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壳式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012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塑壳式断路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塑壳式断路器。



背景技术:

塑壳式断路器是电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电路工作正常时,塑壳式断路器可以通过闭合或断开供应电能的电路,来达到停电、供电和转换电路等功能。当电路出现过载、失压、欠压或短路等故障时,塑壳式断路器又可以自动将电路切断,避免因为电路故障危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现有的塑壳式断路器的罩壳与内部结构较为密封,不利于散去内部通电产生的热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塑壳式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塑壳式断路器,其包括基座110和设置在基座110上方的罩壳120、设置在基座110内的触头机构200、与触头机构200连接的操作机构300、灭弧机构400,操作机构300设置在触头机构200的上方,灭弧机构400设置在触头机构200的一侧,操作机构300设有伸出罩壳120外供用户操作的手柄310,罩壳120上设有避让手柄310的手柄穿孔122,在手柄穿孔122靠近灭弧机构400的一侧设有与灭弧机构300位置对应的第一散热孔121。

可选的,所述罩壳120上设有与手柄穿孔122配合的操作面板130,操作面板130上设有与第一散热孔121配合的第二散热孔131。

可选的,所述设置在罩壳120上的第一散热孔121包括多个第一散热孔排, 每个第一散热孔排包括多个第一小散热孔;所述设置在操作面板130上的第二散热孔131包括多个第二散热孔排,每个第二散热孔排包括多个第二小散热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小散热孔的直径小于2mm;第二小散热孔的直径小于2mm。

可选的,所述触头机构200包括设置在基座110内的静触头220和设置在触头支持230上的动触头210,触头支持230通过支架111枢转安装在基座110内,触头支持230与操作机构300连接,并可在操作机构300驱动下带动动触头210摆动靠近或远离静触头220。

可选的,所述动触头210通过触头轴211枢转安装在触头支持230的内侧,动触头210包括设有动触点的工作端212和用于接线的接线端213,在工作端212与触头支持230之间设有缓冲弹簧214,另一端的接线端213与触头支持230相抵。

可选的,所述静触头220设置在灭弧机构400的下方与动触头210对应的位置,静触头220包括连接板221、静触点222和引弧板223,连接板221的两端分别用于接线和与断路器的动触头210配合,在连接板221与动触头210配合端上设有与动触头210对应配合的多个静触点222,所述多个静触点222呈错层分布。

可选的,所述灭弧机构400包括安装在基座110内与触头机构200配合的灭弧室410,在灭弧室410的一侧设触头机构200,在灭弧室410的另一侧设有消游离机构420,所述灭弧室410包括两块灭弧侧板411、以及间隔设置在两块灭弧侧板411之间的多个灭弧栅片412,灭弧栅片412在靠近动触头210一侧设有避让动触头210的灭弧缺口413。

可选的,所述消游离机构420包括彼此间隔的至少两列消游离条421,位于同一列的消游离条421彼此间隔设置,且任意相邻列的消游离条421彼此错位设置。

可选的,所述操作机构300包括枢转安装在基座110中的摇臂320,摇臂320的一端与手柄310连接,另一端与基座110的支架111枢转连接,摇臂320上设有与驱动轴313枢转连接的主弹簧311,驱动轴313上设有与触头支持230连接的连杆314,摇臂320通过主弹簧311可以带动触头支持230上的动触头210摆动;所述摇臂320上设有与锁扣配合的跳扣315,所述主弹簧311为两个 且设置在跳扣315的两侧,跳扣315枢转安装在支架111的固定轴112上并通过侧板316与驱动轴313连接,在固定轴112的一侧设有与触头支持230配合的分闸打击轴113,在分闸打击轴113与侧板316之间设有分闸支撑件114。

本实用新型的塑壳式断路器通过在罩壳上第一散热孔的设置,可以便于塑壳式断路器在工作时将通电产生的热量排出,而且通过将第一散热孔设置在与灭弧机构对应的位置,还可以提高灭弧机构的散热性。此外,通过在与手柄配合的操作面板上第二散热孔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塑壳式断路器的散热性,而且还能够保证足够的爬电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第二散热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触头机构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的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的灭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的跳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塑壳式断路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8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塑壳式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塑壳式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塑壳式断路器包括基座110和设置在基座110上方的罩壳120、设置在基座110内的触头机构200、与触头机构200连接的操作机构300、灭弧机构400,操作机构300设置在触头机构200的上方,灭弧机构400设置在触头机构200的一侧,操作机构300设有伸出罩壳120外供用户操作的手柄310,罩壳120上设有避让手柄310的手柄穿孔122,在手柄穿孔122 靠近灭弧机构400的一侧设有与灭弧机构300位置对应的第一散热孔121。操作机构300可以带动触头机构200的动触头210与静触头220接触或分离,灭弧机构400用于熄灭触头机构200在动作产生的电弧,灭弧机构400在灭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孔121排出,而且塑壳式断路器内其它元件在通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可以通过第一散热孔121排出。

