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机电设备用新型远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184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矿机电设备用新型远程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机电设备用新型远程断路器,属于煤矿机电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矿是人类在富含煤炭的矿区开采煤炭资源的区域,一般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当煤层离地表远时,一般选择向地下开掘巷道采掘煤炭,此为井工煤矿。当煤层距地表的距离很近时,一般选择直接剥离地表土层挖掘煤炭,此为露天煤矿。我国绝大部分煤矿属于井工煤矿。在煤矿采集和生产过程中,需大量运行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机电设备,且在开采煤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为了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等实行保护,煤矿设备中就需要包括断路器,然而,现有的断路器体积过大和移动方式单一,在煤矿地形复杂的环境中难以移动和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煤矿机电设备用新型远程断路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煤矿机电设备用新型远程断路器,包括远程断路器主体、第一极柱、第二极柱和第三极柱,所述第一极柱、所述第二极柱和所述第三极柱呈直线依次设置在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三极柱上均设有电流互感器,所述第一极柱上的所述电流互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连接,所述第三极柱上的所述电流互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三极柱和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上设有下出线座,所述第一极柱、所述第二极柱和所述第三极柱顶部均设有下出线端子,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侧面上依次设有分合闸操作手柄、储能标识牌、储能操作手柄和分合标识牌,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底部设有四个滚轮。

优选的,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顶部两端设有把手安装座,所述把手安装座上设有活动把手。

优选的,所述活动把手上设有防滑弹性护套。

优选的,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顶部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吊环。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在远程断路器主体上增添滚轮、活动把手和吊环三种结构设计,使本装置具有滚轮移动、手抬移动和机械吊装移动三种移动方式,能够满足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对本装置的移动和安装,且移动方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1-远程断路器主体,2-第一极柱,3-第二极柱,4-第三极柱,5-电流互感器,6-下出线座,7-下出线端子,8-分合闸操作手柄,9-储能标识牌,10-储能操作手柄,11-分合标识牌,12-滚轮,13-把手安装座,14-活动把手,15-防滑弹性护套,16-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煤矿机电设备用新型远程断路器,包括远程断路器主体1、第一极柱2、第二极柱3和第三极柱4,所述第一极柱2、所述第二极柱3和所述第三极柱4呈直线依次设置在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1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极柱2和所述第三极柱4上均设有电流互感器5,所述第一极柱2上的所述电流互感器5分别与所述第一极柱2和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1连接,所述第三极柱4上的所述电流互感器5分别与所述第三极柱4和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1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5上设有下出线座6,所述第一极柱2、所述第二极柱3和所述第三极柱4顶部均设有下出线端子7,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1侧面上依次设有分合闸操作手柄8、储能标识牌9、储能操作手柄10和分合标识牌11,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1底部设有四个滚轮12。

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1顶部两端设有把手安装座13,所述把手安装座13上设有活动把手14,所述活动把手14上设有防滑弹性护套15,所述远程断路器主体1顶部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吊环16。

工作原理:当在一些开阔的煤矿地形环境中时,可以采取机械吊装移动的方式对本装置进行移和安装,当在一些相对狭小,但地面平整的煤矿地形环境中时,可以采用滚轮移动的方式对本装置进行移和安装,当在一些相对狭小,但地面不平整的煤矿地形环境中时,可以采用手提移动的方式对本装置进行移和安装,而在一些环境复杂煤矿地形环境中时,可以采用多种移动方式结合使用,这样既移动方便,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安装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