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7780阅读:1163来源:国知局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网用互感器领域,特别是涉及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是一种用作故障检测和电流监测用的配网自动化用互感器。



背景技术:

10kV架空配电线路T接的用户内部发生故障时,分界负荷开关是解决故障的理想设备,该设备安装于10kV架空配电线路的责任分界点处,可以实现自动切除单相接地故障和自动隔离相间短路故障。确保非故障用户的用电安全。该产品广泛适用于城乡10kV架空配电线路用户。分界负荷开关的控制器通过零序电流进行故障判别,零序电流可以区分区内和区外故障,传统的接地选线的方法是利用零序电流的基波或5次谐波的大小及方向。实践中该原理的效果并不理想,配电网的一个主要故障是小电流接地,在我国目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现状下定位仍是一个难题。现有的小电流接地保护主要是利用出现的零电流实现故障选线。直接测量的零序电流互感器精度很低,通过电子电路合成的零序电流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误差很大,实际中的种种技术原因导致现有的小电流接地选线的正确率很低(20%~30%),这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十分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本互感器通过取样电阻采集,线性好、准确度高。

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包括绝缘壳体。

其技术要点在于:

绝缘壳体内设置A相测量绕组铁芯、B相测量绕组铁芯、C相测量绕组铁芯和零序绕组铁芯。

A相测量绕组铁芯外侧依次设置有A相内绝缘层和A相测量绕组。A相测量绕组的两个出线端之间连接电阻R1。

B相测量绕组铁芯外侧依次设置有B相内绝缘层和B相测量绕组。B相测量绕组的两个出线端之间连接电阻R2。

C相测量绕组铁芯外侧依次设置有C相内绝缘层和C相测量绕组。C相测量绕组的两个出线端之间连接电阻R3。

零序绕组铁芯外侧依次设置有零序绕组内绝缘层和零序绕组。零序绕组的两个出线端之间连接电阻R4。

额定一次零序电流为20A。额定一次相序电流为600A。额定二次输出为模拟量1V和200mV。额定变比:相:600A/1V,序:20A/0.2V,准确级(含15m电缆):相(保护5P10级,计量0.5S,三合一兼容),零序<1%(1%~120%I1n),保护10P10级,负载阻抗:≥20千欧,实现方式:LPCT线圈。

其优点在于: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可以采集到相序和零序电流并实现无线数据传输技术,针对故障段可以快速正确定位,有利于提高我国的10kV配网自动化水平。

相序和零序电流信号均通过低功率线圈(四个线圈)采集,线性好、抗饱和。相序和零序电压信号均通过取样电阻(四个电阻)采集,本品可以根据用户要求信号通过外部转换器变换,输出小电流信号,长距离传输抗干扰能力更强。输出信号也可以基于GPRS/CDMA的无线数据传输,产品设计精巧独特,体积小,质量轻,精度高。安装简便,运行安全可靠,输出可以是小电压信号,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绝缘壳体1、外壳2、零序绕组铁芯3、零序绕组内绝缘层4、零序绕组5、A相测量绕组6、A相内绝缘层7、A相测量绕组铁芯8、安装嵌件9。

具体实施方式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包括绝缘壳体1。

绝缘壳体1内设置A相测量绕组铁芯8、B相测量绕组铁芯、C相测量绕组铁芯和零序绕组铁芯3。

A相测量绕组铁芯8外侧依次设置有A相内绝缘层7和A相测量绕组6。A相测量绕组6的两个出线端as1和as2之间连接电阻R1。

B相测量绕组铁芯外侧依次设置有B相内绝缘层和B相测量绕组。B相测量绕组的两个出线端bs1和bs2之间连接电阻R2。

C相测量绕组铁芯外侧依次设置有C相内绝缘层和C相测量绕组。C相测量绕组的两个出线端cs1和cs2之间连接电阻R3。

测量绕组位于内绝缘层外侧。

零序绕组铁芯3外侧依次设置有零序绕组内绝缘层4和零序绕组5。零序绕组5的两个出线端os1和os2之间连接电阻R4。

所述的内绝缘层可均采用电容器纸。各个出线端可采用耐高温导线。绝缘壳体1可以采用混合环氧树脂壳体。绝缘壳体1外面还有外壳2。

电阻R1、R2、R3的阻值均为3.3欧姆,电阻R4的阻值为10欧姆。外壳2表面设有安装嵌件9。零序绕组铁芯3为跑道圆形。四个电阻也位于绝缘壳体1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