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6687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漆包线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漆包线涂漆装置有毛毡上漆和模具上漆,相对来说,毛毡涂漆要求严格,涂漆质量更佳。目前生产中,中小规格的漆包线大多数采用辊筒供漆、毛毡滤漆的方式。即辊筒上设有沟槽,辊筒转动,使漆缸内油漆填充到凹槽内,漆包线穿过凹槽,从而达到供漆的目的。再通过毛毡过滤,使漆液均匀附着到漆包线表面。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工系统和加工方式的多种原因,这种辊筒供漆、毛毡滤漆的方式容易导致漆包线表面漆膜附着性较差,且漆液涂覆不均匀,漆膜涂覆质量难以稳定控制,容易出现漆层脱落,影响漆包线的电性能,使得漆包线绝缘性较差,给实际使用带来诸多隐患。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949806X,申请日:2015年12月1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涂漆均匀的涂漆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涂漆均匀的涂漆装置,该申请案利用计算机自动调控,根据工艺要求,把工艺用漆量精均匀的输送到涂漆毛毡里。涂漆毛毡为高纯的羊毛毡,利用毛毡的毛细作用均匀分布在特氟龙编织布上,由于特氟龙编织布表面光滑,因而漆膜表面光滑、圆体,无偏心现象,进一步保证了涂漆均匀。漆包线漆在恒温漆槽中放置,保证漆包线漆一定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加均匀度。该申请案有助于改善漆包线漆膜偏差大,漆膜连续性差等缺点,但对于漆膜的附着性问题难以控制,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漆包线漆膜涂覆不稳定、漆膜附着性不佳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漆膜的附着性,避免出现漆膜脱落,保障漆包线的电性能良好。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包括面漆槽和底漆槽,底漆槽内设置有第一供漆辊,第一供漆辊表面沿周向间隔开设有第一涂漆槽,裸线从第一涂漆槽中穿过并被涂覆底漆,第一供漆辊后方设置有第一毛毡;面漆槽内设置有第二供漆辊,第二供漆辊表面沿周向间隔开设有第二涂漆槽,涂覆过底漆的裸线从第二涂漆槽中穿过并被涂覆面漆,第二供漆辊后方设置有第二毛毡;

面漆槽和底漆槽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粘度传感器,面漆槽上方还设置有防护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引线带,该引线带一端由引线轮支撑,引线带贴附在第二供漆辊和第一供漆辊上表面不断行进。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防护盖包括底板和竖立于其两侧的侧板,底板覆盖在面漆槽上方,侧板沿裸线的行进方向竖立在相邻的第一涂漆槽和第二涂漆槽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底漆槽的供漆装置包括供漆箱和漆筒,底漆槽通过供漆管与供漆箱相连,供漆箱通过进漆管与漆筒相连,底漆槽内还开设有溢流孔,并通过回流管与供漆箱相连,底漆槽内设置有液位检测仪。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供漆箱内也设置有液位检测仪。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面漆槽的供漆装置与底漆槽的供漆装置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第一毛毡和第二毛毡上均设置有毛毡压块。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面漆槽和底漆槽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粘度传感器,还设置有对漆液加热的加热元件,通过温度传感器和粘度传感器共同配合,对漆液的性能状态进行双重监测,保障漆液粘度适宜,使得漆液附着性好,避免漆层脱落,能有效保障漆包线的漆膜稳定,使得电性能稳定,绝缘性好。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底漆槽通过供漆管与供漆箱相连,底漆槽内还开设有溢流孔,并通过回流管与供漆箱相连,底漆槽内设置有液位检测仪,此种供漆方式不但可以漆液的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更有利于保障面漆槽与底漆槽内漆液充足,保障对裸线的充分供漆,实现均匀稳定涂漆。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引线带贴附在第二供漆辊和第一供漆辊上表面不断行进,当涂漆过程中裸线部分断线时,可将断线部分系在引线带上,让断线随着引线带继续行进,直至运行至涂漆系统外进行后续加工处理,避免因部分断线影响裸线的整体正常涂漆操作,涂漆安全性得到提高。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面漆槽上方还设置有防护盖,一方面可以对面漆槽进行封闭,保障漆液清洁,另一方面侧板可以将裸线的底漆涂覆段与面漆涂覆段相间隔,防止底漆涂覆段与面漆涂覆段之间相互接触,使得漆液涂覆稳定安全,漆膜不会紊乱,也避免了裸线相互接触导致的漆膜划伤受损,能有效提高漆液涂覆质量,保障漆包线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漆槽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面漆槽;2、第二供漆辊;3、第二毛毡;4、防护盖;401、底板;402、侧板;5、底漆槽;501、供漆管;502、回流管;6、第一供漆辊;7、第一毛毡;8、裸线;9、引线带;10、引线轮;11、供漆箱;12、漆筒;13、进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包括面漆槽1和底漆槽5,底漆槽5内设置有第一供漆辊6,第一供漆辊6表面沿周向间隔开设有第一涂漆槽,第一供漆辊6由第一驱动轴驱动在底漆槽5内转动,从而将待涂覆的底漆带入第一涂漆槽内,裸线8从第一涂漆槽中穿过从而被涂覆底漆,第一供漆辊6后方设置有第一毛毡7,涂覆过底漆的裸线8从两层第一毛毡7之间穿过,从而过滤掉多余的底漆,控制底漆涂覆的厚度。裸线8经过导轮牵引往复在第一供漆辊6上的多个第一涂漆槽中依次穿过,实现对裸线8底漆的少量、多次均匀涂覆,保障底漆附着性较佳。

