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6818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5868236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为2016105868236,申请日为2016年07月25日,发明名称为一种干式变压器外壳。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外壳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分为左中右三个分体,中间分体设于底板上面,其余两个分体各自有一个底板。三个分体独自承重,通过螺栓等连接机构连接在一起。安装时,先安装中间分体,在安装变压器后再安装左右两个分体。由于三个分体分别承重,又通过螺栓相连,在实际情况中,经常出现安装时地面不平整的情况,使得螺栓连接处发生变形,甚至引起外壳上的门难以开关。

基于此原因,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此发明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技术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止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因地面不平整而导致的外壳变形的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强度显著提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包括壳体和底板,所述壳体包括两个以上可拆装连接在一起的分体,所述底板承托于各所述分体的下方,所述底板配设有防止变形的加强部件,所述底板和所述分体可拆装连接在一起;所述壳体包括处于前部的前分体和处于后部的后分体,所述前分体和所述后分体可拆装连接在一起;

所述前分体包括前顶板、前侧板、前连接筋和前加强边,所述前连接筋包括第一连接筋、第二连接筋、第三连接筋、第七连接筋和第八连接筋,所述前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通过所述第七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通过所述第八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前顶板与所述第一侧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前顶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前顶板与所述第三侧板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前加强边包括:所述第一侧板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一加强边和处于竖直边的第六加强边,所述第二侧板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二加强边,所述第三侧板下方并水平放置的第三加强边和处于竖直边的第四加强边,所述前顶板后部水平放置的第五加强边;

所述后分体包括后顶板、后侧板、后连接筋和后加强边,所述后连接筋包括第四连接筋,第五连接筋,第六连接筋,第九连接筋和第十连接筋,所述后侧板包括第四侧板、第五侧板和第六侧板;所述第五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通过所述第九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五侧板与所述第六侧板通过第所述十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后顶板与所述第四侧板通过所述第四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后顶板与所述第五侧板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后顶板与所述第六侧板通过所述第六连接筋连接在一起;所述后加强边包括:所述第四侧板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七加强边和处于竖直边的第十二加强边,所述第五侧板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八加强边,所述第六侧板下方并水平放置的第九加强边和处于竖直边的第十加强边,所述后顶板前部水平放置的第十一加强边;

所述第一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延伸边缘,所述第二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二延伸边缘,所述第三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的第三延伸边缘,所述第四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三侧板的第四延伸边缘,所述第五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前顶板的第五延伸边缘,所述第六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六延伸边缘,所述第七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四侧板的第七延伸边缘,所述第八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五侧板的第八延伸边缘,所述第九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六侧板的第九延伸边缘,所述第十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六侧板的第十延伸边缘,所述第十一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后顶板的第十一延伸边缘,所述第十二加强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四侧板的第十二延伸边缘;

所述加强底边和所述延伸边缘设有连接机构,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机构、第二连接机构、第三连接机构、第四连接机构、第五连接机构、第六连接机构和第七连接机构;所述第四延伸边缘和所述第十二延伸边缘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相连,所述第五延伸边缘和所述第十一延伸边缘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相连,所述第六延伸边缘和所述第十延伸边缘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机构相连;所述第一底边和所述第二延伸边缘通过所述第四连接机构相连,所述第二底边和所述第三延伸边缘、第七延伸边缘通过所述第五连接机构相连,所述第三底边和所述第八延伸边缘通过所述第六连接机构相连,所述第四底边和所述第九延伸边缘、所述第一延伸边缘通过所述第七连接机构相连。

所述连接筋和所述加强边为方管。

所述的连接机构为螺栓或柱销,所述第一底边、第二底边、第三底边、第四底边、第一延伸边缘、第二延伸边缘、第三延伸边缘、第四延伸边缘、第五延伸边缘、第六延伸边缘、第七延伸边缘、第八延伸边缘、第九延伸边缘、第十延伸边缘、第十一延伸边缘和第十二延伸边缘形成有与所述螺栓或柱销相匹配的通孔。

所述壳体由左中右三个分体构成。

增益效果:

1、采用本技术,通过将原来壳体的分体分别置于若干个底板改为共同置于一个底板。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稳定,不易发生变形。底板承托分体,使分体共同处于一个平面上,不易产生位置偏移。

