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4142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小型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小型电磁继电器,其照明附件一般安装并封闭在透明的罩壳内,以指示电磁系统的通电/断电状态。现有小型电磁继电器的照明附件多存在以下问题:

一、照明附件装配不稳定,其装配位置容易因电磁系统的振动而发生位移,影响用户观察;二、由于小型电磁继电器内部空间的限制,照明附件的装配方式繁琐,装配效率低。三、电磁线圈通电时,照明附件发光指示电磁线圈通电状态,但照明附件发出的光穿过罩壳后,会有显著衰减,影响识别效率,甚至在一些特殊状况下,如强光照射时,会导致无法识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小型电磁继电器,其结构简单,照明附件装配简单、稳定,用户可直观识别电磁线圈的通电/断电状态,而且识别更方便、高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电磁继电器,其包括继电器壳体,继电器壳体包括基座2以及设置在基座2上方与其配合的罩壳1,继电器壳体内部设置电磁系统以及与电磁系统配合使用的接触系统4,电磁系统包括电磁线圈组件31以及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31外侧的轭铁32;

还包括照明附件6,照明附件6包括与电磁线圈组件31并联的灯管61,照明附件6设置在轭铁32上侧与其相连,照明附件6位于电磁系统与罩壳1之间,罩壳1上部设置用于透光的第一通孔11,第一通孔11位于灯管61上方与其相连。

优选的,所述灯管61竖直设置在电磁系统上方,灯管61的上端插入第一通孔11中,第一通孔11的内径与灯管61的外径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灯管61为发光二极管,灯管61还串接一分压电阻。

优选的,所述照明附件6还包括灯架62,灯管61固定设置在灯架62上侧一端,灯架62下侧与轭铁32卡接。

优选的,所述灯架62上侧一端设置用于装配灯管61的灯槽,灯架62下侧设置卡手621。

优选的,所述灯槽622两侧设置用于走线的狭缝,灯架62上侧另一端设置电阻装配槽,电阻装配槽内部一侧设置电阻卡台623,灯管61串接一分压电阻,分压电阻设置在电阻装配槽中位于电阻卡台623下方,灯架62下侧两端设置卡手621,卡手621卡置在轭铁32宽度的两端,灯架62下侧中部设置灯架定位凸台624,轭铁32上侧设置与定位凸台624配合的定位孔或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电磁线圈组件31包括线圈骨架、设置在线圈骨架中部的铁芯以及绕制在线圈骨架上的电磁线圈;

所述轭铁32为L字形结构,其包括相互垂直相连的水平板和竖直板,水平板水平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31上方,竖直板一侧与线圈骨架的一端、铁芯的一端相连,竖直板的下端与基座2相连。

优选的,所述接触系统4包括与电磁线圈组件31配合使用的动衔铁组件、装配在动衔铁组件上的动触头,以及插装在基座2上与动触头配合使用的静触头。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罩壳1上侧的标牌7,标牌7设置用于透光的第二导孔71,第二导孔71与罩壳1的第一通孔11同轴相通。

优选的,所述基座2上还设有与接触系统4的动触头相连的第一引电脚,以及与电磁线圈组件31的电磁线圈相连的第二引电脚。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壳体,继电器壳体包括罩壳,继电器壳体内设置电磁系统和照明附件,照明附件设置在轭铁上侧与其相连,安装更加方便和稳定,有利于提高照明附件的装配效率,电磁系统包括电磁线圈组件,照明附件包括灯管,灯管与电磁线圈组件并联,罩壳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位于灯管上方与其相连,灯管点亮/熄灭可直观的反应电磁线圈组件的通电/断电,而且灯管发出的光可直接通过第一通孔射出,便于用户的识别,提高识别效率。此外,所述照明附件包括灯架,灯架通过卡手与轭铁卡接,灯架的灯架定位凸台与轭铁的定位孔或定位槽配合,使照明附件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也更牢固,不会因电磁系统振动影响照明附件的稳定性,保证照明附件长期稳定的工作,有利于延长照明附件的使用寿命。所述罩壳的第一通孔内径与灯管相匹配,灯管上端插入第一通孔内,一则使灯管通电后发出的光更加醒目,有利于识别,二来由于第一通孔对灯管的固定作用,避免灯管因电磁系统振动发生位移导致无效识别的情况发生,还能避免异物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小型电磁继电器内部,保证了小型电磁继电器内部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小型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照明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标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5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其包括继电器壳体,继电器壳体包括基座2 以及设置在基座2上方与其配合的罩壳1,继电器壳体内部设置电磁系统以及与电磁系统配合使用的接触系统4,电磁系统包括电磁线圈组件31以及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31外侧的轭铁32;还包括照明附件6,照明附件6包括与电磁线圈组件31并联的灯管61,照明附件6设置在轭铁32上侧与其相连,照明附件6 位于电磁系统与罩壳1之间,罩壳1上部设置用于透光的第一通孔11,第一通孔11位于灯管61上方与其相连。

