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散热的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8244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安全散热的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安全散热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变压器(Transformer)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磁芯)。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等。按用途可以分为:电力变压器和特殊变压器(电炉变、整流变、工频试验变压器、调压器、矿用变、音频变压器、中频变压器、高频变压器、冲击变压器、仪用变压器、电子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等)。电路符号常用T当作编号的开头.例: T01, T201等。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掉会导致变压器内部急剧升温,从而产生危险,目前现有的变压器仅仅通过开设散热口来散热,散热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安全散热的变压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安全散热的变压器,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板的正下方,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端安装有变压器壳体,所述变压器壳体为空腔结构,所述变压器壳体的一侧安装有负压风机,所述负压风机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防雨壳,所述防雨壳与变压器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防雨壳内固定安装有防尘网,且所述防雨壳远离负压风机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孔,所述变压器壳体远离负压风机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孔,所述变压器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铝板,所述第一铝板的一侧设有若干根分导热管和一根总导热管,所述分导热管的一端与第一铝板固定连接,所述分导热管的另一端与总导热管固定连接且相互连通,所述变压器壳体的底端开设有通孔,所述总导热管的一端通过通孔延伸至变压器壳体的外侧,且总导热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铝板,所述第二铝板远离导热管的一侧设有散热铝片,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积水槽,所述散热铝片延伸至积水槽内。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共有两根,且支撑杆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铝片有若干个,且热铝片等距分布于第二铝板靠近积水槽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铝板共有两个,且第一铝板平行分布于变压器壳体的内部两侧。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横截面与竖截面均为矩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出风孔和进风孔均为45度角倾斜开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变压器壳体的外侧安装负压风机增加了变压器壳体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的交换速度,空气会带走一部分的热量,其中出风孔与进风孔的倾斜设计使得雨水无法进入到变压器内部,变压器内部安装有导热管,变压器正下方还设有积水槽,导热管可将热量传导出来并通过散热铝片与积水进行热量交换,大大增加了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安全散热的变压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安全散热的变压器的侧视图。

图中:1支撑杆、2第一支撑板、3变压器壳体、4负压风机、5防雨壳、6分导热管、7总导热管、8第二铝板、9散热铝片、10第二支撑板、11积水槽、12防尘网、13第一铝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安全散热的变压器,包括支撑杆1,支撑杆1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10位于第一支撑板2的正下方,且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10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板2的顶端安装有变压器壳体3,变压器壳体3为空腔结构,变压器壳体3的一侧安装有负压风机4,负压风机4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防雨壳5,防雨壳5与变压器壳体3固定连接,防雨壳5内固定安装有防尘网12,且防雨壳5远离负压风机4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孔,变压器壳体3远离负压风机4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孔,变压器壳体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铝板13,第一铝板13的一侧设有若干根分导热管6和一根总导热管7,分导热管6的一端与第一铝板5固定连接,分导热管6的另一端与总导热管7固定连接且相互连通,变压器壳体3的底端开设有通孔,总导热管7的一端通过通孔延伸至变压器壳体3的外侧,且总导热管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铝板8,第二铝板8远离导热管7的一侧设有散热铝片9,第二支撑板10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积水槽11,散热铝片9延伸至积水槽11内。

本实施例中,负压风机4工作将低温的空气由进风孔抽入到变压器壳体3的内部,低温空气在变压器壳体3的内部进行热量交换后由出风孔排出,第一铝板13用于收集变压器壳体3内部的热量并经过总导热管7传导致散热铝片9,积水槽11用于收集雨水,也可人工加入水,散热铝片9上的热量由积水槽11中的水进行吸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