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体积共模电感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9291发布日期:2018-07-04 06:0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体积共模电感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共模电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体积共模电感器装置。



背景技术:

共模电感也叫共模扼流圈,常用于电脑的开关电源中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在板卡设计中,共模电感也是起EMI滤波的作用,用于抑制高速信号线产生的电磁波向外辐射发射,对理想的电感模型而言,当线圈绕完后,所有磁通都集中在线圈的中心内,共模电感有两个绕组,其间有相当大的间隙,这样就会产生磁通泄漏,并形成差模电感,因此,共模电感一般也具有一定的差模干扰衰减能力。

然而现有的共模电感器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共模电感器的整体体积不够小巧,不便于电感器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另一方面对于铁芯连接处不够密封,容易发生晃动的现象,降低了共模电感器的使用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小体积共模电感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体积共模电感器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表面套接有屏蔽层,所述安装座下表面两侧对称设置有接线座,所述接线座外表面通过侧位凹槽与封装罩卡扣连接,且侧位凹槽顶部设置有胶槽,所述接线座下表面设置有接线柱,且接线柱外表面靠近接线座一端套接有防脱环,所述接线座内表面设置有铁芯,且铁芯表面绕接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安装座下表面中心处设置有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外表面中心处开设有定位槽,且定位槽内表面设置有密封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侧位凹槽共安装有两个,且两个侧位凹槽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接线柱共安装有四个,且四个接线柱两两之间相互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关于中隔板的竖直中线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定位槽的内径大于铁芯的外径3mm,所述密封环压缩后的最小厚度为3mm。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设置的密封环,能够在铁芯嵌入定位槽内部时,通过挤压密封环使其压缩变形,而密封环压缩后的最小厚度为3mm,正好可以对铁芯和定位槽连接处的缝隙进行填充,从而避免了两者连接处发生晃动的现象,其次通过设置的胶槽,能够在封装罩与接线座连接时,通过按压胶槽,使得胶槽内部的密封胶流出对侧位凹槽处进行密封粘合,保证了封装罩的安装稳定性,不会发生脱落的现象,另一方面该共模电感器装置整体结构设计相对一体化,空间占有率较小,避免了传统圆环铁芯的人工绕线操作,既便于人员的拿取操作,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工作效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体积共模电感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封装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安装座、2-屏蔽层、3-侧位凹槽、4-接线座、5-防脱环、6-接线柱、7-第一线圈、8-铁芯、9-中隔板、10-第二线圈、11-密封环、12-定位槽、13-封装罩、14-胶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小体积共模电感器装置,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上表面套接有屏蔽层2,安装座1下表面两侧对称设置有接线座4,接线座4外表面通过侧位凹槽3与封装罩13卡扣连接,且侧位凹槽3顶部设置有胶槽14,接线座4下表面设置有接线柱6,且接线柱6外表面靠近接线座4一端套接有防脱环5,接线座4内表面设置有铁芯8,且铁芯8表面绕接有第一线圈7和第二线圈10,安装座1下表面中心处设置有中隔板9,中隔板9外表面中心处开设有定位槽12,且定位槽12内表面设置有密封环11。

侧位凹槽3共安装有两个,且两个侧位凹槽3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接线柱6共安装有四个,且四个接线柱6两两之间相互对称,第一线圈7和第二线圈10关于中隔板9的竖直中线对称,定位槽12的内径大于铁芯8的外径3mm,密封环11压缩后的最小厚度为3mm。

第一线圈7和第二线圈10的匝数和相位都相同,但是其绕制方向相反,进而实现了共模电感器的正常工作。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这第一线圈7和第二线圈10分别绕在铁芯表面上,接线柱6连接到对应的电源电路上,当电路中的正常电流流经共模电感时,电流在同相位绕制的电感线圈中产生反向的磁场而相互抵消,此时正常信号电流主要受线圈电阻的影响,当有共模电流流经线圈时,由于共模电流的同向性,会在线圈内产生同向的磁场而增大线圈的感抗,使线圈表现为高阻抗,产生较强的阻尼效果,以此衰减共模电流,达到滤波的目的,而屏蔽层2能够避免铁芯8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场对其他设备产生的影响,使得该装置完整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