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压接治具以及带端子电线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1488发布日期:2018-06-08 21:5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压接治具以及带端子电线与流程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压接治具以及带端子电线。



背景技术:

以往,电线与端子的连接通过使设置于端子的线筒部压接于在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而形成。线筒部对上述芯线的压接是利用压接治具进行的。具体地讲,通过使芯线与载置于基台上的线筒部重合,使压接治具朝基台下降,从而使线筒部整体沿压接治具的形状以将芯线包住的方式逐渐变形,并使线筒部的前端部陷入芯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图7以及图8所示,若利用以往的压接治具将线筒部压接于芯线,则线筒部125中与压接治具141的端缘部(端子的轴向的端缘部)抵接的部分被施加较大的力而使线筒部125的端部浮起,被压缩的芯线112向上方被挤出,并且端子121的底板124被局部地拉伸,有时产生与其他部位相比变薄的部分124T。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端子电线,其能避免压接于电线的端子局部变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所述带端子电线形成为在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压接有端子,所述端子具备底板部和从所述底板部向侧方延伸出的一对线筒部,其中,所述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包含:将所述芯线载置于所述底板部的工序;以及利用压接治具将所述线筒部卷绕并压接于所述芯线的工序,所述压接治具包含第1治具和第2治具,所述第1治具具有载置所述底板部和所述芯线的载置面,所述第2治具具有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夹紧所述线筒部而使所述线筒部弯曲的弯曲面,所述弯曲面具有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和抵接面,所述第1倾斜面在所述电线延伸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向外侧倾斜,所述第2倾斜面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向外侧倾斜,所述抵接面位于所述第1倾斜面与所述第2倾斜面之间,所述弯曲面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大于所述线筒部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并且,所述抵接面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小于或等于所述线筒部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

另外,一种压接治具,用于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所述带端子电线形成为在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压接有端子,所述端子具备底板部和从所述底板部向侧方延伸出的一对线筒部,在所述带端子电线的制造中,所述压接治具将所述一对线筒部压接于所述芯线,其中,所述压接治具包含第1治具和第2治具,所述第1治具具有载置所述底板部和所述芯线的载置面,所述第2治具具有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使所述线筒部弯曲的弯曲面,所述弯曲面具有第1倾斜面和第2倾斜面和抵接面,所述第1倾斜面在所述电线延伸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向外侧倾斜,所述第2倾斜面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向外侧倾斜,所述抵接面位于所述第1倾斜面与所述第2倾斜面之间,所述弯曲面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大于所述线筒部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并且,所述抵接面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小于或等于所述线筒部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尺寸。

根据上述的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治具,在将线筒部压接于芯线的过程中,第1倾斜面以及第2倾斜面与被压接治具(第2治具的抵接面)按压而想要向相对于芯线分开的方向浮起的线筒部的端部(电线的延伸方向的端部)抵接,从而抑制线筒部的端部过度浮起。因此,形成于线筒部的筒部侧第1倾斜部以及筒部侧第2倾斜部,即,所谓的喇叭口,不是像以往那样顺其自然而形成,而是边利用压接治具(第2治具)控制倾角边形成。

由此,抑制应力集中于线筒部的一部分(抵接面的端部所抵触的部分),避免阴端子局部变薄,从而能获得品质高的带端子电线。另外,利用上述的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以及压接治具制造带端子电线能避免端子局部变薄而获得品质高的带端子电线。

另外,优选为第1倾斜面以及第2倾斜面相对于抵接面的倾角均为在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若倾角大于20°,则与像以往那样顺其自然而形成的角度接近,这是因为局部地施加于线筒部(抵接面的端部所抵触的部分)应力变大。另外进一步优选为约10°。

另外,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带端子电线,其形成为在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压接有端子,所述端子具备底板部和从所述底板部向侧方延伸出的一对线筒部,其中,在配置于所述底板部的所述芯线以卷绕的状态压接有所述一对线筒部,所述线筒部具备筒部侧第1倾斜部和筒部侧第2倾斜部和主体部,所述筒部侧第1倾斜部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侧向相对于所述芯线分开的方向倾斜,所述筒部侧第2倾斜部在所述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向相对于所述芯线分开的方向倾斜,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筒部侧第1倾斜部与所述筒部侧第2倾斜部之间,所述筒部侧第1倾斜部以及所述筒部侧第2倾斜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的棱线的倾角均在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提供一种带端子电线,其能避免压接于电线的端子局部变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压接治具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压接治具(第2治具)的主视图。

图4是概念地示出压接治具和压接于芯线之前的线筒部的局部放大侧截面图。

图5是概念地示出利用压接治具压接于芯线的线筒部的局部放大侧截面图。

图6是示出利用压接治具压接于芯线的实际的线筒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以往的压接治具和压接于芯线之前的线筒部的局部放大侧截面图。

图8是示出利用以往的压接治具压接于芯线的线筒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左下方定义为前方,将右上方定义为后方,将上方定义为上方,将下方定义为下方。另外,将图1的右下方至左上方定义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

