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漏电保护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1684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内置式漏电保护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式漏电保护模块。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内置式的概念是指在使用状态下配套在电源拖线板(也称“电源接线板”)之类的电气部件内。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仅可以见诸漏电保护插头的技术信息,而且还能见诸漏电保护插座的技术信息,前者将漏电保护机构集合于插头上,对使用该插头的用电器起漏电保护作用,典型的如CN203326256U推荐的“一种能防水的漏电保护插头”、CN103887660B提供的“三极与二极可相互切换的漏电保护插头”和CN104934926A介绍的“一种能强制脱扣的漏电保护装置”以及CN106057591A披露的“适于自动化装配的漏电保护器结构”,等等。后者将漏电保护机构设置在电源拖线板内,即安装在电源拖线板的壳体内,具有对通过插头与该拖线板插配的用电器起漏电保护的作用,典型的如CN201369305Y推荐的“一种漏电保护结构”、CN203103249U提供的“一种漏电保护插座脱扣装置”和CN203721662U介绍的“用在漏电保护器中的脱扣器结构”,等等。

通过对上述专利文献的阅读并且结合公知常识可知:漏电保护插头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而漏电保护插座能对与其插配的多个用电器进行保护,只要漏电保护插座因漏电而切断电路,那么通过插头与其插配着的所有用电器的电源便被切断。漏电保护机构的作用是:在正常情况下,电流从火线流至零线而形成回路,地线没有电流,火线与零线的电流是相等的,这两个相等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在漏电保护机构即前述的漏电保护模块的结构体系的零序电流互感器上相互抵销,因此,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次级线圈无感应电流产生;当出现漏电情形时,因一部分电流通过地线流走,导致火线的电流大于零线的电流,从而使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次级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经电路板的放大电路后便速即作出响应并切断电源,达到防止触电的目的。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528101Y推荐的“漏电断路器的脱扣机构”能设置于前述电源拖线板之类的电气部件内,并且客观上能兑现其说明书的技术效果栏中所述的技术效果(说明书正文第1页第5段),但是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推杆是通过锁扣对横臂架产生作用的,即推杆并不直接作用于横臂架,因而作用力传递环节多,影响动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其二,由于一对进线端子和一对出线端子分别设置于底座的两端,因而不仅致使底座体积增大,而且按装相对麻烦;其三,由于一对动触头的自由端的动触点与一对静触头的静触点的分离是在无外力作用下全凭一对动触头的自身弹性实现,因而一旦一对动触头的自身弹性因时久而出现疲劳情形,那么动触点与静触点的分离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不能完全分离,从而影响漏电状态下切断电路乃至引发安全事故。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仍有改进的必要,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推杆直接作用于横臂架而藉以减少动作环节并且提高横臂架动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利于将电流进线端子和电源出线端子设置在上盖上而藉以显著缩小底座的体积并且方便接线与安装、有益于为动触头施加外力而藉以在漏电情形时保障动触头的动触点与静触头的静触点可靠分离的内置式漏电保护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内置式漏电保护模块,包括一底座,该底座具有一底座腔;一基座,该基座支承在底座腔的后部,该基座具有一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一电路板和一推杆致动机构,电路板在对应于所述基座的上方的位置与基座固定,推杆致动机构容纳在所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内并且与电路板电气控制连接;一上盖和一推杆,上盖在对应于电路板的上方的位置与所述的底座固定,在该上盖上设置有一复位按钮和一试验按钮,复位按钮与推杆的顶部相对应,试验按钮与电路板上的试验按钮开关相对应,推杆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电路板上,在该推杆的上部连接有一复位钩板,在推杆上还套设有一推杆弹簧,该推杆弹簧的上端支承在复位钩板上,而下端支承在电路板上,推杆的下部开设有一衔铁嵌槽,该衔铁嵌槽与所述的推杆致动机构相配合;一动触头机构,该动触头机构包括第一动触头、一第二动触头、一第一出线端子和一第二出线端子,第一动触头的前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该前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第一动触点,而第一动触头的后端构成为固定端并且与第一出线端子固定连接,第二动触头的前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该前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第二动触点,而第二动触头的后端构成为固定端并且与第二出线端子固定连接;一静触头机构,该静触头机构包括第一静触头、一第二静触头、一第一进线端子和一第二进线端子,在第一静触头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动触点的上方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一静触点,在第二静触头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动触点的上方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二静触点,第一进线端子由第一导线与第一静触头连接,第二进线端子由第二导线与第二静触头连接;一零序电流互感器,该零序电流互感器设置在所述底座腔的前部并且与所述电路板电气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互感器中心孔;一横臂架,该横臂架在对应于所述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后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底座腔内,并且该横臂架的上部探入所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在该横臂架的下部构成有一动触头托臂,该动触头托臂的左端对应于所述第一动触头的前端下方,而动触头托臂的右端对应于所述第二动触头的前端下方,