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3911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详细而言,涉及具备正负电极隔着隔板交替层叠而成的电极体的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等电池作为车辆搭载用电源、或者个人计算机和便携终端的电源被很好地使用。尤其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重量轻且可得到高能量密度,因此作为车辆搭载用的高输出电源或者电力储存系统的电源等重要性不断提高。作为这种电池之一,已知具备正负电极隔着隔板交替层叠而成的电极体的电池结构。

例如,图11所示的电池1具备电极体3和集电端子4、5,电极体3是具备活性物质层2和从该活性物质层2延伸出的集电用极耳6的正负电极隔着隔板交替反复层叠而成的。电极体3具有极耳群7、8,极耳群7、8是反复层叠了的正负电极的从活性物质层2突出的形状的极耳6以同一极性彼此沿电极体3的层叠方向聚拢(收拢)而成的。通过焊接等向该极耳群7、8安装集电端子4、5,电极端子(未图示)和电极体3经由该集电端子4、5被电连接。作为这种电池结构相关的技术文献可列举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08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电池1中,将从活性物质层2延伸出的集电用极耳6的极耳群7、8沿电极体3的层叠方向聚拢时,由于对各极耳6施加的张力(拉力)而使电极沿极耳6的延伸方向a被拉伸。尤其是离聚拢位置(收拢位置)远的一侧的极耳与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的极耳相比,被赋予大的张力。因此,离聚拢位置远的一侧的电极与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的电极相比,沿极耳6的延伸方向a大大突出,有电极错位的可能性。为了抑制这样的电极错位,可考虑充分延长极耳的延伸方向的长度,缓和上述张力的方法,但担心如果延长极耳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则配置该极耳的空间成为不作为电极发挥功能的无用空间,因此招致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降。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状况,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能够有效地抑制将极耳聚拢时的电极错位,而不用延长集电用的极耳的延伸方向的长度。

由本发明提供的电池,具备:正负电极隔着隔板在层叠方向上交替反复层叠而构成的电极体,所述正负电极具有活性物质层、和从该活性物质层延伸出的集电用极耳;反复层叠而成的所述正负电极的所述极耳以同一极性彼此在所述层叠方向上重叠而成的极耳群;以及与所述极耳群连接的集电端子。所述极耳群作为所述集电用极耳,至少包含第1极耳。所述第1极耳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从所述活性物质层延伸出的延伸部、和沿相对于该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以正交或锐角交叉的方向从该延伸部延伸存在的交叉部。并且,所述第1极耳的交叉部沿所述层叠方向聚拢,在其被聚拢的部位接合有所述集电端子。根据该结构,在将构成极耳群的第1极耳的交叉部沿电极体的层叠方向聚拢时,施加于第1极耳的张力(拉力)难以作用于延伸方向(极耳从活性物质层延伸出的方向)。因此,在将极耳群聚拢接合集电端子时正负电极沿上述延伸方向拉伸突出的情况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电极错位,而不用延长极耳的延伸方向的长度。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优选方式中,所述极耳群作为所述集电用极耳,还包含在所述层叠方向的中央侧配置的第2极耳。所述第2极耳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从所述活性物质层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出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与该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1极耳的延伸部的宽度大。并且,所述第2极耳的延伸部和所述第1极耳的交叉部向所述层叠方向的中央侧聚拢,在其被聚拢的部位接合有所述集电端子。这样,即使在因振动等而对极耳群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极耳群破损,同时抑制电极错位。

在此公开的电池的一优选方式中,所述极耳群作为所述集电用极耳,还包含在所述层叠方向的一端侧配置的第2极耳。所述第2极耳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从所述活性物质层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出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与该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1极耳的延伸部的宽度大。并且,所述第2极耳的延伸部和所述第1极耳的交叉部向所述层叠方向的一端侧聚拢,在其被聚拢的部位接合有所述集电端子。这样,即使在因振动等而对极耳群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极耳群破损,同时抑制电极错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电极体的正极、负极和隔板的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2的正极片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接合集电端子前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接合集电端子后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体的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图6的正极片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体的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正极片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以往的电极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极体

20正极

22正极集电体

24正极活性物质层

26、36集电用极耳(第1极耳)

26a、36a延伸部

26b、36b交叉部

28、38极耳群

32负极集电体

34负极活性物质层

40隔板

50电池壳体

70正极集电端子

72负极集电端子

100电池

126集电用极耳(第2极耳)

