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7485阅读:1015来源:国知局
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导线连接到电元件例如LED板上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线对板连接器用于将导线(诸如电缆)连接于电路板(诸如印刷电路板、LED板)。在这种类型的线对板连接器中,市面上常见的均为螺旋接口设计,通过一个带内螺纹的中间连接装置,将电路板连接部和导线连接部固定,然而,固定过程需要拧很多圈,或者需要多个螺紧部件加固,使用起来较为繁琐,特别是当需要多线连接时,尤为费时。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线对板连接器,通过改进设计,方便使用,提高线对板连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通过改进设计,方便使用,提高线对板连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对板连接器,其被设置于将导线连接到电元件上,包括:

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具有与导线连接的第一端子以及壳体、端帽,第一端子安装在壳体中,端帽与壳体的端部螺接;

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具有与电元件连接的第二端子以及紧固螺母,第二端子套入壳体内与第一端子可拆卸地连接,紧固螺母与第二端子的端部螺接,第二端子具有突出部,突出部与紧固螺母之间形成用于安装电元件的安装槽位;

其中,壳体内壁固定有上下设置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第一端子外壁对应第一凸块水平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端子外壁对应第二凸块水平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分别能够进入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滑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圆周方向相同间隔设有松开位和锁紧位,第一凹槽在松开位设置有阻挡块,第二凹槽在松开位设有竖直方向的开口。

进一步地,壳体的端部沿圆周设置有多个开槽。

更进一步地,端帽的内壁具有内螺纹,端帽的顶部具有用于导线穿入的通孔,内壁端部设置有向通孔倾斜的具有锥面的斜面。

进一步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各设置有至少两根竖直安装的连接棒,第一端子的连接棒与第二端子的连接棒可拆卸地插接,导线的相线与连接棒的端部导电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棒的端部设有空腔,设有螺钉穿过连接棒的壁将伸入空腔的导线的相线固定。

更进一步地,连接棒的材料选自铜。

进一步地,第二凹槽从松开位向锁紧位逐渐变窄,第二凹槽临近锁紧位设有一个限位凸起。

进一步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第二端子的安装槽位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电元件包括LED板和印刷电路板。

有益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操作人员只需要转动壳体,在锁紧位与松开位转动很小一段距离(约四分之一圈),即可方便地实现两个端子的连接和脱离,与现有市面产品相比,更为省时、方便、安全。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壳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连接棒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端子,2第二端子,3壳体,4端帽,5紧固螺母,6公连接棒,7母连接棒,8密封圈,9锁紧位,10松开位,11第一凹槽,12阻挡块,13壳体安装入口,21第二凹槽,22突出部,23安装槽位,24限位凸起,25开口,31第一凸块,32第二凸块,33壳体顶部开槽,41通孔,42端帽内斜面,61空腔,62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线对板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其分解后的部件关系具体为:第一端子1用于与导线连接,第一端子1被套入安装在壳体3中,端帽4与壳体3的端部螺接,端帽4的顶部具有能够穿过导线的通孔41(见图2剖面图);第二端子2用于与电元件(包括印刷电路板、LED板等),第二端子2也被套入壳体3内,并与第一端子1连接,该连接可拆卸,在第二端子2的另一端,紧固螺母5通过第二端子2端部的螺纹与第二端子2螺接,第二端子2在螺纹端末处具有突出部22,电元件穿过第二端子2的端部最终到达突出部22并被紧固螺母5固定在安装槽位23。因此,根据第一端子1、第二端子2各自连接的部件,分为本连接器分为可拆卸的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的外壳部分主要为绝缘材料制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3的端部,沿圆周设置有多个开槽33,由于开槽33的存在,壳体3的端部可变形,当端部收到外力挤压作用时,开槽33收拢,端部的孔径变小,可以更好地包住穿过其的导线,实现对外封闭隔离,防水防尘。端帽4的内壁具有内螺纹,端帽4的顶部具有用于导线穿入的通孔41,内壁端部设置有向通孔41倾斜的具有锥面的斜面42,因此,当端帽4通过螺纹向壳体3旋紧时,端帽内斜面42压迫壳体3的开槽33部分,使其变形收拢,实现对导线卡紧。

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之间、第二端子2的安装槽位23设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用于保持连接件的对外环境隔绝,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壳体3端部均匀地设有多个开槽33,壳体3中上部具有用于端帽4安装的螺纹,在壳体3内部按上下位置设有凸块,分别为第一凸块31和第二凸块32。