利用压接治具30在电线11的末端压接阴端子21,从而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0。

(带端子电线10)

如图1所示,带端子电线10具有电线11和压接于电线11的末端的阴端子21。

(电线11)

电线11具有芯线12和树脂制的绝缘包覆部13,芯线12通过将金属细线捻合成螺旋状而成,绝缘包覆部1包覆芯线12。在电线11的末端部,剥除绝缘包覆部13而露出芯线12。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线12是铝制或铝合金制。

(阴端子21)

阴端子21是通过将金属板材冲裁加工以及弯曲加工而制造的部件。作为阴端子21的材料的金属板材例如能采用铜或者铜合金制的、对表面实施了镀锡的板材。

如图1所示,阴端子21具备与对方侧的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22和压接于电线11的末端的电线连接部23。端子连接部22是将对方侧的端子的阳突片(未图示)收纳于内部的矩形的筒状的部分。

电线连接部23具备与端子连接部22连续的底板24(底板部的一个例子)、与底板24连续的一对线筒部25以及同样地与底板24连续的一对绝缘筒部29。底板24是从端子连接部22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细长的板状的部分,并沿电线11配置。

一对线筒部25是配置成从底板24向侧方(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E交叉的方向)延伸出,并将在电线11的末端从绝缘包覆部13露出的芯线12包围的部位。一对线筒部25配置成彼此相对,以在与底板24之间将芯线12压扁的方式压接于芯线12。

处于压接于芯线12的状态的线筒部25具有主体部26、前方锥形部28A(筒部侧第1倾斜部的一个例子)以及后方锥形部28B(筒部侧第2倾斜部的一个例子),主体部26配置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并与芯线12密合,前方锥形部28A配置于主体部26的前端部并向外侧(从芯线12分开的方向)扩宽,后方锥形部28B配置于主体部26的后端部并向外侧(从芯线12分开的方向)扩宽。

一对线筒部25的各主体部26配置为与对方侧的主体部26相对,各主体部26以接近对方侧的主体部26的方式向芯线12侧弯曲,并以前端部(与底板2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陷入芯线12的方式向内侧弯曲。各主体部26的前端部与对方侧的前端部对接。

另一方面,一对绝缘筒部29是在线筒部25的后方侧从底板24向侧方(与电线11的延伸方向E垂直地交叉的方向)延伸出,压接于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3的部位。

(压接治具30)

如图2所示,压接治具30由砧座(anvil)31(第1治具的一个例子)和压卷器(crimper)41(第2治具的一个例子)构成。砧座31是载置阴端子21的基台,压卷器41配置为与砧座31对置,压卷器41是在与砧座31之间夹紧线筒部25而使线筒部25弯曲而压接于芯线12的部件。

砧座31是金属制的基台,如图2所示,砧座31的上表面成为载置阴端子21的载置面32。

如图2所示,压卷器41是金属制的厚板状的部件,其配置为在砧座31的上方与砧座31对置。压卷器41具有下表面41U,下表面41U配置为与砧座31的载置面32平行。

压卷器41具有筒部按压部42(弯曲面的一个例子)。筒部按压部42是当将阴端子21压接于电线11时,将阴端子21以及砧座31的一部分收纳于内部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状的部分,筒部按压部42以下表面41U为基准向上侧(与砧座31相反的一侧)凹陷。

筒部按压部42的内壁具有顶壁部43、一对侧壁部44以及两个锥形壁部48A、48B。

顶壁部43(抵接面的一个例子)是相对于下表面41U位于向上方(与砧座31相反的一侧)分开的位置的壁部。如图2以及图3所示,顶壁部43形成为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U字槽45沿压卷器41的宽度方向(与筒部按压部42的贯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并列配置的形状。被两个U字槽45夹持的部分成为突出部46,突出部46向下方(朝砧座31)突出,沿前后方向连续延伸。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一对侧壁部44分别是在各U字槽45处从与对方侧的U字槽45相反的一侧的端缘延伸至下表面41U的壁部。一对侧壁部44配置为彼此相对。

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两个锥形壁部48A、48B中前方侧的前方锥形壁部48A(第1倾斜面的一个例子)是以从顶壁部43以及侧壁部44的一部分向前方朝外侧扩宽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壁部,同样如图2以及图4所示,后方侧的后方锥形壁部48B(第2倾斜面的一个例子)是以从顶壁部43以及侧壁部44的一部分向后方朝外侧扩宽的方式延伸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这两个锥形壁部48A、48B相对于顶壁部43的各倾角θ1、θ2均为0°、5°、10°、20°的4种倾角θ1、θ2。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按压部4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1,即电线11延伸的延伸方向E的尺寸设定为比线筒部25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3大(L1>L3)。

此外,顶壁部4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2设定为与线筒部25的前后方向的尺寸L3相同(L2=L3)。

(带端子电线10的制造方法)

