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转换部件及使用它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975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波长转换部件及使用它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容器内具有波长转换层的波长转换部件及使用它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涉及包括光源、波长转换部件及导光板等的发光装置的发明。

波长转换部件设置于光源与导光板之间,吸收光源所发出的波长的光之后,产生与其不同的波长的光。波长转换部件例如在玻璃等筒状容器中封入有波长转换部物质。波长转换物质包含萤光颜料、萤光染料或量子点等。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优选量子点作为波长转换物质(参照第18段)。波长转换物质吸收光源的光并转换为其他波长的光,放出经转换后的光。波长转换物质如专利文献1图2等所示配置于容器的光入射面与光出射面之间的正中央处。而且,如专利文献1图2等所示,波长转换部件接近配置于光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89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已知在波长转换层包含量子点的以往的发光装置的结构中,由于来自光源的发光、发热等,在接近光源的波长转换层产生黑变,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降低。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抑制波长转换层产生黑变的方案未作任何记载且也未给出任何启示。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尤其与以往相比能抑制发黑的波长转换部件以及使用它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目的而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通过使含有量子点的波长转换层的容器内位置变得适当,能够抑制发黑,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本发明中的波长转换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容器,其具备光入射面、以及与上述光入射面对置的光出射面,且在较上述光入射面及上述光出射面更靠内侧设置有收纳空间;以及波长转换层,其具有配置于上述收纳空间内的量子点;且上述光入射面与上述波长转换层之间的距离l1,大于上述光出射面与上述波长转换层之间的距离l2。

由此,将波长转换部件组装于发光装置等时,可适当保持波长转换层与光源的距离,因而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发黑。

在本发明中,上述波长转换层优选由分散有上述量子点的树脂组合物形成。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将上述光入射面与上述光出射面之间相连的侧面上、上述光出射面的端部上、或自上述侧面上至上述光出射面的端部上形成有着色层。如此,通过设置着色层,与以往相比,可形成能够将入射至光入射面的光的颜色有效地转换而自光出射面出射的波长转换部件。

或者,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较将上述光入射面与上述光出射面之间相连的侧面的更靠内侧设置有上述收纳空间,在上述收纳空间内的壁面形成有着色层。或者,在本发明中,也可在较将上述光入射面与上述光出射面之间相连的侧面的更靠内侧设置有上述收纳空间,在上述容器的上述侧面与上述收纳空间之间设置着色层。

在本发明中,上述着色层优选着色为白色。并且,在本发明中,上述着色层优选包含涂料、墨液或色带。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设置用以识别上述光入射面侧与上述光出射面侧的识别部。

本发明中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发光元件;以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波长转换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侧。在本发明中,能够形成为上述发光元件与上述波长转换部件相接而配置的结构,由此,能够使波长转换层与发光元件适当隔开,且能够简单地配置波长转换部件。

另外,本发明中的发光元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发光芯片;以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波长转换部件,其配置于在上述发光芯片的光出射侧。在本发明中,能够形成为覆盖上述发光芯片之树脂层与上述波长转换部件相接而配置的结构,由此,能够使波长转换层与发光芯片适当地隔开,且能够简单地配置波长转换部件。

另外,本发明中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以及上述记载的发光装置、或上述记载的发光元件。

另外,本发明中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部;以及配置于上述显示部的背面侧的上述记载的发光装置、或上述记载的发光元件。

上述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均包括本发明的波长转换部件。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适当地抑制发黑,能提高发光效率。

[发明效果]

通过将本发明的波长转换部件组装至发光装置等,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发黑。因此,能够使包括本发明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发光装置、发光元件、光源装置或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与以往相比提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之波长转换部件沿着a-a线在垂直方向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与图2不同的剖面形状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剖视图。

图4a至图4d是表示与图2、图3不同的剖面形状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沿c-c线在垂直方向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6a至图6d是表示与图2、图3、图4a至图4d不同的剖面形状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在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设置识别部的立体图。

图8是设置与图7不同的识别部的波长转换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使用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发光装置及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包括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发光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在将图10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组合的状态下,沿着b-b线在高度方向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2是在将图10所示的发光元件的各部件组合的状态下,沿着图10所示的b-b线在高度方向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发光元件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设置识别部的一个示例的发光元件的纵剖视图。

