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848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电池组(1)通过将多个电池(100)串联连接而成,该电池(100)具有:电极体(150);电池壳体(110);正极延伸构件(130);通过正极延伸构件中正极外部延伸部(133)的加压变形而与该正极外部延伸部机械结合并电连接的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延伸构件(140);以及通过负极延伸构件中负极外部延伸部(143)的加压变形而与该负极外部延伸部机械结合并电连接成的负极外部端子(147),在形成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外部延伸部(133)、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延伸构件(140)的负极外部延伸部(143)及负极外部端子(147)的金属中,形成正极外部延伸部(133)的金属的抗拉强度最低,电池组(1)具备汇流条(2)、将正极外部端子(137)与汇流条紧固的正极紧固用具(139)、以及将负极外部端子(147)与汇流条紧固的负极紧固用具(149),电池(100)形成为负极外部端子(147)的板厚比正极外部端子(137)薄。
【专利说明】
电池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将多个电池串联连接而成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车辆、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手提摄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驱动用电源中,利用能够进行充放电的电池。作为这样的电池,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电池,该电池具备发电元件、收纳发电元件的电池壳体以及电极端子构件,该电极端子构件具有贯通电池壳体的元件连接构件、位于电池壳体的外部且与元件连接构件连接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以及紧固构件。该电池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形成为包括固定部、中间部及外部连接部的Z字形(曲柄状),其中,元件连接构件贯通于固定部、紧固构件的外螺纹部贯通于外部连接部。并且,在正极侧,使用由纯铝构成的元件连接构件,利用该元件连接构件中位于电池壳体外的部位的加压变形(☆ L.A変形),将元件连接构件与外部配置端子构件机械结合,将外部配置端子构件固定于电池壳体。另一方面,在负极侧,使用由纯铜构成的元件连接构件,利用该元件连接构件中位于电池壳体外的部位的加压变形,将元件连接构件与外部配置端子构件机械结合,将外部配置端子构件固定于电池壳体。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另外,在使用多个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池而形成电池组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在一方的电池的正极侧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正极外部端子)与另一方的电池的负极侧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负极外部端子)之间配置汇流条而将它们连接。具体而言,利用前述的具有外螺纹部的紧固构件及螺母,将正极侧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正极外部端子)与汇流条、或者汇流条与负极侧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负极外部端子)紧固。
[0008]此外,在专利文献I中,关于正极侧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正极外部端子)和/或负极侧的外部配置端子构件(负极外部端子)的材质没有特别的记载,当正极外部端子的材质使用纯铝时,由于与汇流条的紧固而容易压弯。因此,正极外部端子多数情况下使用抗拉强度比纯铝高的Al-Mg等铝合金。另一方面,负极外部端子多数情况下使用与负极侧的元件连接构件(负极延伸构件)相同的纯铜(韧铜)。因此,形成负极延伸构件及负极外部端子的纯铜的抗拉强度比纯铝的抗拉强度高。也就是说,形成正极侧的元件连接构件(正极延伸构件)的金属的抗拉强度最低。
[0009]另外,在将多个这样的电池串联连接而形成电池组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将2个电池中的一方的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与汇流条、将汇流条与另一方的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紧固。然而,由于正极外部端子、负极外部端子、汇流条、或者电池壳体的尺寸公差和/或组装误差,正极外部端子、负极外部端子及汇流条的位置有时与理想的情况相比发生偏移。因此,若将正极外部端子、负极外部端子及汇流条紧固,则伴随偏移而正极外部端子、负极外部端子或者汇流条产生变形。并且,若通过正极外部端子对由抗拉强度低的纯铝构成的正极板连接中的加压变形后的正极外部延伸部施加应力,则有时在该部分产生塑性变形、铆接变松弛。
