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7538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固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基体及沿基体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露出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固定于所述基体内的固定部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体的对接部。以所述基体前端面为起始基准面至所述插头连接器前端,所述舌板长于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长于所述导电端子。
【专利说明】插头连接器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
[0003] 【【背景技术】】
[0004] 现有技术请参考中国台湾新型专利TWM442621中所揭示的插头连接器,包括有绝 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套设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所述金属壳 前端会形成一插接口用于与对接插座对接,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缘延伸出插接口外,在使 用现有技术中的此类插头连接器时,由于平凡的插拔使得伸出插接口外的绝缘本体部分被 刮擦磨损,从而使得埋设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的前端缘露出插接口,甚至露于插接口 夕卜,从而增加了相邻导电端子与对接插座的金属外壳接触而导致短路的风险。
[0005]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克服前述缺陷的插头连接器。
[0006]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易发生短路的插头连接器。
[0008]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 体、固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所述绝缘本 体包括有基体及沿基体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露出于所述舌板的接触 部,固定于所述基体内的固定部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体的对接部,以所述基体前端面为起 始基准面至所述插头连接器前端缘位置,所述舌板长于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长于所述 导电端子。
[0009] 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 部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的前端。
[0010]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和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于舌板厚度方向上 呈上下两排布设。
[0011]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对接部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对接部于舌板厚度方向上 呈上下两排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对接部于舌板厚度方向上不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端 子组的对接部于舌板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
[0012] 进一步,所述舌板的前端处凹陷形成有第一对接凹部,所述舌板位于第一对接凹 部后端处凹陷形成有第二对接凹部,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对应固持于所述第一对接凹 部上且不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凹部上且沿所述舌 板厚度方向具有弹性。
[0013] 进一步,所述舌板的第一对接凹部、第二对接凹部及舌板的后端部分分别呈阶梯 状。
[0014] 进一步,所述插头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 的基体后端并与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电性连接。
[0015] 进一步,所述基体的后端缘中间向内凹陷形成有对应收容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的收 容缺口,所述收容缺口的左右两侧各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电路板的收容槽,所述 基体的后端缘两侧各向后延伸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电路板的支撑臂。
[0016] 进一步,所述插头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扣持件,所述扣 持件包括有埋设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基体内的基片,由基片向前延伸形成的并突伸出所 述舌板的扣持臂,所述基片向前延伸形成有若干个固定于所述基体内的固定臂,所述基片 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对接片,所述每个对接片中间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电路板的缺 口,所述对接片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0017] 进一步,所述金属壳包括有分别由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及连接所述顶板和底板 两侧的一对侧板所组成的前端部、由所述顶板和底板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固定板及由所述 侧板向后延伸形成的对接板,所述前端部套设于所述舌板外围,所述对接板穿过基体突伸 至基体后端外并与所述电路板固定。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以所述基体前端面为起始基准 面至所述插头连接器前端缘位置,将所述舌板设计的长于所述金属壳,将所述金属壳设计 的长于所述导电端子,以使得使用所述插头连接器时,减少所述导电端子发生短路搭接风 险。
[0019]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 图2是图1所述插头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0022] 图3是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将对接电路板分离开的立体图。
[0023]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4] 图5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自A-A线的剖视图。
[0025]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26] 1〇〇 |插头连接器 |ι |绝缘本体 η 基体 TTF卡持部 112蔽承缺口 113收容槽 i支撑臂 ^舌板 121第一对接凹部 122第二对接凹部 123卡持槽 2_导电端子 201接触部_2011接触凸部 202固定部 对接部 ^第一端子组 第二端子组 3_扣持件_31 _ 310 311 扣持臂 3110 +钩 一312 固定臂 3120 WflJ 313 对接片 4_电路板_5_金属壳_ 50 前端部 顶板 底板 侧板 54 固定板 卡扣孔 55 |对接板
[0027]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设于绝缘 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扣持件3、固定于绝缘本体1后端 缘且与所述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电路板4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的金属壳5。为 了描述方便,本文所有涉及方向的一律以图1为参照,且将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插接端视 为前端,其另一端视为后端。
[0030] 请参照图1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由绝缘性材料制成,包括有大致呈长方体 状的基体11及由基体11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2。所述基体11的上下表面上均突 设有用于与所述金属壳5卡扣的卡持部111,所述基体11的后端缘中间向内凹陷形成有收 容缺口 112,所述收容缺口 112的左右两侧各向内凹陷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电路板4的收容 槽113,所述基体11的后端缘两侧各向后延伸形成有支撑臂114,所述支撑臂114用于支撑 收容至收容槽113内的电路板4,使得电路板4更加稳定的收容固定于所述收容槽113内 (参图2)。
[0031] 请参照图1和图4所示,所述舌板12大致呈长方体板状。所述舌板12的前端处 凹陷形成有第一对接凹部121。所述舌板12位于第一对接凹部121后端处凹陷形成有第二 对接凹部122。所述舌板12的第一对接凹部121、第二对接凹部122及舌板12的后端部分 分别呈阶梯状。所述舌板12的两侧处各凹陷形成有前后方向延伸的用于收容所述扣持件 3的卡持槽123。所述卡持槽123的前端缘延伸至第二对接凹部122两侧且位于第一对接 凹部121的后方。
