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保持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5396发布日期:2018-09-11 19:27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保持框架。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生产保持框架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向保持框架中插入模块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向保持框架中插入模块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金属保持框架。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生产金属保持框架的方法。

需要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以便接收多个同类的模块以及/或者还接收多个不同的模块。举例而言,这些模块可以是绝缘体,其被提供作为用于电子和电气触点的触点支承件,并且还可能作为用于光学和/或气动触点的触点支承件。尤其重要的是,所讨论类型的保持框架由金属材料制成,因为这对于根据插接式连接器标准EN61984生产符合规定的保护接地是必要的,例如用于将装载有模块的保持框架插入到金属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



背景技术:

从文献EP 0 860 906 B1已知一种用于保持插接式连接器模块并且用于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并且/或者用于拧到壁面的保持框架,其中将插接式连接器模块插入到保持框架中并且所述插接式连接器模块上的保持装置与设置于所述保持框架的相对的壁部件(侧面)上的凹槽相配合,其中所述凹槽形成为所述保持框架的侧面中的在所有各侧都闭合的开口,其中所述保持框架由两个以铰接方式彼此连接的半部构成,其中所述保持框架横向于所述框架的侧面分开,并且其中铰链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在所述保持框架的紧固端中,使得当所述保持框架拧到紧固面时所述框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定向,使得所述保持框架的侧面定向为与所述紧固面成直角,并且所述插接式连接器模块借助于所述保持装置以形状锁合方式连接至所述保持框架。在实践中,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通常用压铸法制造,特别是用锌压铸法制造。

文献EP 2 581 991 A1公开了一种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保持框架,其具有两个框架半部,该两个框架半部可以通过一个框架半部相对于另一框架半部在位移方向上的线性位移而彼此锁扣,其中彼此对应的止动装置布置在所述框架半部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在线性位移的情况下,使所述两个框架半部在两个不同的锁扣位置处彼此锁扣,其中所述框架半部彼此间隔开不同的距离。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复杂的操纵。举例而言,即使只需更换单个模块,也必须从插接式连接器拧下和/或解锁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这里,(根本不期望移除的)其他模块也可能从该保持框架掉出,并继而必须在将所述框架半部拧在一起和/或锁扣之前再次插入。最后,所有模块必须在所述框架半部连接在一起之前已经被同时安置在它们的预定位置处,以便当所述框架半部连接在一起时最终固定在所述保持框架中,而这使装配复杂化。

文献EP 1 801 927 B1公开了一种由单件式塑料注射成型部件构成的保持框架。该保持框架形成为外围套环,并且在其插接侧具有多个由狭缝分开的壁段。每两个相对的壁段形成用于插接模块的插入区域,其中所述壁段具有窗口状开口,所述窗口状开口用来接收一体成型于模块的窄边上的凸部。在每个壁段中还提供了导槽。所述导槽借助于向外偏置的窗网(Fenstersteg)形成在所述开口之上,所述窗网在内侧具有插入斜面。此外,插接模块具有止动臂,所述止动臂以在线缆连接方向上发挥作用的方式一体成型于所述窄边上,并且其在侧向套环壁下方锁扣,以使得两个独立的止动装置将所述插接式连接器模块固定在所述保持框架中。

在这种现有技术的情况下,一方面的不利之处在于,保持框架是由塑料形成的保持框架,该保持框架不适合于例如借助PE接触实现保护接地,即,例如不适合安装在金属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然而,金属插接式连接器壳体的使用以这种类型的保护接地为先决条件,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必需的并因此是客户所期望的,例如考虑到其机械稳健性、其耐温性以及其电屏蔽性能。还已经发现,借助于注射成型而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塑料保持框架的生产至少是成问题的,并且只有用高水平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最后,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的耐热性对于特定的应用也并不总是足够的,例如在高炉附近。最后,保持框架在相关点处的塑料材料和形状、特别是强度主要是由对柔韧性的要求所决定,而不是由对耐温性的要求所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是指明用于保持框架的设计和生产方法,该保持框架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和高机械稳健性,尤其是支持合适的保护接地,特别是PE(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即使是在安装于金属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并且另一方面还确保舒适的操纵,尤其是在更换单个模块时。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用以接收相同类型的模块和/或不同的模块的保持框架,其包括用于将所接收的模块固定在平面中的基础部分,并且包括变形部分,所述变形部分能够呈现插入状态和保持状态,其中所述插入状态允许至少一个模块在横向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插入到所述保持框架中,而在所述保持状态下所接收的模块被固定,所述保持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由弹性金属板形成,所述保持框架至少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

-两个侧部件;

-两个侧板区域,其中每个侧板区域具有加强区域和多个凸出部;

每个侧板区域折叠在相应的侧部件之上,使得所述加强区域分别布置在所述侧部件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由一个或多个金属板部件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一体地形成为一个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具有第一端部部件、第二端部部件、第一侧部件和第二侧部件,其中所述第一侧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端部部件与所述第二端部部件之间,而所述第二端部部件布置在所述第一侧部件与所述第二侧部件之间,其中所述变形部分具有第一侧板区域和第二侧板区域,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一侧部件,而所述第二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二侧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和/或所述变形部分形成为若干部件,并且所述基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变形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各自形成为两个部件,其中所述基础部分的第一部件具有第一端部部件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部件处的第一侧部件,而所述基础部分的第二部件具有第二端部部件和位于所述第二端部部件处的第二侧部件,其中所述变形部分的第一部件具有第一侧板区域,而所述变形部分的第二部件具有第二侧板区域,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一侧部件,而所述第二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二侧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各自形成为两个部件,其中所述基础部分的第一部件具有第一端部部件和第二端部部件以及位于所述端部部件之间的第一侧部件,而所述基础部分的第二部件具有第二侧部件,其中所述变形部分的第一部件具有第一侧板区域而所述变形部分的第二部件具有第二侧板区域,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一侧部件,而所述第二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二侧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各自形成为两个部件,其中所述基础部分的第一部件具有第一侧部件和第二侧部件以及位于所述侧部件之间的第一端部部件,而所述基础部分的第二部件具有第二端部部件,其中所述变形部分的第一部件具有第一侧板区域而所述变形部分的第二部件具有第二侧板区域,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一侧部件,而所述第二侧板区域邻接所述第二侧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部分至少部分地形成为两层或更多层金属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形部分被设计用于在插入状态与保持状态之间的弹性变形,或者从插入状态到保持状态的塑性变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形部分具有多个凸出部,其中至少两个凸出部由狭缝彼此分开。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狭缝延伸到所述基础部分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形部分具有一个或多个止动窗口以接收模块的止动凸块以及/或者要接收在模块的止动凹槽中的一个或多个止动凸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用以接收相同类型的模块和/或不同的模块的保持框架的方法,所述保持框架包括用于将所接收的模块固定在平面中的基础部分,并且包括变形部分,所述变形部分能够呈现插入状态和保持状态,其中所述插入状态允许至少一个模块在横向于所述平面的方向上插入到所述保持框架中,而在所述保持状态下所接收的模块被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由弹性金属板形成,所述保持框架至少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

