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021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供传输较大电流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装置对电流的需求愈来愈大。因此电源连接器需要更强的电源端子以承受更大的电流。

为着传输更大的电流,电源端子需要以较纯的铜金属制成,以提供较佳的导电性,避免电力损失。然而,纯铜质较软、延展性良好,机械强度较差。因此需要另外提供较佳弹性的端子以夹紧插入的公端子或电性接触模块卡,以产生较佳的电性接触。此种方式可以通过铜合金制成。

然而,传输大电流的同时,电源端子同时也产生余热,如何将余热从电源连接器散发出去,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在电子装置的尺寸朝向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外接的散热装置对于电源连接器,势必造成电子装置尺寸增加。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的前题下,合适的散发电源连接器的余热是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中电源端子的本身设有散热机构,可以在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的前题下,供散发传输大电流过程产生的余热。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及至少一电源端子。绝缘壳体具有一顶面、一底面以及位于所述顶面及所述底面之间的至少一端子容置孔。至少一电源端子组装于所述至少一端子容置孔内;其中每一电源端子具有一外露于所述绝缘壳体的接脚部及一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连接于所述电源端子的表面,所述散热机构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外面,并且靠近所述电源端子的所述接脚部。

优选的,其中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具有一外端子以及一内端子,所述接脚部连接于所述外端子;所述散热机构位于所述外端子的外表面或内表面。

优选的,其中每一所述外端子还具有一导接部、及一连接于所述导接部的弯折部,所述接脚部连接于所述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导接部与所述接脚部之间;所述内端子具有一连接段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外端子的表面,所述散热机构位于所述外端子的所述接脚部与所述内端子的所述连接段之间。

优选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一体成型地形成于所述外端子的所述弯折部,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多个散热凸肋突出于所述弯折部的外表面。

优选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连接于所述外端子的所述弯折部的表面。

优选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具有一结合底部及多个散热栅片,所述结合底部连接于所述外端子的所述弯折部的表面。

优选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具有一结合底部及多个散热突条弯折地连接于所述结合底部,所述结合底部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弯折部的外表面。

优选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具有一结合底部及连接所述结合底部的多个波浪部,所述结合底部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弯折部的外表面。

优选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由所述内端子的所述连接段一体成型地弯折延伸。

优选的,其中所述散热机构具有多个散热栅片,多个所述散热栅片连接于所述连接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可以适用于传输大电流的电源连接器,其中电源端子设有一散热机构位于绝缘壳体的外面,并且位于绝缘壳体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并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所述散热机构连接于所述外端子或所述内端子,所述散热机构位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外面,并且位于所述外端子的所述接脚部与所述内端子的所述连接段之间。由此加强电源端子的散热功能。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兹举出较佳可行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7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0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六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及图2,分别为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一对电源端子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100,其包括一绝缘壳体10及多对的电源端子20、20’。绝缘壳体10具有顶面、底面以及位于顶面及底面之间的多个端子容置孔12,所述端子容置孔12沿着电源端子20的纵长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壳体10。每一端子容置孔12包括二相对的插接槽122以分别地收容一对电源端子20、20’。然而本发明的电源端子与端子容置孔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数量并不限制于此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每一对的电源端子20、20’各具有一内端子21、21及一外端子22、22’。上面电源端子20的内端子21相同于下面电源端子20’的内端子21’。上面电源端子20的外端子22略为不同于下面电源端子20’的外端子22’,两者差异主要在于,下面的外端子22’的弯折部分小于上面的外端子22的弯折部分。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上面外端子可以相同于下面外端子。以下描述以上面的电源端子20为代表。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外端子22、22’的导电系数大于内端子21的导电系数;内端子21的弹性系数大于外端子22、22’的弹性系数。弹性系数(modulusofelasticity)又称杨氏系数(单位n/m2)。定义为理想材料在小形变时应力与相应的应变比值。更具体的说,外端子22、22’用以传导较大的电流,较佳是以纯铜制成。本实施例利用具有较大弹性系数的内端子21提供较佳的夹持力,以弹性地夹持插入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或模块卡(图略)。内端子21较佳可以用铜合金制成,例如添加锌或锡制成黄铜或青铜,可增加其机械强度及耐蚀性。

请参阅图2及图3,电源端子20具有内端子21及外端子22,其中内端子21具有一连接段211、及一连接所述连接段211的弹性段212。外端子22具有一导接部221、一位于该导接部221一端的接脚部223、及一弯折部222位于导接部221及接脚部223之间。接脚部223外露于绝缘壳体10,内端子21的连接段211焊接于外端子22的导接部221。内端子21的弹性段212具有多个弹性臂(如标号2121、2124代表)。

