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8677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动电源插头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充电器上的电源插头把弹片端子用于与弹片片面上的冲压U型缝隙连接,但是这种弹片端子的接触臂弹性力有限,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弹性力逐渐减小,这时,在翻转插脚时接触弹臂就不能与插脚稳定接触,导致导电接触失效,缩短了充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以解决上述背景中出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包括电源连接插头、导电插头、插头转轴、导电金属、片体、上安装孔、第一片孔、弹臂结构、接触弹臂、支撑弹臂、弯折弹臂、第二片孔、下安装孔和端子,所述电源连接插头上设置有导电插头,所述导电插头下侧设置有插头转轴,所述插头转轴下侧设置有导电金属,所述导电金属下侧设置有片体,所述片体上端设置有上安装孔,所述上安装孔下侧设置有第一片孔,所述第一片孔下侧设置有弹臂结构,所述弹臂结构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接触弹臂、支撑弹臂和弯折弹臂,且弹臂结构下侧设置有第二片孔,所述第二片孔下侧设置有下安装孔,所述下安装孔左侧设置有端子。

优选的,所述电源连接插头上设置有正极连接头和负极连接头,正极连接头与负极连接头均连接有片体,用于传递电流。

优选的,所述导电金属与导电插头连接,导电插头通过导电金属把电流引导片体上,再通过片体把电流传递到蓄电池中。

优选的,所述片体通过绝缘螺丝插入上安装孔和下安装孔与插头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端子通过金属导体片与弹臂结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通过设置的弹臂结构,能够增大弹性作用力,减缓了弹臂的弹性消逝速度,延长了弹片端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片体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弹臂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电源连接插头,2、导电插头,3、插头转轴,4、导电金属,5、片体,6、上安装孔,7、第一片孔,8、弹臂结构,9、接触弹臂,10、支撑弹臂,11、弯折弹臂,12、第二片孔,13、下安装孔,14、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包括电源连接插头1、导电插头2、插头转轴3、导电金属4、片体5、上安装孔6、第一片孔7、弹臂结构8、接触弹臂9、支撑弹臂10、弯折弹臂11、第二片孔12、下安装孔13和端子14,电源连接插头1上设置有正极连接头和负极连接头,正极连接头与负极连接头均连接有片体5,用于传递电流,电源连接插头1上设置有导电插头2,导电金属4与导电插头2连接,导电插头2通过导电金属4把电流引导片体5上,再通过片体5把电流传递到蓄电池中,导电插头2下侧设置有插头转轴3,插头转轴3下侧设置有导电金属4,导电金属4下侧设置有片体5,片体5通过绝缘螺丝插入上安装孔6和下安装孔13与插头体固定连接,片体5上端设置有上安装孔6,上安装孔6下侧设置有第一片孔7,第一片孔7下侧设置有弹臂结构8,弹臂结构8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接触弹臂9、支撑弹臂10和弯折弹臂11,弹臂结构8下侧设置有第二片孔12,第二片孔12下侧设置有下安装孔13,下安装孔13左侧设置有端子14,端子14通过金属导体片与弹臂结构8连接。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电源连接插头用的弹片端子时,先把片体5通过绝缘螺丝插入上安装孔6和下安装孔13与插头体固定连接,电源连接插头1上设置有正极连接头和负极连接头,正极连接头与负极连接头均连接有片体5,用于传递电流,电源连接插头1上设置有导电插头2,导电金属4与导电插头2连接,导电插头2通过导电金属4把电流引导片体5上,再通过片体5把电流传递到蓄电池中,导电插头2下侧设置有插头转轴3,插头转轴3下侧设置有导电金属4,导电金属4下侧设置有片体5,片体5上端设置有上安装孔6,上安装孔6下侧设置有第一片孔7,第一片孔7下侧设置有弹臂结构8,弹臂结构8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接触弹臂9、支撑弹臂10和弯折弹臂11,弹臂结构8下侧设置有第二片孔12,第二片孔12下侧设置有下安装孔13,下安装孔13左侧设置有端子14,端子14通过金属导体片与弹臂结构8连接。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