-两个侧部件;

-两个侧板区域,其中每个侧板区域具有加强区域和多个凸出部;

每个侧板区域折叠在相应的侧部件之上,使得所述加强区域分别布置在所述侧部件上。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将模块插入到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用以接收相同类型的模块和/或不同模块的保持框架的方法,包括将所述模块插入到所述保持框架的基础部分中以便将所述模块固定在平面中,并且包括通过所述保持框架的变形部分的变形而将所述模块固定在所述基础部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部分和所述变形部分由弹性金属板形成,所述保持框架至少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

-两个侧部件;

-两个侧板区域,其中每个侧板区域具有加强区域和多个凸出部;

每个侧板区域折叠在相应的侧部件之上,使得所述加强区域分别布置在所述侧部件上。

本发明还一种用于将模块插入到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用以接收相同类型的模块和/或不同模块的保持框架的方法,包括将所述模块插入到所述保持框架的基础部分中以便将所述模块固定在平面中,并且包括通过所述保持框架的变形部分的变形而将所述模块固定在所述基础部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从线缆连接的方向上插入到所述保持框架中,所述保持框架至少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

-两个侧部件;

-两个侧板区域,其中每个侧板区域具有加强区域和多个凸出部;

每个侧板区域折叠在相应的侧部件之上,使得所述加强区域分别布置在所述侧部件上。

本发明还一种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用以接收相同类型的模块和/或不同的模块的金属保持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框架至少部分地由弹性金属板构成,所述保持框架至少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

-两个侧部件;

-两个侧板区域,其中每个侧板区域具有加强区域和多个凸出部;

每个侧板区域折叠在相应的侧部件之上,使得所述加强区域分别布置在所述侧部件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由弹性金属板形成为单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由两个弹性金属板部件(构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由多于两个弹性金属板部件构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弯曲边缘,所述金属板部件在该弯曲边缘处弯曲。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金属板部件至少在一个弯曲边缘处弯曲成直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金属板部件的不同层至少部分地通过至少在一个弯曲边缘处将所述金属板部件折叠180°而平坦地布置在彼此之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金属板部件至少区域地平坦地布置在彼此之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金属板部件通过粘接、熔接、焊接、铆接和/或旋拧而彼此紧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凸出部具有止动窗口,所述止动窗口用来接收各模块的止动凸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具有基础框架,所述基础框架由所述两个侧部件和所述两个端面构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础框架的横截面基本上是矩形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端面分别从至少一个侧部件弯曲成直角,其中所述凸出部凸出到所述侧部件之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由两个金属板部件构成,并且所述两个金属板部件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都与相应的侧部件成直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金属板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分别彼此紧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部件或所述金属板部件是一个或多个冲压和弯曲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具有电气保护接地触点。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用于插接式连接器的金属保持框架的方法,其中所述保持框架用来接收相同类型的模块和/或不同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框架至少部分地由弹性金属板形成,所述保持框架至少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

-两个侧部件;

-两个侧板区域,其中每个侧板区域具有加强区域和多个凸出部;

每个侧板区域折叠在相应的侧部件之上,使得所述加强区域分别布置在所述侧部件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借助于冲压和弯曲而制造。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由单个金属板部件通过折叠而单件地形成,或者由多个金属板部件通过折叠和连接而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部件或所述金属板部件在所述保持框架的第一区域中形成以产生基础框架,所述基础框架的横截面基本上是矩形的,并且所述基础框架具有至少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部件或所述金属板部件具有为两个侧板区域形式的第二区域,所述两个侧板区域在相关的侧部件之上折叠并从而在所述侧部件处加强所述基础框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与其基础框架在一个方向上保持被接收于其中的模块,并且同时借助属于相关的侧板区域的凸出部与所述方向垂直地固定该模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经由其凸出部通过将所述模块锁扣在所述凸出部处来固定所述模块。

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可以用于重工业插接式连接器领域,并且至少部分地由金属材料特别是金属板构成,其因此支持保护接地,特别是PE保护接地,并且由于金属板的弹性性能而同时使得仅用很少的努力来单个地插入或移除模块成为可能。金属板作为材料的使用还确保保持框架的高耐温性,并且此外还确保其特别高的机械稳健性。

弹性金属板在这里应当理解为意指具有弹性性能(诸如可逆变形性,尤其是伴有对应恢复力的施加)的金属板,即,例如由弹簧钢或类似的材料制成的金属板。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优点在于以下事实:可以仅用很少的努力单个地将模块插入到保持框架中并且再从中移除模块。

尤其是,在以下情况下特别有利:模块具有线缆连接侧,所述线缆连接侧预定要例如通过旋拧、压接、焊接等而连接至线缆,并且将模块从其线缆连接侧的方向插入到保持框架中,这是因为从而可以再在其线缆连接侧的方向上将其从保持框架完全移除,即使在接线状态下亦如此。尤其是在安装状态下也是如此,即,当保持框架已经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安装在法兰安装壳体中时也是如此。因此,进一步的优点还在于以下事实:线缆可以与模块预装配在一起,并且可以只是在后来才与预装配过程独立地插入到保持框架中。还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更换保持框架:即,不必为此将模块从线缆分开,例如当保持框架磨损和/或损坏时。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点在于以下事实:为了电气安全,保持框架支持保护接地,特别是保持框架所插入于的金属插接式连接器壳体的PE保护接地。此外,作为额外的优点,这还确保对通过插接式连接器传输的信号的屏蔽。这样的屏蔽可以抵御来自外部的干扰场。然而,所述屏蔽还可以是用于避免或减少发射干扰的屏蔽,即,用于保护环境免遭插接式连接器的干扰场。换言之,不仅保护通过模块传输的信号免遭外部干扰场,而且还提供了使周围环境免遭由流过模块的电流产生的干扰的保护。