为着配合大电流传输过程可能产生的热,电源端子20设有散热机构225,散热机构225连接于电源端子20的表面。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225一体成型地形成于外端子22、22’的弯折部222、222,并且位于绝缘壳体10的外面。所述散热机构225包括多个散热凸肋2251突出于弯折部222的外表面。本实施例的外端子22、22’具有多个散热凸肋2251,可以增加外端子22、22’的散热面积。散热凸肋2251可以是直接由弯折部222冲压而成,一体成型地向外突出于弯折部222的外表面。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225位于绝缘壳体10的外面,因此有助于散热,不会受绝缘壳体10的影响;此外,设置于外端子22、22’的弯折部222、222,亦即位于导接部221与接脚部223之间,并不会增加电源连接器100的尺寸。

请参阅图3,以下具体描述内端子的结构。内端子21的连接段211具有相对的两个外侧边,每一外侧边具有两个干涉凸部2111突出于外端子22的导接部221的二侧。此外,每一外侧边还具有一辅助焊接部2110邻近多个所述干涉凸部2111。本实施例的辅助焊接部2110位于两个干涉凸部2111之间,辅助焊接部2110在本实施例为缺口状由外侧边向内凹陷,原则上是非直线的凹陷状,例如锯齿状,由此可助于内端子21的连接段211焊接于外端子22的导接部221。上述干涉凸部2111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上述干涉凸部2111有利于内端子21以干涉的方式固定于绝缘壳体10内,辅助焊接部2110有利于将内端子21焊接固定于外端子22。

本实施例中,内端子21的连接段211还具有一勾接部213,勾接部213由连接段211冲压而成,且形成一冲压孔2130。其中外端子22的导接部221具有一开孔2210。上述勾接部213的自由端穿过外端子22的导接部221的开孔2210。更具体的说,勾接部213略呈s形,局部的勾接部213呈弯折状突出于连接段211的一侧,亦即远离外端子22的方向;勾接部213的自由端穿过冲压孔2130延伸到连接段211的另一侧,亦即朝向外端子22的方向,且背向上述弹性段212。通过勾接部213勾住于导接部221的开孔2210,可以加强内端子21固定于外端子22的力量。由此可以提供内端子21止退的功能,防止内端子21因公端子或模块卡插入的力量而产生向后的位移。

请参阅图3及图4,图4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本实施例中,内端子21的弹性段212具有一弹性臂2121朝远离所述连接段211的方向延伸、及一对外弹性臂2124朝向所述连接段211延伸。弹性臂2121位于该对外弹性臂2124之间。连接段211的侧缘的二端各具有一延伸臂2123,上述外弹性臂2124由延伸臂2123的自由端朝向连接段211弯折地延伸。

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其优点不仅可适用于传输大电流,其中内端子21的弹性段212可用以弹性夹持插头连接器的端子或模块卡(图略)以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外端子22或22’可使用较佳的导电性的材料以传输较大电流。此外,散热机构225连接于电源端子20的表面,散热机构225位于绝缘壳体10的外面,并且位于绝缘壳体10的顶面及底面之间,靠近电源端子20的接脚部223。因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225并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又达到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以散发传输大电流过程产生的余热。

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5及图6,分别为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一对电源端子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连接器100a包括绝缘壳体10a及多对的电源端子20a、20a’。绝缘壳体10a具有多个端子容置孔12。每一对的电源端子20a、20a’各具有一内端子21a、21a及一外端子22a、22a’。内端子21a具有一连接段211及一连接所述连接段211的弹性段212。外端子22a(或22a’)具有一导接部221、一位于该导接部221一端的接脚部223、及一弯折部222位于上述导接部221及上述接脚部223之间。

请参阅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其中散热机构215是由内端子21的连接段211一体成型地弯折延伸。其中内端子21a的散热机构215连接于连接段211并且与弹性段212相对。每一散热机构215具有多个平行的散热栅片2151及一反折部2152,反折部2152连接多个散热栅片2151的末端。如图8所示,散热栅片2151大致呈u形,且朝向远离外端子20a(22a’)的方向延伸。在此实施例中,相同于上面实施例,散热机构215位于绝缘壳体10a的外面,并且位于绝缘壳体10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并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又达到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215善用该对外端子22a、22a’的二个弯折部222之间的空间,不会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多个散热栅片2151之间还具有间隙,有利于气流的流通以带走余热。上方的内端子21a的反折部2152进一步抵接于上方的外端子22a的弯折部222。补充说明,本实施例的外端子22a的弯折部222表面也可以进一步设有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凸肋。

