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螺[芴-9,2’-咪唑]基团的双极主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0444发布日期:2019-07-24 08:58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含有螺[芴-9,2’-咪唑]基团的双极主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体涉及一种以螺[芴-9,2’-咪唑]为中心核的双极主体材料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相应速度快、耗能低、亮度高、视角广、可弯曲、主动发光等特性,受到了科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其在显示、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具有较大的潜力。电致荧光和电致磷光分别被称为第一代和第二代OLED。基于荧光材料的OLED具有稳定性高的特点,但受限于量子统计学定律,在电激活作用下,产生的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的比例为1:3,所以荧光材料电致发光内量子效率最大仅有25%。而磷光材料具有重原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可以综合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理论的内量子效率可达100%,但是基于磷光的OLED具有明显的效率滚降效应,在高亮度应用中有一定的阻碍。另外,磷光材料需用使用Pt,Ir等贵价金属,因此磷光材料价格较高。而目前,OLED器件中客体材料主要应用磷光材料。

磷光材料可以综合利用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然而,由于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激发态激子寿命相对过长,导致三线态-三线态(T1-T1)在器件实际工作中淬灭。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常将磷光材料掺杂于有机主体材料中。因此,对于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开发高性能的主体材料以及客体材料十分重要。

目前,广泛应用于磷光器件的主体材料为CBP(4,4’-二(9-咔唑基)联苯),但是它要求的驱动电压较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Tg=62℃),易于结晶。另外,CBP是一种P型材料,空穴迁移率远高于电子迁移率,不利于载流子注入和传输平衡,且发光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主体(CBP)材料要求的驱动电压较高、玻璃化转变温度易于结晶、载流子注入和传输不平衡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发光层主体材料为双极性主体材料,该材料以螺[芴-9,2’-咪唑]作为强拉电子中心核,具有强给电子能力的二苯胺类、咔唑、吖啶等衍生物作为连接基团,形成D-A型、D-A-D型双极性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阴极、阳极和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为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中的一层或多层,所述有机层具有式(I)所述结构的化合物,

其中,R1、R2、R3表示为C1-C4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吖啶基、吩噻嗪基、咔唑、二苯胺,氢,卤素,C1-C4的烷基,R1、R2、R3至少一个为C1-C4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吖啶基、吩噻嗪基、咔唑、二苯胺。

优选:R1表示为C1-C4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吖啶基、吩噻嗪基、咔唑、二苯胺,R2、R3中至少一个为C1-C4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吖啶基、吩噻嗪基、咔唑、二苯胺,其余为氢或C1-C4的烷基。

优选:R1、R3为C1-C4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吖啶基、吩噻嗪基、咔唑、二苯胺。

优选:R1、R3相同。

式(I)所述的化合物具有下列结构:

所述式(I)所述的化合物为发光层的材料。

本发明的电子器件有机层的总厚度为1-1000nm,优选1-500nm,更优选5-300nm。

所述有机层可以通过蒸渡或旋涂形成薄膜。

如上面提到,本发明的式(I)所述的化合物如下,但不限于所列举的结构:

上述双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首先将卤素取代芳基乙二酮与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9-芴酮在醋酸铵和乙酸条件下反应,得到卤素取代的4’,5’-二芳基螺(芴-9,2’-咪唑),最后卤素取代的4’,5’-二芳基螺(芴-9,2’-咪唑)与C1-C4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吖啶、吩噻嗪基、咔唑、二苯胺通过钯催化的Buchwald反应,得到所述的双极性主体材料。

实验表明,本发明的器件由于采用的双极主体材料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58℃),双极主体材料有利于载流子注入和传输平衡,因此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化合物2的DSC曲线;

图2为本发明的器件结构图,其中10代表为玻璃基板,20代表为阳极,30代表为空穴注入层,40代表为空穴传输层,50代表发光层,60代表为空穴阻挡,70代表为电子传输,80代表为电子注入层,90代表为阴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1)4’-(4-溴苯基)-5’-苯基螺(芴-9,2’-咪唑)(c1)的合成

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具体合成步骤为:

称取1-(4-溴苯基)-2-苯基乙基-1,2-二酮(14.5g,50mmol)(a1)(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再氧化制备),9-芴酮(7.2g,40mmol)(b1),醋酸铵(19.2g,250mmol),150mL冰醋酸于250mL的圆底烧瓶中,升温至回流反应搅拌16小时。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倒入200mL纯净水中,析出黄色固体。砂芯漏斗抽滤,水洗。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9.9g黄色固体。产率:55%。(2)9,9-二甲基-10-[4-[4’-苯基螺(芴-9,2’-咪唑)-5’-基]苯基]-9,10-二氢吖啶(1)的合成

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具体合成步骤为:

称取4’-(4-溴苯基)-5’-苯基螺(芴-9,2’-咪唑)(0.9g,2mmol)(c1),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0.46g,2.2mmol)(d1),Pd2(dba)3(0.18g,0.2mmol),NaOtBu(0.39g,4mmol)于25mL三口烧瓶中,换氮气三次。三叔丁基膦甲苯溶液(0.15g,0.42mmol)溶于10mL干燥的甲苯中,注入到反应瓶中。升温回流16小时。反应结束后,加入5%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砂芯漏斗过滤,旋干溶剂,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0:1为洗脱剂,硅胶层析柱提纯,分离得到1.03g黄色粉末固体。再用4mL二氯甲烷溶解,加入20mL甲醇,放置于5℃冰箱析晶,得到0.85g黄色晶体。产率:73%。产物鉴定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δ=8.02-7.94(m,J=8.3Hz,2H),7.80(d,J=7.1Hz,2H),7.83(d,J=7.8Hz,2H),7.53(d,J=7.3Hz,1H),7.51-7.37(m,8H),7.30-7.22(m,2H),7.05-6.90(m,6H),6.37-6.31(m,J=8.1Hz,2H).13C NMR(100MHz,CDCl3)δ=168.5,167.9,143.7,142.4,140.6,138.7,132.2,132.1,131.9,131.5,131.0,130.3,129.8,129.2,128.6,128.0,126.4,125.4,123.2,121.0,121.0,114.1,110.3,53.5,36.1,31.2ppm.Ms(ESI:Mz 577)(M+1)