本实施例中裸线8涂覆底漆后还需涂覆一层面漆,同样地,面漆槽1内设置有第二供漆辊2,第二供漆辊2表面沿周向间隔开设有第二涂漆槽,第二供漆辊2由第二驱动轴驱动在面漆槽1内转动,从而将待涂覆的面漆带入第二涂漆槽内,涂覆过底漆的裸线8从第二涂漆槽中穿过并被涂覆面漆,第二供漆辊2后方设置有第二毛毡3,裸线8从两层第二毛毡3之间穿过,从而过滤掉多余的面漆,控制面漆涂覆厚度。第一毛毡7和第二毛毡3上均设置有毛毡压块。本实施例通过一套系统即可以实现裸线8底漆和面漆的涂覆,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本实施例中面漆槽1和底漆槽5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粘度传感器,还设置有对漆液加热的加热元件,时刻控制底漆和面漆的性能状态。温度传感器时刻监测漆液的温度,并与粘度传感器相配合,通过温度和粘度情况共同调整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漆液的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粘度容易受到温度高低的影响,且粘度对于漆液的附着性影响重大。本实施例通过温度传感器和粘度传感器共同配合,对漆液的性能状态进行双重监测,保障漆液粘度适宜,使得漆液附着性好,面漆与底漆之间也具有良好附着性,避免漆层脱落,能有效保障漆包线的漆膜稳定,使得电性能稳定,绝缘性好。

本实施例中底漆槽5的供漆装置包括供漆箱11和漆筒12,底漆槽5通过供漆管501与供漆箱11相连,供漆箱11通过进漆管13与漆筒12相连,底漆槽5内还开设有溢流孔,并通过回流管502与供漆箱11相连,底漆槽5内设置有液位检测仪,一旦液位较低则供漆箱11通过供漆管501及时向底漆槽5内加漆,而底漆槽5内液位达到溢流孔孔位时则通过回流管502回流到供漆箱11内,供漆箱11内也设置有液位检测仪,当供漆箱11内漆液不足时,漆筒12则通过进漆管13及时向供漆箱11内加漆。面漆槽1的供漆装置与底漆槽5的供漆装置相同。此种供漆方式不但可以漆液的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更有利于保障面漆槽1与底漆槽5内漆液充足,保障对裸线8的充分供漆,实现均匀稳定涂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能提高漆膜附着性的漆包线涂漆系统,其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引线带9,该引线带9一端由引线轮10支撑,引线带9贴附在第二供漆辊2和第一供漆辊6上表面不断行进,且引线带9不经过第一涂漆槽和第二涂漆槽,引线带9用于实现对裸线8意外断线的处理,当涂漆过程中裸线8部分断线时,可将断线部分系在引线带9上,让断线随着引线带9继续行进,直至运行至涂漆系统外进行后续加工处理,避免因部分断线影响裸线8的整体正常涂漆操作,涂漆安全性得到提高。

本实施例中面漆槽1上方还设置有防护盖4,如图3所示,防护盖4包括底板401和竖立于其两侧的侧板402,底板401覆盖在面漆槽1上方,侧板402沿裸线8的行进方向竖立在相邻的第一涂漆槽和第二涂漆槽之间。防护盖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对面漆槽1进行封闭,保障漆液清洁,另一方面侧板402可以将裸线8的底漆涂覆段与面漆涂覆段相间隔,防止底漆涂覆段与面漆涂覆段之间相互接触,保障在底漆阶段裸线8不会沾染上面漆,而在面漆涂覆阶段,裸线8则不会重新沾染底漆,使得漆液涂覆稳定安全,漆膜不会紊乱,也避免了裸线8相互接触导致的漆膜划伤受损,能有效提高漆液涂覆质量,保障漆包线的涂覆质量。同理,底漆槽5上方也设置有同样结构的防护盖4(图1中未画出)。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