[0010]本发明是鉴于该问题而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其使用抑制了正极延伸构件中的加压变形后的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铆接变松弛的电池。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一种电池组,是串联多个电池而成的电池组,所述电池具有:电极体;收纳所述电极体的电池壳体;正极延伸构件,其由金属构成,在所述电池壳体内连接于所述电极体的正极,贯通所述电池壳体而延伸到外部;正极外部端子,其由金属板材构成,配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外,通过所述正极延伸构件中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外的正极外部延伸部的加压变形,而与该正极外部延伸部机械结合,固定于所述电池壳体并且与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电连接;负极延伸构件,其由金属构成,在所述电池壳体内连接于所述电极体的负极,贯通所述电池壳体而延伸到外部;以及负极外部端子,其由金属板材构成,配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外,通过所述负极延伸构件中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外的负极外部延伸部的加压变形,而与该负极外部延伸部机械结合,固定于所述电池壳体并且与所述负极外部延伸部电连接;在形成所述正极延伸构件的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所述正极外部端子、所述负极延伸构件的所述负极外部延伸部及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中,形成所述正极延伸构件的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的抗拉强度最低,其中,所述电池组具备:汇流条,其介于一方的电池的所述正极外部端子与另一方的电池的所述负极外部端子之间而将它们连接;正极紧固用具,其将所述一方的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与所述汇流条紧固;以及负极紧固用具,其将所述另一方的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与所述汇流条紧固,所述电池形成为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板厚比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的板厚薄。
[0013]在所述电池组中,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的板厚比正极外部端子的板厚薄,因此,与将负极外部端子的板厚设为与正极外部端子相同的板厚的情况相比容易变形。因此,在将一方的电池与另一方的电池串联连接时,即使例如如前所述那样,正极外部端子、负极外部端子或者汇流条的位置与理想的情况相比产生偏移,也能够通过负极外部端子变形来吸收伴随它们的紧固而产生的应力。并且,能够使施加于正极延伸构件的加压变形后的正极外部延伸部的应力减少相当于负极外部端子所吸收的应力的量,能够抑制其塑性变形。因此,能够形成使用抑制了正极延伸构件的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铆接变松弛的电池的电池组。
[0014]此外,作为正极外部端子及负极外部端子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出平板形状、L字形状和在板厚方向呈曲柄状弯折的Z字形状(曲柄形状)。此外,既可以将正极外部端子和负极外部端子形成为同一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形状。另外,金属的抗拉强度是指根据“JIS Z2241”测定的值。另外,作为正极延伸构件及正极外部端子的材质,可列举出纯铝和铝合金等。另外,作为负极延伸构件及负极外部端子的材质,可列举出纯铜和铜合金等。只是,将正极外部延伸部、正极外部端子、负极外部延伸部及负极外部端子的各材质(金属)的组合设为,形成正极外部延伸部、正极外部端子、负极外部延伸部及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的各抗拉强度中,形成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的抗拉强度最低。
[0015]进而,在所述电池组中,也可以设为:形成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是电导率比形成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的金属高的材质。
[0016]在所述电池组中,形成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是电导率比形成正极外部端子的金属高的材质,因此,与将正极外部端子的板厚形成得薄的情况相比,将负极外部端子的板厚形成得薄的情况下能够将电阻上升抑制得小。因此,能够形成使用了作为整体导通电阻低的电池的电池组。
[0017]进而,在所述电池组中,也可以设为:形成所述正极延伸构件的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为纯铝,形成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的金属为铝合金,形成所述负极延伸构件的所述负极外部延伸部及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均为纯铜。
[0018]在所述电池组中,形成正极延伸构件的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为纯铝,形成正极外部端子的金属为铝合金,形成负极延伸构件的正极外部延伸部及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均为纯铜。因此,关于正极侧的构件(正极延伸构件、正极外部端子)及负极侧的构件(负极延伸构件、负极外部端子)能够得到良好的导电性。另外,形成正极延伸构件的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使用纯铝,形成负极延伸构件的负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使用纯铜,因此,能够形成正极外部延伸部的加压变形及负极外部延伸部的加压变形均适当地进行了的电池。除此之外,正极外部端子使用铝合金,负极外部端子使用纯铜,因此,也能够适当地防止因与汇流条的紧固所引起的这些正极外部端子及负极外部端子的压弯。
