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391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电池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端子。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电池端子,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池终端包括终端主体,该终端主体被构成为包含:与竖直设置在电池主体的电池极柱外嵌并连接的极柱抱持部;与极柱抱持部分开形成并且连接有电线的电线连接部;以及将电线连接部相对于极柱抱持部能转动地连结的转动连结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451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可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终端例如在对于电池极柱的接合力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确保对于电池极柱的接合力的电池端子。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形成有使电池极柱插入其中的极柱插入孔、和与该极柱插入孔连续的狭缝;以及紧固部,其具有一对紧固抵接部,一对紧固抵接部在与所述电池极柱的轴向交叉的方向、沿着横切所述狭缝的方向即紧固方向,夹着所述狭缝从该紧固方向的两侧与所述主体部抵接并将该主体部紧固,所述主体部具有切除部,所述切除部形成于所述紧固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且将所述一对紧固抵接部的一个容纳并定位,所述紧固抵接部与所述切除部在该紧固抵接部被容纳并定位在所述切除部内的状态下,所述紧固抵接部侧的抵接部侧对置面与所述切除部侧的切除部侧对置面相对于与所述轴方向、以及所述紧固方向交叉的对置方向对置,所述抵接部侧对置面和所述切除部侧对置面在该紧固抵接部被容纳并定位在所述切除部内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对置方向,所述切除部侧对置面位于所述抵接部侧对置面的所述极柱插入孔侧并对置,并形成分别能相互抵接的抵接面,并且在至少一个对置面形成有退避面,所述退避面在相对于所述紧固方向所述抵接面的与所述狭缝的相反侧、与另一个对置面之间空出间隙来形成退避空间部。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所述紧固部可以具有贯通部件,所述贯通部件沿着所述紧固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部夹着所述狭缝延伸到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部并设置在所述主体部,所述一对紧固抵接部中的一个被设置在所述贯通部件的一端部。

另外,在所述电池端子中,所述切除部可以分别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紧固方向的两侧的端部,所述退避面分别形成于各所述切除部的所述切除部侧对置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池端子在主体部所形成的极柱插入孔插入有电池极柱的状态下,主体部被紧固部的一对紧固抵接部夹着狭缝从紧固方向的两侧紧固,从而能够将主体部与电池极柱接合。此时,电池端子由于在形成于主体部的切除部和紧固抵接部的切除部侧对置面、抵接部侧对置面形成有抵接面,并且在至少一个上形成有与另一个之间空出间隙来形成退避空间部的退避面,因此,在利用一对紧固抵接部来紧固主体部时,即使该主体部变形,也能够抑制该主体部与紧固抵接部干扰。其结果是,电池端子由于能够抑制主体部与紧固抵接部干扰而使基于一对紧固抵接部的主体部紧固力下降,因此取得的效果是:能够适当确保对于电池极柱的接合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概要构成的后视图。

图5是包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退避面的局部平面图。

图6是包含变形例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退避面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包含变形例所涉及的电池端子的退避面的局部平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池端子

20:主体部

20f、20g:极柱插入孔

20h、20i:狭缝

20n、20o:切除部

23:对置面(切除部侧对置面)

30:紧固部

30b:垫片(紧固抵接部)

30d:轴部(贯通部件)

30e:螺栓头部(紧固抵接部)

31:紧固抵接部

32:对置面(抵接部侧对置面)