126a、136a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到的事项以外的、本发明的实施所需要的事项(例如,不是本发明特征的电极体的一般结构和制造工艺),可以基于本领域的以往技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来掌握。本发明能够基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和本领域的技术常识来实施。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发挥相同作用的构件和部位附带相同标记加以说明。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

以下,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应用对象。再者,本说明书中所谓“二次电池”,一般是指能够反复进行充放电的蓄电装置,是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等的蓄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的蓄电元件的用语。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利用锂离子作为电荷载体,通过与正负极间的锂离子相伴的电荷移动来实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内部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用于对构成电极体10的正极20、负极30和隔板40进行说明的图。再者,附图中的标记w表示电池的宽度方向,标记d表示电池的厚度方向,标记h表示电池的高度方向。不过,这些标记不过是为方便说明的方向,丝毫不限定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设置方式。

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如图1和图2所示,具备电池壳体50、电极体10、电解质60和集电端子70、72。

电池壳体50是收纳电极体10、电解质60和集电端子70、72的容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50具有有底方型(长方体形状)的外形。电池壳体50具备:在上端具有开口部的扁平有底的壳体主体52、和堵塞壳体主体52的开口部的盖体54。电池壳体50的材质为例如铝、钢等金属材料。

在电池壳体50的上表面、即盖体54,外部连接用的正极端子80和负极端子82突出。正极端子80与电极体10的正极20电连接。负极端子82与电极体10的负极30电连接。在盖体54还设置有安全阀56和注液孔58。安全阀56被形成得比电池壳体50的其它部分薄。安全阀56用于释放电池壳体50的内压。注液孔58用于注入液态的电解质(电解液)。注液孔58安装有帽,被气密地密封。

在电池壳体50的内部收纳有电极体10、电解质60和集电端子70、72。电极体10在此为层叠型的电极体(层叠电极体)。电极体10分别具备多枚矩形的正极片20和矩形的负极片30。正极片20和负极片30在隔着隔板40被绝缘的状态下被重叠。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在此为厚度方向d。

正极片20具备:正极集电体22、和形成于其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4。正极集电体22可合适地使用例如适合于正极的金属箔。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正极集电体22使用了铝箔。图示例中,正极活性物质层24被保持在正极集电体22的两面。另外,在宽度方向w上,正极活性物质层24以与正极集电体22的总宽度相同的宽度形成。

正极活性物质层24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粘合剂。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不特别限定地使用一直以来锂离子二次电池所用的物质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一例,可使用lini1/3co1/3mn1/3o2(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linio2(锂镍复合氧化物)、licoo2(锂钴复合氧化物)等的由通式limeo2(me含有ni、co、mn等的过渡金属元素的至少一种)表示的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正极活性物质层24可以在上述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外,还含有乙炔黑(ab)等的导电材料、聚偏二氟乙烯(pvdf)、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的粘合剂。

正极片20具有突出部分26,突出部分26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4,且与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4的部分相比向上突出。该突出部分26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4,因此正极集电体22露出。通过该突出部分26形成有集电用的极耳26。集电用的极耳26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4的端部延伸出。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2的正极片20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如图3所示,集电用极耳26,在与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延伸部26a和交叉部26b。延伸部26a是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4延伸出的部位。该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6a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4的端部24a沿着高度方向h向盖体54(图1)延伸。交叉部26b是沿着相对于延伸部26a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4延伸出的方向(延伸方向)a正交(即以直角交叉)的方向从该延伸部26a延伸存在的部位。相对于延伸方向a正交的方向在此为宽度方向w。另外,交叉部26b是接合正极集电端子70(图1)的部位。该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延伸方向a正交的方向(在此为宽度方向w),交叉部26b的宽度wb从合适地确保与正极集电端子70的接合面积的观点出发,可以为大致5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在相对于延伸方向a正交的方向(在此为宽度方向w),延伸部26a的宽度方向w的宽度wa从集电用极耳26的强度、集电性能等的观点出发,可以为大致10mm以上、优选为20mm以上。

