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9218发布日期:2018-07-04 05:59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器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感器底座作用是固定电感,并通过针脚将磁路与电路板相接,现有的磁路电感器为矩形底座,底座上开有通孔,便于电感的针脚穿过,底座上有凸台,凸台内有卡槽,绕制完成后的电感插入卡槽,再通过引脚穿过通孔,伸之与电路板成为一体。

然而现有的电感器底座在使用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使用时,电感器底座的散热性较差,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电感器会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其正常性能,降低电感器的使用寿命,电感器与电感器底座之间的稳定性较差,同样会影响电感器的正常性能,且电感器底座绕线引出线缠绕时杂乱无章,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包括底座本体和支撑针脚,所述底座本体的顶部开设有电感器放置槽,所述电感器放置槽的内侧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电感器放置槽的顶部固定有散热片,所述电感器放置槽的顶部竖直中线位置处固定有固定卡块,所述底座本体的底部等距开设有多个散热通孔,所述底座本体的四周均开设有弧型凹槽,且每个弧型凹槽的内表壁等角度开设有多个弧型限位槽,所述底座本体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支撑针脚,所述底座本体的底部通过铰链与固定半圆环转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片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散热片关于底座本体的竖直中线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弧型凹槽开设有三个。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散热片的水平中线与固定卡块的水平中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固定卡块的外部套接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防滑套。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电感器底座的顶部对称固定有散热片,且电感器底座的底部等距开设有多个散热通孔,使得电感器底座具备一定的散热功能,保证电感器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影响电感器的正常性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电感器的使用寿命,其次,电感器放置槽的内部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橡胶层,且橡胶层的内部设置有伸缩弹簧,当电感器放置于电感器放置槽的内部,挤压橡胶层,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起到稳定电感器的作用,提高电感器与底座之间的稳定性,保证电感器的正常性能,最后,电感器底座的四周开设有弧型凹槽,且弧型凹槽的内侧等角度开设有多个弧型限位槽,电感器的绕线引出线可依次穿过弧型限位槽进行缠绕,保证引出线排列整齐,提高底座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复位弹簧、2-橡胶层、3-底座本体、4-弧型凹槽、5-散热片、 6-散热通孔、7-电感器放置槽、8-固定卡块、9-支撑针脚、10-固定半圆环、11-弧型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电感器的底座结构,包括底座本体3和支撑针脚9,底座本体3的顶部开设有电感器放置槽7,电感器放置槽7的内侧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橡胶层2,橡胶层2的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 1,电感器放置槽7的顶部固定有散热片5,电感器放置槽7的顶部竖直中线位置处固定有固定卡块8,底座本体3的底部等距开设有多个散热通孔6,底座本体3的四周均开设有弧型凹槽4,且每个弧型凹槽4的内表壁等角度开设有多个弧型限位槽11,底座本体3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支撑针脚9,底座本体3的底部通过铰链与固定半圆环10转动连接。

散热片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散热片5关于底座本体3的竖直中线对称,弧型凹槽4开设有三个,散热片5的水平中线与固定卡块8 的水平中线位于同一直线上,固定卡块8的外部套接有用于增大摩擦力的防滑套。

电感器放置槽7的内部竖直中线位置处固定有固定卡块8,固定卡块8卡合于电感器的中间,起到固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感器与底座本体3之间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电感器放置于电感器放置槽7的内部,电感圈挤压橡胶层2,进而挤压复位弹簧1,在复位弹簧1的作用下,保证电感器与底座本体3之间的稳定性,将电感器绕线引出线依次通过弧型凹槽4的内部等角度开设弧型限位槽11,使得引出线整齐有序的缠绕,到达底座本体3的底部时,利用固定半圆环10进行固定,提高其美观性,散热片5和散热通孔6能起到散热的作用,保证电感器的正常工作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