40、41:抵接面

42:退避空间部

43、43a、43b:退避面

51:电池极柱

x:轴向

y:第1宽度方向(紧固方向)

z:第2宽度方向(对置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容易替换的要素、或者实际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图1~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1被组装在电池50的电池极柱51。电池端子1是通过组装在电池极柱51,从而用于将电池50与连接端子52等电连接的元件。电池50作为蓄电装置搭载在车辆等。电池50在容纳电池液、构成该电池50的各种部件的电池壳体53的一个面,典型而言在已将电池50搭载在车辆的状态下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面竖直设置有电池极柱51。电池极柱51从电池壳体53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上侧突出。电池极柱51被形成为圆柱状,更详细而言形成为直径随着朝向末端侧而减小的带有锥形的圆柱状(或者圆筒状)。即,电池极柱51为末端的外径比基端的外径更小的锥形。电池极柱51配置为中心轴线c沿着铅垂方向。电池端子1与这样构成的电池极柱51接合。另外,连接端子52是在搭载该电池50的车辆等的主体侧的电线的末端设置的连接对方部件。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电池极柱51的中心轴线c的方向记作轴向x。另外,此处,为了使以下的说明更容易理解,方便起见将与该轴向x垂直的2个方向中的一个记作第1宽度方向y,将另一个记作第2宽度方向z。第1宽度方向y相当于后述的紧固方向,第2宽度方向z相当于后述的对置方向。这些轴向x、第1宽度方向y和第2宽度方向z互相垂直。

具体而言,电池端子1包括作为连接部件的柱状螺栓10、主体部20、紧固部30。

柱状螺栓10包含:连接连接端子52的轴部10a;和设置在轴部10a的一端的作为基部的螺栓头部10b(特别参照图4)而构成。轴部10a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拧合槽。螺栓头部10b是竖直设置轴部10a的基座部分。螺栓头部10b形成为比轴部10a直径大的部分,此处,形成为近似六边形。

主体部20包括:与电池极柱51接合的极柱接合部21;与极柱接合部21连接并保持柱状螺栓10的作为连接部件保持部的螺栓保持部22。主体部20例如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的加压弯曲加工等,将构成极柱接合部21的一对环状部20a、20b、构成螺栓保持部22的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和弯折连结部20e一体形成。

一对环状部20a、20b形成为近似矩形环状,形成分别将电池极柱51插入其中的近似圆形的极柱插入孔20f、20g;和与极柱插入孔20f、20g连续的狭缝(间隙)20h、20i。

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形成为近似矩形,在保持板状部20c侧形成将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插入其中的近似圆形的螺栓插入孔20j。保持板状部20c以与环状部20a连续的方式一体形成,保持板状部20d以与环状部20b连续的方式一体形成。

而且,环状部20a和环状部20b的与分别设置有保持板状部20c、20d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彼此以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而连续的方式一体形成。由此,主体部20被形成为夹着弯折连结部20e而折回为u形转弯状的状态,并且被形成为达到环状部20a、保持板状部20c与环状部20b、保持板状部20d在轴向x对置且分别在上下以近似平行板状层叠的状态。

此外,此处,上下层叠的状态典型地相当于在电池端子1被组装在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沿着电池极柱51的轴向x层叠的状态。另外,层叠方向典型地是指在电池端子1被组装在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沿着轴向x的方向,此处,将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所突出的侧作为层叠方向上侧,将相反侧作为层叠方向下侧。另外,层叠方向上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末端侧,层叠方向下侧相当于电池极柱51的基端侧。此处,主体部20的环状部20a、保持板状部20c为层叠方向上侧,环状部20b、保持板状部20d为层叠方向下侧。

一对环状部20a、20b在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而上下层叠的状态下,以极柱插入孔20f与极柱插入孔20g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形成该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通过将金属板向同一方向、此处为下侧折回,从而分别形成内周壁面。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在各自的内周壁面具有与上述的电池极柱51的锥形对应的锥形。此处,极柱插入孔20f和极柱插入孔20g中,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所突出的侧即极柱插入孔20f侧的内径最小,相反侧的极柱插入孔20g侧的内径最大。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在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接触。另外,对于一对环状部20a、20b,弯折连结部20e与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之间的缘部朝向彼此地折回,在凹凸上形成的相互的折回部20k、20l相互接合。

