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0322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软电缆。



背景技术:

移动作业中,作为机械供电的电缆经常受到地面的摩擦、挤压弯曲和扭转,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产生损伤,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的电缆容易产生故障,如电缆导体散股断芯、导体撑破绝缘、护套开裂变形等现象,是造成电缆使用寿命短的主要原因,因此移动环境下需要电缆不仅具有电气性能优良,更要具备柔软、耐磨损、抗撕裂的综合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电缆,在电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方面加以改进,以解决或改善目前的问题。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电缆,包括线芯、外护套层,线芯包括导体、包带、绝缘层、内编织层,其特征在于,在线芯外面填充内护套层,在内护套层与外护套层之间设外编织层。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导体为镀锡铜导体。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绝缘层为三元乙丙为基料混合物。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内编织层为芳纶纱编织层。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内护套层、外护套层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外编织层为不锈钢丝材料。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提高了电缆的柔软性;

(2)提高了电缆的抗拉性、完整性;

(3)提高了电缆的耐扭转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一种软电缆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线芯、10、导体;11、包带;12、绝缘层;13、内编织层;2、内护套层;3、外编织层;4、外护套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一种软电缆,包括线芯1、外护套层4,线芯1包括导体10、包带11、绝缘层12、内编织层13,其特征在于,在线芯1外面填充内护套层2,在内护套层2与外护套层4之间设外编织层3。

导体10采用特软材料镀锡铜导体,动力/地线导体10直径为10.3mm/6.1mm,单线束丝节径比控制在17~19,复绞节径比,内层控制在13~15,外层控制在10~12,复绞线经过聚晶模成型,以消除导体10表面凸起,保证其圆整度。

包带11部分采用聚酯带重叠绕包,绕包搭界率在25%~30%,保证包带11平整,以保证导体10的整体性。

绝缘层12采用三元乙丙为基料混合物,其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平衡,扩张强度达到9N/mm2,断裂伸出率达到340%,绝缘层12厚度动力/地线为.2mm/1.6mm,挤制时采用导体和牵引绳用金属管整体压接,硫化蒸汽压力保持在 0.8MPa。

内编织层13为芳纶纱编织层,进行高密度编织,以加强期整体抗拉性和完整性,编织密度不小于90%,节距在28mm,缆芯成缆绞合节径比控制在9~11,线芯间不填充材料。

内护套层2、外护套层4为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其抗张强度达到30N/mm2,断裂伸长率达到750%,具有耐油、耐弯曲、耐磨、耐候等性能,在成缆后直接挤压式挤包内护套层固定线芯,标称厚度为2mm,在线芯之间的缝隙中实现填充,使电缆表明光滑圆整,在增加电缆的耐扭转性能。外护套层标称厚度为5.5mm,挤制成型,在其聚氨酯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使之具有阻燃性能。

外编织层3为不锈钢丝材料,使内护套层2、外护套层4完全融为一体,采用细不锈钢丝,编织密度在70%~75%,节距控制在60mm。

生产制造流程为:拉丝,导体铜丝镀锡,导体束绞复绞,包带绕包,绝缘层挤制,芳纶纱编织,成缆,内护套层挤制,不锈钢丝编织,外护套层挤制,制成品检验。

经过实施例检验和应用表明,该新型的电缆可以应用于移动作业场合,具有优良的柔软性、抗拉性、完整性和耐扭转性能。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