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PU水冷散热器的出风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1946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CPU水冷散热器的出风顶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CPU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PU水冷散热器的出风顶盖。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在生活娱乐和工作上的需要,计算机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用品。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Control 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发会拖慢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甚至会导致计算机的烧毁。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CPU进行冷却散热。而现在人们使用的大多数计算机的散热器都是风冷式,即通过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散热方式的散热效果有限。现在也出现了水冷式散热器,例如专利号为20092024523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计算机水冷散热装置,包括水泵、管路、带有散热器的电源和吸热装置,其中,计算机发热元件上设有吸热装置,水泵中的液体通过管路并联或串联连接带有散热器的电源和吸热装置,然后通过管路连接水泵组成散热回路。目前市场上的CPU水冷散热器与以上结构基本一致。但是,这种结构的CPU水冷散热器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因为设置了外置的管路,体积较大,在安装时需要对管路进行布置,安装不够方便,换热管程较短,散热的效果并不好,影响整机的美观性。而目前没有一种合理的出风顶盖,使得以上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开发一种新的CPU水冷散热器的出风顶盖,不但具有迫切的研究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应用潜力,这正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动力所在和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所指出的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CPU水冷散热器的出风顶盖,保证其强度和出风效率,为减小散热器的体积、安装方便提供基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CPU水冷散热器的出风顶盖,包括顶盖本体,所述顶盖本体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中间开设有通风口的环形板体;

以及出风盖,所述出风盖为纵剖面为弧形的罩体,所述罩体的边缘与所述环形板体固接,且所述罩体上开设有至少三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均布于所述罩体的边缘位置,所述罩体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由所述罩体的边缘位置向所述罩体的中心位置延伸并交错汇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出风口开设有三个。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出风口呈圆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撑板的外缘半径与所述出风口弧形所在圆的半径比例为1.40-1.45。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加强筋设置有三条。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加强筋的延伸端与其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侧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撑板外缘直径与所述罩体高度的比值为8.5-9.1。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支撑板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的上固定结构密封连接,所述上固定结构包括内圈、外圈和上连接板,其中,内圈的直径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的内缘形成的圆形相匹配,所述外圈的直径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的外缘形成的圆形相匹配,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内圈和外圈的底部固接,且所述上连接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的横截面形状相适应,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沿长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部插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密封固定。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顶盖本体,所述顶盖本体包括支撑板以及出风盖,所述支撑板为中间开设有通风口的环形板体;所述出风盖为纵剖面为弧形的罩体,所述罩体的边缘与所述环形板体固接,且所述罩体上开设有至少三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均布于所述罩体的边缘位置,所述罩体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由所述罩体的边缘位置向所述罩体的中心位置延伸并交错汇合。基于这种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弧形的罩体能够对cpu散热器内部进行有效防护,同时,其上的三个出风口可以确保出风顺畅,罩体上特定结构的加强筋,能够确保罩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罩体的强度;而且该罩体的结构是发明人在多次试验后最终设计得出的,与cpu散热器的轴流风机以及散热叶片相适应,提高出风的效率,并且实现对叶片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出风口开设有三个,出风口呈圆弧形,所述支撑板的外缘半径与所述出风口弧形所在圆的半径比例为1.40-1.45,所述支撑板外缘直径与所述罩体高度的比值为8.5-9.1。以上结构为发明人在反复的试验中设计得出的,采用如上结构的出风口时,可以在确保出风盖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出风速率。

本实用新型加强筋设置有三条。所述加强筋的延伸端与其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侧部相连。这种结构的加强筋不但外观漂亮,而且与出风盖的结构相匹配,确保出风盖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在保证出风盖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出风速率,为减小散热器的体积、安装方便提供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顶盖本体零部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顶盖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顶盖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零部件爆炸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零部件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在图中,各个数字标号分别指代如下的具体含义、元件和/或部件。

图中:顶盖本体1,支撑板2,出风盖3,通风口4,出风口5,加强筋6,内圈7,外圈8,上连接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一种CPU水冷散热器的出风顶盖,包括顶盖本体1,所述顶盖本体1包括支撑板2以及出风盖3,所述支撑板2为中间开设有通风口4的环形板体;所述出风盖3为纵剖面为弧形的罩体,所述罩体的边缘与所述环形板体固接,且所述罩体上开设有至少三个出风口5,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开设有三个,所述出风口均布于所述罩体的边缘位置,所述罩体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由所述罩体的边缘位置向所述罩体的中心位置延伸并交错汇合。

所述出风口呈圆弧形,所述支撑板的外缘半径R与所述出风口弧形所在圆的半径r比例为1.40-1.45,本实施例选择支撑板的外缘半径与所述出风口弧形所在圆的半径比例为1.43,而所述支撑板外缘直径D与所述罩体高度L的比值为8.5-9.1,本实施例选为9.0。通过以上参数的设计,采用如上结构的出风口时,可以在确保出风盖强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出风速率。

为了确保出风盖的强度,使之与出风盖的结构相匹配,所述加强筋6设置有三条,所述加强筋的延伸端与其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侧部相连。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更进一步的设计在于:将支撑板2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的上固定结构密封连接,形成密封的腔体作为循环水箱,所述上固定结构包括内圈7、外圈8和上连接板9,其中,内圈7的直径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图中未示出)内缘形成的圆形相匹配,所述外圈8的直径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的外缘形成的圆形相匹配,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内圈和外圈的底部固接,且所述上连接板上开设有安装孔10,所述安装孔与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的横截面形状相适应,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沿长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部插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密封固定。其中,CPU水冷散热器热交换翅片包括若干热交换翅片呈扁平板状,所述热交换翅片内部中空形成通过循环冷却介质的液流通道,所述热交换翅片以定义为A的点为圆心环形阵列排布,且所述热交换翅片沿宽度方向的中线定义为L1、所述热交换翅片中心与所述圆心A的连线定义为L2,L1与L2之间形成一夹角α(在此不作赘述),并且热交换翅片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上固定结构和下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将其安装在热交换翅片顶端,循环冷却介质利用水泵在下固定结构、热交换翅片和上固定结构之间实现循环,热交换翅片环列形成的空间内安装轴流风机,下固定结构与CPU贴合吸热,吸热后的循环冷却介质通过一部分热交换翅片循环到上固定结构,然后再通过另外一部分热交换翅片循环回下固定结构中,而在循环的过程中,轴流风机会实现侧吸风,冷风对热交换翅片吹风,热风从出风顶盖的出风口排出,将循环冷却介质的热量带走,实现循环冷却介质的降温,降温后的循环冷却介质在下固定结构中将CPU产生的热量吸收。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