另外,一对环状部20a、20b以在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而上下层叠的状态下狭缝20h与狭缝20i成为在层叠方向对置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形成该狭缝20h、狭缝20i。狭缝20h、狭缝20i通过弯折连结部20e而连续,并且作为整体在弯折连结部20e和环状部20a、20b从该弯折连结部20e延伸到极柱插入孔20f、极柱插入孔20g。换言之,狭缝20h、20i从极柱插入孔20f、20g将环状部20a、20b的一部分分割地,延伸形成到弯折连结部20e。并且,一对环状部20a、20b分别由从极柱插入孔20f、20g到弯折连结部20e之间的部分构成被后述的紧固部30紧固的紧固端部20m。狭缝20h、20i沿着第2宽度方向z从极柱插入孔20f、20g到弯折连结部20e将该紧固端部20m贯通。紧固端部20m在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分别形成将紧固部30的一部分嵌合的近似矩形的切除部20n、20o。

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在弯曲加工之前事先在螺栓插入孔20j插入有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的状态下被弯曲加工,从而在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而上下层叠的状态下保持该柱状螺栓10。此处,保持板状部20c构成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螺栓插入孔20j的上板,其中,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贯通该螺栓插入孔20j,保持板状部20d构成与上板即保持板状部20c在层叠方向(轴向x)对置并在与保持板状部20d之间保持柱状螺栓10的螺栓头部10b的下板。即,一对保持板状部20c和保持板状部20d互相对置并层叠,在相互之间保持螺栓头部10b。更详细而言,保持板状部20c、保持板状部20d具有朝向彼此并折回的折回部20p、20q。折回部20p是保持板状部20c中第1宽度方向y两侧的端部向保持板状部20d侧折回而得到的部分。折回部20q是保持板状部20d中第1宽度方向y两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和第2宽度方向z的末端部(环状部20b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向保持板状部20c侧折回而得到的部分(特别参照图4等)。各折回部20q以将形成为近似六边形的螺栓头部10b的三边的端面包围的方式折回地形成。各折回部20p相对于第1宽度方向y位于各折回部20q的外侧。而且,保持板状部20c的爪部20r从各折回部20p的末端部的一部分突出,并且该爪部20r向保持板状部20d的背面侧(保持螺栓头部10b侧的相反侧)折回(特别参照图4等)。由保持板状部20c、20d构成的螺栓保持部22在螺栓插入孔20j插入有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的状态下,折回部20p、20q、爪部20r等各部被弯曲加工。由此,螺栓保持部22的保持板状部20d的折回部20q将螺栓头部10b保持在与保持板状部20c之间,并且保持板状部20c的折回部20p的爪部20r向保持板状部20d的背面侧弯折。即,螺栓保持部22相对于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的层叠方向在该保持板状部20c与保持板状部20d之间保持柱状螺栓10的螺栓头部10b。

柱状螺栓10在被保持在保持板状部20c与保持板状部20d之间的状态下,轴部10a从螺栓插入孔20j沿着轴向x突出地露出。柱状螺栓10在已从螺栓插入孔20j露出的该轴部10a电连接有连接端子52。柱状螺栓10通过在轴部10a拧合作为接合部件的螺母54,从而将连接端子52与轴部10a接合。在所述螺栓保持部22中,构成上板的保持板状部20c通过在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拧合有螺母54,从而与连接端子52一起被夹持在螺母54与柱状螺栓10的螺栓头部10b之间。

紧固部30在极柱插入孔20f、20g内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将一对环状部20a、20b与该电池极柱51接合。紧固部30包含螺栓30a、垫片30b、螺母30c而构成。螺栓30a包含拧合螺母30c的作为贯通部件的轴部30d;和已设置在轴部30d的一端的作为基部的螺栓头部30e(特别参照图4)而构成。轴部30d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拧合槽。螺栓头部30e是竖直设置轴部30d的基座部分。换言之,螺栓头部30e在轴部30d的一端部与该轴部30d一体地设置。螺栓头部30e形成为比轴部30d直径大的部分,此处,形成为近似矩形板状。

