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1616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盘。



背景技术:

线盘普遍用于电源和电器之间的连接,以避免线缆凌乱的问题,目前市面流通中的线盘,其手柄设置在旋转盘的正面(也即旋转盘具有插座的一面),具体的专利申请号为“CN201520473043.1”,名称为“电源线盘”以及专利申请号为“CN201220598975.5”名称为“线盘”的实用新型专利均公开了手柄在旋转盘正面设置的结构。此外,本申请人在早期申请的申请号为“CN201230521536.X”,名称为“线盘(手提式)”的外观专利中也同样揭示了上述结构。

然而,将手柄设置在旋转盘的正面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设计,用户体验不佳。容易想到的是将手柄设置在旋转盘的背面,从而使得用户无法直接观察到手柄本身。然而在上述专利中公开的线盘上,由于支架的部分位于线盘背面,因此,旋转时手柄与线盘支架会产生干涉,无法实现旋转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线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线盘,包括壳体、卷线筒和套轴,所述卷线筒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壳体中设置腔体,所述套轴穿设于所述腔体中且套轴位于所述腔体中的一端与所述卷线筒连接,在所述套轴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柄,所述腔体包括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套轴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套轴第二套轴和第三套轴,在第一容置腔的内部套接第一套轴且所述第一套轴贯穿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卷线筒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外部,另一端套接在第二套轴和第三套轴的外部,且所述第二套轴和所述卷线筒固定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柄可折叠收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柄与套轴端面之间转动连接,并且在套轴的端面上设置容纳折叠后手柄的收纳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手柄的连接处设置回复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套轴和所述第二容置腔的配合处设置轴承。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套轴和所述第二容置腔的配合处设置筋条。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套轴、第二套轴、第三套轴相互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卷线筒与第二套轴可拆卸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套轴和所述第三套轴之间形成防水密封腔,在所述第二套轴和所述第三套轴内部设置导电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在卷线筒内设置多个同轴转动的套轴,可以减轻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至图3,一种线盘,包括壳体1、卷线筒2和套轴3,所述卷线筒2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在所述壳体1中设置腔体,所述套轴3穿设于所述腔体中且套轴3位于所述腔体中的一端与所述卷线筒2连接,在所述套轴3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柄4,所述腔体包括第一容置腔11和第二容置腔12,所述套轴3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套轴30第二套轴31和第三套轴32,在第一容置腔11的内部套接第一套轴30且所述第一套轴30贯穿第一容置腔11和第二容置腔12,所述卷线筒2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容置腔12的外部,另一端套接在第二套轴31和第三套轴32的外部,且所述第二套轴31和所述卷线筒2固定配合。所述第一套轴30、第二套轴31、第三套轴32相互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卷线筒2与第二套轴31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二套轴31和第三套轴32之间形成防水密封腔,在使用时,在所述第二套轴和所述第三套轴内部设置导电组件(附图中未示出),所述导电组件一端连接插座5,一端连接电源线(附图未示出),所述电源线缠绕在卷线筒2的外壁上。

本申请中,通过手柄4转动,带动第一套轴30转动,第一套轴30带动第二套轴31转动,第二套轴31带动卷线筒2和第三套轴32转动,使得在手柄后置的情况下,插座6和卷线筒2同步转动。

为了避免所述手柄4凸出在套轴3(即第一套轴30)的端面上,所述手柄4可折叠收纳设置,此时,在需要使用手柄时拉出所述手柄,在使用完毕后将手柄回复至初始位置。具体的,所述手柄4与套轴3端面之间转动连接,并且在套轴3的端面上设置容纳折叠后手柄4的收纳槽40,在上述手柄4的连接处设置回复机构(例如弹簧或者扭簧)。上述结构,在手柄需要使用时,将其拉出,在使用完毕后,手柄在回复机构的作用力下自动翻转进入收纳槽40进而避免物理或者视觉上的对套轴3端面的干涉。当然手柄可折叠收纳的方式不限制于此,上述手柄可折叠收纳的方式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形式,在实施例中对于上述方式不加以赘述。

为了减小第一套轴30与第二容置腔12配合处之间的摩擦力,本实施例中采取了两种方式,其一是在所述第一套轴30和所述第二容置腔12的配合处设置轴承。其二是在所述第一套轴30和所述第二容置腔12的配合处设置筋条,上述筋条可直接成型在第一套轴30和/或者第二容置腔12上,通过筋条的设置使得第一套轴30和所述第二容置腔12之间以线条方式接触,有效降低两者间的摩擦力,可进一步减轻用力。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申请中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上述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