所述推杆的下部与横臂架相配合,特征在于在所述推杆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衔铁嵌槽的上方的位置延伸有一对彼此左右对称的推杆挂脚,而在所述横臂架的上部并且朝向推杆的一侧开设有一对左右对应的推杆挂脚配合腔,当按压所述复位按钮使所述推杆下行时,一对推杆挂脚进入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内,而当松开复位按钮时,在所述推杆弹簧的回复力作用下,推杆上行,同时由一对推杆挂脚带动横臂架上行,所述的第一动触点以及第二动触点同时与所述的第一静触点以及第二静触点接触,当所述的推杆致动机构在对应于推杆的衔铁嵌槽的位置使推杆的下部朝着背离横臂架的方向位移时,一对推杆挂脚退出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横臂架下行,第一动触点以及第二动触点分别与第一静触点以及第二静触点分离;所述的第一出线端子以及第二出线端子与所述上盖的后侧固定,而所述的第一进线端子以及第二进线端子分别与所述的上盖的前侧固定;在所述基座左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动触头的中部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在该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的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内设置有一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该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的上端支承在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的腔顶壁上,而下端支承在第一动触头朝向上的一侧的中部,在基座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动触头的中部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在该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的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内设置有一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该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的上端支承在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的腔顶壁上,而下端支承在第二动触头朝向上的一侧的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的左右侧的外壁上各形成有一底座锁定扣,而在所述上盖的左右侧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底座锁定扣的位置各形成有一底座锁定扣配合凸缘,该底座锁定扣配合凸缘与底座锁定扣相配合;在底座的后端上沿的中部形成有一出线端子引出线让位凹槽,在所述上盖的前端下沿开设有一对进线端子接线脚让位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位于四个角部各延伸有一基座插脚,在所述的电路板上并且在对应于基座插脚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基座插脚孔,基座插脚与基座插脚孔插配;在所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的前方通过腔体隔板隔设有一横臂架腔,所述横臂架的上部探入横臂架腔,在腔体隔板上开设有一衔铁让位孔,构成于所述推杆的下部的所述一对推杆挂脚在横臂架腔内进入所述的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或退出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推杆下部的所述衔铁嵌槽在对应于所述衔铁让位孔的位置与设置在所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内的所述推杆致动机构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横臂架的上部并且朝向所述推杆的一侧构成有一推杆配合腔,在该推杆配合腔的腔底壁的左端和右端并且同样朝向推杆的一侧各构成有一用于导引所述的一对推杆挂脚进入所述的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或退出一对堆杆挂脚配合腔的推杆挂脚导斜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推杆的上部开设有一复位钩挽孔,在所述的复位钩板上构成有一复位钩,藉由该复位钩挽及于复位钩挽孔而将复位钩板与推杆的上部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推杆致动机构包括一线圈支架、一线圈和一衔铁,线圈支架容纳于所述的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内,线圈绕设在线圈支架的中部并且与所述电路板电气连接,衔铁设置在线圈支架中部的衔铁腔内,该衔铁的前端穿过开设在线圈支架的前侧的线圈支架衔铁让位孔并且伸展到对应于所述推杆的下部的衔铁嵌槽的部位,在该衔铁上套设有一衔铁弹簧,该衔铁弹簧的一端支承在衔铁的衔铁弹簧支承台阶上,而另一端支承在线圈支架上,在所述衔铁的前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衔铁嵌槽的位置构成有一衔铁卡槽,所述的衔铁嵌槽在对应于衔铁卡槽的位置与衔铁的前端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的前侧外壁上构成有一第一静触头插嵌固定座和一第二静触头插嵌固定座,所述的第一静触头插嵌固定在第一静触头插嵌固定座上,而所述的第二静触头插嵌固定在第二静触头插嵌固定座上,第一、第二静触头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压板纵臂配合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基座的前侧上沿的居中位置开设以有一压板凸块配合腔,借助于该压板凸块配合腔而在基座的前侧配设有一压板,该压板由一压板横臂、一压板纵臂和一压板凸块构成,压板凸块构成于压板横臂的后侧并且与所述的压板凸块配合腔配合,压板横臂的左端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的上表面紧贴,而压板横臂的右端下表面与所述第二静触头的上表面紧贴,压板纵臂插入所述压板纵臂配合槽,该压板纵臂的左侧面与第一静触头的右侧面紧贴,而压板纵臂的右侧面与第二静触头的左侧面紧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上盖的前侧外壁上延伸有一第一进线端子固定座和一第二进线端子固定座,所述的第一进线端子与第一进线端子固定座固定,所述的第二进线端子与第二进线端子固定座固定,在上盖的后侧外壁上延伸有一第一出线端子固定座和一第二出线端子固定座,所述的第一出线端子与第一出线端子固定座固定,所述的第二出线端子与第二出线端子固定座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盖上设置有一指示灯,该指示灯与所述电路板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已有技术