螺栓30a以轴部30d横切狭缝(间隙)20h、20i的位置关系,从第1宽度方向y的弯折连结部20e的一端部插入。即,螺栓30a的轴部30d插入到以在经由弯折连结部20e而上下层叠的状态下的一对环状部20a、20b之间横切狭缝20h、20i的方式形成的空间部。进一步而言,螺栓30a的轴部30d沿着第1宽度方向y从环状部20a、20b的一端侧夹着狭缝20h、20i延伸到环状部20a、20b的另一端侧并配置在该环状部20a、20b。即,此处,第1宽度方向y相当于形成在环状部20a、20b的狭缝20h、20i横切的方向,典型地相当于在将环状部20a、20b与电池极柱51接合时利用紧固部30来紧固环状部20a、20b的紧固方向。而且,螺栓30a在轴部30d被以上述位置关系设置在环状部20a、20b的状态下,螺栓头部30e与在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m形成的切除部20o嵌合,容纳并定位在该切除部20o内。

垫片30b形成为近似矩形板状,与在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m形成的切除部20n嵌合,容纳并定位在该切除部20n内。垫片30b已在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内的状态下,存在于主体部20与螺母30c之间。

螺母30c与从弯折连结部20e的另一端部露出的螺栓30a的末端部分,即轴部30d的螺栓头部30e的相反侧的端部拧合。

上述构成的电池端子1以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露出的位置关系在极柱插入孔20f、20g插入电池极柱51,从而组装在电池极柱51。而且,电池端子1在极柱插入孔20f、20g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紧固部30的螺栓30a和螺母30c紧固,从而在紧固端部20m,弯折连结部20e和环状部20a、20b的两侧夹着狭缝20h、20i在接近方向被紧固。

在该情况下,紧固部30的螺栓30a的轴部30d被以上述位置关系设置在环状部20a、20b,螺栓30a的螺栓头部30e、垫片30b分别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状态下,螺栓头部30e、垫片30b构成一对紧固抵接部31。即,螺栓头部30e构成一对紧固抵接部31的一个,垫片30b构成一对紧固抵接部31的另一个。在紧固部30中,由螺栓头部30e、垫片30b构成的一对紧固抵接部31沿着紧固方向即第1宽度方向y夹着狭缝20h、20i从该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与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m抵接。而且,紧固部30通过将螺母30c和轴部30d的与螺栓头部30e的相反侧的端部拧合,从而该一对紧固抵接部31从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沿着该第1宽度方向y在将狭缝20h、20i的间隔缩小侧将主体部20的该紧固端部20m紧固。

其结果是,电池端子1在极柱插入孔20f、20g的内周面与电池极柱51的外周面已接触的状态下,极柱插入孔20f、20g的直径缩小,从而利用紧固部30的紧固力与电池极柱51接合。而且,电池端子1在柱状螺栓10的轴部10a电连接连接端子52,并由螺母54固定。另一方面,电池端子1如果松开紧固部30的螺栓30a和螺母30c,则弯折连结部20e和环状部20a、20b的两侧夹着狭缝20h、20i向离开方向松开。由此,电池端子1通过将极柱插入孔20f、20g的直径放大,从而处于能从电池极柱51取下的状态。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端子1如图1~图5所示,在如上所述的紧固部30的构成中,通过在紧固抵接部31与切除部20n、20o的抵接部位形成退避面43,从而确保适当的接合力。

