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8690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插座的三插保护门大多为E极驱动打开,在插座国标GB2099.1中要求E极插头和E极插套必须先接触后断开,如果插头的E极插头和插座的E极插套不是先接触后断开,则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用电器的残余电流不能接地中和,就会造成使用的安全隐患。然而在有些特定场合,如保护门为了顺畅的打开而在E极区域设计的比较厚,就会使得E极驱动的保护门的打开方式不能满足该设计要求。即使采用了N/L极驱动打开的方式,也存在着应用范围较小以及装配方式繁琐等问题,并且在现有的三插插座中,保护门和插套之间一般设有隔板,如果是某些针对低端市场定位的插座设置隔板就会增加制造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的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包括盖板1、保护门2、弹簧3和插套5,所述的插套5安装在与盖板1相配合的插座的基座6内,所述的基座6内设有滑动部64,所述的保护门2与滑动部64相配合并将插套5的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遮盖,且将E极插套53露出,并且在保护门2上设有分别与盖板1的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相对设置的N极斜面21和L极斜面22用于在三级插头插入时驱动保护门2打开,所述的E极插套53、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成三角设置,所述的滑动部64设置在N极插套51和L极 插套52之间并延伸至E极插套53的下方,所述的保护门2通过弹簧3滑动安装在滑动部64上并通过斜臂26将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遮挡。

可选的,所述的滑动部64包括并列间隔设置在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之间的两个侧筋61和从基座6的底部延伸至E极插套53下方的底筋62,所述保护门2的安装槽23和形台27分别与侧筋61的侧壁和底筋62相配合使得形台27能够沿底筋62限位滑动。

可选的,在两个侧筋61的外侧设有与保护门2的第一挡臂24相对设置的固定筋63,当只有N极插头或L极插头插入时,所述的N极插头或L极插头单极作用在N极斜面21或L极斜面22上,使得形台27发生倾斜并带动第一挡臂24倾斜,所述的第一挡臂24与固定筋63发生干涉使得保护门2无法继续移动。

可选的,所述三级插头的E极插头能够先于N极插头和L极插头与插套5电连接,在三极插头拔出时E极插头能够后于N极插头和L极插头与插套5断开。

可选的,在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的外侧分别设有防过位筋65,所述的防过位筋65与保护门2的第二挡臂25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的保护门2包括位于其中部的形台27,所述形台27的两侧设有向外延伸的斜臂26,两个斜臂26分别位于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与盖板1的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之间,所述的N极斜面21和L极斜面22分别设置在两个斜臂26上。

可选的,在两个斜臂26的端部分别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挡臂24和第二挡臂25,所述的第一挡臂24和第二挡臂25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并垂直设置,所述的第二挡臂25与第一限位壁15的侧壁相配合使得保护门2能够沿盖板1的第一限位壁15滑动,在形台27的一端设有与盖板1的安装部14相对设置的安装槽23,所述的弹簧3限位安装在安装槽23内并与安装部14相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隔板4,所述的隔板4安装在基座6上并位于插套5的上方,所述的保护门2滑动安装在隔板4的形槽41上,当三极插头插入时,三 极插头的N极插头和L极插头通过N极斜面21和L极斜面22驱动保护门2沿形槽41滑动并打开。

可选的,所述的隔板4上设有与E极插孔11对应设置的E极通孔44,所述的形槽41位于E极通孔44的下方并从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之间穿过,保护门2的形台27和安装槽23安装在形槽41内并且安装槽23的端部与E极通孔44的底部相对设置,在形槽41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凸筋42,形台27的底端支撑在凸筋42上并沿凸筋42在形槽41内滑动。

可选的,在形槽41的两侧设有与第一挡臂24相对设置的限位筋43,当只有N极插头或L及插头作用在N极斜面21或L极斜面22上时,形台27受力不平衡并沿凸筋42的一侧倾斜,使得限位筋43与第一挡臂24发生干涉从而使保护门2不能继续移动。

