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3280阅读:3172来源:国知局
半导体散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导体散热器。



背景技术:

辅助变流器是地铁车辆中为除牵引动力外所有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的核心设备,包括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广播指示系统的供电,一旦发生供电故障,轻则造成乘客恐慌,重则可能引起踩踏等重大事故。其中大功率半导体的稳定运行是重要因素,而大功率半导体的温升又是影响半导体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保证半导体运行在额定的温度范围内是重中之重。

目前使用的风冷散热器主要依靠变流器箱体的风扇强制整个箱体的空气对流,没有针对半导体元件设计空气对流路径,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半导体散热器,加强半导体周围的空气对流,达到半导体散热的目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上层风机、上层导流罩、下层风机和下层导流罩,其中:上层风机设置于半导体安装面水平侧一端且位于上层导流罩内部一端,上层导流罩水平于半导体安装面设置,其开口为上层风机的相对一端,下层风机设置于半导体安装面水平侧的另一端且位于下层导流罩内部一端,下层导流罩水平于半导体安装面设置,其开口为下层风机的相对一端且朝向下方。

所述的上层风机为两台,风扇方向为竖直设置。

所述的下层风机为两台,风扇方向为水平设置。

所述的上层导流罩位于下层导流罩的上方。

所述的上层风机和下层风机并联一个电容。起到为上层风机和下层风机的马达稳压、吸收谐波电流、提高功率因数的作用。

所述的上层风机和下层风机串联运行警报装置,该运行警报装置包括串联的热敏电阻和外围电路。运行警报装置监测上层风机和下层风机的马达的电流状态,实现风机故障的预警。

所述的外围电路包括:风机供电电源和警报开关,当风机因异物或灰尘发生堵转时,电机电流异常增大、温度升高;热敏电阻由低阻状态进入高阻状态,断开风机供电回路,同时供电电源将异常信号通过警报开关反馈至系统控制单元。

所述的上层导流罩和下层导流罩均设置安装、拆卸把手,方便内部维修及清洁。

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层风机加强半导体上层空气对流,设置下层风机加强半导体下层空气对流,上层导流罩和下层导流罩对空气形成引流,保证对流方向。两组风机并联一个滤波补偿电容,吸收风机产生的谐波电流,并对风机的感性负载做无功补偿;减低风机运行噪声,提高电能使用效率。两组风机分别串接1个运行警报装置,当风机受到灰尘、潮气影响电流异常增大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及时修复或更换风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元件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给出详细的说明。尽管本实用新型将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相反,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如图1所示,包括:上层风机1、上层导流罩2、下层风机3和下层导流罩4,其中:上层风机1设置于半导体安装面A水平侧一端且位于上层导流罩2内部一端,上层导流罩2水平于半导体安装面A设置,其开口为上层风机1的相对一端,下层风机3设置于半导体安装面A水平侧的另一端且位于下层导流罩4内部一端,下层导流罩4水平于半导体安装面A设置,其开口为下层风机3的相对一端且朝向下方。

所述的上层风机1为两台,风扇方向为竖直设置。

所述的下层风机3为两台,风扇方向为水平设置。

所述的上层导流罩2位于下层导流罩4的上方。

上层风机1向外侧排风,在上层导流罩2内部右侧形成负压,空气从下部及左侧流入上层导流罩2内,在上层形成空气单向流动,增加半导体表面散热能力;下层风机3水平设置,向下排风,在下层导流罩4左侧形成负压,从右侧下部进入下层导流罩4的空气向左单向流动,对半导体表面进行散热。

如图2所示,所述的上层风机1和下层风机3并联一个电容CF。起到为上层风机1和下层风机3的马达稳压、吸收谐波电流、提高功率因数的作用。

所述的上层风机1和下层风机3串联运行警报装置RA1、RA2,该运行警报装置包括串联的热敏电阻和外围电路。运行警报装置监测上层风机1和下层风机3的马达的电流状态,实现风机故障的预警。

所述的外围电路包括:风机供电电源和警报开关,当风机因异物或灰尘发生堵转时,电机电流异常增大、温度升高;热敏电阻由低阻状态进入高阻状态,断开风机供电回,同时供电电源将异常信号反馈至系统控制单元。

所述的上层导流罩2和下层导流罩4均设置安装、拆卸把手,方便内部维修及清洁。

控制、监测电缆通过端子排连接至上层风机1和下层风机3及运行警报装置;外部输入电源及运行警报装置输出电缆通关过接插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