具体而言,紧固抵接部31与切除部20n、20o具有在该紧固抵接部31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状态下相对于第2宽度方向z对置的一对对置面23、32。此处,第2宽度方向z是与轴向x和第1宽度方向y垂直(交叉)的对置方向。对置面23构成在切除部20n、20o侧形成的切除部侧对置面。对置面32构成在紧固抵接部31侧形成的抵接部侧对置面。此处,对置面23与对置面32在紧固抵接部31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状态下,相对于第2宽度方向z,对置面23位于对置面32的极柱插入孔20f、20g侧并对置。另外,此处,一对对置面23、32设置有合计4对:(1)由螺栓头部30e构成的紧固抵接部31与环状部20a的对置面23、32;(2)由螺栓头部30e构成的紧固抵接部31与环状部20b的对置面23、32;(3)由垫片30b构成的紧固抵接部31与环状部20a的对置面23、32;以及(4)由垫片30b构成的紧固抵接部31与环状部20b的对置面23、32。在各环状部20a、20b形成的各对置面23分别由在该各环状部20a、20b中形成切除部20n、20o的端面、即第2宽度方向z的极柱插入孔20f、20g侧的端面形成。在各紧固抵接部31形成的各对置面32分别由该各紧固抵接部31的第2宽度方向z的极柱插入孔20f、20g侧的端面构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由于上述(1)~(4)这4对对置面23、32虽然分别设置的位置不同但构成大致相同,因此,对4对不做特别区别而是进行共通的说明。图5是为了共通地图示出4对对置面23、32而将各构成示意性地示出。

本实施方式的对置面23与对置面32形成抵接面40、41,该抵接面40、41在紧固抵接部31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状态下,分别在第1宽度方向y的狭缝20h、20i侧能相互抵接。此处,抵接面40在对置面23沿着轴向x和第1宽度方向y形成。抵接面41在紧固抵接部31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状态下,在对置面32沿着轴向x和第1宽度方向y形成。而且,抵接面40与抵接面41在相对于第2宽度方向z互相对置的状态下,沿着第1宽度方向y大致平行并能够相互抵接。

而且,对置面23与对置面32在至少一个上形成有与另一个之间空出间隙来形成退避空间部42的退避面43。此处,退避面43形成于对置面23。退避面43在对置面23相对于第1宽度方向y在抵接面40的与狭缝20h、20i的相反侧与该抵接面40连续形成。退避面43在对置面23形成为相对于抵接面40倾斜相交的锥面(倾斜面)。退避面43形成为倾斜的锥面,沿着第1宽度方向y随着远离与抵接面40的交点而沿着第2宽度方向z从对置面32缓缓离开。由此,退避面43在与对置面32之间形成间隙,在该间隙的部分形成退避空间部42。对置面32的相对于第2宽度方向z与该退避面43对置的面被形成为非抵接面44。非抵接面44在对置面32相对于第1宽度方向y在抵接面41的与狭缝20h、20i的相反侧与该抵接面41连续形成。此处,非抵接面44被形成为与该抵接面41同一平面上的面。非抵接面44典型地在对置面32被形成为不与对置面23抵接的面。

根据以上说明的电池端子1,包括:形成有将电池极柱51插入其中的极柱插入孔20f、20g、和与该极柱插入孔20f、20g连续的狭缝20h、20i的主体部20;以及具有在与电池极柱51的轴向x交叉的方向,沿着横切狭缝20h、20i的方向即第1宽度方向y,夹着狭缝20h、20i从该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与主体部20抵接并将该主体部20紧固的一对紧固抵接部31的紧固部30。主体部20具有在第1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端部形成且容纳并定位一对紧固抵接部31中的一个的切除部20n、20o,紧固抵接部31与切除部20n、20o在该紧固抵接部31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状态下,紧固抵接部31侧的对置面32与切除部20n、20o侧的对置面23相对于与轴向x、以及第1宽度方向y交叉的第2宽度方向z对置。对置面32与对置面23在该紧固抵接部31容纳并定位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状态下,相对于第2宽度方向z,对置面23位于对置面32的极柱插入孔20f、20g侧并对置。而且,对置面32与对置面23形成有分别在第1宽度方向y的狭缝20h、20i侧能相互抵接的抵接面40、41,并且在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相对于第1宽度方向y在抵接面40、41的狭缝20h、20i的相反侧、与另一个之间空出间隙来形成退避空间部42的退避面43。