[0019]此外,作为纯铝,例如,可列举“JIS H4000”中记载的、合金编号为1050,1070,1080、1085的合金。另外,作为铝合金,例如,可列举“JIS H4000”中记载的、合金编号为2014,2017 等 2000 多号(Al-Cu 合金),3003,3103 等 3000 多号(Al-Mn 合金),5005,5021等 5000 多号(Al-Mg 合金),6101,6061 等 6000 多号(Al-Mg-Si 合金),7010,7075 等 7000多号(Al-Zn-Mg合金)的合金。另外,作为纯铜,例如,可列举“IS0197” ( “JIS H0500,,采用、整合)中记载的、合金编号为C1020的无氧铜、CllOO的韧铜、C1201、C1220、C1221等的脱氧磷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0021 ] 图2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中的电池彼此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局部放大端面图)。
[0022]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剖视图。
[0023]图4是实施方式的电池中的、盖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5是表示比较例的电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方式)
[0026]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首先,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I进行说明。图1示出该电池组I的立体图。电池组I具有:50个电池10UOO ;将这些电池100彼此之间串联连接的汇流条2、2 ;与电池100交替层叠的板状构件3 ;以及夹着这些电池100及板状构件3且分别配置在层叠方向DL两端侧的2个端板(第I端板4、第2端板5)。另外,电池组I具有与电池100的正极螺栓139 (后述)或者负极螺栓149 (后述)一起将汇流条2与正极外部端子137 (后述)或者负极外部端子147 (后述)紧固的螺母9。此外,该电池组1,将在层叠方向DL上排列配置成I列的多个电池100、100收纳于电池组壳体6内。其中,金属制且矩形板状的第I端板4及第2端板5配置在多个电池100、100的层叠方向DL的两端侧,按压各电池100、100以抑制它们的层叠方向DL上的尺寸变化。另外,如图1的B部的局部放大端面图即图2所示,含绝缘树脂的板状构件3在与电池100抵接的表面3F具备多个沿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矩形带状的凹部3G。通过该凹部3G,在电池100与板状构件3之间配置有多个可供空气流通的矩形状的间隙S,通过向该间隙S供给冷却风,能够冷却电池100。
[0027]另外,由纯铜(CllOO)构成的平板状的汇流条2在其两端侧分别具有贯通孔2H、2H(参照图2)。这些贯通孔2H、2H是在将电池100、100彼此连接时,供电池100的正极螺栓139(接下来叙述)或负极螺栓149 (接下来叙述)插通的贯通孔。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I是将多个电池100、100串联连接的方式,正极螺栓139插通于I个汇流条2的一方的贯通孔2H,负极螺栓149插通于另一方的贯通孔2H(参照图2)。
[0028]另外,如图3所示,电池100是具备电极体150和收纳该电极体150的电池壳体110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该电池100具备:在电池壳体110内与电极体150的正极板151连接且贯通电池壳体110而延伸到外部的正极延伸构件130 ;和配置在电池壳体110外的正极外部端子137。另外,具备:在电池壳体110内与电极体150的负极板156连接,贯通电池壳体110而延伸到外部的负极延伸构件140 ;和配置在电池壳体110外的负极外部端子147。进而,除此之外,具备:位于电池壳体110的外部且与正极外部端子137电连接(可连接)的正极螺栓139 ;和与负极外部端子147电连接(可连接)的负极螺栓149。另外,具备:介于在正极延伸构件130或者负极延伸构件140与电池壳体110之间的第I绝缘构件170 ;和配置在电池壳体110上的第2绝缘构件180。
[0029]其中,电池壳体110包括:具有开口 Illd的矩形盒状的壳体主体111 ;和闭塞该壳体主体111的开口 Illd的板状的盖构件113。此外,这些壳体主体111与盖构件113通过焊接而成为一体。盖构件113形成为矩形板状,在其长度方向(图3中,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贯通该盖构件113的圆形的贯通孔113h、113k。另外,在盖构件1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安全阀113j。该安全阀113j与盖构件113—体地形成,形成为盖构件113的一部分。另外,在盖构件113的安全阀113j与贯通孔113k之间,形成有用于向电池壳体110内注入电解液(未图示)的注液口 113n(参照图3)。该注液口 113η由注液栓113m封闭。