2、底板设有加强筋,使底板强度更高。

3、降低了整个壳体的重量,有利于现场的安装。

4、减少分体数量,成本降低,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成本是原来的70%。

5、整体结构上,底板与分体之间均是通过可拆卸连接装置连接在一起,底板四周设有加强底边,加强底边上设有通孔同时贯通底板;壳体的分体包括顶板,顶板向下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筋与侧板焊接在一起,侧板与侧板之间通过竖直方向的连接筋焊接在一起,前顶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通过连接筋焊接成一个整体,同理,后顶板与第四侧板、第五侧板和第六侧板通过连接筋焊接成一个整体,整体采用型材焊接,强度比原来提高,更适应长途运输;侧板非焊接边缘设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在侧板的延伸边缘。延伸边缘上设有连接机构,加强底边上也设有连接机构,分体与分体之间通过延伸边缘上的连接机构连接,分体与底板通过延伸边缘与加强底边上的连接机构连接,如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通过第四延伸边缘与第十二延伸边缘连接,第三延伸边缘与第七延伸边缘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与第二底边连接,连接紧密且在加强部件设连接机构使整体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前后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后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正视图;

图3为前后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俯视图;

图4为前后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左视图;

图5为左中右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6为原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部分加强筋位置分布图。

图中:

1:壳体11:前分体

12:后分体2:底板

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

33:第三侧板34:第四侧板

35:第五侧板36:第六侧板

4:顶板41:前顶板

42:后顶板5:连接机构

6:加强筋7:连接筋

701:第一连接筋702:第二连接筋

703:第三连接筋704:第四连接筋

705:第五连接筋706:第六连接筋

707:第七连接筋708:第八连接筋

709:第九连接筋710:第十连接筋

8:加强边801:第一加强边

802:第二加强边803:第三加强边

804:第四加强边805:第五加强边

806:第六加强边807:第七加强边

808:第八加强边809:第九加强边

810:第十加强边811:第十一加强边

812:第十二加强边9:加强底边

91:第一底边92:第二底边

93:第三底边94:第四底边

1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7所示,该分体型干式变压器外壳,包括壳体1和底板2,壳体1包括两个以上可拆装连接在一起的分体,底板2承托于各分体的下方,底板2配设有防止变形的加强部件,底板2和分体可拆装连接在一起;由于整个壳体1由底板2承重,因此在底板2处配设加强部件可以防止底板2变形,从而使变压器外壳不会因为地面不平整而产生变形。

加强部件包括处于底板表面的加强筋和处于底板边缘的加强底边9,加强底边9包括第一底边91、第二底边92、第三底边93以及第四底边94;底板表面的加强筋可以加强底板表面,使底板能够适应复杂的地形,底板边缘的加强底边与壳体连接,采用更为坚固的材料来承托住壳体。

优选的,底板表面的加强筋6的延伸方向延分体的排列方向延伸,这样能使得每一根加强筋6都能承重分体。结构更为稳固。

优选的,加强筋6可以选用槽钢置于底板2的下表面,采用此方案可以将干式变压器外壳抬离地面,便于运输,同时槽钢的槽口也方便叉车叉入。

优选的,干式变压器外壳包括前分体11和后分体12,将原先左中右三个分体改进成前后两个分体,从而简化了制造和安装过程,此外,干式变压器外壳正面宽度的1/3宽于侧面宽度的1/2,从而采用此方案可以降低干式变压器运送时的宽度,更方便于运送入配电房。

前分体11包括前顶板42、前侧板、前连接筋和前加强筋,前侧板包括第一侧板31、第二侧板32和第三侧板33;第二侧板32与第一侧板31通过第七连接筋707连接在一起,第二侧板32与第三侧板33通过第八连接筋708连接在一起,前顶板41与第一侧板31通过第一连接筋701连接在一起,前顶板41与第二侧板32通过第二连接筋72连接在一起,前顶板41与第三侧板33通过第三连接筋703连接在一起;第一侧板31设有处于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一加强边801和处于竖直边第六加强边806,第二侧板32设有处于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二加强边802,第三侧板33设有处于下方并水平放置的第三加强边803和处于竖直边第四加强边804,前顶板41后部设有水平放置的第五加强边805。