现有小型电磁继电器,其照明附件一般安装在轭铁上并封闭在透明的罩壳内;电磁线圈通电时,照明附件发光指示电磁线圈通电状态,但照明附件发出的光穿过罩壳后,会有显著衰减,影响识别效率,甚至在一些特殊状况下,如强光照射时,会导致无法识别。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壳体,继电器壳体包括罩壳,继电器壳体内设置电磁系统和照明附件,电磁系统包括电磁线圈组件,照明附件包括灯管,灯管与电磁线圈组件并联,罩壳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位于灯管上方与其相连,灯管点亮/熄灭可直观的反应电磁线圈组件的通电/断电,而且灯管发出的光可直接通过第一通孔射出,便于用户的识别,提高识别效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壳体,继电器壳体包括设置在其下部的基座2以及设置在基座2上方与其配合的罩壳1,继电器壳体内部设置位于基座2上方的电磁系统,电磁系统左侧设置接触系统4,电磁系统与罩壳1之间设置照明附件6。

如图1和2所示,所述照明附件6固定设置在电磁系统的轭铁32上方,罩壳1设置用于透光的第一通孔11,照明附件6包括竖直设置的与电磁线圈组件 31的电磁线圈并联的灯管61,其上端插入第一通孔11内,灯管61的点亮/熄灭指示电磁线圈的通电/断电,灯管61接电后,发出的光线可直接通过第一通孔11射出,便于用户识别,提高识别效率。

如图3所示,所述照明附件6包括灯架62以及设置在灯架62上侧右端的灯管61,灯架62包括灯架基板620,灯架基板620右端上侧设置灯槽622,灯管61设置在灯槽622中,灯槽622两侧设置用于走线的狭缝,灯架基板620下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卡手621,如图2所示,两个卡手621分别卡置在轭铁 32的水平板的两侧。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灯管61为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一个引脚串接一个分压电阻,灯架62右端设置用于放置分压电阻的电阻装配槽,电阻装配槽中部设置电阻卡台623,分压电阻设置在电阻装配槽内卡置在电阻卡台623 和灯架基板620之间,电阻卡台623上部设置引导斜面,便于分压电阻卡入电阻装配槽内。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灯架基板620下侧中部设置灯架定位凸台624,灯架定位凸台624插装在轭铁32上侧的定位孔或定位槽中,限制其沿轭铁32 的水平板的长度方向的移动,保证了灯架62装配的稳定性,避免因灯架移动导致灯管61接触不良的情况发生。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灯架基板620上侧位于灯槽622和电阻装配槽之间还设有线架。

本实用新型灯架62的卡手621、灯架定位凸台624与电磁系统的轭铁32配合,使照明附件6的装配更加稳定和快捷,不会因电磁系统的振动而发生不良移动,保证灯管61长期稳定的工作,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1、2和4所示,所述罩壳1上部设置第一通孔11,第一通孔11设置在照明附件6的灯管61上方与其相连。

优选的,所述灯管61的外径与第一通孔11的内径相匹配,灯管61上端插入第一通孔11内,一则使灯管61发出的光更加醒目,便于识别,二来防止异物,例如昆虫、土块等,从第一通孔11进入小型电磁继电器内部。

优选的,如图1、2和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电磁继电器还包括标牌7,标牌7设置用于透光的第二导孔71,第二导孔71与第一通孔11同轴相同,二者的内径相同。

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系统包括设置在基座2上方的电磁线圈组件31以及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31左侧与其配合使用的接触系统4。

所述电磁线圈组件31包括线圈骨架、设置在线圈骨架中部的铁芯以及绕制在线圈骨架上的电磁线圈;所述轭铁32为L字形结构,其包括相互垂直相连的水平板和竖直板,水平板水平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31上方,竖直板竖直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31右侧,竖直板左侧与线圈骨架的左端、铁芯的左端相连,竖直板的下端与基座2相连。所述接触系统4包括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31左侧的动触头组件以及设置在动触头组件下方与其配合使用的静触头,静触头插装在基座2上,动触头组件包括与电磁线圈组件31配合使用的动衔铁组件以及装配在动衔铁组件上与静触头配合使用的动触头。

如图1所示,所述基座2还设有与接触系统4的动触头相连的第一引电脚以及与电磁线圈组件31的电磁线圈相连的第二引电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