[0030]另外,电极体150均为在带状的正极板151与负极板156之间隔着分隔件159卷绕成扁平形状的扁平型卷绕电极体。其中,正极板151具有由纯铝构成的带状的正极箔152和在该正极箔152的表面的一部分配置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未图不)。另外,负极板156具有由纯铜构成的带状的负极箔157和在该负极箔157的表面的一部分配置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未图示)。
[0031]另外,含绝缘树脂的第I绝缘构件170使正极延伸构件130与电池壳体110 (盖构件113)、或者负极延伸构件140与电池壳体110 (盖构件113)电绝缘。此外,该第I绝缘构件170配置成,在正极延伸构件130的底座部131的上面131f (后述)或负极延伸构件140的底座部141的上面141f (后述)与电池壳体110 (盖构件113)之间,沿自身的厚度方向(图3中,上下方向)弹性地压缩。因此,盖构件113的贯通孔113h、113k被封闭。
[0032]另外,含绝缘树脂的第2绝缘构件180,使正极外部端子137及正极螺栓139、或者负极外部端子147及负极螺栓149与电池壳体110(盖构件113)电绝缘。
[0033]正极螺栓139为金属制的螺栓,具有矩形板状的头部139b和圆柱状的轴部139c (参照图3)。该轴部139c中的顶端侧的部位成为螺纹部139d。并且,在正极螺栓139的轴部139c插通后述的正极外部端子137的贯通孔137c的状态下,头部139b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被保持于第2绝缘构件180 (参照图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I中,使用该正极螺栓139和前述的螺母9将正极外部端子137与汇流条2紧固。
[0034]负极螺栓149也与正极螺栓139同样的,是金属制的螺栓并具有矩形板状的头部149b和圆柱状的轴部149c (参照图3)。该轴部149c中的顶端侧的部位成为螺纹部149d。并且,在负极螺栓149的轴部149c插通后述的负极外部端子147的贯通孔147c的状态下,头部149b被保持于第2绝缘构件180 (参照图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I中,使用该负极螺栓149和前述的螺母9将负极外部端子147与汇流条2紧固。
[0035]另外,由纯铝(A1050-H24材料)构成的正极延伸构件130具有底座部131、轴部132、正极连接部134以及正极铆接部133 (参照图3)。其中,底座部131形成为矩形板状,位于电池壳体110的内部。轴部132是从底座部131的上面131f突出的圆柱形状,插通形成电池壳体110的盖构件113的贯通孔113h(参照图4)。正极铆接部133是与轴部132的上端相连的部位,被镦粗(以扩径的方式变形)而形成为圆盘状,与接下来叙述的正极外部端子137电连接且机械地连接。另一方面,正极连接部134以从底座部131的下面131b向电池壳体110的底面IlOb侧延伸的形态,焊接于电极体150的正极板151 (正极箔152)。此夕卜,加压变形前的正极铆接部133形成为圆筒形状(参照图4)。在制造电池时,与轴部132一并地,依次插通第I绝缘构件170、盖构件113、第2绝缘构件180及正极外部端子137 (参照图4),使其顶端部(成为正极铆接部133的部位)比正极外部端子137向电池壳体110的外部突出。并且,以压扁的方式使正极铆接部133扩径而发生塑性变形,而将正极外部端子137隔着第2绝缘构件180铆接固定于盖构件113 (参照图3)。
[0036]另外,正极外部端子137是将由Al-Mg铝合金(A5052-H38材料)构成且板厚Tl为1.5mm的板材形成为侧视大致Z字形(曲柄形状)而成的。该正极外部端子137具有:通过正极铆接部133固定的固定部137f ;与正极螺栓139连接的连接部137g ;以及将固定部137f与连接部137g连结的连结部137h。在连接部137g,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37c,在该贯通孔137c内插通有前述的正极螺栓139的轴部139c (参照图3)。另外,在固定部137f,也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37b,在该贯通孔137b内插通有正极延伸构件130的轴部132 (参照图3)。
[0037]另一方面,由纯铜(C1100-1/2H材料)构成的负极延伸构件140,也与正极延伸构件130同样的,具有底座部141、轴部142、负极连接部144以及负极铆接部143 (参照图3)。其中,底座部141形成为矩形板状,位于电池壳体110的内部。轴部142是从底座部141的上面141f突出的圆柱形状,插通盖构件113的贯通孔113k (参照图4)。负极铆接部143是与轴部142的上端相连的部位,被镦粗(以扩径的方式变形)而形成为圆盘状,与接下来叙述的负极外部端子147电连接且机械地连接。另一方面,负极连接部144以从底座部141的下面141b向电池壳体110的底面IlOb侧延伸的形态,焊接于电极体150的负极板156 (负极箔157)。此外,加压变形前的负极铆接部143也与正极侧同样的,形成为圆筒形状(参照图4)。在制造电池时,与轴部142 —并地,依次插通第I绝缘构件170、盖构件113、第2绝缘构件180及负极外部端子147 (参照图4),使其顶端部(成为负极铆接部143的部位)比负极外部端子147向电池壳体110的外部突出。并且,以压扁的方式使负极铆接部143扩径而产生塑性变形,将负极外部端子147隔着第2绝缘构件180铆接固定于盖构件113 (参照图3)。
[0038]另夕卜,负极外部端子147是将由与上述的负极延伸构件140相同的纯铜(C1100-1/2H材料)构成的且板厚T2为1.0mm的板材形成为侧视大致Z字形(曲柄形状)而成的。只是,该负极外部端子147的板厚T2比前述的正极外部端子137的板厚Tl薄(T2〈T1)。该负极外部端子147具有:通过负极铆接部143固定的固定部147f ;与负极螺栓149连接的连接部147g ;以及将固定部147f与连接部147g连结的连结部147h。在连接部147g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47c,在该贯通孔147c内插通有前述的负极螺栓149的轴部149c (参照图3)。另外,在固定部147f也形成有将其贯通的贯通孔147b,在该贯通孔147b内插通有负极延伸构件140的轴部142 (参照图3)。