[0032] 请参照图1和图4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对接凹部121 内的第一端子组2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对接凹部122内的第二端子组22。所述每个导电端 子2均包括有露出于所述舌板12外的接触部201,固定于所述舌板12及基体11内的固定 部202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基体11至所述收容缺口 112内的对接部203。本实用新型中,所 述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01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的前端,且所述第二 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和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01于舌板12厚度方向上呈上下 两排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01呈平板状固设于所述第一对接凹 部121内,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设有向上呈倒刺状凸设的接触凸部2011,所述 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收容于所述第二对接凹部122内并可沿上下方向(舌板12厚 度方向)实现弹性形变。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设有六个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 22设有五个端子。
[0033] 请参照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对接部203与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 对接部203于上下方向(舌板12厚度方向)呈上下两排布设。所述电路板4插设固持于 所述收容槽113内,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对接部203和第一端子组21的对接部203分别 贴靠于所述电路板4的上下表面上。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对接部203于上下方向上不具 有弹性且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4的其中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对接部203 于上下方向上具有弹性且弹性抵压于所述电路板4的另一表面上。
[0034] 请参照图2至图4所示,所述扣持件3由金属材料制成,包括有大致呈"η"形的埋 设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基体11内的基片31,由基片31向前延伸形成的对应收容于所 述卡持槽123内的扣持臂311,所述扣持臂311前端向上延伸形成有卡钩3110。所述基片 31还向前延伸形成有若干个固定臂312,所述固定臂312上设有若干突刺3120。所述基片 31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对接片313,所述每个对接片313中间形成有缺口 310。所述缺 口 310用于插入电路板4并且通过焊接将对接片313焊接固定至所述电路板4上。本实施 例中,所述对接片313向后延伸出所述基体11至所述收容缺口 112内。
[0035]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金属壳5由金属板冲压制成,包括分别由相对设置的 顶板51和底板52及连接所述顶板51和底板52两侧的一对侧板53所组成的前端部50、由 所述顶板51和底板52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固定板54及由所述侧板53向后延伸形成的对 接板55。所述前端部50套设于所述舌板12外围。所述固定板54分别至少部分覆盖于所 述基体11的上下表面上并形成有与所述基体11的卡持部111卡扣固定的卡扣孔541。所 述对接板55穿过基体1突伸至基体1后端外并与所述电路板4固定。
[0036] 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舌板12的前端缘延伸出金属壳5外,使得舌板 12的前端缘与金属壳5的前端缘之间形成特定的间距,当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对接插座 对接时,防止所述金属壳5与对接插座内的端子搭接。此外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端子组 21的接触部201设计成位于金属壳5的前端部50内,当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舌板12延 伸出金属壳5外的部分被磨损殆尽后也不至于露出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01。从而保证 插头连接器100的使用寿命。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基体11前端面为起始基准面 至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前端缘位置,所述舌板12长于所述金属壳5,所述金属壳5长于所述 第一端子组21 (参图5)。
[003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 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固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套设于所 述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基体及沿基体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 导电端子包括有露出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固定于所述基体内的固定部及向后延伸出所述 基体的对接部,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基体前端面为起始基准面至所述插头连接器前端缘位 置,所述舌板长于所述金属壳,所述金属壳长于所述导电端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有第一端子组和 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的前端。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和所述第 一端子组的接触部于舌板厚度方向上呈上下两排布设。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对接部与所述第 一端子组的对接部于舌板厚度方向上呈上下两排设置,且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对接部于舌板 厚度方向上不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对接部于舌板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的前端处凹陷形成有第一 对接凹部,所述舌板位于第一对接凹部后端处凹陷形成有第二对接凹部,所述第一端子组 的接触部对应固持于所述第一对接凹部上且不具有弹性,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对应设 置于所述第二对接凹部上且沿所述舌板厚度方向具有弹性。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的第一对接凹部、第二对接 凹部及舌板的后端部分分别呈阶梯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电路 板,所述电路板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基体后端并与所述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电性连接。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后端缘中间向内凹陷形 成有对应收容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的收容缺口,所述收容缺口的左右两侧各向内凹陷形成有 用于收容所述电路板的收容槽,所述基体的后端缘两侧各向后延伸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电 路板的支撑臂。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有固定 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包括有埋设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基体内的基 片,由基片向前延伸形成的并突伸出所述舌板的扣持臂,所述基片向前延伸形成有若干个 固定于所述基体内的固定臂,所述基片两侧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对接片,所述每个对接片 中间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电路板的缺口,所述对接片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包括有分别由相对设置 的顶板和底板及连接所述顶板和底板两侧的一对侧板所组成的前端部、由所述顶板和底板 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固定板及由所述侧板向后延伸形成的对接板,所述前端部套设于所述 舌板外围,所述对接板穿过基体突伸至基体后端外并与所述电路板固定。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3911025SQ201420215326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赵俊, 郭敬杰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