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386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冷却系统,特别是一种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



背景技术:

二十一世纪起为一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藉由半导体的特性,各式各样的桌面计算机、手提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提电话及智能型电器用品等商品均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亦朝轻、薄、短、小方面做设计,以求人们方便随身携带,而可随时使用并实时取得信息,而半导体的特性也使用在许多智能机器的自动控制设备。

上述电子信息化的产品,均须借助一中央处理器(CPU)及其周边电子组件来操控运作,该中央处理器及该电子组件在运作时会产生高温,而影响运作效率及产品使用寿命,故如何有效地将该中央处理器及该电子组件降温,一直是业者所欲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吸散热的作法已有风扇吹送空气冷却方式及热管(heat pipe)冷却方式,进一步有液体冷却方式,用以应付一中央处理器或一电子组件所产生的热,该中央处理器或该电子组件外侧通常须设置一吸散热器(heat sink),用以迅速地将热导引出来,大体上,这冷却系统包含四个部件,一吸散热器(heat sink)、一驱动部、一散热器(radiator)及一风扇,其中,该吸散热器(heat sink)、该驱动部及该散热器(radiator)彼此之间连接一连通管路而形成一密闭式循环系统,每一连通管路两端连接该吸散热器(heat sink)、该驱动部及该散热器(radiator)都必需确实以避免泄漏的情况。

将冷却系统的一吸散热器组装于一驱动部如流体泵的结构除会影响该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外,如何更容易地、迅速地及有效地将该吸散热器连接于该驱动部,用以降低成本及提升良率而具有市场竞争力,亦是业者所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其可更容易地、迅速地及有效地将吸散热器与流体冷却系统的驱动部如流体泵组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至少包括,

一传导热片,其一侧面系用以接触热源;

一导热部,设于传导热片的另一侧面,用于接收来自导热片的热量,传导热片周缘延伸围绕而形成一腔体收容该导热部,腔体外侧面设有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供流体流进腔体,第二连通部用于供流体从腔体流出;

第一连通部直接连接一流体泵的正压部,第二连通部则与流体泵的负压部连接,流体泵驱动流体流进及流出腔体,流体泵一侧固设于腔体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将流体泵一侧可固设于腔体的一侧,并将第一连通部直接连接一流体泵的正压部,使得流体泵结合导热片、导热部及腔体而形成一个单元模块,以更容易地、迅速地及有效地与散热器组合等部件而形成一流体冷却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腔体以虚线表示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部分的放大详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搭载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5所示,该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至少包括一传导热片12及一导热部14。

传导热片12一侧面用于接触热源(如中央处理器(CPU)或图形处理器(GPU),未图示)。该导热部14则设于该传导热片12的另一侧面。

具体地,导热部14是由多个间隔设于传导热片的所述另一侧的矩形状鳍片所形成,用于接收来自该导热片12的热量,当流体流经该导热部14时,用来导引接收该导热部14的热。

该传导热片12周缘延伸围绕而形成一腔体16收容该导热部14,换而言之,本实用新型设有盖子61结合该传导热片12合围而形成所述腔体16,盖子通过螺钉与传导热片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拆装,且盖子和传热导片的结合处设置有防水圈,以避免腔体16的流体外漏。该腔体16外侧面设有第一连通部62和第二连通部64,其中,第一连接部62用于供流体流进腔体16,第二连通部64用于供流体从腔体16流出。

该腔体16的第一连通部62是直接地连接一流体泵的正压部82(如流体的流体流出口)。具体地,第一连通部62设为套管状,流体泵18的正压部82也设为套管状,流体泵18的正压部82直接穿套入腔体16的第一连通部62,流体泵18的正压部82与该腔体16的第一连通部62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止漏垫圈20,以防止流体泄露。

本实用新型流体冷却系统的吸散热器,其流体泵18一侧可固设于腔体16的一侧,这使得流体泵18结合导热片12、导热部14及腔体16而形成一个单元模块,以更容易地、迅速地及有效地与散热器(Radiator)组合而形成一流体冷却系统。

具体地,如图6所示,流体泵18的正压部82穿套入腔体16的第一连通部62,从而无需在流体泵18的正压部与腔体(16)的第一连通部之间另外连接通管路,可降低组装成本及提升组装良率而具有较佳市场竞争力;当然,腔体16的第二连通部64及流体泵18的负压部84如流入口分别通过连通管路30与一散热器通连,具体地,腔体16的第二连通部64及流体泵(18)的负压部84如流入口分别与连通管路30的一端连接,各连通管路30的另一端则通连一散热器(radiator,图中未示)而形成一冷却系统。

应当说明的是,流体泵18的正压部82可置换为该流体泵18的负压部84(如流体泵的流体流入口),则亦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需达到的功效,其较佳的做法是将腔体16的第一连通部62穿套入该流体泵18的该负压部84。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流体泵18的正压部82连接腔体16的第一连通部62方式可置换为在套管状的第一连接部62或者套管状的正压部82的端部设置与其相通的螺帽40,在套管状的正压部82或者套管的第一连接部62设置与螺帽40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并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连接的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