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8968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在陶瓷结构的真空开关管中,屏蔽筒与陶瓷管壳固定方法主要有钎焊和机械固定两种,但具体方法却多种多样,各有优点和缺点。

在两节陶瓷结构中,屏蔽筒固定在与两节陶瓷连接的中封接环上,钎焊焊接,结构简单、可靠。而在一节陶瓷结构中,屏蔽筒与陶瓷管壳固定方法有钎焊和机械固定两种形式,机械固定方法即屏蔽筒大都为非对称结构,往往会影响陶瓷外壳表面及内部电场分布的均匀性,适用性受到限制;采用钎焊方法时由于屏蔽筒所用材料在高温时的膨胀系数与陶瓷的膨胀系数不同,为了可靠,往往会在屏蔽筒与陶瓷之间加有过渡材料以减少封接应力,这样使结构和工艺变得复杂,也增加了成本。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520346404.6公开了一种陶瓷管壳与金属屏蔽筒间机械固定用的夹具装置,所述夹具装置设于陶瓷管壳内部,所述夹具包括主轴与夹具本体,所述夹具本体包括滚珠轴承与轴承安装架,所述滚珠轴承有三个,且沿主轴呈周向均匀设于轴承安装架上,所述主轴设于轴承安装架中心处,且与轴承安装架刚性连接。虽然上述装置起到了将屏蔽筒与陶瓷管壳固定起来的作用,但是,仍属于机械固定,影响陶瓷外壳表面及内部电场分布的均匀性,适用性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包括屏蔽筒和陶瓷管壳,陶瓷管壳的内壁上设有一圈内台阶,内台阶上设有若干与陶瓷管壳方向一致的纵向槽口,内 台阶下部沿其径向还设有若干凹槽,所述屏蔽筒的外壁上设有一圈凸筋,凸筋的底面与内台阶的顶面配合,屏蔽筒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钉,凹槽和凸钉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所述纵向槽口的数量与凹槽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所述凸钉具体为一根一端为圆头状的柱状钉子。

优选的,所述纵向槽口宽2-6mm,纵向槽口的宽度比凸钉的直径大0.5-0.8mm。

优选的,所述纵向槽口与凹槽在轴心方向上相互错开。

优选的,所述纵向槽口和凹槽的数量相同且均为2-6个,且相邻的两个纵向槽口以及凹槽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所述纵向槽口和凹槽的数量相同且均为4-6个,所述内台阶上与屏蔽筒配合的面上还设有金属化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屏蔽筒上的凸筋和凸钉就可将屏蔽筒牢固地定位在陶瓷管壳的内台阶上,避免了真空灭弧室因屏蔽筒脱落出现的故障,极大提高了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为真空灭弧室实现全散件一次封排工艺打下了基础。装配时将屏蔽筒的凸钉放入陶瓷管壳的纵向槽口后再将屏蔽筒旋转一定角度使凸钉与凹槽重合即可定位。在设计中,将屏蔽筒处于动触头拉开后的两触头中间位置,同时也使其处于陶瓷管壳的中间位置,这样,陶瓷管壳表面及内部电场分布比较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中陶瓷管壳的正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中屏蔽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屏蔽筒与陶瓷管壳的固定结构中屏蔽筒的正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1-屏蔽筒,2-陶瓷管壳,3-内台阶,4-纵向槽口,5-凹槽,6-凸筋,7-凸钉,8-金属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屏蔽筒1与陶瓷管壳2的固定结构,包括屏蔽筒1和陶瓷管壳2,陶瓷管壳2的内壁上设有一圈内台阶3,内台阶3上设有若干与陶瓷管壳2方向一致的纵向槽口4,内台阶3下部沿其径向还设有若干凹槽5,所述屏蔽筒1的外壁上设有一圈凸筋6,凸筋6的底面与内台阶3的顶面配合,屏蔽筒1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凹槽5配合的凸钉7,凹槽5和凸钉7的数量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纵向槽口4的数量与凹槽5的数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钉7具体为一根一端为圆头状的柱状钉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槽口4宽2-6mm,纵向槽口4的宽度比凸钉7的直径大0.5-0.8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槽口4与凹槽5在轴心方向上相互错开。

此外,所述纵向槽口4和凹槽5的数量相同且均为2-6个,且相邻的两个纵向槽口4以及凹槽5之间的距离相等。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5所示,一种屏蔽筒1与陶瓷管壳2的固定结构,包括屏蔽筒1和陶瓷管壳2,陶瓷管壳2的内壁上设有一圈内台阶3,内台阶3上设有若干与陶瓷管壳2方向一致的纵向槽口4,内台阶3下部沿其径向还设有若干凹槽5,所述屏蔽筒1的外壁上设有一圈凸筋6,凸筋6的底面与内台阶3的顶面配合,屏蔽筒1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凹槽5配合的凸钉7,凹槽5和凸钉7的数量相 同。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纵向槽口4的数量与凹槽5的数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钉7具体为一根一端为圆头状的柱状钉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槽口4宽2-6mm,纵向槽口4的宽度比凸钉7的直径大0.5-0.8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槽口4与凹槽5在轴心方向上相互错开。

此外,所述纵向槽口4和凹槽5的数量相同且均为2-6个,且相邻的两个纵向槽口4以及凹槽5之间的距离相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牢固性,所述内台阶3上与屏蔽筒1配合的面上设有一层金属化层8,用AgCu28或AgCu28Ni0.75焊料进行钎焊,同时屏蔽筒2凸筋6平面处材料的厚度控制在0.3-0.5mm,可以降低封接应力,另外内台阶上开有多个槽口也使封接应力降低,提高了钎焊的可靠性,其中,金属化层的制作方法为:钼粉和锰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在1300-1600℃下烧结到陶瓷面内,然后在镀一层镍。如果陶瓷管壳2的内台阶3上未做金属化层8,又临时需要与屏蔽筒1焊接的话,可以用镍钛焊料进行金属与陶瓷的焊接,但要控制镍和钛各自的成分比例,使其有合适的焊接温度。

钼粉和锰粉各50%,烧到陶瓷面上1300-1600℃,镀镍。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利用屏蔽筒1上的凸筋6和凸钉7就可将屏蔽筒1牢固地定位在陶瓷管壳2的内台阶上,避免了真空灭弧室因屏蔽筒1脱落出现的故障,极大提高了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也为真空灭弧室实现全散件一次封排工艺打下了基础。装配时将屏蔽筒1的凸钉7放入陶瓷管壳2的纵向槽口4后再将屏蔽筒1旋转一定角度使凸钉7与凹槽5重合即可定位。在设计中,将屏蔽筒1处于动触头拉开后的两触头中间位置,同时也使其处于陶瓷管壳2的中间位置,这样,陶瓷管壳2表面及内部电场分布比较均匀。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