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离子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5844阅读:117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负离子发生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负离子发生器。



背景技术:

负离子发生器是一种生成空气负离子的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负离子发生模组和负离子释放模组组成,其中,负离子发生模组主要用于将输入的直流或交流电经EMI处理电路及雷击保护电路处理后,通过脉冲式电路、过压限流、高低压隔离等线路升为交流高压,然后通过特殊等级电子材料整流滤波后得到纯净的直流负高压,而负离子释放模组一般为金属或碳元素制作的释放尖端,其能够将直流负高压作用下产生高电晕,并高速地放出大量的电子(e-),而电子无法长久存在于空气中,其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O2)捕捉,从而生成空气负离子。

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一般将负离子发生模组和负离子释放模组集成于同一壳体内,例如公告号为CN 202859728U的实用新型专利,由于负离子释放模组与外界空气连通,其容易导致潮湿空气进入壳体内腐蚀负离子发生模组的电气元件,进而缩短了负离子发生器的使用寿命,而且,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易导致释放的电子损失,不利于提高负离子发生器的发生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负离子发生器,解决现有技术中潮湿空气易进入腐蚀电气元件及释放电子损失率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器,包括,

一筒状壳体;

内置于所述筒状壳体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沿所述筒状壳体长度方向设置并将所述筒状壳体内的容纳腔分隔形成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两端分别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密封内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负离子发生模组;

内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负离子释放模组,所述负离子释放模组与所述负离子发生模组电连接;

内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并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抽风扇;及

贴覆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壁的抗静电层。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还设置有一防尘层。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隔离网,所述防尘层贴覆于所述进风口的隔离网相对抽风扇一侧。

优选的,所述防尘层包括沿空气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金属网层及活性炭吸附层。

优选的,所述负离子释放模组为钛合金发射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隔板将壳体内容纳腔分隔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负离子发生模组密封于第一容纳腔内,避免潮湿空气对负离子发生模组的腐蚀,另一方面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壁设置抗静电层,以避免释放的电子接触壳体内壁而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负离子发生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离子发生器,包括,

一筒状壳体1;

内置于所述筒状壳体1的分隔板2,所述分隔板2沿所述筒状壳体1长度方向设置并将所述筒状壳体1内的容纳腔分隔形成第一容纳腔101和第二容纳腔102,所述第二容纳腔102两端分别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密封内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01的负离子发生模组3;

内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02的负离子释放模组4,所述负离子释放模组4与所述负离子发生模组3电连接;

内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02并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抽风扇6;及

贴覆于所述第二容纳腔102内壁的抗静电层7。

具体的,负离子发生模组3作用形成直流负高压,并通过负离子释放模组4释放高压电晕,不断形成电子并形成负离子,通过分隔板2形成相分隔的第一容纳腔101和第二容纳腔102,负离子发生模组3密封内置于第一容纳腔101内,可避免其与外界流通空气接触,而第二容纳腔102则形成一空气流动通道,空气由抽风扇6从进风口抽入,包含有负离子的空气则从出气口排出,由于第二容纳腔102内壁设置有抗静电层7,可避免释放的电子损失,保证形成大量的负离子,同时可通过抽风扇6保证负离子均匀进入外界空气内。

而且,本实施例第一容纳腔101和第二容纳腔102横截面均呈半圆形,其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负离子空气的进出效率。

由于空气中不可避免具有灰尘,故本实施例所述进风口还设置有一防尘层8,该防尘层8设置为两层,具体为沿空气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金属网层801及活性炭吸附层802,金属网层801主要过滤较大颗粒尘埃,活性炭吸附层802则主要吸附空气中较小颗粒及空气中的一些有毒成分。

为了保证使用安全性,本实施例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有隔离网9,所述防尘层8贴覆于所述进风口的隔离网9相对抽风扇6一侧。

由于负离子释放模组4靠近出风口设置,故可在抽风扇6与负离子释放模组4之间设置一沿第二容纳腔102长度方向布置的紫外灯管5,通过紫外灯管5对进入第二容纳腔102的空气进行灭菌、杀毒,其有利于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其中,具体设置时,本实施例所述负离子释放模组4优选设置为钛合金发射针,其有利于提高电子发射速率,进而提高负离子发生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隔板将壳体内容纳腔分隔为第一容纳腔101和第二容纳腔102,负离子发生模组3密封于第一容纳腔101内,避免潮湿空气对负离子发生模组3的腐蚀,另一方面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02内壁设置抗静电层7,以避免形成的负离子接触壳体内壁而损失。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