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断路器的极间连接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7367阅读:1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断路器的极间连接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设备中的低压断路器,具体直流断路器的极间连接排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直流断路器通常采用多断点串联的接线方式,以提高直流断路器的分断性能。在直流断路器的外接线端子处进行接线,使直流断路器的两极或更多极串联起来以形成串联断点。这种外接线端子处的接线结构,体积较大,会导致外接线端子处的热积累增大,长期运行会影响直流断路器的温升。为解决温升问题,又在接线端子处的连接排上增加各种散热结构。例如中国专利号为201420028452.6的文献中公开的一种直流塑壳断路器的极间散热装置,便是采用联接板通过螺栓固定在直流断路器的正、负两极,在联接板上部另外增加散热板,散热板为矩形栅片式结构,栅片的数量为6~10片,体积较大,增加了断路器的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解决现有直流断路器采用外接线端子串联时的温升问题,提出一种直流断路器的极间连接排,用于连接直流断路器的进线端或出线端的相邻两极,无需另外增加散热排也能解决直流断路器的温升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流断路器的极间连接排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L形的连接板叠加在一起构成,叠加后的相邻两块L形的连接板的水平部分依次紧密贴合在一起,相邻两块L形的连接板的垂直部分之间各留有间隙;每个L形的连接板的水平部分开有两个安装孔,通过两个安装孔固定连接直流断路器的相邻两个端子。

进一步地,相邻两块L形的连接板的垂直部分之间各留有间隙d为2~4mm。

更进一步地,所述间隙d与与L形的连接板的垂直部分的最大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h/d=4~10。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L形的极间连接排将直流断路器的相邻的两极接线端子串联在一起,实现直流断路器的串联,仅增加了断路器很小的尺寸。在连接排上无需另外增加散热排,装配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流断路器的极间连接排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结构放大以及尺寸标注图;

图4是图3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直流断路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第一个连接板;2.第二个连接板;3.安装孔;4.直流断路器的端子;5.方槽;6.螺钉;11.第一个连接板的水平部分;12.第一个连接板的垂直部分;21.第二个连接板的水平部分;22.第二个连接板的垂直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L形的连接板叠加在一起构成。图1仅示出两个L形的连接板叠加在一起的结构。第一个连接板1的水平部分11和第二个连接板2的水平部分21结构相同,并且紧密贴合在一起,形成四周侧表面都平齐的水平部分。

如图3-4所示,第一个连接板1的垂直部分12和第二个连接板2的垂直部分22之间留有间隙d,此间隙d是散热间隙,能使第一个连接板1的垂直部分12和第二个连接板2的垂直部分22之间具有散热的功能。第一个连接板1的垂直部分12和第二个连接板2的垂直部分22的四周侧表面都平齐。

由于直流断路器电流越大发热越大,需要的散热表面积越大,因此L形连接排的h/d的值随着直流断路器电流值的增大而增大。为保证较好的散热效果,间隙d设计为2~4mm,并且此间隙d与第二个连接板2的垂直部分21的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h/d=4~10。

根据实际导电及散热表面积的需要,当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以上的L形的连接板叠加在一起时,叠加后的相邻两块L形的连接板的水平部分依次紧密贴合在一起,相邻两块L形的连接板的垂直部分之间各留有间隙d,形成多个间隙d,以增加散热表面积,以满足使用需要。当采用两个以上的L形的连接板叠加在一起时,垂直部分之间的间隙d与L形的连接板的垂直部分的最大高度h之间的关系为:h/d=4~10。所有的L形的连接板叠加在一起后,其四周侧表面都平齐。

在每个L形的连接板的水平部分开有两个安装孔3,两个安装孔3之间的距离等于直流断路器的相邻两个端子4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两个安装孔3之间的水平部分开有方槽5,方槽5一方面能增加散热,另一方面在安装时避免与端子4发生干涉。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参见图5,将L形的连接板的水平部分中的安装孔3对应于直流断路器的相邻两个端子4,通过螺钉6和两个安装孔3将本实用新型固定连接于直流断路器的相邻两个端子4上,构成了直流断路器的两极串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