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中各固定地设置有至少两根竖直安装的连接棒,即,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的连接是通过连接棒的连接实现的,包括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的连接棒的示意图,按结构不同分为公连接棒6和母连接棒7,公连接棒6的顶端插头插接到母连接棒7的插口中,两者的插接方便拆卸,另一端,连接棒的尾部具有空腔62,螺钉62穿过连接棒的壁将伸入空腔62的导线的相线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每个端子各设置有3根连接棒,如图5所示为连接棒在圆周上的均匀分布设置。更进一步地,连接棒的材料选自铜。

图6揭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通过壳体实现紧固连接功能的设计细节。第一端子1外壁对应第一凸块31水平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11,第二端子2外壁对应第二凸块32水平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21,第一凸块31与第二凸块32分别能够进入第一凹槽11与第二凹槽21滑动。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沿圆周方向相同间隔地设有锁紧位9和松开位10,第一凸块31在第一凹槽11的滑动范围位于锁紧位9和松开位10之间,第二凸块32随第一凸块31水平滑动相同距离。其中,锁紧位9即凹槽的尾端,但,两个凹槽者在设计上有所不同:第一凹槽11宽度固定,在松开位10的区域设置有阻挡块12,阻挡块12是一个斜面块,斜面设计在从壳体安装入口13向锁紧位9的方向,而从锁紧位9向松开位10的方向是阻挡块12的斜面侧;第二凹槽21从松开位10向锁紧位9逐渐变窄,并且在松开位10设有竖直方向的开口25。

基于图6的设定,安装壳体3时,壳体3的内壁紧贴第一端子1竖直滑动,壳体3内壁上的凸块沿着壳体3安装入口的槽位进入,到达凹槽位置时,水平转动壳体3,使第一凸块31沿阻挡块12的斜面滑动并最终跨过阻挡块12进入第一凹槽11中,此后被阻挡块12的台阶面所阻挡,被限位在第一凹槽11,不容易脱落。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2连接时,第二端子2套入壳体3,壳体3内壁上的第二凸块32通过第二端子2侧壁上的开口进入第二凹槽21的松开位10,转动壳体3,使第二凸块32沿第二凹槽21滑动,第一凸块31也随之同时沿第一凹槽11滑动,第二凹槽21向锁紧位9的方向逐渐变窄,由于第一凸块31和第二凸块32为固定设置、相对位置不变,随着第二凸块32沿第二凹槽21向锁紧位9方向的滑动,第二凸块32势必对第二凹槽21挤压、产生竖直方向的分力,从而使第二端子2向第一端子1贴近,更进一步地,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8,锁紧时,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实现良好密封。更进一步地,在第二凹槽21的锁紧位9附近设置一个限位凸起24,使第二凸块32到达锁紧位9以后,被限位凸起24卡住,松手后不易于受外界影响而脱开。而需要松开连接时,将壳体3转至松开位10,此时第二凸块32沿第二凹槽21到达开口25附近,此时将第二端子2拔出即可。

为加强壳体的锁紧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在壳体3内壁的圆周两侧对称地设置两对第一凸块31和第二凸块32,对应地,两个端子上也对称地分别设置两对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

根据本实用新型披露的线对板连接器,使用时具体操作为:

(1)导线穿过端帽4的通孔41和壳体3,与第一端子1的连接棒连接,随后,转动壳体3使壳体3内壁的第一凸块31卡在第一端子1的第一凹槽11中,拧紧端帽4使其与壳体3螺接并使壳体3端部包住导线;

(2)电元件(例如LED板)穿过第二端子2,到达第二端子2的突出部22,然后被螺母限定在安装槽位23中,加装一个密封圈后,用紧固螺母5锁紧,电元件需要导电的部分与第二端子2上的连接棒连接。

(3)第二端子2上加装一个密封圈8后,套入壳体3,和第一端子1的连接棒插接固定后,转动壳体3,使壳体3上的第二凸块32沿第二凹槽21到达锁紧位9,由限位凸起24卡住,锁紧,从而实现稳固的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线对板连接器,操作人员只需要转动壳体,在锁紧位与松开位之间转动很小一段距离(约四分之一圈),即可方便地实现两个端子的连接和脱离,与现有市面产品相比,更为省时、方便、安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