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及使用该卡托的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7259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卡托及使用该卡托的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托及使用该卡托的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由于电子卡形式存储媒体具有轻薄短小、高存储量、耐震、可多次重复记忆等优异特性,因此被广泛的运用在信息家庭、个人计算机或可携带式数字产品上。电子卡与电子产品连接时,必须通过电子卡连接器作为媒体媒介,以便于计算机主机的读取与存储。

现有技术中的卡连接器结构形态多样,其中一种卡连接器包括卡连接器和卡托,所述卡托适于容纳在所述卡连接器的收容腔内。所述卡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盖设在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与金属外壳共同界定形成所述收容腔。存储卡放置在所述卡托后插入所述收容腔实现存储卡的装配。通过卡托与卡连接器的固持实现电子卡的位置稳定。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此类卡托及卡连接器在对插组装时,经常会因为使用者的插入方向倾斜而导致卡托撞到端子进而损坏端子,尤其是当使用者误将卡托180度反向插入收容腔时。

有鉴于此,有必要现有的卡托及使用该卡托的卡连接器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卡托及使用该卡托的卡连接器,所述卡托插入手感好,不易将卡连接器的端子插坏,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托,包括左侧壁、右侧壁、位于左侧壁和右侧壁中间的中间壁及连接左侧壁、中间壁及右侧壁一端的前壁,所述左侧壁、中间壁及前壁共同围设形成左收容部,所述右侧壁、中间壁及前壁共同围设形成右收容部,所述前壁形成供使用者抓取的操作部,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及中间壁中至少其一的侧缘形成用于承载电子卡的支撑部,所述中间壁表面于中间壁延伸方向上形成限位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为由卡托的中间壁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长条状凹槽结构或所述限位部为由卡托的中间壁表面向外凸起的凸肋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限位部为由卡托的中间壁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长条状凹槽结构时,所述限位部于卡托厚度方向未贯穿中间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延伸长度不小于整个卡托对接深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托还包括连接左侧壁和中间壁另的另一端的左端壁、连接右侧壁和中间壁的另一端的右端壁及连接左侧壁及中间壁中间位置的横向壁,所述左端壁及右端壁外侧缘齐平,所述横向壁与左端壁及前壁平行设置并将所述左收容部分割形成沿所述左端壁延伸方向排列的前收容部及后收容部,所述中间壁和右侧壁的相对侧分别向外凹陷形成让位部,所述前收容部及后收容部可分别各收容一个4FF nano-SIM卡,所述右收容部可选择的收容一Micro SD卡或一4FF nano-SIM。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与所述卡托配合使用的卡连接器,所述卡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罩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围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与端子模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卡托的对接空间,所述金属外壳上形成对应与所述卡托的限位部配合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位于金属外壳靠近对接端位置,所述限位部与配合部配合实现导引所述卡托正确插入对接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外壳包括顶板,所述配合部为由所述顶板撕破并向对接空间折弯形成的沿插拔方向延伸的金属片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连接器包括与所述端子模组固定的的金属底板,所述配合部为由所述金属底板撕破并向对接空间折弯形成的沿插拔方向延伸的金属片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体内的端子组,所述配合部为由所述绝缘体表面向上突伸形成的沿插拔方向延伸的凸肋状结构、或所述配合部为由所述绝缘体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沿插拔方向延伸的凹槽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第三端子模组及第四端子模组,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第一绝缘体及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上的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第二绝缘体及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体上的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模组包括第三绝缘体及固持于所述第三绝缘体上的第三端子组,所述第四端子模组包括第四绝缘体及第四端子组,所述各第三端子的一端固持在第三绝缘体内,各第三端子的另一端被第四绝缘体预压抵持,所述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均各设有六个端子,且第一端子组、第二端子组及第三端子组的排列与4FF nano-SIM卡相适应,所述第四端子组设有八个端子,且其排列与Micro SD卡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卡托结构设计,配合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结构设置,可防止卡托斜插时损坏端子、可防止卡托反插,同时可使得卡托插入导引顺畅,插拔手感好,不易损坏等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卡托与卡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组装配合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卡托与卡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分离开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卡托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卡托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卡托1及使用该卡托1的卡连接器2。所述卡托1包括沿插卡方向延伸且左右间隔排列的左侧壁11、右侧壁12、位于左侧壁11和右侧壁12中间的中间壁13、连接左侧壁11和中间壁13一端的左端壁14、连接右侧壁12和中间壁13一端的右端壁15、连接左侧壁11和中间壁13另一端的左前壁16及连接右侧壁12和中间壁13另一端的右前壁17。本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壁11、中间壁13、左端壁14及左前壁16共同围设形成左收容部10,所述右侧壁12、中间壁13、右端壁15及右前壁共同17共同围设形成右收容部103。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左端壁14及右端壁15外侧缘齐平设置,所述左前壁16及右前壁17外侧缘齐平设置并形成供使用者抓取的操作部18。所述左侧壁11及中间壁13中间垂直连接有横向壁19,所述横向壁19与左端壁14及左前壁16平行设置并将左收容部10分割形成沿插拔方向排列的前收容部101及后收容部102,所述左侧壁11及中间壁13底侧分别向前收容部101及后收容部102内水平延伸形成用于支撑电子卡(未图示)的支撑部111。所述各支撑部111沿插拔方向上对应于前收容部101及后收容部102的一侧的全长度上不间断的连续延伸形成。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右侧壁12底侧同样向右收容部103内水平延伸形成用于支撑电子卡(未图示)的支撑部112。同样的,所述支撑部112沿插拔方向上于右收容部103一侧的全长度上不间断的连续延伸形成。所述中间壁13和右侧壁12的相对侧分别向外凹陷(即向右收容部103两侧外凹陷)形成让位部114。所述右侧壁12的让位部114底部亦形成支撑部113。所述右侧壁12的支撑部113沿插拔方向上于对应让位部114的全长度上不间断的连续延伸形成。所述让位部114位于靠近右前壁17所在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卡托1的前收容部101及后收容部102分别对应各收容一个4FF nano-SIM卡。所述右收容部103因上述让位部114的设计而可选择的收容一Micro SD卡或一4FF nano-SIM。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卡托1的中间壁13上于插拔方向上形成限位部10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限位部104为由卡托1的中间壁1顶面(即远离电路板的一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长条状凹槽结构。所述限位部104沿插拔方向上的延伸长度不小于整个卡托的插入深度。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04于上下方向(即卡托厚度方向)未贯穿中间壁13。所述限位槽104于插拔方向贯穿中间壁13远离操作部18一段的端面。所述卡托1的左侧壁11及右侧壁12的外侧表面于厚度方向上向内凹陷形成止位部115。所述止位部115位于靠近左端壁14或右端壁15的一端。