图14是使用图10所示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简称为“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所示之波长转换部件沿着a-a线在垂直方向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波长转换部件1包括容器2及波长转换层3。

容器2能够收纳并保持波长转换层3。容器2优选为透明的部件。“透明”是指一般认识为透明者,或可见光线透过率为约50%以上者。

如图1、图2所示,容器2具备光入射面2a、光出射面2b、及将光入射面2a与光出射面2b之间相连的侧面2c。如图1、图2所示,光入射面2a与光出射面2b处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关系。

如图1、图2所示,在容器2中,在较光入射面2a、光出射面2b及侧面2c的更靠内侧形成收纳空间5。收纳空间5至少位于较光入射面2a及光出射面2b的更靠内侧即可。即,例如收纳空间5的一部分也可以到达侧面2c为止。

在收纳空间5配置有波长转换层3。如图1所示,收纳空间5开口,例如,可自此处将构成波长转换层3的波长转换物质封入并填充至收纳空间5内。或者,也可以将波长转换层3的成形体插入至收纳空间5。

例如,容器2的纵横尺寸的大小为数mm~数十mm左右,收纳空间5的纵横尺寸为数百μm~数mm左右。

如图2所示,在与光入射面2a及光出射面2b的至少任一者平行的平面切断的剖面形状中,收纳空间5的外形剖面及容器2的外形剖面均以矩形形成。此处,所谓“矩形”是指4个顶点大致为直角,包含正方形、长方形。

如图2所示,优选收纳空间5的外形剖面及容器2的外形剖面为相似形状。

图1、图2所示的容器2例如为玻璃管的容器,能够示例为玻璃毛细管。但是,只要是如上所述可构成透明性、阻气性及耐水性的容器,则也可以为树脂等。

图1、图2所示的波长转换层3优选为包含吸收蓝色的光并发出红色的光的物质、及吸收蓝色的光并发出绿色的光的波长转换物质,具体而言,至少包含量子点。量子点的构成及材质不限,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量子点可具有半导体粒子的核、及被覆核的周围的壳部。核例如使用cdse,但并不特别限定材质。例如,可使用至少含有zn与cd的核材、含有zn、cd、se及s的核材、znculns、cds、cdse、zns、znse、inp、cdte、其中几种的复合物等。本实施方式中的量子点也可以不形成壳部,而仅由半导体粒子的核部构成。即,量子点只要至少具备核部即可,也可以不具备壳部的被覆构造。例如,在对核部进行壳部的被覆的情况下,存在成为被覆构造的区域较小或被覆部分过薄而无法分析、确认被覆构造的情况。因此,无论在分析下有无壳部,都可判断为量子点。

作为量子点,例如,包含吸收波长为460nm(蓝色),萤光波长为约520nm(绿色)的量子点及约660nm(红色)的2种量子点。因此,若自光入射面2a入射蓝色的光,则由各量子点,将蓝色的一部分转换为绿色或红色。由此,可自光出射面2b获得白色的光。

另外,也可以包含量子点及与量子点不同的萤光物质。例如为发红色光的量子点与发绿色光的萤光物质,或发绿色光的量子点与发红色光的萤光物质。作为萤光物质,存在yag(yttriumaluminumgarn钇铝石榴石)系、tag(terbiumaluminumgarnet,铽铝石榴石)系、赛隆系、bos(bariumorthosilicate,原硅酸钡)系等,但并不特别限定材质。

另外,包含于波长转换层3的量子点既可均匀地包含于波长转换层3的整体,或者也可以在光入射面2a侧与光出射面2b侧调变含有比率。在调变的情况下,优选包含于光入射面2a侧的量子点少于包含于光出射面2b侧的量子点。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在光入射面2a侧存在不包含量子点的树脂层,仅在光出射面2b侧存在包含量子点的树脂层的结构。

波长转换层3优选由分散有量子点的树脂组合物而形成。作为树脂,可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as树脂、abs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聚缩醛、聚酰胺、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酰胺酰亚胺、聚甲基戊烯、液晶聚合物、环氧树脂、苯酚树脂、尿素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钛酸二烯丙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酰亚胺、聚氨基甲酸酯、硅酮树脂、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其中,优选使用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形成分散有量子点的树脂组合物。更优选使用硅酮树脂形成分散有量子点的树脂组合物。