特别重大的额外优点在于以下事实:保持框架一方面特别耐热,而另一方面在必要的点处仍然具有足够高的弹性以便单个地和用很少的努力将模块插入到模块框架中并且再移除这些模块。这里,在以下情况下特别有利:整个保持框架(或者至少保持框架的用于接收和固定模块的功能部件)由弹性金属板构成,这是因为其从而比塑料框架耐热得多并伴有至少与其一样大的弹性,该塑料框架从机械的观点看在其他方面具有功能上的可比性。能够以相应地紧凑的方式设计相关的模块,使得它们仍可以由塑料制成但却相对较为耐热。

这里,特别有利的是:这些模块的材料和设计只需要具有低弹性,这是因为保持框架已经由弹性金属板构成,并因此能够例如即使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在持续的基本张力下保持模块而没有根本性改变,即,例如没有不可逆地变形到这样的程度,尤其是在持续的机械和热负荷下没有“蠕变”到这样的程度而使得所述保持框架关于模块的保持力和/或例如还有对配合插接的接触压力以及因此的插接式连接器的最佳功能受损。换言之,模块可以弹性地夹紧在保持框架中,而无需模块自身为此需要弹性部件和/或材料性能。

因此,当保持框架至少部分地由弹性金属板制成时,即,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弹性金属板部件制成时是特别有利的。尤其是,可以借助于冲压和弯曲来生产保持框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金属板部件是一个或多个冲压和弯曲部件。这有利地支持使用用于冲压和弯曲技术的常规工具进行生产,从而不必针对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的生产而使用特殊工具。当保持框架由若干冲压和弯曲部件构成时,这些冲压和弯曲部件可以由相同的金属板构成并因此具有相同的材料性能,尤其是彼此相同的弹性。然而,它们还可以由不同的金属板冲压而成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材料性能,尤其是不同的强度和/或弹性。

当保持框架具有多个拥有彼此不同的弹性的不同区域时是特别有利的,这是因为继而可以有意地在最高弯曲负荷区域中施加较高的阻力矩(Widerstandsmoment)。因此具有较高阻力矩的第一区域可以是基础部分。具有较低阻力矩的第二区域可以是变形部分。

这既可利用由单个金属板部件构成的保持框架,又可利用由多个金属板部件构成的保持框架来实现,其中金属板部件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性能,特别是相同或不同的弹性。

举例而言,保持框架可以仅由包含相同材料并且除此之外具有相同强度的金属板部件构成,即,例如由相同的冲压板冲压而成。为此,这些区域中的第一区域,即,例如基础部分,可以由外围基础框架构成。基础框架的横截面可以基本上为矩形,即,具有两个互相平行的相对的端部部件以及与其成直角的两个互相平行的相对的侧部件,其中端部部件比侧部件短。在正方形横截面的特定情况下,端部部件和侧部件还可以是相等长度的。

作为这种闭合形式的结果,基础框架的几何形状以及因此的整个保持框架的几何形状已经有助于为该第一区域特别是基础框架提供比第二区域更低的弹性以及因此的更大的强度,该第二区域例如包含具有自由凸出的弹性凸出部(federelastischen Laschen)的侧板区域,所述凸出部由狭缝彼此分开。当保持框架固定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四个螺孔处拧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尤其是这样。此外,保持框架的金属板可以在第一区域特别是基础框架中有意加强,至少在一些点处,特别是在侧部件处并且还可能在端面处有意加强,使得相同金属板部件的不同的层以平面方式在那里位于彼此之上,例如通过折叠或者通过至少一个其他金属板部件的进一步的层借助于其连接和紧固,即,通过所谓的连接(Fügeverbindung)。在简称为“连接”(Fügen)的连接的情况下,这些金属板部件例如通过粘接、熔接、焊接、铆接或任何其他合适的紧固方法在一个或多个合适的点处彼此紧固。

合适的模块可以基本上是立方形的,并且各自在两个相互对置的纵边上具有止动凸块,所述凸块同样可以基本上是立方形的。保持框架的每个弹性凸出部有利地具有止动窗口,该止动窗口可以基本上是矩形的,并且其预定用于优选地以形状锁合方式接收这种类型的止动凸块。

模块的两个止动凸块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在其形状和/或其尺寸方面,特别是其长度彼此不同,并且位于保持框架两侧的凸出部可以具有对应的(例如,矩形的)窗口,该窗口同样地彼此不同并且各自在尺寸和/或形状方面适配于止动凸块中之一。作为结果,这具有使每个模块在保持框架中的定向固定的优点。换言之,可以基于止动窗口和止动凸块的形状和/或尺寸来使用止动窗口和止动凸块作为对于模块在保持框架中的定向的编码装置(Kodiermittel)。

保持框架的凸出部有利地在自由凸出的端部区域中稍微弯离保持框架,这简化了模块的插入。继而能够以特别用户友好的方式向保持框架中插入模块。为此,具体地首先将模块插入到保持框架的两个凸出部之间,并继而经由其两个纵边并且尤其是经由一体成型于其上的止动凸块沿着彼此弯离的凸出部的端部区域滑动。因此,两个凸出部暂时彼此进一步弯离,直到所讨论的止动凸块被相关凸出部的关联的止动窗口所接收并因而锁扣于其中,特别是可听见地锁扣于其中。当止动凸块被接收在止动窗口中时,凸出部优选地弹回到其起始位置。因此,模块可以单个地锁扣在保持框架中,优选地可听见地锁扣于其中。

同时,用比较大的力将插入的模块保持在稳定的基础框架中,尤其是当保持框架固定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四个螺孔处拧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为了再解锁模块,只需要使两个相互对置的弹性凸出部再彼此弯离。继而可以从保持框架单个地移除相关模块,而其他模块仍被锁扣。此外,以这样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各个区域的不同弹性确保了大保持力连同比较小的致动力,这对于操纵特别有利。

当止动凸块在止动窗口中的锁扣产生噪音时进一步促进了操纵,这是因为模块的正确定位也因此以听觉信号向用户作出通知。

还特别有利的是,已经通过上文指明的构造用足够的保持力将模块保持在保持框架中,并且相应地,除了它们的止动凸块之外,不需要进一步的止动装置,例如止动臂,这有助于它们的设计并因此显著有助于它们的生产努力,并且同时确保了紧凑的设计和因此的模块的高耐热性以及因此的整个插接式连接器的高耐热性。

