述的<研究IA >)。
[0146]对交点部的宽度与活性物质的脱落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参照后述的研究< IB>)。
[0147]对极板的厚度t2相对于拉网格栅体的厚度tl的比率t2/tl与活性物质的脱落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参照后述的<研究2 >)。
[0148]在形成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及负极用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时所用的铅合金薄板中,Ca (钙)浓度为0.07wt%, Sn (锡)浓度为1.20wt%,除去Ca、Sn及不可避免的物质后的剩余部分为Pb (铅)。
[0149]以JIS C8702-1中记载的60°C下的涓流寿命试验方法为参考进行了研究。以
0.36A的极限电流及13.8V的恒定电压进行了 4个月的涓流充电。然后,将电池分解,求出活性物质的脱落量。[0150]<研究 IA >
[0151]对台阶部的高度和活性物质的脱落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参照图17对此关系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台阶部的高度率和活性物质的脱落率的关系的图示。
[0152]一方面使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第I台阶部的高度率及第2台阶部的高度率变化,一方面不使第I台阶部的宽度率及第2台阶部的宽度率变化而规定为固定(具体地讲10%)。另一方面,作为负极用拉网格栅体,采用以往的拉网格栅体。
[0153]图17所示的纵轴是从正极用拉网格栅体脱落的活性物质的脱落率。另一方面,图17所示的横轴是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台阶部的高度率(第I台阶部的高度率或第2台阶部的高度率)。
[0154]活性物质的脱落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0155]将电池分解,取出多片(每个单电池的片数X单电池数)正极板。
[0156]然后,求出多片正极板各自的活性物质的脱落量的比率。具体地讲,在将正极板在流水中水洗3小时后,在105°C干燥10小时。然后,从电池组装前的正极板的重量W中减去干燥后的正极板的重量W。由此,得到活性物质的脱落量Wi。然后,求出相对于电池组装前的正极板的重量的活性物质的脱落量的比率(W-w) /WX 100。
[0157]然后,求出多片正极板的总片数的活性物质的脱落量的比率的平均值,将得到的平均值作为活性物质的脱落率(% )。
[0158]再者,由于因氧化腐蚀而发生正极用拉网格栅体的网格部的断线,所以活性物质的脱落量中还包含从正极用拉网格栅体脱落的活性物质的量。
[0159]特别是,注意在水洗中及干燥中不要使与正极用拉网格栅体具有密合性的活性物质脱落。
[0160]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台阶部的高度率”,是相对于铅合金薄板的厚度(参照图7(a)的W6a及W6b )的第I台阶部的高度(参照图7 (a)的H6c参照)或第2台阶部的高度(参照图7 (a)的H6d)的比率。再者,第I台阶部的高度和第2台阶部的高度实质上相同(H6c =H6d)。
[0161][数式I]
[0162]
【权利要求】
1.一种拉网格栅体,其特征在于,是具有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而形成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 通过一边向具有切断刀的拉网切断模与具有加工刀的拉网加工模之间间歇地送入薄板一边使所述拉网加工模朝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一边在所述薄板上形成缝隙一边使所述薄板中的与加工刀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展开,由此形成所述网格部; 所述网格部具备格栅骨架和交点部; 所述交点部具有第I部分和第2部分; 所述第I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
2.—种拉网格栅体,其特征在于,是具有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而形成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 通过一边向具有切断刀的拉网切断模与具有加工刀的拉网加工模之间间歇地送入薄板一边使所述拉网加工模朝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一边在所述薄板上形成缝隙一边使所述薄板中的与加工刀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展开,由此形成所述网格部,然后,通过使所述网格部通过辊间而对其进行按压整形; 所述网格部具备格栅骨架和交点部; 所述交点部具有第I部分、第2部分、第I台阶部和第2台阶部; 所述第I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且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地配置; 所述第I台阶部及所述第2台阶部通过所述第I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而形成;` 夹在所述第I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的所述格栅骨架相对于所述第I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网格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台阶部的高度及所述第2台阶部的高度相对于所述薄板的厚度为5%以上且4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网格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台阶部的宽度及所述第2台阶部的宽度相对于所述格栅骨架的长度为5%以上且30%以下。
5.一种极板,其特征在于,是采用了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网格栅体的极板, 所述极板的厚度t2相对于所述拉网格栅体的厚度tl的比率t2/tl为1.10以上且1.80以下。
6.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采用了权利要求1~4中任I项所述的拉网格栅体。
7.—种拉网格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具有通过往复式的拉网加工法而形成的网格部的拉网格栅体的制造方法, 具备工序(a):通过一边向具有切断刀的拉网切断模与具有加工刀的拉网加工模之间间歇地送入薄板一边使所述拉网加工模朝上下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一边在所述薄板上形成缝隙一边使所述薄板中的与加工刀接触的部分朝下方向展开,由此形成所述网格部;所述网格部具备格栅骨架和交点部; 所述交点部具有:包含与所述加工刀的顶端相接触的部分的第I部分、 包含与所述加工刀的边端相接触的部分的第2部分; 所述第I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朝上下方向错位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网格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工序(b):在所述工序(a)后使所述网格部通过辊间,由此对所述网格部进行按压整形; 在所述工序(b)中,通过所述第I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在按压方向相互重合,形成第I台阶部及第2台阶部; 所述交点部进一步具有所述第I台阶部和所述第2台阶部; 夹在所述第I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之间的所述格栅骨架相对于所述第I部分及所述第2部分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网格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刀具有主体部和连接在主体部的边端上的端部; 所述端部的长度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长度为25%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7 所述的拉网格栅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工刀具有主体部和连接在主体部的边端上的端部; 所述端部的下表面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倾斜的角度为10°以下。
【文档编号】H01M4/74GK103797625SQ201380003027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日
【发明者】榑松道男, 村田善博, 佐佐木健浩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