第三实施例

请参考图9至图11,分别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组合图及侧视图。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具有相同于第二实施例图5的绝缘壳体,本实施例的电源端子20b、20b’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具有二个散热机构215、215’是分别与内端子21b(21b)、外端子22b(22b’)分开的。上方的散热机构215连接于外端子22b的弯折部222的下表面;下方的散热机构215’连接于外端子22b’的弯折部222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215、215’可以有更多的变化。上方的散热机构215具有一结合底部2150及多个散热栅片2151。结合底部2150连接于外端子22b的弯折部222的表面。多个散热栅片2151连接于上方的外端子22b的弯折部222的下表面。散热机构215还具有一反折部2152,反折部2152连接于多个散热栅片2151的末端。反折部2152进一步抵接于上方的外端子22b的弯折部222。

下方的散热机构215’具有一结合底部2150及多个散热栅片2151’。结合底部2150连接于下方的外端子22b的弯折部222的上表面。由图11的侧视图观看,其中多个散热栅片2151’的部分彼此错开,具有不同的长度,由此气流通过散热机构215’时,更有利于散热。多个散热栅片2151’的末端可以弯折地抵接于下方的外端子22b的弯折部222。

相同于上面实施例,散热机构215’位于绝缘壳体(同第一实施例,图略)的外面,并且位于绝缘壳体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并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又达到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请参考图12及图13,分别为本发明的电源连接器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一对电源端子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10c及多对的电源端子20c、20c。绝缘壳体10c相同于第一实施例,具有多个端子容置孔12,端子容置孔12沿着电源端子20c的纵长方向贯穿绝缘壳体10。每一端子容置孔12包括二相对的插接槽122以分别地收容一对电源端子20c、20c。本实施例上面的电源端子20c相同于下面的电源端子20c。

每一电源端子20c具有一内端子21c及一外端子22c。内端子21c的结构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其具有一连接段211及一连接于连接段211的弹性段212,连接段211的侧边设有二个辅助焊接部2110。外端子22c具有一导接部221、一位于该导接部221一端的接脚部223、及一弯折部222位于上述导接部221及上述接脚部223之间。弯折部222具有一体成型的散热机构225,散热机构225包含多个散热凸肋2251一体成型地向外突出于弯折部222的表面。

相同于上面实施例,散热机构225位于绝缘壳体(同第一实施例,图略)的外面,并且位于绝缘壳体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并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又达到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

内端子21c的连接段211还具有一勾接部213,勾接部213由连接段211冲压而成,且形成一冲压孔2130。其中外端子22c的导接部221具有一开孔2210。上述勾接部213的自由端穿过外端子22c的导接部221的开孔2210。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16至18,分别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组合图及侧视图。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具有相同于第四实施例图12的绝缘壳体(图略),本实施例的电源端子20d,具有内端子21d、外端子22d、以及分开的散热机构226。与上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散热机构226连接于外端子22d的弯折部222的外表面,例如以焊接的方式。

散热机构226可以是由金属薄片经冲压而成,可提供更大的散热面积。散热机构226具有一结合底部2260及多个散热突条2261弯折地连接于结合底部2260,所述结合底部2260固定地连接于弯折部222的外表面。其中散热机构226还包括一散热片2262,散热片2262由结合底部2260的一端向外弯折延伸且邻近外端子22d的接脚部223。

此实施例的散热机构226由于独立制作,可以形成更复杂的外形,具有更多的散热面积。二个散热机构226可以是由一件金属件冲压而成,每一散热机构226的周围大致呈u字形,减少连接于外端子22d的面积,形成更多散热突条2261。另外,散热机构226置于外端子22d的弯折部222的外表面,余热更容易散发出去。

相同于上面实施例,散热机构226位于绝缘壳体(同第一实施例,图略)的外面,并且位于绝缘壳体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并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又达到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

第六实施例

请参阅图19至图21,分别为本发明的电源端子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组合图及侧视图。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具有相同于第四实施例图12的绝缘壳体,本实施例的电源端子20e,具有内端子21e、外端子22e、以及分开的散热机构227。散热机构227连接于外端子22e的弯折部222的外表面,例如以焊接的方式。

散热机构227可以是由金属薄片经冲压而成,可提供更大的散热面积。散热机构227具有至少一结合底部2270以及连接于结合底部2270的多个波浪部2271。结合底部2270固定地连接于弯折部222的外表面,例如以焊接的方式。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227的两侧各具有一长条状的结合底部2270,较佳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于弯折部222的外表面。多个波浪部2271呈连续波浪状而形成多个空气通道。

相同于上面实施例,散热机构227位于绝缘壳体(同第一实施例,图略)的外面,并且位于绝缘壳体的顶面及底面之间,并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又达到增加散热面积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不仅可以适用于传输大电流的电源连接器;此外,本发明的电源端子提供散热结构,可以在不增加电源连接器尺寸的前题下,有助于散发电源端子传输大电流过程所产生的余热。散热结构可一体成型地形成于外端子或内端子,或者散热机构可以是另外制作完成后再连接于外端子或内端子,每一散热机构可以形成更多散热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