在以下情况下是特别有利的:生产保持框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金属板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尤其是冲压和弯曲和/或连接在一起,使得它们的一些区域位于彼此之上并因此针对其预定功能在其弹簧力方面并且可能在其保持力方面彼此加强。

因此,金属板可以例如通过折叠金属板部件和/或通过将多个单个的金属板部件连接在一起而在一些点处加强,并且例如可以在强度上增大一倍、两倍、三倍等,即,可以在强度方面增大n倍。因此,可以将冲压和弯曲方法的制造优势与弹性的选择性影响相结合,这原本难以提供,尤其是当使用最初具有恒定强度的相同的冲压板时尤为如此。通过折叠和/或连接,弹性金属板因此可以用作对于保持框架特别合适的材料,并且能够以上文描述的方式有意影响保持框架的单个区域的弹性,即使是使用单个冲压板(其促进制造)。

例如,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加强基础框架的侧部件。为此,能够以在每个侧面上毗连的方式向每个侧面额外地提供侧板区域,该侧板区域具有加强区域和凸出其外而与所述区域邻接或与其重叠的凸出部。侧板区域可以经由其加强区域在弯曲过程中弯曲180°,并因此折叠在侧面上并且可以因此加强这个侧面对抗外部作用力。随后,侧板区域可以在其整个表面上或在区域中具有狭缝,所述狭缝以等距间隔沿着侧部件划分所述侧板区域,其中这些间隔的宽度有利地对应于模块的宽度。狭缝可以远达加强区域。在超出基础框架的方向上凸出的凸出部由狭缝形成。在相反的方向上,以这样的方式加强的基础框架的侧部件可以同样地经由其各自的弯曲边缘而凸出到端面之外。侧部件因此具有比端面更大的宽度。这具有的优点在于,在较大的面积上并且用增大的保持力(尤其是经由对应的杠杆效应)将模块保持在保持框架中。

折叠的侧板区域因此经由其自由凸出的端部以未加强的方式凸出到基础框架之外,并因此形成弹性大幅增加的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例如可以被认为是变形部分。由于其狭缝,这是特别地通过单个、自由凸出的、弹性的凸出部来实现的,所述凸出部由于其形状而已经具有比较高的弹性。与基础框架相比,凸出部还优选地仅由单个、未加强的金属板构成,即,未通过第二金属板加强,并因此仅具有该单个金属板的普通强度并因此还具有比第一区域大的弹性。此外,在其狭缝的区域中的凸出部有利地不将自身紧固至侧面,而是仅经由加强区域的弯曲边缘连接至侧面。这具有的优势在于,凸出部具有关于向外作用力的高弹性,而在基础框架的区域中的侧部件利用高稳定性来对抗向外的作用力,这是因为它们通过加强区域得到了加强。由于凸出部经由共同的弯曲边缘仅通过强化区域连接至侧面,因此它们以未加强的方式在其整个长度上向外弹开,而侧面通过加强区域并因此特别是还通过的凸出部的对应的重叠区域关于向外的作用力得以加强。

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仅使用单个金属板来生产保持框架。例如,继而可以如此加强每个端面:当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时,额外地冲压出加强面,特别是以关于每个端面的镜像并毗连于其上地冲压出加强面,该加强面继而弯曲180°并因此在端面上折叠以便对此进行加强并因此额外地使基础框架稳定。这个加强面还可以在端部处弯曲成直角,继而凸出端面之外,从而在端面的端部处产生自由凸出的法兰,该法兰可以具有用于紧固的螺孔,例如用于在插接式连接器中紧固的螺孔。为了稳定,还能够以类似的方式,具体地通过折叠或连接来加强该法兰。

在替代的有利实施方式中,法兰可以与未加强的端面齐平,并且可以从那里弯曲成直角。虽不加强端面,然而在生产中节省了材料和对应的加工步骤。另外,不将此纳入考虑,侧面仍然可以得到加强,这对于保持模块而言最终是最为重要的。

还可以设想到大量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其中保持框架由多个相似和/或不同的弹性金属板部件形成,所述部件可以例如通过胶合、熔接(熔焊)、焊接(钎焊)、旋拧和/或铆接而彼此紧固。尤其是,这些金属板部件可以借助于冲压和弯曲来生产,使得金属板部件是冲压和弯曲部件。保持框架可以优选地由两个金属板部件构成,所述金属板部件在基础框架的横截面中基本上是U形的,并且因此各自具有两个端面,具体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继而在保持框架的生产过程中这两个金属板部件中的一个以一定的偏移在另一个中滑动,特别是偏移金属板的厚度,以这样的方式使得它们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位于彼此之上并且例如通过胶合、熔接、焊接、旋拧和/或铆接而彼此紧固。特别是使所述金属板部件中之一的第一端面位于另一金属板部件的第二端面上,并且继而与之紧固。该实施方式除了在端面处区域中的金属板得到加强以外,还具有的进一步优点在于,保持框架在其基础框架的区域中以这种方式在大面积上闭合并因此是非常稳定的方式。

通过将保持框架在其法兰中的螺孔处例如旋拧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之中或之上,使得基础框架得到进一步的显著稳定。

法兰(可能具有类似于上文所述的螺孔)继而可以再次在从而位于外部的第一端面的边缘处弯曲成直角。在又一有利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继而可以附加地也具有加强法兰,该加强法兰当连接在一起时位于第一端面的法兰上并且例如通过胶合、熔接、焊接、旋拧和/或铆接而与之紧固用于加强。因此,保持框架的法兰特别稳定。

在有利实施方式中,两个金属板部件是相同的,即,尽管是保持框架的两部件实施方式,但仅需要生产一种类型的金属板部件,这进一步减少了生产努力。

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两个金属板部件至少在其止动窗口的尺寸和/或形状上有所不同。这具有的优势在于,每个模块(其相应地还具有两个不同的止动凸块)的定向因此得到固定。换言之,因此,止动窗口和止动凸块由于它们的形状而充当对于模块的定向的编码装置。

在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保持框架可以由例如通过胶合、熔接、焊接、旋拧和/或铆接而彼此紧固的多于两个金属板部件(尤其是冲压和弯曲部件)构成。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将会在下文更详细地说明。在附图中:

图1a示出了处于未弯曲状态下的第一金属板部件(Blechteil);

