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触电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921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新型防触电插座。



背景技术:

防触电插座是更安全的插座,为了防止儿童用金属接触到插座发生危险,改变了传统插座的缺陷,使人的肢体触及到了插座的电路,也不会发生触电事故。现有的防触电插座结构过于复杂,往往需要智能电路和复杂的机械结构,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防触电插座,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新型防触电插座,包括壳体,壳体的内部安装第一插接导电装置和第二插接导电装置,第一插接导电装置和第二插接导电装置均包括弹簧,弹簧的下端与壳体连接,弹簧的上端安装导电片,导电片上安装绝缘片,绝缘片上安装导电座,导电片为倒置的U形板状结构,壳体内部安装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为一组,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与第一插接导电装置配合,第一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片向下滑动后能与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配合,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与第二插接导电装置配合,第二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片向下滑动后能与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接触配合,第三触点和第二触点分别与交流电源的两极连接,第一触点与第二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通过导线导通,第四触点与第一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通过导线导通。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导电座的内部安装弧形导电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将导电座与交流电源隔离,使其中一个插接导电装置作为另一个接导电装置的开关使用,当只是一个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被插入的导体压动时,被插入导体的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不与交流电源导通,而使另一个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接入交流电源,只有当两个插接导电装置同时插入导电片时,才能实现交流电源供电,从而有效避免了误插入导体造成的触电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导电装置导电座在被压动时,弹簧通过压缩使导电片与两个触点配合,此时会使另一个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接入交流电源,而被压动的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自身不接入交流电。本实用新型的绝缘片可以避免导电座与导电片短路。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插座的防触电功能。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新型防触电插座,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8,壳体8的内部安装第一插接导电装置和第二插接导电装置,第一插接导电装置和第二插接导电装置均包括弹簧6,弹簧6的下端与壳体8连接,弹簧6的上端安装导电片3,导电片3上安装绝缘片11,绝缘片11上安装导电座2,导电片3为倒置的U形板状结构,壳体8内部安装第一触点4、第二触点5、第三触点9和第四触点10,第一触点4和第二触点5为一组,第一触点4和第二触点5与第一插接导电装置配合,第一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片3向下滑动后能与第一触点4和第二触点5接触配合,第三触点9和第四触点10与第二插接导电装置配合,第二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片3向下滑动后能与第三触点9和第四触点10接触配合,第三触点9和第二触点5分别通过电线7与交流电源的两极连接,第一触点4与第二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2通过导线导通,第四触点10与第一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2通过导线导通。

本实用新型将导电座2与交流电源隔离,使其中一个插接导电装置作为另一个接导电装置的开关使用,当只是一个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2被插入的导体压动时,被插入导体的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2不与交流电源导通,而使另一个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2接入交流电源,只有当两个插接导电装置同时插入导电片时,才能实现交流电源供电,从而有效避免了误插入导体造成的触电现象,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导电装置导电座2在被压动时,弹簧6通过压缩使导电片3与两个触点配合,此时会使另一个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2接入交流电源,而被压动的插接导电装置的导电座2自身不接入交流电。本实用新型的绝缘片11可以避免导电座2与导电片3短路。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插座的防触电功能。

所述导电座2的内部安装弧形导电片1。

本实用新型的弧形导电片1可以提高导电座2与插销的插接紧密程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