实施例2

(1)2-溴-4’-(4-溴苯基)-5’-苯基螺(芴-9,2’-咪唑)(c2)的合成

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称取1-(4-溴苯基)-2-苯基乙基-1,2-二酮(4.34g,15mmol)(a1)(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再氧化制备),2-溴-9-芴酮(3.89g,15mmol),醋酸铵(5.8g,75mmol),30mL冰醋酸于50mL的圆底烧瓶中,升温至回流反应搅拌16小时。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倒入100mL纯净水中,析出黄色固体。砂芯漏斗抽滤,水洗。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4.1g黄色固体。产率:52%。

(2)10-(4-(2-(9,9-二甲基吖啶-10(9H)-基)-4’-苯基螺(芴-9,2’-咪唑)-5’-基]苯基]-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2)的合成

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具体合成步骤为:

称取2-溴-4’-(4-溴苯基)-5’-苯基螺(芴-9,2’-咪唑)(1g,1.9mmol)(c2),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0.79g,3.8mmol)(d1),Pd2(dba)3(0.18g,0.2mmol),NaOtBu(0.73g,7.6mmol)于25mL三口烧瓶中,换氮气三次。三叔丁基膦甲苯溶液(0.12g,0.6mmol)溶于10mL干燥的甲苯中,注入到反应瓶中。升温回流16小时。反应结束后,加入5%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层,无水硫酸镁干燥。砂芯漏斗过滤,旋干溶剂,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0:1为洗脱剂,硅胶层析柱提纯,分离得到1.35g黄色粉末固体。再用4mL二氯甲烷溶解,加入20mL甲醇,放置于5℃冰箱析晶,得到1.1g黄色晶体。产率:73%。产物鉴定数据如下:

1H NMR(400MHz,CDCl3)δ=8.08(d,J=7.9Hz,1H),7.95-7.87(m,3H),7.72(d,J=7.2Hz,2H),7.56-7.48(m,2H),7.48-7.41(m,7H),7.38(d,J=8.3Hz,2H),7.32(s,1H),7.04-6.86(m,10H),6.43-6.36(m,2H),6.34-6.27(m,2H),1.67(s,12H)ppm.13C NMR(100MHz,CDCl3)δ=168.9,168.3,143.8,142.5,141.7,141.5,140.8,140.7,140.5,139.1,133.1,131.9,131.7,131.5,131.1,130.3,130.1,129.9,129.2,128.6,128.4,126.5,126.5,126.4,125.4,125.3,123.3,123.1,121.3,120.9,120.7,114.3,114.1,110.0,,53.5,36.0,36.0,31.6,31.2ppm.Ms(ESI:Mz 784)(M+1)。Tg=158℃。

实施例3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氮气保护下,以20℃/min的加热和冷却速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测试化合物2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得化合物2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58℃(图1)。而文献所报道的CB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仅为62℃。

可见,本发明中的化合物比常用主体材料CBP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本发明显著提高了主体材料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4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器件结构为ITO/MoO3(10nm)/NPB(40nm)/化合物2:Ir(ppy):(7wt%,30nm)/BCP(10nm)/Alq3(30nm)/LiF(1nm)/AL(100nm)(见图2)

器件制备方式描述如下:

首先,将透明导电ITO玻璃基板(包含10和20)按照以下步骤处理:预先用洗涤剂溶液、去离子水,乙醇,丙酮,去离子水洗净,再经氧等离子处理30秒。

然后,在ITO上蒸渡10nm厚的MoO3作为空穴注入层30。

然后,在空穴注入层上蒸渡40nm厚的NPB作为空穴传输层40。

然后,在空穴传输层上蒸渡30nm厚的化合物2:Ir(ppy):(7wt%)作为发光层50。

然后,在发光层上蒸渡10nm厚的BCP作为空穴阻挡层60。

然后,在空穴阻挡层上蒸渡30nm厚的Alq3作为电子传输层70。

然后,在电子传输层上蒸渡1nm厚的Alq3作为电子注入层80。

最后,在电子注入层上蒸渡100nm厚的铝作为器件阴极90。

所制备的器件在20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下,亮度5224cd/m2,电流效率为26.12cd/A,发射绿光CIEx为0.307,CIEy为0.620。

比较例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器件结构为ITO/MoO3(10nm)/NPB(40nm)/CBP:Ir(ppy):(7wt%,30nm)/BCP(10nm)/Alq3(30nm)/LiF(1nm)/AL(100nm)

方法同实施例4,但使用常用市售化合物CBP作为主体材料,制作对比用电致发光有机半导体二极管器件。

所制备的器件在20mA/cm2的工作电流密度下,亮度3875cd/m2,电流效率为19.38cd/A,发射绿光CIEx为0.312,CIEy为0.620。

通过对比实施例4和比较例的实验结果可见,本发明中的双极主体材料相比于广泛使用的主体材料CBP,更利于载流子注入和传输平衡,使用本发明的有机材料制备的器件具有更好的电致发光性能,更符合高性能有机半导体器件对主体材料的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