另外,优选构成波长转换层3的树脂的折射率小于容器2的折射率。例如,硅酮树脂的折射率在钠d线、23℃下,信越化学工业(股)制的scr1016为1.52、(股)大赛璐制的a2045为1.55、信越化学工业(股)制的ker-2500为1.41、(股)大赛璐制的a1080为1.41。另外,环氧树脂的折射率于钠d线、23℃下,(股)大赛璐制的celvenuswo917为1.51,celvenuswo925为1.50。相对于此,玻璃的容器2的折射率在一般的玻璃的情况下为1.45左右,在高折射率的光学玻璃的情况下为1.50~1.90左右。因此,通过适当选择构成波长转换层3的树脂及容器2的材质,可使构成波长转换层3的树脂的折射率小于容器2的折射率。例如,可使用折射率为1.41的硅酮树脂即a1080或ker-2500作为构成波长转换层3的树脂,由折射率为1.45的玻璃构成容器2。另外,作为其他的示例,可使用折射率为1.41~1.55的硅酮树脂或环氧树脂作为构成波长转换层3的树脂,由折射率为1.56以上的高折射率的玻璃构成容器2。由此,进入至波长转换层3内的光的一部分在面对收纳空间5的容器2的侧壁部分全反射。这是因为折射率较小的介质侧的入射角大于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侧的入射角。由此,可减少光自容器2的侧部向外部漏出的量,因而可提高颜色转换效率及发光强度。

如图2所示,光入射面2a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为l1,光出射面2b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为l2。距离l1、l2为直线距离。例如,可用直线画出光入射面2a与光出射面2b的各中心,利用沿着该直线上的长度测量距离l1、l2。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1大于距离l2。即,自波长转换层3观察,容器2中光入射面2a与光出射面2b侧相比,壁厚更厚。

虽然未加以限定,但例如距离l1为1mm~8mm左右,距离l2为0.2mm~1mm左右。若列举一例,则距离l1为5mm左右,距离l2为0.5mm左右。

可使图1、图2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1如图9所示介置于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光源)10与导光板12之间。此处,设波长转换部件1与发光元件10组合而成者为发光装置,进而在发光装置中加入导光板12而构成光源装置。或者,也可以将波长转换部件1与导光板12组合而构成导光部件。图9所示的发光装置例如可用作液晶显示器的白色面光源。

如图9所示,波长转换部件1与发光元件10相接而配置。此时,各发光元件10与波长转换部件1的光入射面2a抵接。另外,波长转换部件1与导光板12也可以相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波长转换部件1的波长转换层3与光入射面2a相比更靠光出射面2b而配置。

另外,以往,将波长转换层配置于波长转换部件的光入射面与光出射面之间的中央。即,自波长转换层观察,至光入射面为止的距离与至光出射面为止的距离相同。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波长转换层3较光入射面2a靠光出射面2b而配置。因此,在将波长转换部件1组装至发光装置时,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相比,可适当且简单地使波长转换层3远离发光元件10。尤其如本实施方式,使波长转换部件1与发光元件10相接而配置,可使波长转换层3远离发光元件10,且可将波长转换层3简单且适当地组装至发光装置。另外,通过使波长转换部件1与发光元件10相接而配置,可促进发光装置的薄型化。

如以往的结构,可知若波长转换层与发光元件10接近,则在与发光元件10对置的波长转换层的部分发黑。认为发黑的原因在于来自发光元件10的光或热、或其两者的影响对量子点带来影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发黑,为了使波长转换层3远离发光元件10,而使波长转换层3与光入射面2a之间的距离l1大于波长转换层3与光出射面2b之间的距离l2。由此,即便不使装置内的波长转换部件的配置相对于以往变更,另外,如图9所示,即便使波长转换部件1与发光元件10相接而配置,也可以适当地使波长转换层3远离发光元件10。由此,与以往相比可抑制发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2自波长转换层3观察,光出射面2b侧变薄。由此,可抑制容器2整体的厚度(光入射面2a与光出射面2b间的宽度尺寸)的增大,且抑制发黑。

图3是表示与图2不同的剖面形状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剖视圈。并且,与图2相同的符号表示与图2相同的部分。

