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泵线圈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8503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压泵线圈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增压泵线圈组装机。



背景技术:

增压泵线圈是增压泵的重要部件,如今产品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各元器件的组装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工检测已无法满足元器件组装精度的检测要求。参照图8、图9,增压泵线圈由“山”字形的硅钢片151、线圈组件152、回形压板153组成,线圈组件152套装在硅钢片151中部的立柱上,必须安装到位,然后再将回形压板153套装硅钢片151中部的立柱上,最后使用冲压机冲压该立柱以锁紧回形压板153、线圈组件152。组装过程需要对线圈组件152、回形压板153进行检测以确保线圈组件质量合格和回形压板安装到位。现时,通常是人工操作进行组装,工人先将线圈组件152、回形压板153依次安装到硅钢片151上,然后将三者放在冲压机的机台上进行冲压。这种作业方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而且线圈组件、回形压板容易侧偏,导致组装后变形甚至产生废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压泵线圈组装机,增压泵线圈的组装流程全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一致性以及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增压泵线圈组装机,包括有主机架以及连接在主机架上的转盘,所述转盘连接有动力装置以驱动其转动,所述转盘上设置有若干个围绕其中心周向均布的夹持器,所述夹持器用于夹持硅钢片以组装增压泵线圈,所述夹持器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定夹块以及动夹块,所述动夹块连接有用于驱动其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主机架上还设置有围绕转盘布置的硅钢片上料装置、线圈组件上料装置、线圈组件压合装置、用于检测线圈组件位置的匝间检测装置、回形压板上料装置、回形压板压合装置、回形压板检测装置、冲压装置以及下料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夹持器上设置有截面为多边形的安装柱,所述定夹块设置有与安装柱相匹配的安装孔,所述定夹块设置有多个与动夹块配合夹持硅钢片的侧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面设置有与硅钢片形状相匹配的凹槽。

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器设置有与动夹块固接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套装有复位弹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有固接在主机架上并布置在转盘边缘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滑块结构并通过丝杆滑块结构推动所述导向杆。

进一步改进,所述线圈组件上料装置连接有线圈组件输送带,所述线圈组件输送带的末端设置有线圈组件拦料机构以实现每次输送一个线圈组件至线圈组件上料装置。

进一步改进,所述线圈组件拦料机构设置有沿线圈组件输送带的轴向布置前夹、后夹,所述前夹与后夹之间设置有与一个线圈组件相匹配的间隙;所述前夹与后夹的开合状态设置为相反。

进一步改进,所述线圈组件拦料机构包括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对称布置的二条导轨,所述前夹、后夹分别滑动安装在一条导轨上,所述前夹与后夹的二个夹爪各设置有一导向轮,所述前夹与后夹的二个夹爪连接有回夹弹簧以保持二个夹爪处于闭合状态;所述安装架上连接有一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两端各连接有一导向块,二个导向块颠倒设置,所述导向块设置有与所述导向轮相匹配的斜面。