[003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0中,如前所述,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铆接部133使用抗拉强度为105N/mm2的纯铝,正极外部端子137使用抗拉强度为195N/mm2的铝合金,负极延伸构件140的负极铆接部143及负极外部端子147使用抗拉强度为245N/mm2的纯铜。也就是说,在该电池100中,在形成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铆接部133、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延伸构件140的负极铆接部143及负极外部端子147的金属中,形成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铆接部133的金属的抗拉强度最低。
[0040]另外,在将多个上述的电池100连接而形成电池组I的情况下,利用I个汇流条2将2个电池100、100间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I中,如图1所示,将一方的电池100的正极外部端子137与汇流条2紧固,进而,将该汇流条2与另一方的电池100的负极外部端子147紧固,将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0个)电池100、100串联连接。
[0041]另外,由于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外部端子147、汇流条2、或者电池壳体110的尺寸公差和/或组装误差,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外部端子147或者汇流条2的位置有时与理想的情况相比发生偏移。这样的情况下,若将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外部端子147及汇流条2紧固而将一方的电池100与另一方的电池100连接,则伴随偏移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外部端子147或者汇流条2产生变形。
[0042]在此,作为前述的电池100的比较例,示出了仅在使用将板厚T2’形成为与前述的正极外部端子137的板厚Tl相等的(T2’ =Tl)负极外部端子247这一点上不同的电池200(参照图5)。此外,在该电池200中,形成正极铆接部133、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铆接部143及负极外部端子247的各金属的材质均与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相同。因此,在该电池200中,与电池100同样的,在形成正极铆接部133、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铆接部143及负极外部端子247的金属中,形成正极铆接部133的金属的抗拉强度最低。
[0043]考虑在该电池200彼此串联连接时,伴随前述的偏移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外部端子247或者汇流条2产生变形的情况。此外,如图5所示,电池200中,正极外部端子137与负极外部端子247形成为同一形状,另外,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铆接部133与负极铆接部143形成为同一形状。因此,当考虑正极外部端子137及负极外部端子247的抗拉强度时,均为比较高的值(分别为290N/mm2及245N/mm2),因此,这些正极外部端子137及负极外部端子247均难以塑性变形。因此,伴随变形的应力通过正极外部端子137施加于正极铆接部133,通过负极外部端子147施加于负极铆接部143。其中,负极铆接部143由纯铜构成、抗拉强度高,因此难以塑性变形。相对于此,正极铆接部133由抗拉强度低的纯铝构成,因此,正极铆接部133比较容易因应力而塑性变形。如此,正极铆接部133的铆接有时变松弛。若铆接变松弛,则存在例如由在正极延伸构件130的底座部131的上面131f与电池壳体110之间配置的前述的第I绝缘构件170所实现的盖构件113的贯通孔113h的封闭能力降低、正极外部端子137脱落等隐患。
[0044]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0中,负极外部端子147的板厚T2比正极外部端子137的板厚Tl薄,因此,与使负极外部端子147的板厚形成为与正极外部端子137相同板厚T2’的比较例的电池200的情况相比,容易弯折变形。因此,在串联连接时,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外部端子147或者汇流条2的位置与理想的情况相比产生偏移,因此,即使在伴随它们的紧固而产生了由变形引起的应力的情况下,负极外部端子147也能够变形而吸收应力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使施加于正极铆接部133的应力减少相当于负极外部端子147所吸收的应力的量,能够抑制其塑性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组1,成为使用抑制了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铆接部133与正极外部端子137的铆接变松弛的电池100的电池组I。
[0045]另外,形成负极外部端子147的纯铜的电导率σ I为σ I = 59.0X 106S/m(20°C ),比形成正极外部端子137的纯铝的电导率σ 2( = 37.4X 106S/m(20°C ))高。因此,与使正极外部端子137的板厚Tl形成得薄的情况相比,使板厚T2形成得比正极外部端子137的板厚Tl薄的情况下能够将负极外部端子147的电阻上升抑制得小。因此,能够形成为使用了整体上导通电阻低的电池100的电池组I。