在图3中,在容器2的侧面2c设置有着色层4、4。所谓“着色层”为不透明的层,指着色有包含白色的颜色的层。着色层4优选包含涂料、墨液、或色带。另外,着色层4的颜色并不限定,但优选为白色。因此,只要将白色涂料或白色墨液涂布于侧面2c,或将白色色带贴附于侧面2c,便可简单地形成着色层4。另外,也可以将ni、ag、al、cr等金属蒸镀而形成着色层4。

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通过侧方区域7的漏光,并能够适当且高效率地进行颜色转换,能够自光出射面2b获得所期望的颜色的光(例如白色光)。

在图3中,将着色层4形成于容器2的侧面2c,如图4a所示,能够将着色层4自容器2的侧面2c形成至光出射面2b的端部2e。或者,如图4b所示,也可以将着色层4仅形成于光出射面2b的端部2e。并且,优选为,着色层4如图3所示形成于容器2的侧面2c,或如图4a所示,自容器2的侧面2c形成至光出射面2b的端部2e。

光出射面2b的端部2e与收纳空间5与侧面2c之间的侧方区域7对置。因此,端部2e不与填充有波长转换层3的收纳空间5对置。因此,优选为,设置于光出射面2b的端部2e的着色层4位于填充有波长转换层3的收纳空间5的两侧,不与收纳空间5对置,但在光出射面2b上略微较长地形成着色层4,亦可与收纳空间5一部分对置。例如,着色层4只要为与收纳空间5的宽度的约1/3以下对置的程度,则包含于容许范围。

另外,优选为,着色层4形成于侧面2c或端部2e的整个面,但也可未必为整个面,也可以为侧面2c或端部2e的一部分。但是,优选由着色层4覆盖侧面2c或端部2e的50%以上的面积。另外,也可以通过将侧方区域7的全部或一部分作为被着色的材料而形成,以代替将着色层4形成于侧方区域7上。例如,也可以通过使侧方区域7的全部或一部分为白色的玻璃或白色的树脂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记载中,将着色层4形成于容器2的外表面,但也可以如图4c所示,将着色层4形成于收纳空间5的壁面5a。形成着色层4的壁面5a处于与容器2的侧面2c对置的位置。

或者,如图4d所示,可使容器2的侧面2c与收纳空间5之间的容器2的侧部2f本身作为着色层4。在该情况下,使容器2的成形为双色成形,此时,在成为容器2的侧部2f的部分使用着色的树脂。或者,也可以将容器2的侧部2f与除此以外的部分利用接着等接合而形成图4d所示的容器2。再者,在图4c、图4d中,与图4a、图4b相同的符号表示与图4a、图4b相同的部分。

图5是将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1沿着c-c线切断且自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波长转换部件1的两端,形成有波长转换层3较容器2凹陷的阶差部80。而且,作为覆盖阶差部80的着色层的芯片82经由粘合层81而连接。芯片82由与阶差部80大致相反的形状而形成,且为与波长转换层3对置的部分突出的形状。芯片82例如由al形成,但并不特别限定材质。另外,优选粘合层81具备耐水阻隔性。另外,也可以不形成阶差部80,而于波长转换部件1的两端形成着色层。由此,可抑制来自波长转换部件1的两端的漏光,与以往相比可适当且高效率地进行颜色转换。

另外,在图3、图4a至图4d中,光入射面2a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l1大于光出射面2b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l2。

如图2~图4a至图4d所示,剖面形状优选为容器2及收纳空间5的外形形状为矩形。但是,也可以如图6a,形成为容器2的侧面2c及收纳空间5的侧壁面为曲面的结构或椭圆状的结构。

另外,在图2~图4a至图4d中,容器2及收纳空间5的外形形状为正方形,但如图6b所示,可使容器2及收纳空间5的外形形状为长方形。

并且,与包含曲面的剖面形状相比,如图2~图4a至图4d及图6b所示,由矩形可适当且简单地使光入射面2a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l1大于光出射面2b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l2。另外,容易形成着色层4。

另外,优选使容器2及收纳空间5的剖面的外形形状为相互相似形状,但也可以如图6c所示,使容器2的剖面的外形形状与收纳空间5的剖面的外形形状不同。例如,在图6c中,容器2的剖面的外形形状为矩形,收纳空间5的剖面的外形形状为六边形。