可选的,隔板4与基座6卡接固定,隔板4上设有与滑动部64对应设置的避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通过采用N/L极驱动方式打开的保护门,提高了三极插头和插座的插拔顺畅度,并且保护门不覆盖插座的E极插孔的所在区域,将插套的E极接地插套相连接直接裸露,从而解决了保护门在E极插孔的所在区域设计较厚的情况下未能满足先接触后断开的安全标准的问题,而且应用范围广,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结构中不设置隔板结构,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装配过程。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结构中也可以设置隔板4,所述的隔板4安装在基座6上并位于插套5的上方,保护门2能够滑动安装在隔板4上从而具有较好的连接可靠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盖板和保护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盖板和弹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隔板和保护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座和插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6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N/L极驱动的三插插座的保护门结构包括盖板1、保护门2、弹簧3和插套5,所述的插套5和保护门2安装在与盖板1相配合的插座的基座6内,所述的盖板1上设有E极插孔11和呈倾斜设置的N极插孔12与L极插孔13,所述的保护门2通过弹簧3滑动安装在插套5与盖板1之间并将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的所在区域覆盖,且不覆盖E极插孔11所在区域,并且在保护门2上设有分别与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相对设置的N极斜面21和L极斜面22用于在三级插头插入时驱动保护门2打开。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N/L极驱动方式打开的保护门2,提高了三极插头和插座的插拔顺畅度,并且保护门2不覆盖插座的E极插孔11的所在区域,将插套5的E极接地插套相连接直接裸露,从而解决了保护门2在E极插孔11的所在区域设计较厚的情况下未能满足先接触后断开的安全标准的问题,而且应用范围广,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结构中不设置隔板结构,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简化了装配过程。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插座结构中也可以设置隔板4,所述的隔板4安装在基座6上并位于插套5的上方,保护门2能够滑动安装在隔板4上从而具有较好的连接可靠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如图2和3所示,所述的盖板1上还设有安装部14和第一限位壁15,所述的安装部14位于E极插孔11的底端并与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相对设置,所述的第一限位壁15沿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的外侧设置并延伸至E极插孔11的下方从而将E极插孔11露出。具体的,所述的安装部14包括挡板141和圆柱142,所述的挡板141垂直设置在E极插孔11靠近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的一端,所述的圆柱142垂直设置在挡板141的表面并向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的所在方向延伸,所述弹簧3的一端套接在圆柱142上并与挡板141相抵接,另一端与保护门2的端部相连接使得保护门2只能够在第一限位壁15和安装部14形成的区域内滑动。

在E极插孔11的上方还设有两插插孔16,在两插插孔16的外侧设有用于安装两插保护门的第二限位壁17,所述的两插保护门通过贯穿两插插孔16的通槽18以及设置在通槽内的复位弹簧从而在第二限位臂17内滑动用于开启或关闭。

如图4所示,所述的保护门2包括位于其中部的形台27,所述形台27的两侧设有向外延伸的斜臂26,两个斜臂26分别与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相对设置用于防单插,所述的N极斜面21和L极斜面22分别设置在两个斜臂26上用于驱动保护门2打开,在两个斜臂26的端部分别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挡臂24和第二挡臂25,所述的第一挡臂24和第二挡臂25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并垂直设置,所述的第二挡臂25与第一限位壁15的侧壁相配合使得保护门2能够沿第一限位壁15滑动,在形台27的一端设有与安装部14相对设置的安装槽23,所述的弹簧3限位安装在安装槽23内并与安装部14相连接。当三极插头插入时,三极插头的E极插头直接穿过E极插孔11与插套5的E极插套53相连接,三极插头的N极插头和L极插头的端部同时作用在N极斜面21和L极斜面22上,使得保护门2的两侧平衡受力不发生偏转,保护门2处于水平状态并沿插销插入的垂直方向发生移动将插套5的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露出,弹簧3被压缩,N极插头和L极插头通过保护门2与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电连接;当三极插头拔出时,保护门2在弹簧3的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将盖板1上的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遮挡。优选的,所述三级插头的E极插头能够先于N极插头和L极插头与插套5电连接,在三极插头拔出时E极插头能够后于N极插头和L极插头与插套5断开;与E极插销对应的E极插套的高度大于分别与N极插销和L极插销对应设置的N极插套和L极插套的高度,或者三插插头的E极插头的长度大于N极插头和L极插头的长度,从而确保能够实现E极插销和E极插套先接触后断开。