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推杆的下部形成有一对推杆挂脚并且在横臂架的上部构成有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因而在无需借助于过渡部件的情况下可将推杆直接与横臂架相配合,既可减少动作传递环节,又能提高横臂架的动作可靠性与稳定性;之二,由于将第一、第二进线端子以及第一、第二出线端子设置在上盖上,因而不仅可以缩小底座的体积,而且有助于方便接线与安装;之三,由于在基座的左右侧分别设置了第一、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并在其上分别设置了与第一、第二动触头配合的第一、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因而在漏电情形时,能确保第一、第二动触点与第一、第二静触头分离而切断电路,保障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推杆致动机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都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由塑料通过模具制成的一底座1,该底座1具有一底座腔11;示出了同样由塑料通过模具制成的一基座2,该基座2支承在底座腔11的后部,该基座2具有一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21;示出了一电路板3和一推杆致动机构4(也可称“脱扣机构”,以下同),电路板3在对应于前述基座2的上方的位置与基座2固定,推杆致动机构4容纳在前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内并且与电路板3电气控制连接;示出了依然由塑料通过模具制成的一上盖5和一推杆6,上盖5在对应于电路板3的上方的位置与前述的底座1固定,在该上盖5上设置有一复位按钮51和一试验按钮52,复位按钮51与推杆6的顶部相对应,试验按钮52与电路板3上的试验按钮开关31相对应,推杆6在对应于开设在电路板3上的推杆滑动孔33的位置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电路板3上,在该推杆6的上部连接有一复位钩板61,在推杆6上还套设有一推杆弹簧62,该推杆弹簧62的上端支承在复位钩板61上,而下端支承在电路板3上,推杆6的下部开设有一衔铁嵌槽63,该衔铁嵌槽63与前述的推杆致动机构4相配合;示出了一动触头机构7,该动触头机构7包括第一动触头71、一第二动触头72、一第一出线端子73和一第二出线端子74,第一动触头71的前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该前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第一动触点711,而第一动触头71的后端构成为固定端并且与第一出线端子73固定连接,第二动触头72的前端构成为自由端并且在该前端朝向上的一侧固定有一第二动触点721,而第二动触头72的后端构成为固定端并且与第二出线端子74固定连接;示出了一静触头机构8,该静触头机构8包括第一静触头81、一第二静触头82、一第一进线端子83和一第二进线端子84,在第一静触头81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动触点711的上方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一静触点811,在第二静触头82上并且在对应于第二动触点721的上方的位置固定有一第二静触点821,第一进线端子83由第一导线831与第一静触头81连接,第二进线端子84由第二导线841与第二静触头82连接;示出了一零序电流互感器10,该零序电流互感器10设置在前述底座腔11的前部并且通过一对电流互感器引出线102与前述电路板3电气连接,前述的第一导线831和第二导线841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10的互感器中心孔101;示出了一横臂架9,该横臂架9在对应于前述零序电流互感器10的后方的位置设置在前述底座腔11内,并且该横臂架9的上部探入前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21,在该横臂架9的下部构成有一动触头托臂91,该动触头托臂91的左端对应于前述第一动触头71的前端下方,而动触头托臂91的右端对应于前述第二动触头72的前端下方,前述推杆6的下部与横臂架9的上部相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推杆6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衔铁嵌槽63的上方的位置延伸有一对彼此左右对称的推杆挂脚64,而在前述横臂架9的上部并且朝向推杆6的一侧开设有一对左右对应的推杆挂脚配合腔92,当按压前述复位按钮51使前述推杆6下行时,一对推杆挂脚64进入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内,而当松开复位按钮51时,在前述推杆弹簧62的回复力作用下,推杆6上行,同时由一对推杆挂脚64带动横臂架9上行,前述的第一动触点711与第一静触点811接触,同时前述的第二动触点721与前述的第二静触点821接触,当前述的推杆致动机构4在对应于推杆6的衔铁嵌槽63的位置使推杆6的下部朝着背离横臂架9的方向位移时,一对推杆挂脚64退出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横臂架9自然下行即下落,第一动触点711与第一静触点811分离,同时第二动触点721与第二静触点821分离;前述的第一出线端子73以及第二出线端子74与前述上盖5的后侧固定,而前述的第一进线端子83以及第二进线端子84分别与前述的上盖5的前侧固定;在前述基座2左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动触头71的中部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22,在该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22的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221内设置有一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2211,该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2211的上端支承在第一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221的腔顶壁上,而下端支承在第一动触头71朝向上的一侧的中部,在基座2的右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二动触头72的中部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23,在该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23的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231内设置有一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2311,该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2311的上端支承在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座腔231的腔顶壁上,而下端支承在第二动触头72朝向上的一侧的中部。

