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4097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居住环境和能源供给,各国政府不惜巨资,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途径。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和可以以多种能源为动力的显著特点,即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缓解能源短缺和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目前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汽车行业的共识,电动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热点,未来电动汽车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发展。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为电动汽车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电池在运行时会发热,若不能及时将热量散出,会造成电池的燃烧甚至爆炸,危害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现有的水冷板大多从进水接头进入水流后直接进入水冷板内的水流通道,水流在水冷板内压力较小,造成各水流通道不能都有水流进入,造成水冷板内水流分布不均匀,并且由于各水流通道的出口端直接与出水接头连通,造成水流通道内的水流很快流出,水流通道很难保持始终充满冷水,整个水冷板的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对进入液冷板进行分流,确保液体在液冷板内分布均匀,水冷效率提高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包括板主体以及用于密封板主体前端的前堵头和用于密封板主体后端的后堵头,板主体内设有若干个液体通道,板主体的前端形成设有供前堵头插入的前开口,板主体的后端设有供后堵头插入的后开口,前堵头内设有分流腔,前堵头上设有与分流腔连通的进液接头,分流腔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液体通道进液端对应的用于将从进液接头进入分流腔的冷却液分流至液体通道的分流口,分流口的截面积小于液体通道的截面积;后堵头内设有混流腔,后堵头上设有与混流腔连通的出液接头,混流腔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多个液体通道出液端对应用于将自液体通道出液端流出的冷却液导入混流腔混合后再从出液接头流出的出液口,出液口的截面积小于液体通道的截面积。

优选地,进液接头处于前堵头的一侧。

优选地,出液接头处于后堵头的一侧。

优选地,前堵头与板主体采用摩擦焊接方式连接。

优选地,后堵头与板主体采用摩擦焊接方式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进出液接头都设置在液冷板的一侧,利用前堵头中的分流口,增大冷却液在分流腔的压力,使冷却液均匀分流进入各液体管道;同时利用后堵头的出液口,减小各液体管道的出液量,使各液体管道内始终充满冷却液,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中前堵头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中后堵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

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部分流的液冷板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该液冷板包括板主体10以及用于密封板主体10前端的前堵头20和用于密封板主体10后端的后堵头30,板主体10内设有若干个液体通道11,板主体10的前端形成设有供前堵头20插入的前开口12,板主体10的后端设有供后堵头30插入的后开口13,这样前堵头20插入前开口12内,后堵头30插入后开口13内,冷却液在液体通道11内流动。板主体10采用铝型材直接成型。

如图2至图4所示,该前堵头20内设有分流腔22,前堵头20上设有与分流腔22连通的进液接头21,分流腔2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液体通道11进端对应的用于将从进液接头21进入分流腔22的冷却液分流至液体通道11的分流口23,分流口23的截面积小于液体通道11的截面积,这样在前堵头20插入前开口11时,冷却液从进液接头21进入分流腔22后,由于分流口23的截面积小于液体通道11的截面积,冷却液不能迅速全部进入邻近进液接头21的液体通道11,冷却液在分流腔22聚集,压力增大,冷却液均匀分流进入其他各液体通道11,这样使得各液体通道11内都有冷却液进入,提高散热效率。

进液接头21设置在前堵头20的一侧,进液接头21与前堵头20采用CNC一体加工出来, 无需焊接,前堵头20上的分流腔22和分流口23均为一体加工成型;在前堵头20插入前开口12时,前堵头20与冷却板主体10采用摩擦焊接方式连接。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该后堵头30内设有混流腔32,后堵头30上设有与混流腔32连通的出液接头31,混流腔3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多个液体通道11的出水端对应用于将自液体通道11出端流出的冷却液导入混流腔32混合后再从出液接头31流出的出液口33,出液口33的截面积小于液体通道11的截面积,这样从液体通道11流出的冷却液量少,冷却液会充满整个液体通道11,增强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出液接头31设置在后堵头30的一侧,出液接头31与后堵头30采用CNC一体加工出来, 无需焊接,后堵头30上的混流腔32和混流腔32均为一体加工成型;在后堵头30插入后开口13时,后堵头30与板主体10采用摩擦焊接方式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进液接头21与出液接头31都处于侧面上,节约了空间,这样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做冷却时,一块液冷板可以同时冷却两个电池模组,提高冷却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专利申请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