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式变电站用远距离控制无载开关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6943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箱式变电站用远距离控制无载开关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设备,具体的说就是箱式变电站用远距离控制无载开关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力变压器的分接开关是用来调节变压器输出电压的,由于电力系统电网中各处的电压不完全相同,为使得变压器无论安装在电网什么位置都能输出额定电压,就要在变压器的高压绕组设置多个抽头,并将抽头接到分接开关上,变压器通过分接开关实现电压调节。这样,可以通过分接开关与不同的变压器绕组抽头连接来改变变压器高低压绕组的匝数比,从而来调节变压器的输出电压。

目前,一般配电变压器都采用无载分接开关,调节档次为±5%额定电压。无载分接开关只能在变压器与电网脱开后调节分接开关,并且一般是手动近距离通过转动机构来调档。但是如果无载调压变压器在箱式变电站中使用时,由于变压器存放于变压器室,需要频繁开关变压器室门,还有高低压铜排等接线的干扰,不方便近距离调节开关,调节起来也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软轴实现远距离调节的无载开关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箱式变电站用远距离控制无载开关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摇把、夹持件、软轴和开口件,软轴有柔韧性,可适当变形,软轴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夹持件固定连接,其中一个夹持件还与摇把可拆卸连接,另一个夹持件与开口件连接,夹持件一端面上设置有插孔,夹持件两侧面上均设置有螺栓孔,与插孔相对的夹持件端面上设置筒状结构的连接筒,连接筒的筒壁上设置销孔Ⅰ,摇把插入连接筒的内壁,连接筒的内壁形状与摇把插入连接筒的那部分形状相对应,软轴的两端均插入插孔中,螺栓孔上设置有螺栓,转动螺栓可调节插孔的大小,进而调节软轴与插孔的配合松紧,开口件为筒状结构,开口件一端上设置缺口,开口件筒壁上设置销孔Ⅱ,与开口件连接的夹持件的连接筒插入开口件内,用销子穿过销孔Ⅱ和销孔Ⅰ实现夹持件与开口件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摇把、夹持件、软轴和开口件的连接机构代替传统的转动机构调档,软轴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软轴既可根据变压器室中的接线情况进行适当变形,避开高低压铜排等接线的干扰,又可传递扭矩,转动摇把即可实现不开变压器室门,在低压控制端对无载开关的远距离机械式调档,方便调节,同时安全有效。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作示意性的说明和解释,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开口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效果以及实施例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箱式变电站用远距离控制无载开关机构,包括摇把1、夹持件2、软轴3和开口件4,软轴3有柔韧性,可适当变形,软轴3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夹持件2固定连接,其中一个夹持件2还与摇把1可拆卸连接,另一个夹持件2与开口件4连接,夹持件2一端面上设置有插孔23,夹持件2两侧面上均设置有螺栓孔21,与插孔23相对的夹持件2端面上设置筒状结构的连接筒24,连接筒24的筒壁上设置销孔Ⅰ22,摇把1插入连接筒24的内壁,连接筒24的内壁形状与摇把1插入连接筒24的那部分形状相对应,软轴3的两端均插入插孔23中,螺栓孔21上设置有螺栓,转动螺栓可调节插孔23的大小,进而调节软轴3与插孔23的配合松紧,开口件4为筒状结构,开口件4一端上设置缺口41,开口件4筒壁上设置销孔Ⅱ42,与开口件4连接的夹持件2的连接筒24插入开口件4内,用销子穿过销孔Ⅱ42和销孔Ⅰ22实现夹持件2与开口件4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体按照如下进行操作,将与摇把1相连的夹持件2安装在箱式变电站的低压侧控制柜面板上,此端作为低压控制端,软轴3布置在箱式变电站变压器室中,其可根据变压器室中的接线情况进行适当变形,带缺口41的开口件4一端卡到变压器油箱上部的调档手柄上,使调档手柄嵌入缺口41中,将摇把1插入夹持件2内,转动摇把1,由于软轴3可以传递扭矩,这样摇把1就会带动夹持件2、软轴3和开口件4转动,缺口41的转动带动调档手柄转动,实现对开关的调档,不用摇把1时,可以将其卸下。这样,使用摇把1、夹持件2、软轴3和开口件4的连接机构代替传统的转动机构调档,软轴3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软轴3既可根据变压器室中的接线情况进行适当变形,避开高低压铜排等接线的干扰,又可传递扭矩,转动摇把1即可实现不开变压器室门,在低压控制端对无载开关的远距离机械式调档,方便调节,同时安全有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