继续见图1,在前述底座1的左右侧的外壁上各形成有一底座锁定扣12,而在前述上盖5的左右侧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底座锁定扣12的位置各形成有一底座锁定扣配合凸缘53,该底座锁定扣配合凸缘53与底座锁定扣12相配合;在底座1的后端上沿的中部形成有一出线端子引出线让位凹槽13,在前述上盖5的前端下沿开设有一对进线端子接线脚让位槽54。

由图1所示,在前述底座1的前端以及后端还各构成有一对底座固定螺钉座14,在底座固定螺钉座14上配设有底座固定螺钉141,而在上盖5的前端以及后端并且在对应于一对底座固定螺钉座14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对上盖固定螺钉座59b,底座固定螺钉141与上盖固定螺钉座59b固定。图1中示出的位于上盖5上的拖线板连接固定柱59c用于与图3所示的拖线板20固定。

在前述基座2朝向上的一侧并且位于四个角部各延伸有一基座插脚24,在前述的电路板3上并且在对应于基座插脚24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基座插脚孔32,基座插脚24与基座插脚孔32插配;在前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21的前方通过腔体隔板211隔设有一横臂架腔212,前述横臂架9的上部探入横臂架腔212,在腔体隔板211上开设有一衔铁让位孔2111,构成于前述推杆6的下部的前述一对推杆挂脚64在横臂架腔212内进入前述的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或退出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推杆6下部的前述衔铁嵌槽63在对应于前述衔铁让位孔2111的位置与设置在前述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21内的前述推杆致动机构4相配合。由于推杆6的下部的一对推杆挂脚64是在横臂架腔212内与横臂架9的上部的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相配合或解除配合的(即扣合或解除扣合),因而横臂架腔212也可称为锁扣腔。

继续见图1,在前述横臂架9的上部并且朝向前述推杆6的一侧构成有一推杆配合腔93,在该推杆配合腔93的腔底壁的左端和右端并且同样朝向推杆6的一侧各构成有一用于导引前述的一对推杆挂脚64进入前述的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或退出一对堆杆挂脚配合腔92的推杆挂脚导斜面931。

由图1所示,在前述推杆6的上部开设有一复位钩挽孔65,在前述的复位钩板61上构成有一复位钩611,藉由该复位钩611挽及于复位钩挽孔65而将复位钩板61与推杆6的上部固定。

请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推杆致动机构4包括一线圈支架41、一线圈42和一衔铁43,线圈支架41的形状大体上呈H字形,并且容纳于前述的推杆致动机构容纳腔21内,线圈42绕设在线圈支架41的中部并且与前述电路板3电气连接,衔铁43设置在线圈支架41中部的衔铁腔内,该衔铁43的前端穿过开设在线圈支架41的前侧的线圈支架衔铁让位孔411并且伸展到对应于前述推杆6的下部的衔铁嵌槽63的部位,在该衔铁43上套设有一衔铁弹簧431,该衔铁弹簧431的一端支承在衔铁43的衔铁弹簧支承台阶432上,而另一端支承在线圈支架41上,在前述衔铁43的前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衔铁嵌槽63的位置构成有一衔铁卡槽433,前述的衔铁嵌槽63在对应于衔铁卡槽433的位置与衔铁43的前端配合。