如图1、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还包括隔板4,所述的隔板4安装基座6上并位于在插套5的上方,所述的保护门2滑动安装在隔板4的形槽41上并将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的所在区域覆盖,当三极插头插入时,三极插头的N极插头和L极插头通过N极斜面21和L极斜面22驱动保护门2沿形槽41滑动并打开,使得N极插头和L极插头依次穿过N极 插孔12、L极插孔13和隔板4与插套5电连接。具体的,所述的隔板4上设有与E极插孔11对应设置的E极通孔44,所述的形槽41位于E极通孔44的下方并从N极插孔12和L极插孔13之间穿过,保护门2的形台27和安装槽23安装在形槽41内并且安装槽23的端部与E极通孔44的底部相对设置,在形槽41的底部内壁上设有凸筋42,形台27的底端支撑在凸筋42上并沿凸筋42在形槽41内滑动,在形槽41的两侧设有与第一挡臂24相对设置的限位筋43,所述限位筋43的高度低与第一挡臂24的高度,当只有N极插头或L及插头作用在N极斜面21或L极斜面22上时,形台27受力不平衡并沿凸筋42的一侧倾斜,使得该侧第一挡臂24的高度低于限位筋43的高度,从而在滑动过程中限位筋43与第一挡臂24发生干涉使保护门2不能继续移动从而始终遮挡N极插孔12、L极插孔13和插套5的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起到了防单插和探针的功能。

如图5和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所述的基座6内设有与插套5的E极插套53、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相对设置的滑动部64,所述的保护门2与滑动部64相配合并将插套5的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遮盖,且将E极插套53露出。具体的,所述的E极插套53、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成三角设置,所述的滑动部64设置在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之间并延伸至E极插套53的下方,所述的保护门2通过弹簧3滑动安装在滑动部64上并通过斜臂26将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遮挡用于防单插和探针。所述的滑动部64包括并列间隔设置在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之间的两个侧筋61和从基座6的底部延伸至E极插套53下方的底筋62,所述保护门2的安装槽23和形台27分别与侧筋61的侧壁和底筋62相配合使得形台27能够沿底筋62限位滑动用于开启或关闭保护门2,在两个侧筋61的外侧设有与第一挡臂24相对设置的固定筋63,当只有N极插头或L极插头插入时,所述的N极插头或L极插头单极作用在保护门2的N极斜面21或L极斜面22上,使得支撑在底筋62上的形台27发生倾斜并带动第一挡臂24倾斜,从而保护门2在滑动过程中第一挡臂24会与固定筋63发生干涉使得保护门2无法继续移动,从而始终遮挡N极插孔12、L极插孔13和插套5的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起到了防单插和探针的功能,在N极插套51和L极插套52的外侧分别设有防 过位筋65,所述的防过位筋65与保护门2的第二挡臂25相配合用于防止保护门2倾斜过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盖板1和插套5之间不设置隔板4而通过将保护门2直接安装在基座6上,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需要安装隔板4时,隔板4可与基座6卡接固定,隔板4上设有与滑动部64对应设置的避让结构,避让结构包括与侧筋61、固定筋63和防过位筋65对应设置的避让槽,隔板4上还可设有与侧筋61和固定筋63之间空隙对应设置的插接柱,以及与防过位筋65和底筋62之间空隙对应的第二插接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隔板4也可以不设有与基座6相配合的结构从而不安装在基座6上,取而代之的,可以在隔板4上设置与插座内的其他部件相配合的结构从而与该部件相连接,进而将所述的保护门2滑动安装在隔板4上用于防单插。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隔板4安装在另一新型基座上,该基座不设置与保护门2配合的相应结构,隔板4与基座固定连接,保护门2滑动安装在隔板4上用于防单插。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