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号采集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418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信号采集连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信号采集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采集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非模块化的动力电池用连接采集线的方式进行信号采集,有接线凌乱、容易出错等问题。而使用采集线路板来转接采集线的方式,首先采集线路板必须外露,并且仍然有少量的采集线裸露在外,致使不得不采用遮罩零件来专门遮蔽它,不仅增加了成本,并且外观效果仍然被破坏。

动力电池的模块化是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而模块化的动力电池的采集线连接更有难度。因为模块化的动力电池往往已经将动力电池和众多零部件完整地整合在一起了,此时如果再将采集线外露,不仅破坏产品的完整性,同时也加大了模具的制作难度。如果将采集线从动力电池模块外部穿到电池模块内部进行连接,则会造成安装困难和维修困难,同时也不容易做到防水。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线不凌乱且不容易接错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信号采集连接装置,包括一个电路板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端子组件;

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均设有至少一条导电线路、至少两个与所述导电线路相连接的金手指、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金手指相连接的连接点;

每个所述端子组件包括一个连接头以及至少一个板插式端子;所述连接头在两端分别开设有定位槽以及连通两个所述定位槽的第一通孔,在所述定位槽与所述第一通孔连接处形成抵靠面;

每个板插式端子包括端子主体、嵌入所述端子主体内部的多个导电件以及固定导向座;

所述端子主体开设有第二通孔并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每个导电件包括弹性臂和位于所述弹性臂一端的第一接触端;所述弹性臂远离所述第一接触端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二接触端;所述固定导向座包括固定端和导向端;所述固定端开设有第一收容腔,所述导向端开设有第二收容腔;所述导向端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相连通的收容孔;

所述导电件嵌入所述端子主体内部,所述弹性臂从所述端子主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穿出;所述第一接触端从所述端子主体的第一表面或/及所述第二表面穿出;所述弹性臂插入到所述固定导向座内部,并使所述弹性臂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二接触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和收容孔内;每个所述板插式端子的连接部分别插入到所述连接头的对应一个定位槽内,并使所述连接部抵靠在所述抵靠面上;再将所述电路板插入到所述端子组件内部,使得所述电路板的金手指与所述第二接触端进行电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呈长方体板状且一端边缘延伸出凸部,所述连接点位于所述凸部的边缘。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头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小于所述定位槽的尺寸;所述连接头与所述第一通孔均呈椭圆柱状,所述两个定位槽均呈椭圆形。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主体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端子主体一体成型,所述连接部呈中空椭圆柱状。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呈长方体杆状,所述第二接触端呈S型,并凹向所述端子主体的中心线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端呈L型;所述导电件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电路板的金手指的位置和数量一一对应。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导向座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固定端呈中空椭圆柱状,所述导向端呈中空长方体状,所述收容孔间隔设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件的弹性臂呈同一排放置并位于所述端子主体第二通孔的外围一侧,相应的,所述导电件的第一接触端从所述端子主体的第三表面或第四表面的其中一个表面穿出。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件的弹性臂呈两排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端子主体第二通孔的外围的两侧,相应的,所述导电件的第一接触端从所述端子主体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同时穿出。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组件的所述板插式端子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板插式端子的连接部分别插入到所述连接头的所述两个定位槽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中,采用板插式端子的第一接触端与电池的汇流板的采集点电连接进行信号采集,再通过板插式端子的第二接触端与电路板的金手指电连接,用电路板上的导电线路代替采集线束进一步与主板相连接进行信号处理,改善了直接连接采集线造成的接线凌乱、容易接错等问题,并提高了外观效果。而且不需要额外的遮罩零件,降低了成本。

而且在模块化的电池设计中,将端子组件设计插入到模块化电池的汇流板上,端子组件的第一接触端与汇流板上的采集点电连接进行信号采集。而在模块化的电池外部只需要外接一块电路板就可以将采集到的信号传到主板上进行信号处理,不会破坏模块化电池的结构和增加模块化电池的尺寸,而且端子组件的连接头具有防水作用。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也有利于安装和拆卸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组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的电路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的板插式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的板插式端子的一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的板插式端子的一部分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在一个实例中应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一种信号采集连接装置100,包括一个电路板10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端子组件20。

请参考图2,所述电路板10呈长方体板状且一端边缘延伸出凸部11。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背的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所述上表面12和所述下表面13均设有至少一条导电线路101、至少两个与所述导电线路101相连接的金手指102、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金手指102相连接的连接点103。具体地,所述连接点103位于所述凸部11的边缘。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表面12和所述下表面13的导电线路101形状不同,数量相同;所述上表面12和所述下表面13的金手指102和连接点103的数量相同,位置不同。所述电路板10为PCB。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需要所述上表面12和所述下表面13的导电线路101的数量、形状和位置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所述上表面12和所述下表面13的金手指102、连接点103的位置和数量可相同也可不相同。也可根据需要在所述上表面12或所述下表面13设有或不设有所述导电线路101、所述金手指102和所述连接点103。