图1b示出了处于未弯曲状态下的第二金属板部件;

图2a和图2b各自示出了处于未弯曲状态下的另一金属板部件;

图2c和图2d各自示出了具有加强法兰的另一金属板部件;

图3a示出了当连接在一起时处于弯曲状态下的两个进一步的金属板部件;

图3b示出了当连接在一起时处于弯曲状态下的带有加强法兰的两个进一步的金属板部件;

图4a和图4b从两个不同的视图示出了合适的模块;

图5示出了装载有模块的保持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a示出了处于未弯曲状态下的第一单件式金属板部件1。

第一金属板部件1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11、11',具体为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1';

-两个侧面12、12',具体为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2',其中侧面12、12'全都比端面11、11'更宽和更长,并且因此在第一弯曲线A、A'、A”的方向上凸出邻接的端面11、11'之外;

-八个自由凸出的凸出部13、13',其各自具有止动窗口131、131',其中凸出部13、13'由狭缝18、18'彼此分开,其中凸出部13、13'的数目和与之相对应的狭缝18、18'的数目是以举例的方式选择的,并且其中四个凸出部13中的止动窗口131比其他四个凸出部13'中的止动窗口131'更宽;

-两个加强区域14、14',其与各端面12、12'一方面在分界线E、E'处毗连而另一方面在第二弯曲线B、B'处毗连;

-两个加强面15、15',其与各端面11、11'在第三弯曲线C、C'处毗连;以及

-法兰17、17',其与各加强法兰15、15'在第四弯曲线D、D'处毗连,并且具有螺孔171、171'。

第一金属板部件1在由虚线所示的第二弯曲线B、B'和第三弯曲线C、C'处折叠180°。因此,两个加强区域14、14'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侧面12、12'中的一个上,并且两个加强面15、15'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端面11、11'中的一个上,以便相应地加强各侧面12、12'和端面11、11'。以虚线方式示出的分界线E、E'因此构成界限,从此处凸出部13、13'凸出各侧面12、12'之外。在此处加强区域14、14'仅仅在共同的第二弯曲线B、B'处连接至关联的侧面12、12',即,不以任何其他方式与之紧固,即,不粘接、焊接、熔接、铆接、旋拧等。

凸出部13、13'因此具有相应的高柔韧性,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单个地在其整个长度上弯离侧面12、12',即,向加强区域14、14'中弯曲。因而,凸出部13、13'的长度以及因此其期望的弹性可以由狭缝18、18'的长度来设定。

凸出部13、13'和进一步的加强区域14、14'合称为侧板区域,为了清楚起见而未对该侧板区域提供参考标号。侧板区域因此由六个狭缝18、18'大体上分成尺寸相等的间隔,由此形成凸出部13、13',使得凸出部13、13'的长度对应于狭缝18、18'的长度。术语“大体上”在此上下文中应当理解为意指狭缝18、18'以及因此的凸出部13、13'延伸超过分界线E、E'进入相关的加强区域14、14'中,但是优选地在第二弯曲线B、B'之前终止。换言之,加强区域14、14'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凸出部13、13'形成的。因此,存在重叠区域,其同时归属于凸出部13、13'和加强区域14、14',具体而言,是凸出部13、13'的位于分界线E、E'与第二弯曲线B、B'之间的区域。因此,该重叠区域具有双重功能,这是因为其一方面用来增加基础框架的稳定性,而在另一方面用来增加凸出部13、13'关于向外作用力的弹性。特别是当保持框架固定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其四个螺孔171、171'处拧入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情况尤其如此。

侧面12、12'也在折叠状态下经由其对应于第二弯曲线B、B'的各弯曲边缘凸出到端面11、11'之外。

在同样地以虚线方式示出的第一弯曲线A、A'、A”和第四弯曲线D、D'处,第一金属板部件1弯曲成直角。由于在第四弯曲线D、D'处的直角弯曲,分别形成法兰17、17',这些法兰具有螺孔171、171',用于例如紧固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附图中未示出)之上或之中。金属板部件1关于第一弯曲线A、A'、A”的直角弯曲确保了基础框架的闭合形式,其因此由端面11、11'和侧面12、12'形成,由加强面15、15'和加强区域14、14'加强,即,因此由两个端部部件和两个侧部件形成。以这样的方式提供该直角弯曲,使得侧板区域布置在基础框架之外,即,布置在其侧面12、12'的外侧。

为了固定基础框架的闭合形式,第二侧面12'最后必须紧固至第一端面11,例如通过粘接、熔接、焊接、旋拧、铆接等来紧固。这有利地是通过定位多个焊接点而实现的。

因此,由第一加强面15加强的第一端面11形成基础框架的第一端部部件。此外,由第二加强面15'加强的第二端面11进一步形成基础框架的第二端部部件。这两个端部部件连同从其弯曲成直角的两个侧部件形成基础框架,所述侧部件由两个侧面12、12'形成,分别由相关的加强区域14、14'加强。

图1b示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体中的、处于未弯曲状态下的第二金属板部件1'。

第二金属板部件1'与第一金属板部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加强面15、15',并相应地也没有关联的第三弯曲线C、C',由此带有其螺孔171、171'的各法兰17、17'因而经由第四弯曲线D、D'与对应的端面11、11'毗连。因此,第二金属板部件1'具有以下各项:

-两个端面11、11',具体为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1';

-两个侧面12、12',具体为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2',其中侧面12、12'全都比端面11、11'更宽和更长,并且因此在第一弯曲线A、A'、A”的方向上凸出邻接的端面11、11'之外;

-八个自由凸出的凸出部13、13',其各自具有止动窗口131、131',其中凸出部13、13'由狭缝18、18'彼此分开,其中凸出部13、13'的数目和与之相对应的狭缝18、18'的数目是以举例的方式选择的,并且其中四个凸出部13中的止动窗口131比其他四个凸出部13'中的止动窗口131'更宽;

-两个加强区域14、14',其一方面与分界线E、E'毗连而另一方面与第二弯曲线B、B'毗连;