该实施方式中,在交叉部26b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4的端部24a之间形成有凹口27。通过该凹口27,交叉部26b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4之间被隔离,将交叉部26b聚拢时对极耳26施加的张力(拉力)变得难以作用于极耳26的延伸方向a。在延伸方向a(在此为高度方向h)上,凹口27的长度ha比交叉部26b的长度hb小。从提高电池壳体内电极体的占有率使电池高能量密度化的观点出发,凹口27的延伸方向a的长度ha可以为大致3mm以下、优选为2mm以下。凹口27的长度ha的下限不特别限定。例如,凹口27的长度ha可以为0mm、即可以为切缝(缝隙)进入交叉部26b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4之间的正极集电体22的状态。交叉部26b的延伸方向a的长度hb从合适地确保与正极集电端子70的接合面的观点出发,可以为大致3mm以上、优选为5mm以上。交叉部26b的长度hb的上限不特别限定,但从提高电池壳体内电极体的占有率使电池高能量密度化的观点出发,交叉部26b的长度hb可以为大致15mm以下、优选为10mm以下。

负极片30如图1~图3所示,具备负极集电体32、和形成于其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4。负极集电体32可合适地使用例如适合于负极的金属箔。该实施方式中,作为负极集电体32使用铜箔。图示例中,负极活性物质层34被保持在负极集电体32的两面。另外,在宽度方向w上,负极活性物质层34以与负极集电体32的总宽度相同的宽度形成。

负极活性物质层34中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增粘剂、粘合剂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不特别限定地使用一直以来锂离子二次电池所用的物质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一例,可列举石墨碳、无定形碳等的碳系材料、锂过渡金属氧化物、锂过渡金属氮化物等。另外,在该负极活性物质以外,可以添加聚偏二氟乙烯(pvdf)、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的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cmc)等的增粘剂。

负极片30具有突出部分36,突出部分36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4,且与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34的部分相比向上突出。该突出部分36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4,因此负极集电体32露出。通过该突出部分36形成有集电用的极耳36。负极侧的集电用极耳36从负极活性物质层34的端部延伸出。另外,负极侧的集电用极耳36与前述的正极侧的集电用极耳26在宽度方向w不同的位置上,从负极活性物质层34的端部延伸出。负极侧的集电用极耳36与前述的极侧的集电用极耳26同样地,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从负极活性物质层34延伸出的延伸部36a、和沿着相对于该延伸部36a的延伸方向a正交的方向从该延伸部36a延伸存在的交叉部36b。负极侧的集电用极耳36的详细尺寸等的构成与前述的正极侧的集电用极耳26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隔板40是将正极片20和负极片30隔离的构件。该例中,隔板40由具有多个微小孔的预定宽度的片材构成。隔板40可以使用例如由多孔质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单层结构的隔板或层叠结构的隔板。

电极体10如上所述,是将多枚正极片20、多枚负极片30和多枚隔板40层叠而形成的。具体而言,是正极片20和负极片30隔着隔板40在层叠方向(在此为厚度方向d)交替反复层叠多个而构成的。另外,电极体10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4和负极活性物质层34隔着隔板40重合的层叠部12。该层叠部12是在正极活性物质层24和负极活性物质层34之间经由隔板40进行电荷载体(在此为锂离子)的授受的部分,是有助于电池100的充放电的部分。

图4是示意地表示接合集电端子70、72前的电极体10的立体图。图5是示意地表示接合集电端子70、72后的电极体10的立体图。如图4和图5所示,反复层叠着的多个正极片20的集电用极耳26在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在此为厚度方向d)上重叠,从层叠部12的端面12a(在此为上表面12a(图1))突出。多个集电用极耳26通过使它们在层叠方向上重叠,构成了正极侧的极耳群28。另外,反复层叠着的多个负极片30的集电用极耳36在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上重叠,从层叠部12的端面12a突出。多个集电用极耳36通过使它们在层叠方向上重叠,构成了负极侧的极耳群38。

在正极侧的极耳群28连接有正极集电端子70。具体而言,构成正极侧的极耳群28的集电用极耳26的交叉部26b向层叠方向(在此为厚度方向d)的一端侧聚拢,在其被聚拢的部位接合(例如焊接)有正极集电端子70。根据该构成,正极侧的集电用极耳26的延伸部26a不会向层叠方向的一端侧聚拢。因此,将正极侧的集电用极耳26的交叉部26b聚拢时施加于极耳26的张力(拉力)仅作用于交叉部26b从延伸部26a延伸存在的方向(正交方向),难以作用于延伸部26a的延伸方向a。由此,在正极侧的极耳群28被聚拢时正极片20沿延伸方向a拉伸的情况(以及正极片20向延伸方向a突出的情况)被抑制,正极片20的位置错位被抑制。电极体10的正极片20经由正极集电端子70与正极端子80电连接。