另外,如图6d所示,可将容器2及收纳空间5的剖面的外形形状分别形成为相互相似的梯形状。例如,在图6d中,以梯形的短边侧为光入射面2a,以长边侧为光出射面2b。由此,可将自光源放出的光放大至特定的大小。另外,作为其他示例,也可以与图6d相反,以梯形的长边侧为光入射面2a,以短边侧为光出射面2b。由此,可将自光源放出的光汇聚为特定的大小。另外,容器2及收纳空间5的剖面的外形形状也可以与图6d不同,形成于其侧面相对于通过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中心的中心线呈相互线对称的位置。

在图6a至图6d的各图中,光入射面2a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l1大于光出射面2b与波长转换层3之间的距离l2。另外,相对于图6a至图6d所示的各结构,设置图3、图4a至图4d所示的着色层4。

另外,在图2~图6a至图6d的各图中,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由平面形成,但光入射面及光出射面的任一面或两面也可以由曲面形成。另外,在图2~图4a至图4d、图6b~图6d的各图中,容器2的侧面由平面形成,但侧面也可由曲面形成。另外,也可以将各边之间的角形成为r形。即,矩形、六边形、梯形状等的表现并不限定于几何学上准确的四边形、六边形、梯形等,构成该形状的线及角度包括具有变形或包含误差者。由此,可调节放出的光的方向。

图7是在图1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设置有识别部的立体图。图8是设置有与图7不同的识别部的波长转换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例如,在波长转换部件1的正面2d,设置有用以识别光入射面2a侧与光出射面2b侧的识别部(标记)15。此处,所谓正面,是指将光入射面2a侧与光出射面2相连且具备收纳空间5的开口的面。

图7所示的识别部15是例如由涂料、墨液、或色带等而着色的部分。在图7中,识别部15的设置于收纳空间5与光入射面2a之间的区域。如此,在图7中,识别部15的设置于光入射面2a侧,但也可以设置于光出射面2b侧。另外,识别部15也可以不设置于正面2d而设置于侧面2c。由具有着色的识别部15,能够视觉上简单且适当地识别哪个面为光入射面2a哪个面为光出射面2b。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波长转换层3观察,光入射面2a侧较光出射面2b侧更壁厚。因此,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1配置于图9所示的导光板12与发光元件10之间时,波长转换部件1的方向重要。此时,如图7所示,通过设置用以识别光入射面2a侧与光出射面2b侧的识别部15,可简单且适当地调整为光入射面2a与发光元件10对置、光出射面2b与导光板12对置的方向,并配置波长转换部件1。

在图8中,与图7不同,设置有使光出射面2b侧的形状与光入射面2a侧的形状不同的识别部16。在图8中,将光出射面2b侧的缘部切开,设置有识别部16,但也可在光入射面2a侧设置识别部16。通过设置使形状在光入射面2a侧与光出射面2b侧不同的识别部16,可在触觉上或视觉上简单且适当地识别哪个面为光入射面2a哪个面为光出射面2b。为了使形状在光入射面2a侧与光出射面2b侧不同,除了切口以外,也可在光入射面2a侧或光出射面2b侧的一方设置凸部或凹部。

但是,识别部并不限定于图7或图8的结构。另外,即便识别部无法由人识别,将波长转换部件l通过组装装置的控制而组装的情况下等,只要能够由组装装置判别识别部即可。

图10是具备表示本发明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的发光元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在将图10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组合的状态下,沿着b-b线在高度方向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放大纵剖视图。图12是在将图10所示的发光元件的各部件组合的状态下,沿着图10所示的b-b线在高度方向切断并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发光元件的纵剖视图。

图10、图12所示的发光元件20包括波长转换部件21及led芯片(发光芯片)22。波长转换部件21具备容器25,其包括容器本体23与盖体24的多件。另外,如图10、图11、图12所示,在容器本体23的中央部形成有有底的收纳空间26。而且,波长转换层27形成于收纳空间26。盖体24经由未图示的粘合层而接合于容器本体23上。

图10、图11、图12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21的容器25的下表面为光入射面25a。与光入射面25a对置的上表面为光出射面25b。相对于设置在图10、图11、图12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21的容器25的各侧面25c,在内侧的位置形成收纳空间26。