-上文已经提到的法兰17、17',其与各端面11、11'在弯曲线D、D'处毗连,并且具有螺孔171、171'。

在由虚线所示的第二弯曲线B、B'处,第二金属板部件1'折叠180°。因此,加强区域14、14'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侧面12、12'中的一个上,以便相应地加强各侧面12、12'。虚线E、E'因此构成界限,凸出部13、13'继而从该界限凸出各侧面12、12'之外。在这里,各加强区域14、14'仅仅在共同的弯曲线处(具体地在第二弯曲线B、B'处)连接至关联的侧面12、12',并因此不以任何其他方式与之紧固,即,不粘接、熔接、焊接、铆接等。凸出部13、13'因此相应地具有高柔韧性,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单个地在其整个长度上弯离侧面12、12',即,弯曲到加强区域14、14'中。因而,在不改变材料的情况下,凸出部13、13'的长度以及因此其期望的弹性可以由狭缝18、18'的长度来设定。

凸出部13、13'和进一步的加强区域14、14'合称为侧板区域,为了清楚起见而未对该侧板区域提供参考标号。侧板区域因此由六个狭缝18、18'大体上分成相等的间隔,由此形成凸出部13、13',使得凸出部13、13'的长度对应于狭缝18、18'的长度。术语“大体上”在这一上下文中应当理解为意指狭缝18、18'以及因此的凸出部13、13'延伸超过分界线E、E'进入各加强区域14、14'中,但是优选地在第二弯曲线B、B'之前终止。换言之,加强区域14、14'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凸出部13、13'形成的。因此,存在重叠区域,其同时归属于凸出部13、13'和加强区域14、14',具体而言,是凸出部13、13'的位于分界线E、E'与第二弯曲线B、B'之间的区域。因此,该重叠区域具有双重功能,这是因为其一方面用来增加基础框架的稳定性,而在另一方面用来增加凸出部13、13'关于向外作用力的弹性。特别是当保持框架固定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其四个螺孔171、171'处拧入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情况尤其如此。

侧面12、12'也在折叠状态下经由其对应于第二弯曲线B、B'的各弯曲边缘凸出到端面11、11'之外。

在同样地以虚线方式示出的第一弯曲线A、A'、A”和第四弯曲线D、D'处,第一金属板部件1弯曲成直角。由于在第四弯曲线D、D'处的直角弯曲,分别形成法兰17、17',这些法兰具有螺孔171、171',用于例如紧固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附图中未示出)之上或之中。金属板部件1'关于第一弯曲线A、A'、A”的直角弯曲确保了基础框架的闭合形式,其因此由端面11、11'和侧面12、12'形成,由加强区域14、14'加强。以这样的方式提供该直角弯曲,使得侧板区域布置在基础框架之外,即,布置在其侧面12、12'的外侧。

为了固定基础框架的闭合形式,第二侧面12'要紧固至第一端面11,例如通过粘接、熔接、焊接、旋拧、铆接等来紧固。这尤其可以通过多个焊接点来实现。

由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持框架可以仅由单个的单件式冲压和弯曲部件形成,因此第一金属板部件1和第二金属板部件1'特别适合于保持框架4的机器制造。

未经加强的第一端面11因此形成这个实施方式中的基础框架的第一端部部件。未经加强的第二端面11另外形成基础框架的第二端部部件。这两个端部部件连同从中弯曲成直角的两个侧面12、12'一起构成基础框架,所述侧面由关联的加强区域14、14'加强。

图2a和图2b示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两个进一步的金属板部件2、2',具体地为第三金属板部件2和第四金属板部件2'。在本示例中,除了它们的窗口231、231'的尺寸之外,这两个进一步的金属板部件2、2'在本示例中可以是彼此相同的,这也简化了所述部件的生产过程。

这两个进一步的金属板部件2、2'各自具有以下各项:

-侧面22、22',其由第一弯曲线A、A'从第一端面21、21'界定,并且在该第一弯曲线A、A'的方向上凸出端面21、21'之外;

-加强区域24、24',其一方面与侧面22、22'在第二弯曲线B、B'处毗连,而另一方面由分界线E、E'界定;

-第二端面25、25',其在第三弯曲线C、C'处与侧面22、22'毗连;

-四个自由凸出的凸出部23、23',其各自具有止动窗口231、231',其中凸出部23、23'由狭缝28、28'彼此分开,其中凸出部23、23'的数目和与之相对应的狭缝28、28'的数目是以举例的方式选择的,并且其中在属于第三金属板部件2的四个凸出部23中的止动窗口231比在属于第四金属板部件2'的其他四个凸出部23'中的止动窗口231'更大,尤其是更宽;

-法兰27、27',其经由第四弯曲线D、D'与第一端面21、21'毗连,其中法兰27、27'具有螺孔271、271'。

在由虚线所示的第二弯曲线B、B'处,第三金属板部件2和第四金属板部件2'在第一方向上折叠180°。因此,加强区域24、24'中的每一个分别位于侧面22、22'中的一个上,以便相应地加强各侧面22、22'。虚线E、E'因此构成界限,继而凸出部23、23'分别从该界限凸出侧面22、22'之外。

在这里,加强区域24、24'仅仅在共同的第二弯曲线处(具体地在第二弯曲线B、B'处)连接至合适的侧面22、22',并且相应地不以任何其他方式与之紧固,即,不粘接、熔接、焊接、铆接等。凸出部23、23'因此相应地具有高柔韧性,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单个地在其整个长度上弯离侧面12、12',即,弯曲到加强区域24、24'中。因而,凸出部23、23'的长度以及因此其期望的弹性可以由狭缝28、28'的长度来设定。

凸出部23、23'和加强区域24、24'合称为侧板区域,为了清楚起见而未对该侧板区域提供参考标号。侧板区域因此由六个狭缝28、28'大体上分成相等的间隔,由此形成凸出部23、23',使得凸出部23、23'的长度对应于狭缝28、28'的长度。术语“大体上”在这一上下文中应当理解为意指狭缝28、28'以及因此的凸出部23、23'延伸超过分界线E、E'进入到各加强区域24、24'中,但是在第二弯曲线B、B'之前终止。换言之,加强区域24、24'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凸出部23、23'形成的。因此,存在重叠区域,其同时归属于凸出部23、23'和加强区域24、24',具体而言,是凸出部23、23'的位于分界线E、E'与第二弯曲线B、B'之间的区域。因此,该重叠区域具有双重功能,这是因为其一方面用来增加基础框架的稳定性,而在另一方面用来增加凸出部24、24'关于向外作用力的弹性。特别是当保持框架固定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其四个螺孔271、271'处拧入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情况尤其如此。