与正极侧同样地,在负极侧的极耳群38连接有负极集电端子72。具体而言,构成负极侧的极耳群38的集电用极耳36的交叉部36b向层叠方向(在此为厚度方向d)的一端侧聚拢,在其被聚拢的部位接合(例如焊接)有负极集电端子72。根据该结构,负极侧的集电用极耳36的延伸部36a不会向层叠方向的一端侧聚拢。因此,在将集电用极耳36的交叉部36b聚拢时施加于极耳36的张力(拉力)仅作用于交叉部36b从延伸部36a延伸存在的方向(正交方向),难以作用于延伸部36a的延伸方向a。由此,负极侧的极耳群38被聚拢时负极片30沿延伸方向a拉伸的情况(以及负极片30向延伸方向a突出的情况)被抑制,负极片30的位置错位被抑制。电极体10的负极片30经由负极集电端子72与负极端子82电连接。

如上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如图1~图5所示,具备:正负电极20、30,其具有活性物质层24、34、和从该活性物质层24、34延伸出的集电用的极耳26、36;电极体10,其是正负电极20、30隔着隔板40在层叠方向上交替反复层叠而构成的;极耳群28、38,其是反复层叠的正负电极20、30的极耳26、36以同一极性彼此(即正极20彼此和负极30彼此)在层叠方向上重叠而成的;以及集电端子70、72,其与极耳群28、38连接。极耳群28、38作为集电用极耳,至少包含第1极耳26、36。第1极耳26、36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从活性物质层24、34延伸出的延伸部26a、36a、和沿着相对于该延伸部26a、36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从该延伸部26a、36a延伸存在的交叉部26b、36b。并且,第1极耳26、36的交叉部26b、36b沿层叠方向聚拢,在其被聚拢的部位接合有集电端子70、72。

根据该结构,在第1极耳26、36的交叉部26b、36b聚拢时施加于第1极耳26、36的张力(拉力)难以作用于第1极耳26、36的延伸方向a,正负电极20、30沿第1极耳26、36的延伸方向a突出的情况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电极20、30的错位。另外,与延长第1极耳26、36的延伸方向a的长度来缓和张力,从而抑制电极20、30的错位这样的以往技术方案相比,也可以不延长极耳26、36的延伸方向a的长度。由此,能够提高在电池壳体50内有助于充放电的电极体10(层叠部12)的占有率。其结果,能够削减电池壳体50内的无助于充放电的空间(无用空间),实现高能量密度化。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不过是例示,在此公开的发明中包括将上述的具体例进行了各种变形、变更的情况。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仅在具有延伸部26a、36a和交叉部26b、36b的第1极耳26、36构成极耳群28、38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

图6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体10和极耳群28、38的立体图。该例中,正极侧的极耳群28具备:在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配置的第1极耳26、和在该层叠方向的中央侧配置的第2极耳126。负极侧的极耳群38具备:在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配置的第1极耳36、和在该层叠方向的中央侧配置的第2极耳136。

图7是图6的正极片20的正面图。正极侧的第2极耳126具有延伸部126a,延伸部126a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4沿延伸方向a延伸出。在与延伸方向a正交的方向(在此为宽度方向w)上,第2极耳126的宽度wc比第1极耳26的延伸部26a的宽度wa(图3)大。该实施方式中,第2极耳的延伸部126a的宽度wc与第1极耳26的延伸部26a的宽度wa和交叉部26b的宽度wb的合计宽度(wa+wb:图3)相同。负极侧的第2极耳136也与前述的正极侧的第2极耳126同样地,具有从负极活性物质层34沿延伸方向a延伸出的延伸部136a。负极侧的第2极耳136的详细尺寸等的构成与前述的正极侧的第2极耳126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正极侧和负极侧的极耳群28、38分别向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的中央侧聚拢。该情况下,离聚拢位置远的一侧(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极耳与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中央侧)的极耳相比,在聚拢时被附加更大的张力(拉力)。在该离聚拢位置远的一侧的极耳使用第1极耳26、36。另一方面,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中央侧)的极耳与离聚拢位置远的一侧(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极耳相比,在聚拢时不怎么被施加张力。在该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的极耳使用第2极耳126、136。并且,第2极耳126、136的延伸部126a、136a和第1极耳26、36的交叉部26b、36b向层叠方向的中央侧聚拢,在其被聚拢的部位接合有集电端子70、72。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极耳群28、38的破损,并且有效地抑制电极20、30的错位。即,当仅用第1极耳26、36构成极耳群28、38的情况下,第1极耳26、36的凹口带来强度下降,因此如果由于振动等而对极耳群28、38施加外力,存在极耳群28、38破损的顾虑。相对于此,第2极耳126、136未形成凹口,具有比第1极耳26、36的延伸部26a、36a宽的延伸部126a、136a,因此比第1极耳26、36的强度高。通过将该高强度的第2极耳126、136与第1极耳26、36并用,极耳群28、38的机械强度提高,即使在由于振动等而对极耳群28、38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极耳群28、38的破损。另外,第2极耳126、136被配置在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聚拢时不怎么被施加张力的中央侧),因此即使在将第2极耳126、136和第1极耳26、36并用的情况下,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中央侧)的电极20、30也难以沿延伸方向拉伸,能够充分发挥抑制电极20、30错位的效果。