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夹的二个夹爪的端部设置有锥形尖端以分开二个线圈组件。

进一步改进,所述匝间检测装置设置有与线圈组件的电极触点相匹配的正电极、负电极,所述正电极、负电极连接有伸缩机构。

进一步改进,所述回形压板检测装置设置有二个布置在同一水平面的电极,二个所述电极的距离与回形压板的宽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硅钢片上料装置将硅钢片放到转盘上的夹持器,转盘转动带动该夹持器移动至线圈组件上料位,通过线圈组件上料装置将线圈组件套在硅钢片中部的立柱上,然后由线圈组件压合装置将线圈组件压紧,利用匝间检测机构检测线圈组件的质量是否合格,回形压板上料装置将回形压板套在硅钢片中部的立柱上,再通过回形压板压合装置将回形压板压到预定位置,回形压板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回形压板是否安装到位,冲压装置对硅钢片中部的立柱进行冲压,使得回形压板、线圈组件和硅钢片三者结合为增压泵线圈,最后通过下料装置将增压泵线圈取下。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生产流程全自动化、生产效率高、降低成本、产品一致性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组件拦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增压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增压泵线圈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一种增压泵线圈组装机,包括有主机架1以及连接在主机架1上的转盘2,所述转盘2连接有动力装置以驱动其转动,所述转盘2上设置有若干个围绕其中心周向均布的夹持器3,所述夹持器3用于夹持硅钢片以组装增压泵线圈,所述夹持器3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定夹块301以及动夹块302,所述动夹块302连接有用于驱动其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主机架1上还设置有围绕转盘2布置的硅钢片上料装置4、线圈组件上料装置5、线圈组件压合装置6、用于检测线圈组件质量的匝间检测装置7、回形压板上料装置8、回形压板压合装置9、回形压板检测装置10、冲压装置11以及下料装置12。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夹持器3上设置有截面为多边形的安装柱303,所述定夹块301设置有与安装柱303相匹配的安装孔,安装柱303优选采用三角形截面的柱体,定夹块301相应地设置有三个与动夹块302配合夹持硅钢片的侧面以匹配三角形截面的安装柱303,通过调整定夹块301安装在安装柱303上角度可以选择不同侧面以适配不同规格的硅钢片,扩大使用范围。优选的,所述侧面设置有与硅钢片形状相匹配的凹槽以便于夹紧硅钢片。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夹持器3设置有与动夹块302固接的导向杆304,所述导向杆304上套装有复位弹簧305,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有固接在主机架1上并布置在转盘2边缘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丝杆滑块结构并通过丝杆滑块结构推动所述导向杆304与动夹块302以实现夹持器3的张开,即每次转盘2带动夹持器3经过驱动装置所在的位置,第一电机通过丝杆滑块结构推动导向杆304与动夹块302以张开夹持器3,此时硅钢片上料装置4将硅钢片送入定夹块301与动夹块302之间,然后动夹块302在复位弹簧305的作用下复位而夹紧硅钢片。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线圈组件上料装置5连接有线圈组件输送带13,所述线圈组件输送带13的末端设置有线圈组件拦料机构14以实现每次输送一个线圈组件至线圈组件上料装置5。优选的,所述线圈组件拦料机构14设置有沿线圈组件输送带13的轴向布置前夹141、后夹142,所述前夹141与后夹142之间设置有与一个线圈组件相匹配的间隙;所述前夹141与后夹142的开合状态设置为相反,当前夹141闭合,后夹142张开,前夹141与后夹142之间的线圈组件被线圈组件输送带13输送至线圈组件上料装置5,而前夹141前面的线圈组件被挡住,不能向前;然后转换状态,前夹141张开的同时,后夹142闭合,此时最靠近前夹141的一个线圈组件输送入前夹141与后夹142之间,前夹141与后夹142之间只能容下一个线圈组件,从而保证了每次只能通过一个线圈组件,避免了线圈组件堆积的问题,也保证了线圈组件上料装置5每次取走一个线圈组件。前夹141与后夹142一体联动,线圈组件拦料机构14包括有安装架143,所述安装架143上设置有对称布置的二条导轨,所述前夹141、后夹142分别滑动安装在一条导轨上,所述前夹141与后夹142的二个夹爪各设置有一导向轮144,所述前夹141、后夹142的二个夹爪连接有回夹弹簧以保持二个夹爪处于闭合状态;所述安装架143上连接有一气缸145,所述气缸145的活塞杆连接有推板146,所述推板146的两端各连接有一导向块147,二个导向块147颠倒设置,所述导向块147设置有与所述导向轮144相匹配的斜面,气缸145推动二个导向块147同步上下移动,由于二个导向块147颠倒设置,所以前夹141与后夹142的开合状态相反,即前夹141打开的同时后夹142闭合,前夹141闭合的同时后夹142打开。优选的,所述前夹141的二个夹爪的端部设置有锥形尖端以便于分开二个线圈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匝间检测装置7设置有与线圈组件的电极触点相匹配的正电极、负电极,所述正电极、负电极连接有伸缩机构,当线圈组件被线圈组件压合装置6压合后,匝间检测装置7向前移动,若线圈组件的位置无误,则正电极、负电极正好压在线圈组件的电极触点上,与其电接触,匝间检测装置7还连接一台线圈质量测试仪,当正电极、负电极与线圈组件的电极触点接触通电后,线圈质量测试仪对线圈组件与硅钢片耦合的电磁感应信号进行检测,若达到设定的值,则线圈组件符合产品要求,给出合格信号,否则给出不合格信号。回形压板检测装置10与匝间检测装置7采用同样的结构,设置有二个布置在同一水平面的电极,二个电极的距离与回形压板的宽度匹配,回形压板被回形压板压合装置9压合后,回形压板检测装置10的二个电极刚好与回形压板接触并形成通路即可判断回形压板是否安装到位。

采用上述结构,作业流程如下:转盘2带动多个夹持器3连续转动,移动至硅钢片上料装置4的位置时,驱动装置推动夹持器3张开,硅钢片上料装置4将硅钢片放入定夹块301与动夹块302之间,然后动夹块302在复位弹簧305的作用下复位而夹紧硅钢片;转盘2继续转动带动该夹持器3移动至线圈组件上料位,通过线圈组件上料装置5将线圈组件套在硅钢片中部的立柱上,然后由线圈组件压合装置6将线圈组件压紧,利用匝间检测机构7检测线圈组件与硅钢片耦合后,是否符合产品要求,要求匝间检测机构7设有可伸缩的正电极、负电极,使得线圈位置或大小变化不大时,正电极和负电极都能良好地压触到线圈组件的电极触点;回形压板上料装置8将回形压板套在硅钢片中部的立柱上,再通过回形压板压合装置9将回形压板压到预定位置,回形压板检测装置10利用二个电极与回形压板接触并形成通路来判断回形压板是否安装到位;最后冲压装置11对硅钢片中部的立柱进行冲压,使得回形压板、线圈组件和硅钢片三者结合为增压泵线圈,下料装置12将增压泵线圈取下完成整个生产流程。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