侧面22、22'也在折叠状态下分别经由其对应于第二弯曲线B、B'的弯曲边缘凸出到第一端面21、21'之外。

在同样地以虚线方式示出的第一弯曲线A、A'、第三弯曲线C、C'和第四弯曲线D、D'处,这两个金属板部件2、2'弯曲成直角。两个金属板部件2、2'关于第一弯曲线A、A'并且关于第三弯曲线C、C'在第二方向上弯曲成直角,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从而确保了分别由侧面22、22'、第一端面21、21'和第二端面25、25'形成的金属板部件2、2'的U形形状。侧板区域因此布置在外侧,即,分别布置在侧面22、22'的背对着弯曲的端面21、25、21'、25'的一侧。由于在第四弯曲线D、D'处的直角弯曲,分别形成法兰27、27',这些法兰具有螺孔271、271',用于例如紧固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附图中未示出)之上或之中。

图2c和图2d图示了两个修改的金属板部件2”、2”',具体为第五金属板部件2”和第六金属板部件2”'。这两个修改的金属板部件2”、2”'与第三金属板部件2和第四金属板部件2'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各自在其第二端面25、25'上在进一步关联的第五弯曲线F、F'之上具有额外的加强法兰29、29',所述加强法兰具有对应的螺孔291、291'。

图3a示出了两个进一步的金属板部件2、2',具体为处于弯曲状态下的第三金属板部件2和第四金属板部件2',由此它们各自具有前述的U形形状,并且因此可以通过彼此偏移一个金属板厚度并且将一个金属板部件插入到另一个之中使得其第一端面21、21'以及其第二端面25、25'位于抵靠彼此之处而连接在一起共同地形成如图5中以举例方式所图示的保持框架,并且它们可以在大面积上彼此粘接、熔接、焊接、铆接或旋拧或者以其他方式彼此紧固。

一方面,以这样的方式在端面21、21'的区域中加强保持框架。第一加强端面21形成第一端部部件。第二加强端面21形成第二端部部件。另一方面,因此从这两个端部部件和由相关的加强区域24、24'加强的两个侧面22、22'产生基础框架,该基础框架通过第二端面25、25’向第一端面21、21'的紧固而在大面积上并因此以非常稳定的方式闭合,并且由于这个原因还具有特定的强度。特别是当保持框架固定地装配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其四个螺孔271、271'处拧入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情况尤其如此。基础框架还通过加强区域24、24'而在其侧面22、22'的区域中得到稳定,尤其是关于向外作用力得到稳定。

换言之,由于其闭合形式以及其材料在端面21、21'和侧面22、22'处的加强,如此形成的基础框架具有特别高的强度,尤其是当保持框架固定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其四个螺孔271、271'处拧入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具有特别高的强度。相比之下,凸出部23、23'可以在其与关联的狭缝28、28'的长度相对应的整个长度上以未加强的方式弯离关联的侧面22、22',并且因此相对于基础框架具有关于向外作用力的特别高的弹性。举例而言,在这种类型的保持框架特别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或者以其他方式在其螺孔271、271'处固定的情况下,必须用比在凸出部23'处更大的力作用于侧面22'处以便将所述侧面向外推动一定的距离。

还可以设想到进一步的实施方式(附图中未示出),其中保持框架由多于两个部件构成。举例而言,这种类型的部件可以由法兰和加强面构成,其中法兰继而从加强面弯曲成直角。继而将该加强面紧固在优选的单件式基础框架的端面上,例如胶合、熔接、焊接、铆接或旋拧在该端面上。进一步的部件继而可以例如形成侧板区域。该进一步部件继而可以紧固至基础框架的侧面。然而,在这里必须在可能的情况下小心谨慎,以确保尽管有这样的紧固,但凸出部仍然可以在其整个长度上弯离关联的侧面。

图3b以可比于图3a的示图示出了两个修改的金属板部件2”、2”',具体为第五金属板部件2”和第六金属板部件2”',分别均处于弯曲状态。这两个修改的金属板部件2”、2”'与弯曲的进一步的模块2、2'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修改的金属板部件2”、2”'各自在其第二端面25、25'上具有弯曲成直角的加强法兰29、29’,所述法兰具有关联的螺孔291、291'。

可以容易地看到,当两个弯曲的修改的金属板部件2”、2”'连接在一起时,法兰27、27'和加强法兰29、29'平放在彼此之上,类似于第一端面21、21'和第二端面25、25',并且因此可以彼此紧固,例如通过粘接、熔接、焊接、铆接或旋拧。

图4a和图4b从两个不同的视图示但分别以所述模块的插接侧的视图出了可以插入到保持框架中的模块3的可能的设计。当然,在相似的设计中还可以使用其他模块。

模块3在第一纵边32上具有第一止动凸块31,该第一止动凸块31用来锁定于第一止动窗口131、231、431中。在与该第一纵边32相对的第二纵边32'上,模块3具有第二止动凸块31',该第二止动凸块31'比第一止动凸块窄。模块还非常紧凑,这改善了其耐热性。模块3在保持框架中的定向由止动凸块31、31'的形状和窗口131、131'、231、231'、431、431'的形状所决定。

图5示出了由两个进一步的金属板部件2、2'形成的保持框架,具体地是由如图2a、图2b和图3中所示的第三金属板部件2和第四金属板部件2'形成的保持框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持框架还可以由如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单个第一金属板部件1、1'构成,或者备选地由多个单个的部件构成,即,由多于两个单个的部件构成。

该保持框架具有由基础框架形成的、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一区域B1,以及由两个外部侧板区域形成的第二区域B2。第一区域B1可被认为是基础部分。第二区域B2可被认为是变形部分。

可以容易地看到,侧板区域经由它们的加强区域24、24'关于向外作用力而加强基础框架,但它们自身能够以未加强的方式向外弯曲。特别是,凸出部23、23',包括它们的重叠区域在内,可以用相对较小的力彼此独立地向外弯曲。

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即,在其螺孔271、271'处固定)的基础框架因此可以有利地例如在其侧面22、22'的中间处对抗向外的偏转,所述偏转比在所述凸出部的窗口区域中使凸出部23、23'向外移动相同的距离所必需的力更大。