请参考图1,每个所述端子组件20包括一个连接头21以及至少一个板插式端子22。所述连接头21由绝缘材料制成且在两端开设有两个定位槽211以及连通两个所述定位槽211的第一通孔212,所述第一通孔212的尺寸小于所述定位槽211的尺寸,以此在所述定位槽211与所述第一通孔212连接处形成抵靠面213。所述连接头21与所述第一通孔212均呈椭圆柱状,所述两个定位槽212 均呈椭圆形。

请参考图2及图3,所述每个板插式端子22包括端子主体23、嵌入所述端子主体23内部的多个导电件24以及固定导向座25。

所述端子主体23大致为长方体状且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开设有第二通孔231,并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232和第二表面233。所述第二通孔2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部234,所述连接部234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231相连通的第三通孔235。具体地,所述连接部234与所述端子主体23一体成型,所述连接部234呈中空椭圆柱状。

所述每个导电件24包括弹性臂241和位于所述弹性臂241一端的第一接触端242。所述弹性臂241呈长方体杆状,所述弹性臂241远离所述第一接触端242的一端延伸形成第二接触端243,所述第二接触端243呈S型,并凹向所述端子主体23的中心线方向。所述第一接触端242大致呈L型。具体地,所述导电件24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电路板10的金手指102的位置和数量一一对应。

所述固定导向座25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包括相固定连接并一体成型的固定端251和导向端252。所述固定端251呈中空椭圆柱状,并开设有第一收容腔253。所述导向端252呈中空长方体状,并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腔253相连通的第二收容腔254。所述导向端252包括相背的第三表面255和第四表面256,所述第三表面255和所述第四表面256均开设有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收容腔254连通的的收容孔25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孔257呈长方形。

请参考图1至图4,组装时,通过成型工艺将所述导电件24嵌入所述端子主体23内部,所述弹性臂241从所述端子主体23远离所述连接部234的一端穿出,所述弹性臂24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31的外围。所述第一接触端242从所述端子主体23的第一表面232或所述第二表面233穿出。所述弹性臂241插入到所述固定导向座25内部,并使所述弹性臂241收容于所述固定端251的第一收容腔253内,使所述弹性臂241的第二接触端243收容于所述导向端252的第二收容腔254和收容孔257内组装成所述板插式端子22。将两个所述板插式端子22的连接部234分别插入到所述连接头21的所述两个定位槽211内,并使所述连接部234抵靠在所述抵靠面213上组装成所述端子组件20。再将所述电路板10插入到所述端子组件20内部,即依次穿过所述固定导向座25的第二收容腔254、第一收容腔253、所述端子主体23的第二通孔231、所述连接部234的第三通孔235、所述连接头21的第一通孔212,使得所述电路板10的金手指102与所述导电件24的第二接触端243进行电连接。所述导电件24的第一接触端242与电池的汇流板(图未示)上的采集点电连接进行信号采集,所述电路板10的连接点103与排线(图未示)上的排针(图未示)焊接并电连接,排线远离排针的一端再与主板(图未示)相连接进行信号处理,从而完成信号从采集到处理的过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241呈同一排放置并位于所述端子主体23第二通孔231的外围一侧,相应的,所述导电件24的第一接触端242从所述第一表面232或所述第二表面233中的其中一个表面穿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臂241可呈两排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端子主体23远离所述连接部234的一端且位于第二通孔231的外围的两侧,相应的,所述导电件24的第一接触端242从所述第一表面232和第二表面233同时穿出;可根据信号采集点的位置和数量来调整所述导电件24的位置和数量,也可根据信号采集点的位置和数量来增加或减少所述端子组件20的数量,所述端子组件20可以只设有一个所述板插式端子21。

下面举一个应用实例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的是,举一个应用实例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

请参考图6,在实例1电池模组30中,将所述端子组件20插入到所述电池模组30的汇流板31上,所述板插式端子22的第一接触端242与所述汇流板31上的采集点(图未示)相电连接进行信号采集。在电池模组30外部,所述端子组件20外部接插一个所述电路板10,进而所述电路板10的连接点103电连接至主板(图未示)进行信号处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号采集连接装置中,采用板插式端子的第一接触端与电池的汇流板的采集点电连接进行信号采集,再通过板插式端子的第二接触端与电路板的金手指电连接,用电路板上的导电线路代替采集线束进一步与主板相连接进行信号处理,改善了直接连接采集线造成的接线凌乱、容易接错等问题,并提高了外观效果。而且不需要额外的遮罩零件,降低了成本。

而且在模块化的电池设计中,将端子组件设计插入到模块化电池的汇流板上,端子组件的第一接触端与汇流板上的采集点电连接进行信号采集。而在模块化的电池外部只需要外接一块电路板就可以将采集到的信号传到主板上进行信号处理,不会破坏模块化电池的结构和增加模块化电池的尺寸,而且端子组件的连接头具有防水作用。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也有利于安装和拆卸维修。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同等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