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能稀土永磁充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6202阅读:1046来源:国知局
巨能稀土永磁充磁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磁设备技术领域,涉及巨能稀土永磁充磁机。



背景技术:

充磁机主要由充磁电源和充磁线圈组成,充磁电源内的电容经过充电(蓄能),达到设定的能量后,对充磁线圈进行放电,较大的能量瞬间释放到充磁线圈,产生一个很强的脉冲电流,此时产生的脉冲磁场在几秒内便将磁块磁化至预想状态,广泛应用于汽车、风力发电、自动化电机、电声、磁性材料、继电器、隔离器、航空等领域,现有的充磁机存在充磁过程中,只有部分的能量得到了利用使磁块磁化,而还有大量的能量白白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巨能稀土永磁充磁机,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巨能稀土永磁充磁机,包括:

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内设置有充磁腔,所述第一线圈外缠绕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通过第一可控硅与充电电容连接,所述第二线圈通过二极管与所述充电电容连接,所述充电电容依次通过整流装置和第二可控硅与电源连接,且所述充电电容上并联有电压表。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可控硅的G极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一电阻和开关与所述第一可控硅的A极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可控硅的G极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二电阻和电位器与所述第二可控硅的A极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整流装置为整流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线圈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充磁腔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环形连接件,所述环形连接件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环形连接件内沿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簧,所述弹簧的自由端设置有弧形橡胶块。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环形连接件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整流装置将电源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对充电电容进行充电,所述充电电容上并联有电压表显示电压的变化,第一线圈通过第一可控硅与充电电容连接,因此充电完成后,开始对第一线圈进行放电,此时在第一线圈内的充磁腔中产生较强的磁场将待磁化件进行磁化,第一线圈外缠绕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通过二极管与所述充电电容连接,因此第二线圈将能量进行回收,并将能量输送给充电电容,对充电电容进行充电,解决了充磁过程中能量浪费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当开始放电时,将第一可控硅关闭,并打开开关,在第一电阻的作用下,缓慢放电,防止开始时电流过大对第一线圈造成损害,稳定后导通第一可控硅并断开开关,产生大的脉冲电流,较强的磁场将待磁化件进行迅速磁化;电位器可调节电阻的大小,第二可控硅依次与第二电阻和电位器连接,实现充电电容开始时缓慢充电的过程;通过整流桥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对充电电容进行充电;充磁时,将待充磁件置于弧形橡胶块之间,通过弹簧的作用,可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待充磁件,并且充磁过程中防止待充磁件的晃动以及与充磁孔之间的摩擦和碰撞而造成损坏,环形连接件通过外螺纹设置在通孔内,连接更加方便,并且环形连接件损坏时更容易更换,两个把手的设置使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形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形连接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线圈,2-充磁腔,3-第二线圈,4-盖板,5-通孔,6-第一可控硅,7-充电电容,8-二极管,9-电源,10-电压表,11-第一电阻,12-开关,13-第二电阻,14-电位器,15-内螺纹,16-环形连接件,17-外螺纹,18-弹簧,19-弧形橡胶块,20-把手,21-整流装置,22-第二可控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巨能稀土永磁充磁机,包括:

第一线圈1,第一线圈1内设置有充磁腔2,第一线圈1外缠绕有第二线圈3,第一线圈1通过第一可控硅6与充电电容7连接,第二线圈3通过二极管8与充电电容7连接,充电电容7依次通过整流装置21和第二可控硅22与电源9连接,且充电电容7上并联有电压表10。

本实施例中,整流装置21将电源9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对充电电容7进行充电,充电电容7上并联有电压表10显示电压的变化,第一线圈1通过第一可控硅6与充电电容7连接,因此充电完成后,开始对第一线圈1进行放电,此时在第一线圈1内的充磁腔2中产生较强的磁场将待磁化件进行磁化,第一线圈1外缠绕有第二线圈3,第二线圈3通过二极管8与充电电容7连接,因此第二线圈3将能量进行回收,并将能量输送给充电电容7,对充电电容7进行充电,解决了充磁过程中能量浪费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第一可控硅6的G极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一电阻11和开关12与第一可控硅6的A极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开始放电时,将第一可控硅6关闭,并打开开关12,在第一电阻11的作用下,缓慢放电,防止开始时电流过大对第一线圈1造成损害,稳定后导通第一可控硅6并断开开关12,产生大的脉冲电流,较强的磁场将待磁化件进行迅速磁化。

进一步,第二可控硅22的G极通过依次连接的第二电阻13和电位器14与第二可控硅22的A极连接。

本实施例中,电位器14可调节电阻的大小,第二可控硅22依次与第二电阻13和电位器14连接,实现充电电容7开始时缓慢充电的过程。

进一步,整流装置21为整流桥。

本实施例中,通过整流桥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对充电电容7进行充电。

进一步,第一线圈1上方设置有盖板4,盖板4上设置有与充磁腔2相通的通孔5,通孔5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15,通孔5内设置有环形连接件16,环形连接件16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17,环形连接件16内沿周向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簧18,弹簧18的自由端设置有弧形橡胶块19。

进一步,环形连接件16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20。

本实施例中,充磁时,将待充磁件置于弧形橡胶块19之间,通过弹簧18的作用,可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待充磁件,并且充磁过程中防止待充磁件的晃动以及与充磁孔之间的摩擦和碰撞而造成损坏,环形连接件16通过外螺纹17设置在通孔5内,连接更加方便,并且环形连接件16损坏时更容易更换,两个把手20的设置使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