图6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极耳群28、38向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的中央侧聚拢,但不限定于此。

图8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体10和极耳群28、38的立体图。该实施方式中,正极侧和负极侧的极耳群28、38向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聚拢。该情况下,极耳群28、38可以将层叠方向上接近聚拢位置的一侧(一端侧)的极耳设为第2极耳126、136,并将离聚拢位置远的一侧(中央侧和另一端侧)的极耳设为第1极耳26、36。这样,即使在将极耳群28、38向电极体10的层叠方向的一端侧聚拢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以适当的配置将第2极耳126、136和第1极耳26、36并用,来抑制振动等的外力造成的极耳群28、38的破损,并且抑制电极的错位。

图8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将极耳群28、38在层叠方向上一分为三,但分割数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极耳群28、38在层叠方向上一分为二,将接近聚拢位置的一端侧的极耳设为第2极耳126、136,并将离聚拢位置远的另一端侧的极耳设为第1极耳26、36。构成极耳群28、38的第1极耳26、36和第2极耳126、136的数量和配置部位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变更。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交叉部26b、36b相对于极耳26、36的延伸方向a交叉的角度为直角(90度)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

图9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正极片20的正面图。该实施方式中,正极片20的第1极耳26,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4延伸出的延伸部26a、和沿相对于该延伸部26a的延伸方向a以锐角(即以低于90度的角度)交叉的方向从该延伸部26a延伸存在的交叉部26b。这样,即使在将交叉部26b相对于延伸方向a交叉的角度θ设为锐角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极20、30的错位,而不用延长极耳26的延伸方向a的长度。交叉部26b相对于延伸方向a交叉的角度θ为90度以下即可,可以为例如60度~90度、优选为70度~90度、更优选为80度~90度。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正极侧的极耳群28和负极侧的极耳群38全都从电极体10的同一面(在此为上面)12a突出的,但不限定于此。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100的截面图。该实施方式中,电池100的正极侧的极耳群28从电极体10的右侧面向右边突出。另外,负极侧的极耳群38从电极体10的左侧面向左边突出。这样,在正极侧的极耳群28和负极侧的极耳群38从电极体10的不同面突出的情况下,在将极耳群28、38聚拢时正负电极20、30的错位特别容易发生。因此,上述的抑制电极错位的效果能够被更有效地发挥。

另外,在此公开的技术的优选应用对象不限定于上述的层叠型的电极体。例如,也可以是正极集电体22和负极集电体32分别为带状的片材,正极集电体22和负极集电体32将长度方向对齐,并且正极活性物质层24和负极活性物质层34以使隔板40介于其间的状态彼此相对地配置,绕卷绕轴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在该卷绕电极体中,正极20和负极30隔着隔板40在与卷绕轴正交的方向(层叠方向)上交替反复层叠。该卷绕电极体中,可以在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4延伸出的正极侧的集电用极耳26、和从负极活性物质层34延伸出的负极侧的集电用极耳36,形成延伸部26a、36a和交叉部26b、36b。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

电池100能够利用于各种用途,其特征是能量密度高、且难以产生电极的错位。因此,有效利用这样的特征,尤其是能够在能量密度高的大型电池中很好地采用。具体而言,例如,能够在理论容量为10ah以上(例如10~250ah)、例如50ah以上、进而为100ah以上(例如100~200ah)的大容量型电池中很好地应用。另外,电池100能够作为例如车辆所搭载的电动机用的动力源(驱动用电源)合适地使用。车辆的种类不特别限定,典型的可举出汽车,例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混合动力汽车(hv)、电动车(ev)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