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断路器导电系统的导线装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7366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漏电断路器导电系统的导线装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断路器,具体是指一种漏电断路器导电系统的导线装配机构。



背景技术:

漏电断路器是电路中漏电电流超过预定值时能自动跳闸从而起到漏电保护的开关。现有的漏电断路器的结构主要由断路器和脱扣器组合联动而成。

导电系统是漏电断路器中的重要机构,现有技术中,传统的一体式36mm款的漏电断路器在安装导电系统时,需要在中壳的隔板上开设有通孔,装配时,导电系统的导线先穿过通孔,然后再用电烙铁锡焊在接线板上,该工艺不仅复杂,而且在漏电断路器内部进行焊接操作,工艺难度高,且焊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焊接强度不高, 受温度影响极易脱开导致产品不通电。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装配方便高效的漏电断路器导电系统的导线装配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中壳、以及设置于中壳左右两侧左盖和右盖构成, 所述的中壳的一侧间部位置设置有上端开口且左右贯通的穿线槽,还包括有上封体,上封体封接于穿线槽的上部并与左盖和/或右盖固定,该穿线槽相对于上封体的下部区域构成导电系统的导线容纳区。

通过本设置,组装前可以先把导电系统的导线两侧分别先焊接好电路板或者其他部件, 然后将导线从穿线槽的上端开口处纳入到穿线槽内,然后再由上封体进行封闭穿线槽的上端开口,本设置,极大地方便了导线的装配,最少提高一倍的效率,而且通过本设置的机构设置,导线两侧的部件(如线路板)可以先在外面焊接,再进行穿线安装,也提高了焊接质量并降低了焊接工艺难度。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中壳对应穿线槽的上端两侧分别对设置有导轨槽,所述的上封体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导轨槽滑移配合的侧滑轨,所述的上封体内设置有左右连通的连接孔,左盖和右盖上分别设置有与该连接孔轴向对应的左连接孔、右连接孔,该上封体通过紧固螺栓穿过该连接孔的方式与左盖和右盖固定连接。通过本设置,使得上封体的定位稳定可靠。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上封体相对于连接孔的轴向一侧设置有环形锥帽,上封体相对于连接孔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定位凹孔,所述的右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定位凹孔插接定位的右盖定位凸环,所述的左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锥帽插接定位配合的左右定位凹孔。通过本设置,使得上封体的安装固定更加稳定可靠。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介绍。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漏电断路器的立体图;

图2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漏电断路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漏电断路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由中壳1、以及设置于中壳左右两侧左盖2和右盖3构成,所述的中壳1的一侧间部位置设置有上端开口且左右贯通的穿线槽11,还包括有上封体4,上封体4封接于穿线槽的上部并与左盖和右盖固定,该穿线槽11相对于上封体的下部区域构成导电系统的导线容纳区111。

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中壳1对应穿线槽11的上端两侧分别对设置有导轨槽112,所述的上封体4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导轨槽11滑移配合的侧滑轨113,所述的上封体4内设置有左右连通的连接孔41,左盖2和右盖3上分别设置有与该连接孔轴向对应的左连接孔21、右连接孔31,该上封体4通过紧固螺栓(图中未画出)穿过该连接孔41的方式与左盖2和右盖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上封体4优选采用塑料一体注塑成型工艺完成。

另外,本实施例所述的上封体4相对于连接孔41的轴向一侧设置有环形锥帽411,上封体相对于连接孔的轴向另一侧设置有定位凹孔412,所述的右盖3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定位凹孔插接定位的右盖定位凸环32,所述的左盖2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锥帽插接定位配合的左右定位凹孔2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