通过按压试验按钮52,当线圈42通电时,衔铁43向衔铁腔内位移,由于推杆6的下部通过衔铁嵌槽63与衔铁卡槽433相配合,因而由衔铁43在克服衔铁弹簧431的反作用力下带动推杆6的下部向线圈支架41的方向位移(摆动),使先前与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相配合的一对推杆挂脚64退出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此时的横臂架9下行,动触头托臂91不再对第一、第二动触头71、72的前端产生向上的作用力,在第一、第二动触头71、72的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同时在前述第一、第二动触头施力弹簧2211、2311的回复力作用下迫使第一、第二动触头71、72上的第一、第二动触头711、721分别与第一、第二静触头81、82的第一、第二静触点811、821分离,故障电路被切断。在排除故障如找出引起漏电的原因以及消除了漏电原因后,由使用者对复位按钮5按压,具体由下面说明。

当按压复位按钮51时,由复位按钮51复位按钮触脚作用于推杆6的顶部,使推杆6下行,推杆弹簧62压缩而储能,在推杆6下行时,经横臂架9的推杆配合腔93的推杆导斜面931将推杆6下部的一对推杆推脚64导入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内。于是当操作者的手指释放(离开)复位按钮51时,在推杆弹簧62的回复力作用下使推杆6复位(即上行),由于此时的一对推杆挂脚64处于推杆挂脚配合腔92内,因此在推杆6上行时,横臂架9也上行,由横臂架9下部的动触头托臂91同时将第一、第二动触头71、72的前端上抬,使第一动触点711与第一静触点811接触,同时使第二动触点721与第二静触点821接触,电路接通。

由图1所示,在前述基座2的前侧外壁上构成有一第一静触头插嵌固定座25和一第二静触头插嵌固定座26,前述的第一静触头81插嵌固定在第一静触头插嵌固定座25上,而前述的第二静触头82插嵌固定在第二静触头插嵌固定座26上,第一、第二静触头81、8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压板纵臂配合槽29。

优选地,在前述基座2的前侧上沿的居中位置开设以有一压板凸块配合腔27,借助于该压板凸块配合腔27而在基座2的前侧配设有一压板28,该压板28由一压板横臂281、一压板纵臂282和一压板凸块283构成,压板凸块283构成于压板横臂281的后侧并且与前述的压板凸块配合腔27配合,压板横臂281的左端下表面与前述第一静触头81的上表面紧贴,而压板横臂281的右端下表面与前述第二静触头82的上表面紧贴,压板纵臂282插入前述压板纵臂配合槽29,该压板纵臂282的左侧面与第一静触头81的右侧面紧贴,而压板纵臂282的右侧面与第二静触头82的左侧面紧贴。

由图1所示,在前述上盖5的前侧外壁上延伸有一第一进线端子固定座55和一第二进线端子固定座56,前述的第一进线端子83与第一进线端子固定座55固定,前述的第二进线端子84与第二进线端子固定座56固定,在上盖5的后侧外壁上延伸有一第一出线端子固定座57和一第二出线端子固定座58,前述的第一出线端子73与第一出线端子固定座57固定,前述的第二出线端子74与第二出线端子固定座58固定。

在前述的上盖5上设置有一指示灯59a,该指示灯59a与前述电路板3电气连接。

由图1所示,前述第一导线831的一端与第一进线端子83的第一进线端子接线脚832电连接,而该第一导线831的另一端在穿过前述的互感器中心孔101后与第一静触头81电气连接,前述的第二导线841的一端与第二进线端子接线脚842电气连接,而该第二导线841的另一端在穿过互感器中心孔101后与第二静触头82电气连接。

当出现漏电情形时,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10的互感器中心孔101的前述第一导线831(假设为火线)以及第二导线841(假设为零线)的电流矢量和不等于零,零序电流互感器10产生感应电流并输出至电路板3,电路板3上的回路接通,线圈42(即电磁线圈)有电流流过,产生磁场并吸动衔铁43。按申请人在上面所述使推杆6的下部的一对推杆挂脚64退出(即离开)一对推杆挂脚配合腔92,故障电路分断。由于上面反复提及的电路板3的电路属于常规的且简单的公知技术,并且还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提及的专利文献以及CN102684148B(一种带扩展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等等,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3,在图3中示出了一拖线板20(也称“接线板”),本实用新型内置式漏电保护模块设置在拖线板20的头部201,电源线30引入拖线板20的头部并经电源开关202后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进线端子83、84电连接,第一、第二出线端子73、74分别由引线与拖线板20上的插座203连接。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拖线板20上的应用,还可用于其它类似形式的电气部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