[004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I中,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铆接部133由纯铝构成,正极外部端子137由铝合金构成,负极延伸构件140的负极铆接部143及负极外部端子147均由纯铜构成。因此,关于正极侧的构件(正极延伸构件130、正极外部端子137)及负极侧的构件(负极延伸构件140、负极外部端子147),能够得到良好的导电性。另外,正极延伸构件130的正极铆接部133的金属使用纯铝,负极延伸构件140的负极铆接部143的金属使用纯铜,因此,能够形成正极铆接部133的加压变形及负极铆接部143的加压变形均适当地进行了的电池。除此之外,正极外部端子137使用了铝合金(合金编号为A5052H38),负极外部端子147使用了纯铜,因此,也能够适当地防止因与汇流条2的紧固引起的这些正极外部端子137及负极外部端子147的压弯。
[0047]以上,依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而进行应用。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正极外部端子137、负极外部端子147而示出了 Z字形状(曲柄形状)的端子。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用平板形状和/或L字形状的端子。另外,作为正极外部端子137及负极外部端子147,示出了使用板厚以外具有同一形状的构件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彼此不同形状的端子。
[0048]附图标记说明
[0049]I电池组
[0050]2汇流条
[0051]9螺母(正极紧固用具、负极紧固用具)
[0052]100 电池
[0053]110电池壳体
[0054]130正极延伸构件
[0055]133正极铆接部(正极外部延伸部)
[0056]137正极外部端子
[0057]139正极螺栓(正极紧固用具)
[0058]140负极延伸构件
[0059]143负极铆接部(负极外部延伸部)
[0060]147负极外部端子
[0061]149负极螺栓(负极紧固用具)
[0062]150电极体
[0063]151正极板(正极)
[0064]156负极板(负极)
[0065]T1、T2 板厚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池组,是串联多个电池而成的电池组, 所述电池具有: 电极体; 收纳所述电极体的电池壳体; 正极延伸构件,其由金属构成,在所述电池壳体内连接于所述电极体的正极,贯通所述电池壳体而延伸到外部; 正极外部端子,其由金属板材构成,配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外,通过所述正极延伸构件中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外的正极外部延伸部的加压变形,而与该正极外部延伸部机械结合,固定于所述电池壳体并且与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电连接; 负极延伸构件,其由金属构成,在所述电池壳体内连接于所述电极体的负极,贯通所述电池壳体而延伸到外部;以及 负极外部端子,其由金属板材构成,配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外,通过所述负极延伸构件中位于所述电池壳体外的负极外部延伸部的加压变形,而与该负极外部延伸部机械结合,固定于所述电池壳体并且与所述负极外部延伸部电连接; 在形成所述正极延伸构件的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所述正极外部端子、所述负极延伸构件的所述负极外部延伸部及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中,形成所述正极延伸构件的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的抗拉强度最低, 其中,所述电池组具备: 汇流条,其介于一方的电池的所述正极外部端子与另一方的电池的所述负极外部端子之间而将它们连接; 正极紧固用具,其将所述一方的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与所述汇流条紧固;以及 负极紧固用具,其将所述另一方的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与所述汇流条紧固, 所述电池形成为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板厚比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的板厚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形成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是电导率比形成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的金属高的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形成所述正极延伸构件的所述正极外部延伸部的金属为纯铝, 形成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的金属为铝合金, 形成所述负极延伸构件的所述负极外部延伸部及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的金属均为纯铜。
【文档编号】H01M2/20GK104335392SQ201380027323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1日
【发明者】原山贵司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