从所示的角度看,只能看到第二侧面22',这是因为第一侧面22被包括加强区域24和对应的凸出部23的侧板区域所遮盖。相比之下,至少可以部分地看到两个端面21、21'。各自布置在每个端面21、21'处并分别具有两个螺孔271、271'的法兰27、27'是弯曲的。侧面22、22'中的每一个因此由关联的加强区域24、24'借助于已在第二弯曲边缘B、B'处进行的折叠而加强。因此,加强区域24、24'的一部分由凸出部23、23'的重叠区域形成。侧面22、22'和加强区域24、24'各自经由其对应于第二弯曲线B、B'的弯曲边缘凸出端面21'的端部之外。

如从图3还可以看到,第一端面21、21'通过分别与其他金属板部件2、2'的第二端面25、25'连接在一起而得到加强,并且因此形成第一端部部件和第二端部部件。或者,如图1中通过举例的方式所示,在因此仅由单个金属板部件1形成的单件式保持框架的情况下,它们还可以通过从分别毗连的加强面15、15'折叠而形成。在备选实施方式中,加强面还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连接至端面,其中法兰将会有利地从加强面弯曲成直角。

因此,第一区域B1(具体为基础框架)出于很多原因而具有比第二区域B2更大的强度。第一区域B1具有这样的强度一方面是由于通过两个金属板部件2、2'的第一和第二端面21、25'、21'、25的额外的大面积连接而实现的其闭合形式,而另一方面是由于至少部分地借助于第二区域B2(具体为凸出部23、23'的重叠区域)实现的该第一区域B1的加强。尤其是,当区分第一区域B1和第二区域B2时,其功能性因此也应当被纳入考虑。基础框架(即,第一区域B1)由加强区域来稳定并因此还由凸出部23、23'的重叠区域来稳定,即,还由第二区域B2的一部分,具体地由其加强区域24、24'来稳定。尤其是,根据其预定功能—具体为对模块3的保持—其借助于这样的加强,通过特别大的力对抗向外作用力。特别是当保持框架固定地安装在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时,例如在四个螺孔271、271'处拧入到插接式连接器壳体中,或者以其他方式在其螺孔271、271'处固定时情况尤其如此。

第二区域B2由侧板区域构成并且包括未加强的凸出部23、23',并因此通过比第二区域(具体为基础框架)低得多的阻力矩对抗相对于框架的向外作用于凸出部23、23'上的力。第二区域B2因此可以具有比第一区域B1高得多的弹性。换言之,举例而言,保持框架具有比关于从内部推压凸出部23'的力的阻力矩大得多的关于从内侧朝向所述保持框架的第二侧面22'的作用力的阻力矩。这可以具体地解释为,侧面22、22'的以及外侧板区域的加强区域24、24'的关于从内部推压侧面22、22'的力的阻力矩相加在一起从而得到总阻力矩。因此,该总阻力矩当然大于单个侧面22、22'的阻力矩。

凸出部23、23'的数目,具体在本例中为八个,是以举例的方式选择的;保持框架例如还可以具有六个、十个、十二个或十四个或其他偶数数目的凸出部23、23'。位于保持框架的第一侧的半数的凸出部(具体在本例中是四个凸出部23)具有比位于保持框架的另一侧的另外四个凸出部23'更大、特别是更长的窗口231,所述另外四个凸出部23'的窗口231'与最先提到的窗口231相比相对较小、特别是更狭窄并因此还具有不同的形状。特别地,如在图4a中以举例方式所示,模块3的第一止动凸块31能够以形状锁合方式插入到较大的窗口231中,而如在图4b中以举例方式所示的第二止动凸块31'能够以形状锁合方式插入到较小的窗口231'中。因此,所讨论的模块3在保持框架中的定向是固定的。

止动凸块31、31'因此要么以形状锁合方式适配于相关的止动窗口231、231'中,要么至少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插入,使得模块3可以由此固定在保持框架中。

举例而言,在图5中以其线缆连接侧的视图图示了模块3。模块3锁扣在保持框架中,其中所述模块的止动凸块31由止动窗口231接收。另外,还可以看到凸出部23、23'在它们的自由凸出端部处彼此稍微弯离,这进一步促进了这种类型的模块3的插入。

因此,模块3通过特别固定和稳定的第一区域B1(具体为基础框架)以特别稳定的方式被保持在其位置上。由于基础框架在其侧面22、22'的区域中经由其弯曲边缘B凸出到端面21、21'的端部之外并因此特别地提供强杠杆效应,因此使模块得到进一步稳定。因此,保持框架在大面积上将模块3保持在其纵边32、32'上。

进一步地用非常简单的操纵将模块3锁扣在凸出部23、23'中,其中凸出部由于其弹性而可以仅用很小的力容易地彼此弯离,既用于锁扣又用于解锁。特别地,锁扣模块的凸出部23、23'可以单个地彼此弯离,以便再次与其他模块独立地解锁并从而再次释放单个模块。

由于保持框架的凸出部23、23'在它们的自由凸出端部区域处稍微弯离保持框架,因此能够以特别舒适的方式将模块3插入到保持框架中。为此,模块3最初插入在保持框架的两个凸出部231、231'之间,并继而经由其两个纵边32、32',特别是经由在其上一体成型的止动凸块31、31'沿着彼此弯离的凸出部231、231'的端部区域滑动。两个凸出部231、231'因此暂时地彼此弯离,直到相关的止动凸块31、31'由凸出部23、23'的合适的止动窗口231、231'所接收并因此锁扣在其中。当止动凸块31、31'被接收在相关的止动窗口231、231'中时,凸出部23、23'优选地弹回到它们的起始位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模块3单个地锁扣在保持框架中,或者还可以将其单个地从保持框架移除。同时,用强力将该模块3保持在保持框架中,特别是通过稳定并固定的第一区域B1(具体为加强的基础框架)来保持。因此获得了保持力与致动力之间非常好的比例。

参考标号列表

1 第一金属板部件 1' 第二金属板部件

2 第三金属板部件 2' 第四金属板部件

2” 第五金属板部件 2”' 第六金属板部件

11、11' 端面 21、21' 第一端面

25、25' 第二端面 12、12'、22、22' 侧面

13、13'、23、23' 凸出部

131、131'、231、231' 止动窗口

14、14'、24、24' 加强区域

15、15'、45' 加强面

17、17'、27、27' 法兰

29、29' 加强法兰

171、171'、271、271' 螺孔

18、18'、28、28' 狭缝

3 模块

31、31' 第一、第二止动凸块

32、32' 第一、第二纵边

A、A'、B、B'、C、C'、C”、C”'、 弯曲线

D、D'、F、F'

E、E' 分界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