结合图2,所述罩壳120上设有与手柄穿孔122配合的操作面板130,操作面板130上设有与第一散热孔121配合的第二散热孔131。具体的,所述设置在罩壳120上的第一散热孔121包括多个第一散热孔排,每个第一散热孔排包括多个第一小散热孔;所述设置在操作面板130上的第二散热孔131包括多个第二散热孔排,每个第二散热孔排包括多个第二小散热孔。

进一步的,第一小散热孔的直径小于2mm;第二小散热孔的直径小于2mm,通过在操作面板130上和罩壳120上设置小的散热孔,在增加散热的同时也可以确保爬电距离和防止触电风险,提高可靠性。

如图3所示,所述触头机构200包括设置在基座110内的静触头220和设置在触头支持230上的动触头210,触头支持230通过支架111枢转安装在基座110内,触头支持230与操作机构300连接,并可在操作机构300驱动下带动动触头210摆动靠近或远离静触头220。所述动触头210通过触头轴211枢转安装在触头支持230的内侧,动触头210包括设有动触点的工作端212和用于接线的接线端213,在工作端212与触头支持230之间设有缓冲弹簧214,另一端的接线端213与触头支持230相抵。

结合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静触头220设置在灭弧机构400的下方与动触头210对应的位置,静触头220包括连接板221、静触点222和引弧板223,连接板221的两端分别用于接线和与断路器的动触头210配合,在连接板221与动触头210配合端上设有与动触头210对应配合的多个静触点222,所述多个静触点222呈错层分布。

如图3、图5所示,所述灭弧机构400包括安装在基座110内与触头机构200配合的灭弧室410,在灭弧室410的一侧设触头机构200,在灭弧室410的另一侧设有消游离机构420,所述灭弧室410包括两块灭弧侧板411、以及间隔设置在两块灭弧侧板411之间的多个灭弧栅片412,灭弧栅片412在靠近动触头 210一侧设有避让动触头210的灭弧缺口413。

进一步的,所述消游离机构420包括彼此间隔的至少两列消游离条421,位于同一列的消游离条421彼此间隔设置,且任意相邻列的消游离条421彼此错位设置。通过在灭弧室的设有错位分布的多列消游离条421,使得灭弧室内排出的高温电弧气体快速消游离。

如图6所示,所述操作机构300包括枢转安装在基座110中的摇臂320,摇臂320的一端与手柄310连接,另一端与基座110的支架111枢转连接,摇臂320上设有与驱动轴313枢转连接的主弹簧311,驱动轴313上设有与触头支持230连接的连杆314,摇臂320通过主弹簧311可以带动触头支持230上的动触头210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摇臂320上设有与锁扣(图中未示出)配合的跳扣315,所述主弹簧311为两个且设置在跳扣315的两侧,跳扣315枢转安装在支架111的固定轴112上并通过侧板316与驱动轴313连接,在固定轴112的一侧设有与触头支持230配合的分闸打击轴113,在分闸打击轴113与侧板316之间设有分闸支撑件114。

如图6-7所示,所述跳扣315包括与驱动板22配合的滑动端96a、与固定轴112连接的转动端96b和与侧板316连接的驱动端96e,所述滑动端96a位于驱动端96e的一侧与摇臂320配合,驱动端96e另一侧背离滑动端96a延伸而成与锁扣配合的锁定端96c,在锁定端96c和转动端96b之间形成开口背离滑动端96a的避让开口96d;跳扣315通过侧板轴95b与侧板316枢转连接,侧板316上设有与侧板轴95b配合的侧板轴孔95c,在侧板316的端部设有与驱动轴313连接的侧板轴槽95d,侧板轴槽95d内壁为与驱动轴313配合的圆弧形结构,驱动轴313上设有与侧板轴槽95d配合的驱动轴槽313a。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塑壳式断路器为三相结构,其包括三个联动的触头机构200,三个触头机构200的触头支持230通过转轴115连接,其中一个触头机构200与操作机构300连接,操作机构300通过驱动相连的触头机构200运动可以带动其它两个触头机构200同步运动,基座110内相对应的设有三个灭弧机构400。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 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