当利用压接治具30将阴端子21压接于电线11时,首先,将电线11的末端部分的绝缘包覆部13剥去而使芯线12的一部分露出。将电线11(芯线12以及绝缘包覆部13)配置成以沿阴端子21的底板24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延伸(在底板24载置芯线12的工序)。

接着,将载置有电线11的阴端子21配置成定位于砧座31的载置面32。一对各线筒部25在压接于电线11之前的状态下呈平板状,以与对方侧的线筒部25相对的姿势从底板24向压卷器41立起。

接着,使压卷器41朝线筒部25下降。于是,一对线筒部25与压卷器41的侧壁部44以及顶壁部43抵触,从前端部渐渐地弯曲成沿顶壁部43的形状。若压卷器41进一步下降,则线筒部25的前端部向芯线12侧改变朝向而陷入芯线12。通过这样的方式,线筒部25压接于芯线12(利用压接治具30将线筒部25卷绕并压接于芯线12的工序)。

此时,线筒部25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被前方锥形壁部48A以及后方锥形壁部48B按压的同时,在与主体部26之间的边界被折弯且被拉伸。因此,线筒部25的、前方锥形部28A以及后方锥形部28B相对于沿主体部26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图5的d)的倾角α1、α2均设定为与前方锥形壁部48A以及后方锥形壁部48B相对于顶壁部43的倾角θ1、θ2大致相同。另外,在倾角θ1、θ2小的情况下,有时因线筒部25的复原力而使倾角α1、α2比倾角θ1、θ2大。

另外,前方锥形部28A以及后方锥形部28B的上表面(与筒部按压部42对置的面)不在中途折弯,而形成为平面状。此外,在前方锥形部28A以及后方锥形部28B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前方锥形壁部48A以及后方锥形壁部48B滑接的滑接痕。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筒部按压部4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1设定为比线筒部25的同方向的尺寸L3大(L1>L3),且顶壁部4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2设定为与线筒部25的同方向的尺寸L3相同(L2=L3)。

因此,在将线筒部25压接于芯线12的过程中,前方锥形壁部48A以及后方锥形壁部48B与被顶壁部43按压而想要向相对于芯线12分开的方向浮起的线筒部25的前后方向的端部抵接,从而抑制线筒部25的端部过度浮起。即,形成于线筒部25的前方锥形部28A以及后方锥形部28B不是像以往那样顺其自然而形成,而是边通过筒部按压部42控制倾角边形成。

由此,因为能抑制应力集中于线筒部25的一部分(顶壁部43的端缘部所抵接的部分),避免阴端子21的底板24局部变薄,所以能获得品质高的带端子电线10(参照图6)。另外,图6的最下段所示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用于比较的以往的带端子电线。

(结论)

根据这些结果,可以认为优选为前方锥形部28A以及后方锥形部28B相对于顶壁部43的倾角θ1、θ2均为在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若倾角高于20°,则与像以往那样顺其自然而形成的角度接近,这是因为局部地施加于线筒部25(顶壁部43的端部所抵触的部分)应力变大。另外进一步优选为约10°。这是因为若低于约10°,则线筒部25向芯线12的接合力开始减少。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非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而是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顶壁部43的尺寸L2与线筒部25的尺寸L3相同(L2=L3)的例子,也可以设置成顶壁部43的尺寸L2比线筒部25的尺寸L3小(L2<L3)。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前方锥形壁部48A以及后方锥形壁部48B相对于顶壁部43的倾角设置成相同,也可以设置成分别不同。若采用这样的构成,则带端子电线10的前方锥形部28A以及后方锥形部28B的相对于主体部26的延伸方向的棱线d的倾角也形成为各不相同。另外,在0°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内能对这些倾角进行任意地设定。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接于电线11的端子设置成具有筒状的端子连接部22的阴端子2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成具有阳突片的阳端子,另外也可以设置成在金属板材形成有贯穿孔的所谓的LA端子,也能够根据需要设置成任意形状的端子。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芯线12为铝制或者铝合金制的电线11,但也可以是芯线由铜制、铜合金制或者其他任意的金属构成的电线。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了对铜或者铜合金制的金属板材实施了镀锡的材料的阴端子21,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由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板材构成的端子。另外,作为镀覆金属也可以使用锡,也可以是没有被实施镀覆的材料。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端子电线

11:电线

12:芯线

21:阴端子

24:底板(底板部)

25:线筒部

28A:前方锥形部(第1倾斜面)

28B:后方锥形部(第2倾斜面)

30:压接治具

31:砧座(第1治具)

32:载置面

41:压卷器(第2治具)

42:筒部按压部(弯曲面)

43:顶壁部(抵接面)

48A:锥形壁部(筒部侧第1倾斜部)

48B:锥形壁部(筒部侧第2倾斜部)

θ1:前方锥形部的倾角(第1倾斜面的倾角)

θ2:后方锥形部的倾角(第2倾斜面的倾角)

α1:锥形壁部的倾角(筒部侧第1倾斜部的倾角)

α2:锥形壁部的倾角(筒部侧第2倾斜部的倾角)

d:棱线

E:电线延伸的延伸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