所以,电池端子1在形成于主体部20的极柱插入孔20f、20g插入有电池极柱51的状态下,主体部20被紧固部30的一对紧固抵接部31夹着狭缝20h、20i从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紧固,从而能够将主体部20与电池极柱51接合。此时,电池端子1由于在形成于主体部20的切除部20n、20o与紧固抵接部31的对置面23、32形成有抵接面40、41,因此,能够适当定位被该抵接面40、41容纳在切除部20n、20o内的紧固抵接部31,例如能够利用抵接面40与抵接面41抵接来限制在螺栓30a的轴部30d拧合螺母30c时绕该轴部30d的旋转。而且,电池端子1由于在对置面23、32在至少一个上形成有与另一个之间空出间隙来形成退避空间部42的退避面43,因此,在利用一对紧固抵接部31来紧固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m时,如图5中的箭头a所示,即使该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m夹抱电池极柱51地向紧固侧变形,也如图5中的箭头b所示,能够在由退避面43形成的退避空间部42退避该变形的主体部20的一部分。其结果是,由于电池端子1能够利用由该退避面43形成的退避空间部42的作用来抑制该主体部20与紧固抵接部31的干扰,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主体部20与紧固抵接部31干扰而使一对紧固抵接部31所带来的主体部20的紧固力下降的问题。所以,电池端子1能够适当确保对于电池极柱51的接合力。例如,电池端子1在与不存在由该退避面43形成的退避空间部42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对于电池极柱51的接合力提高约10%左右。

并且,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紧固部30具有沿着第1宽度方向y,从主体部20的一端部夹着狭缝20h、20i延伸到主体部20的另一端部并设置在主体部20的轴部30d,一对紧固抵接部31的一个设置在轴部30d的一个端部。所以,电池端子1在设置在轴部30d的紧固抵接部31、此处为螺栓头部30e,能够利用由退避面43形成的退避空间部42的作用来抑制该主体部20与螺栓头部30e干扰,能够确保适当的接合力。

并且,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电池端子1,切除部20n、20o分别形成于主体部20的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端部,退避面43分别形成于各切除部20n、20o的对置面23。所以,电池端子1由于能够抑制主体部20与紧固抵接部31在紧固方向即第1宽度方向y的两侧干扰,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适当的接合力。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端子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以上所说明的退避面43是以在对置面23相对于抵接面40倾斜相交的锥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图6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退避面43a形成为相对于抵接面40的台阶面。另外,图7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退避面43b形成为在对置面23从抵接面40连续的曲面。在这些情况下,退避面43a、43b也可以在与对置面32之间空出间隙来形成退避空间部42。而且,在该情况下,电池端子1如图6、图7中的箭头a所示,即使该主体部20的紧固端部20m夹抱电池极柱51地向紧固侧变形,也能够如图6、图7中的箭头b所示,由于能够在由退避面43a、43b形成的退避空间部42退避该变形的主体部2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确保适当的接合力。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退避面43形成于对置面23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于对置面32,也可以形成于对置面23和对置面32双方。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退避面43对于合计4对对置面23、32分别设置,但不限于此。

在以上的说明中,以主体部20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的加压弯曲加工等将一对环状部20a、20b、一对保持板状部20c、20d和弯折连结部20e一体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主体部20例如可以不包括弯折连结部20e,而是相对于轴向x为上侧分割体(环状部20a、保持板状部20c)和下侧分割体(环状部20b、保持板状部20d)的2层分割构造,并具有将分开形成的上侧分割体与下侧分割体一体化的构成。

以上所说明的紧固部30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使螺母或者螺栓相对于对方部件沿着轴向x拧合,从而产生基于一对紧固抵接部的紧固力的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