后分体包括后顶板42、后侧板、后连接筋7和后加强边8,后侧板包括第四侧板34、第五侧板35和第六侧板36;第五侧板35与第四侧34板通过第九连接筋809连接在一起,第五侧板35与第六侧板36通过第十连接筋810连接在一起,后顶板42与第四侧板34通过第四连接筋804连接在一起,后顶板42与第五侧板35通过第五连接筋805连接在一起,后顶板42与第六侧板36通过第六连接筋806连接在一起;第四侧板34设有处于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七加强边807和处于竖直边第十二加强边812,第五侧板35设有处于下方并水平设置的第八加强边808,第六侧板36设有处于下方并水平放置的第九加强边809和处于竖直边第十加强边810,后顶板42前部设有水平放置的第十一加强边811。

第一加强边801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侧板31的第一延伸边缘,第二加强边802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侧板32的第二延伸边缘,第三加强边803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三侧板33的第三延伸边缘,第四加强边804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三侧板33的第四延伸边缘,第五加强边805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前顶板41的第五延伸边缘,第六加强边806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侧板31的第六延伸边缘,第七加强边807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四侧板34的第七延伸边缘,第八加强边808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五侧板35的第八延伸边缘,第九加强边809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六侧板36的第九延伸边缘,第十加强边810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六侧板36的第十延伸边缘,第十一加强边811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后顶板42的第十一延伸边缘,第十二加强812边具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第四侧板34的第十二延伸边缘。

整体结构上,底板2与分体之间均是通过可拆卸连接装置连接在一起,底板2四周设有加强底边9,加强底边上9设有通孔10同时贯通底板;壳体1的分体包括顶板4,顶板向下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筋7与侧板焊接在一起,侧板与侧板之间通过竖直方向的连接筋7焊接在一起,如图7所示,所述前顶板41与所述第一侧板31、第二侧板31和第三侧板33通过连接筋7焊接成一个整体,同理,后顶板42与所述第四侧板34、第五侧板35和第六侧板36通过连接筋7焊接成一个整体,整体采用型材焊接,强度比原来提高,更适应长途运输;侧板非焊接边缘设有向内延伸且延伸方向垂直于所在侧板的延伸边缘。延伸边缘上设有连接机构5,加强底边9上也设有连接机构,分体与分体之间通过延伸边缘上的连接机构5连接,分体与底板2通过延伸边缘与加强底边9上的连接机构连接,如第三侧板33与第四侧板34通过第四延伸边缘与第十二延伸边缘连接,第三延伸边缘与第七延伸边缘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与第二底边92连接,连接紧密且在加强部件设连接机构使整体5不易变形。

安装过程:

1、安装底板。

2、安装后分体,后分体12侧板底部的延伸边缘和底板2的加强底边9对接,将第二底边92和第七延伸边缘相连,第三底边93和第八延伸边缘相连,第四底边94和第九延伸边缘相连,再将螺栓或者柱销穿过加强底边9和延伸边缘的通孔10,使之连接在一起。

3、安装干式变压器。

4、安装前分体,前分体11侧板底部的延伸边缘和底板2的加强底边9对接,将第四底边94和第一延伸边缘相连,第一底边91和第二延伸边缘相连,第二底边92和第三延伸边缘相连,再将螺栓或者柱销穿过加强底边9和延伸边缘的通孔10,使之连接在一起;同时前分体11与后分体12之间,第四延伸边缘和第十二延伸边缘相连,第五延伸边缘和第十一延伸边缘相连,第六延伸边缘和第十延伸边缘相连,再通过螺栓或柱销穿过延伸边缘的通孔10,使前后壳体连接为一个整体。

连接筋7和加强边8为方管,可方便整体的连接和焊接。

的连接机构5为螺栓或柱销,第一底边91、第二底边92、第三底边93、第四底边94、第一延伸边缘、第二延伸边缘、第三延伸边缘、第四延伸边缘、第五延伸边缘、第六延伸边缘、第七延伸边缘、第八延伸边缘、第九延伸边缘、第十延伸边缘、第十一延伸边缘和第十二延伸边缘形成有与螺栓或柱销相匹配的通孔10。

此外所述壳体1可以采用左中右三个分体的结构,原理并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以上内容是结合优选技术方案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仅限于这些说明。对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简单的推演及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