请参阅图1及图3所示。所述卡连接器2包括端子模组21、与所述端子模组21固持的金属底板22、开关模组23、固持于卡连接器2一侧的退卡机构24及金属外壳25。所述金属外壳25与端子模组21之间共同界定形成用于容纳卡托1的对接空间(未标示)。所述端子模组21包括第一端子模组211、第二端子模组212、第三端子模组213及第四端子模组214。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1包括第一绝缘体2111及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体2111上的第一端子组2112。所述第二端子模组212包括第二绝缘体2121及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体2121上的第二端子组2122。所述第三端子模组213包括第三绝缘体2131及固持于所述第三绝缘体2131上的第三端子组2132。所述第四端子模组214包括第四绝缘体2141及第四端子组214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各第三端子2142的一端固持在第三绝缘体2131内,另一端被第四绝缘体2141预压抵持。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12、第二端子组2122及第三端子组2132均各设有六个端子,且各端子组2112、2122、2132的排列与4FF nano-SIM卡相适应。所述第四端子组2142设有八个端子,且其排列与Micro SD卡相适应。

请参阅图1及图3所示。上述第一端子模组211及第二端子模组212于前后方向排列并通过金属底板22连接于一体。上述第三端子组2132及第四端子组2142同样于前后方向排列并通过金属底板22连接于一体。所述第三端子组2132及第四端子组2142位于第一端子模组211与第二端子模组212的一侧,且同样通过金属底板22连接于一体。所述金属底板22使得整个卡连接器2具有一定的柔性,利于将卡连接器2焊接至电路板时的平面度把控。所述开关模组23包括注塑成型于第一绝缘体2111内的静端子231及通过组装固持于第一绝缘体2111上且与所述静端子231配合的弹性端子232。所述退卡机构24包括可旋转的固定于第四绝缘体2141上的金属退卡件241及与所述金属退卡件241一端联动的推杆24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推杆242组装于金属外壳25一侧。所述金属底板22呈一件式设计,包括底片221及由底片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侧片222。

请参阅图1及图3所示,上述金属外壳25包括顶板251、沿顶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形成的侧板252及由顶板251一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端板253。所述金属外壳25通过侧板252对应与金属底板22的侧片222扣持固定。所述各侧板252分别向内折回延伸形成与顶板251相对设置且大致平行的折板253。所述折板253及顶板251分别相向冲压形成限位弹片254,限位弹片上形成对应可与上述卡托1的止位部115限位固持的锁扣凸起255,所述止位部115对应于锁扣凸起255卡扣限位以实现卡托1与卡连接器2之间的限位固定。所述限位弹片254成固定梁状(即两端均固定,中间可上下弹性变形)。所述顶板251两侧靠近其中一侧板252位置向下撕破折弯形成固定片256,与固定片256同侧的侧板252下侧缘向内回折形成锁扣片257。所述固定片256、锁扣片257、侧板252及顶板251围设形成用于容纳推杆242的容纳空间(未标示)。

请参阅图1及图3所示,上述金属外壳25的顶板251靠近插卡端的端缘的中部形成与上述卡托1的限位部104配合的配合部25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配合部250为由金属外壳25的顶板251撕破并向下折弯形成的金属片状结构,且沿插卡方向具有一定长度。当所述卡托1插入卡连接器2的对接空间时,所述配合部250突伸至所述卡托1的限位部104内用于导引卡退1插入。防止卡托反向插入,亦减小卡托1斜插时的插入深度。避免卡托1斜插或者反插对卡连接器2的损坏。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250与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紧密贴合于限位部104内,或者配合部250与限位部104之间的配合间隙很小,以利于配合部250对卡托1与左右方向上限位,防止卡托1歪斜。

当然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250可以设置在金属底板22上,即由金属底板22撕破并向上折弯形成金属片状配合部250。亦可由上述任一绝缘体2111、2121、2131、2141向上突伸形成凸肋状配合部250,亦可由上述任一绝缘体2111、2121、2131、2141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状配合部250。对应卡托1的限位部104做配合修改。

当然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外壳25的配合部250亦可设计呈由顶板251向下拉伸折弯形成的波浪形若干个条状凸肋结构,对应卡托1的限位部104对应做配合修改设计成波浪形若干个条状凹槽结构。

当然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外壳25的配合部250亦可设计呈由顶板251向上拉伸折弯形成的凹槽状(有顶板251外侧看为突出状,在对接空间内看为顶板251向上的凹槽状),对应卡托1的限位部104做配合修改设计成由卡托1表面向上凸起的凸肋状。

当然亦可设计成其他类似的变形例,仅需满足卡托1的限位部104对应配合金属外壳2的配合部250实现对卡托1的插入导引、防反插、防斜插效果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