如图12所示,led芯片22连接于印刷配线基板29,如图10、图12所示,led芯片22的周围由框体30包围。而且,框体30内由树脂层31密封。

如图12所示,波长转换部件21经由未图示的粘合层而接合于框体30的上表面,从而构成led等发光元件20。

如图11所示,收纳空间26设置于较光入射面25a及光出射面25b靠内侧。而且,如图11所示,光入射面25a与波长转换层27之间的距离l1大于光出射面25b与波长转换层27之间的距离l2。由此,能够使波长转换层27远离led芯片22,其结果,能够抑制来自led芯片22的光或热、或其两者对包含于波长转换层27的量子点的影响,能够抑制发黑。

另外,如图12所示,波长转换部件21与密封led芯片22的树脂层31相接而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光入射面25a与波长转换层27之间的距离l1大于光出射面25b与波长转换层27之间的距离l2,故而即便不在波长转换部件21与树脂层31之间设置空间等,也能使包含量子点的波长转换层27适当地远离led芯片22,可简单且适当地配置波长转换部件21。另外,从波长转换层27观察,波长转换部件21的光出射面25b侧变薄,能够抑制波长转换部件21的厚度的增大。因此,通过使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21与树脂层31相接而配置,使厚度为与以往相同的程度,或较以往更加薄型化,从而可实现能够抑制发黑的发光元件20。

另外,在图11、图12中,与图3及图4a至图4d相同,也可以在将入射面25a与光出射面25b之间相连的侧面25c上、光出射面25b的端部上、或自侧面25c上至光出射面25b的端部上形成着色层4。或者,也可以将着色层4形成于收纳空间5的侧壁,或自收纳空间5的倒壁设置至侧面25c的位置为止。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通过波长转换部件21的侧方区域的漏光,并能够适当且高效率地进行颜色转换,能够自光出射面25b获得所期望的颜色的光(例如白色光)。

另外,在图11、图12中,与图7、图8同样地,可设置识别光入射面25a侧与光出射面25b侧的识别部。识别部可为根据图7、图8的形态,或者也可以为与图7、图8不同的形态。由此,可不弄错波长转换部件21的入射面25a侧与光出射面25b侧的方向,而将波长转换部件21与led芯片22相对地配置。

图13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波长转换部件设置识别部的一例的发光元件的纵剖视图。在图13中,在光入射面25a侧的缘部设置包含凹形的阶差部的识别部18。另一方面,在收纳led芯片22的框体30的缘部,在与作为识别部18的凹形的阶差部相对的位置设置凸部30a。而且,在将波长转换部件21配置于框体30上时,使设置于波长转换部件21的识别部18朝下,将设置于框体30的凸部30a插入至识别部(凹形的阶差部)18内。另外,也可以由作为将识别部18配置于较缘部靠内侧的凹部的凹部与凸部30a的凹凸嵌合而将波长转换部件21配置固定于框体30上。由此,能够同时控制波长转换部件21的上下方向的朝向与横向的位置,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波长转换部件21相对于框体30的位置对准。

图14是使用图10所示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的纵剖视园。如图14所示,显示装置5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20(led)及与各发光元件20对置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部54。各发光元件20配置于显示部54的背面侧。

多个发光元件20被支持体52支持。各发光元件20隔开特定的间隔而排列。由各发光元件20与支持体52构成相对于显示部54的背光55。支持体52为片状或板状、或盒状等,并不特别限定形状或材质。

如图14所示,在背光55与显示部54之间,介置有光漫射板53等。

可将图10、图12所示的发光元件20与图9所示的导光板12组合而构成光源装置。或者,也可以将图9所示的发光装置(具备发光元件、毛细管状的波长转换部件1及导光板12等)配置于图14所示的显示部54的背面侧(光漫射板53等的介置为任意),而构成显示装置5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部件或发光元件除了可应用于上述所示的光源装置或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形态的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光漫射装置、光反射装置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本发明中,使用在容器内形成波长转换层的波长转换部件,能够实现led或背光装置、显示装置等。根据本发明的波长转换部件,能够抑制发黑,从而能够提高使用本发明的波长转换部件的led、背光装置、显示装置等的发光效率。

本申请案基于2014年11月4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224052。该内容全部包含于此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